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该书以大量作战战役密报、原始档案为基础素材,以战役为背景,突出介绍指挥将领的特点,作战的细节。故事性强,特点突出。


【内容简介】

真实记录了抗战期间具有影响的25个大战役:平津作战、冀察作战、太原会战、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长沙会战、随枣会战、枣宜会战、中条山会战、湘赣鄂作战、豫湘桂鄂大作战、远征凯歌。以战役为背景,突出介绍指挥将领的特点,作战的细节。同时也有蒋介石抗战思想演变、 国民党的备战举措和国民党的军事预案。


【作者简介】

王晓华,民国史专家,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民国史专题节目策划人、访谈嘉宾,社会与法主讲人。曾在河南大学《史学月刊》编辑部工作,现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馆员。出版有《国殇——国民党正面战场空军抗战纪实》《国殇——国民党正面战场海军抗战纪实》《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档案全纪录》等民国史方面的著作六十余部。

戚厚杰,民国史专家


【目录】

*编 战略防御阶段的作战(1937.7——1938.10)

*章 “七七”事变和平津作战

*节 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合作抗战

一、日军肇事,制造卢沟桥事变

二、中国守军奋起,誓死保卫卢沟桥

第二节 国民党的抗战准备

一、蒋介石抗日思想的演变

二、国民党的备战举措

第三节 日本增兵扩大侵华战争

一、日军增兵平津

二、冀察当局的妥协

三、国民党的军事预案

第四节 平津失陷

一、南苑作战及北平失陷

二、天津作战及失陷

第二章 冀察作战

*节 战时体制的确立

一、 中国大本营的设立

二、国共合作,团结抗日

第二节 平绥线御敌

一、平绥线东段布兵

二、借道张家口

第三节 喋血南口

一、汤军团血战

二、援不济急南口失陷

第三节 平汉路北段作战

一、阻敌琉璃河

二、保定失陷

三、到敌人后方去

第四节、津浦路北段的抵抗

一、内讧的第六战区

二、短促的作战

第三章 太原会战

*节 雁北失陷

一、破产的大同会战

二、李服膺被诛

第二节 平型关战役

一、八路军平型关大捷

二、脆弱的防御

第三节 忻口血战

一、原平保卫战

二、浴血忻口

三、奇袭阳明堡

四、忻口退守

第四节 娘子关战斗

一、太行山布防

二、娘子关御敌

第五节 太原失陷

一、有名无实的太原保卫战

第四章 淞沪会战

*节 兵出淞沪

一、会战前的准备

二、先敌攻击

三、将帅不和

第二节 海空军抗战

一、海军抗战

二、“八.一四”空战

第三节 混战上海滩

一、淞沪激战

二、壮哉“八百壮士”

三、慌乱的撤退

第四节 南京保卫战

一、唐生智临危担重任

二、浴血石头城

第五章 徐州会战

*节 津浦路沿线序战

一、津浦路南段游击战

二、淮河阻击战

三、韩复渠弃守津浦北段

四、孙桐萱、邓锡侯力稳北线

第二节 临沂保卫战

一、庞炳勋力战阻敌

二、张自忠血战雪耻

三、消嫌共御侮

第三节 滕县保卫战

一、滕县外围战

二、浴血滕县城

第四节 台儿庄大战

一、兵聚鲁南

二、国共协力

三、大战台儿庄

四、汤军之怠与败军之诡辩

五、有守无攻的“大捷”

第五节 徐州突围

一、双方兵力部署

二、血战禹王山

三、蒙城保卫战

四、豫东告急

五、紧急大撤退

六、兰封之战


【免费在线读】

*章 “七七”事变和平津作战

*节 日本全面侵华,国共合作抗战

一、 日军肇事,制造卢沟桥事变

北平卢沟桥。1937年夏天,华北平原赤日炎炎,暑气蒸腾大地,干燥闷热,令人难以忍受,仿佛一粒火星便能引发一场熊熊大火。

入夏以来,在日本东京盛传“不久在华北要发生什么事”;东京政界消息灵通人士私下间流传着这样一条小道消息:“七七的晚上,华北将重演柳条沟一样的事件。”一切迹象表明日军阴谋发动侵华战争。

日军驻屯军在北平郊区频繁举行实战演习,愈演愈烈,明目张胆地向中国挑衅,使当地驻军官兵早已憋成一肚子火,中日两国的军队彼此虎视眈眈,烈日下,日军三八式大枪上闪闪耀眼的刺刀,与第29军大刀片上明晃晃的反光互相刺激着,战争爆发的焦点在迅速聚集,随时随地都可以点燃战争的火星。

驻卢沟桥和宛平城的部队是宋哲元第29军所部。

第29军原为西北军老底子,中原大战以后,冯玉祥下野,该部被改编为第29军。此时共辖步兵4个师、骑兵1个师又及1个特务旅和2个保安旅,每个师有4个旅,总兵力10万人,分驻于冀察两省和平津两市,军部驻北平南苑。第37师师部在西苑,第110旅驻防西苑、八宝山、卢沟桥和长辛店一带。

第37师第110旅旅长为何基沣。该部是一支在喜峰口曾以大刀让日军丧胆的劲旅,也是一支以“大刀进行曲”闻名全国的部队,如果说第29军是把大刀,那么110旅就是横在卢沟桥边一支利剑,随时都可以给来犯的日军以致命一击。

7月6日,日军驻丰台部队要求通过宛平城去长辛店演习。驻军不允许日军通过其防地,双方对峙上了,谁也不让,相持了十多个小时,到天黑日军才退去。

面对日军的演习挑衅,旅长何基沣叮嘱部队:“小鬼子搞演习,来者不善。咱们的家伙也不是吃素的,要时刻提防着他们,不要忘了喜峰口砍杀鬼子的传统,关键时候再让他们重新尝尝大刀的滋味!”

7月7日这一天,日军驻丰台第三大队第八中队在中队长清水节郎的指挥下,在卢沟桥北永定河东岸的回龙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与以往不同的是,该部枪炮皆配备了充足的弹药,看样子是有备而来,要动真格的来了。

旅长何基沣立即打电话给正在保定的师长冯治安,冯立即赶回北平,与何基沣商议对策,布置好部队以应付突发事变。

是夜10点30分左右,万籁俱静,只有河边的不时响起几声蛙鸣。

宛平城的中国士兵进入梦乡,这时西南方向响起几声清脆的枪声,在深夜中显得诡秘和恐惧。

深夜11点左右,一队全副武装的日军来到城门紧闭的宛平县城下,向城上的守军命令“开城”,说有一名日方演习士兵“失踪”,要求“进城检查”。

守城卫兵不敢怠慢,急忙报告给营长金振中,金不敢擅自作主,便又报告团长吉星文。吉星文是西北军名将吉鸿昌的侄子,一个脾气暴躁的河南汉子,一听便血往上涌:

“狗日的小鬼子欺人欺上门来了,爷们儿城门是紧闭的,哪有狗杂种钻进来?明明是来找事的。让弟兄们赶紧起床,子弹上膛,手榴弹挂足,来硬的就和他们干!”双方相持不下。

当时,日本驻屯旅团长河边正三少将正在秦皇岛检阅步兵第2联队,其职务由第日军第1联队长牟田口廉也大佐代理。牟田在接到报告后,命令第3大队一木大队长立即率主力前往现地,占领要点,并与驻宛平驻军进行交涉。

深夜12时,日本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电话通知冀察外交委员会,要求派兵入宛平城进行搜查,否则将以武力保卫前进。外交委员会将松井电话内容报告了第29军副军长、北平市市长秦德纯。秦德纯当即命令驻宛平部队和河北省第4行政区专员兼宛平县长王冷斋迅速查明真相,以便处理。王随即通知金振中,经过调查,城中并未有开枪事件,也没有失踪日兵踪影。王冷斋将事实汇报,为避免扩大事端,王冷斋奉命与冀察外交委员会主席魏宗翰等与松井太久郎谈判,双方商定,中日两方派员进城调查,再做处理办法。

此时,所谓失踪的士兵已经找到,一木大队长要通了联队长牟田口廉也的电话,无中生有地报告:“中国军队再次向我方开枪射击,对此我方是否应回击?”

牟田回答:“被敌攻击,当然要回击!”

一木又追问道:“那么,开枪射击也没有关系吗?”

“是的!”牟田的回答简单明了。

后来,在1944年,牟田已升任驻缅甸第15军中将司令官,在回忆往事时说:“大东亚战争,要说起来的话,是我的责任,因为在卢沟桥射击*颗子弹引起战争的就是我,所以我认为我对此必须承担责任。”他在日记中写道:“我挑起了卢沟桥事件,后来事件进一步扩大,导致卢沟桥事变,终于发展成这次大东亚战争。”

正当中日双方人员于8日凌晨4时到达宛平县署,与县长王冷斋进行交涉时,东门外突然炮声大作,炮弹呼啸着飞过城墙,炸毁了营指挥部。顷刻间,西门外大炮、机枪响成一片,日军开始攻城了。

第29军司令部立即下达命令,命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并有“卢沟桥即为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等语。

旅长何基沣也向团长吉星文下命令:“对进攻的日军,立即还击,坚守阵地,我马上派部队支援你们!”

日军炮击过后,步兵蜂拥而上,当接近城垣300米时,守军枪声齐射,以“快放”、“齐放”猛烈射击,日军伤亡颇重。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卢沟桥事变。

自从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以来,中日双方每次冲突不论其偶然性多少,都是日军制造,并发展成日军进攻的必然,都成为日本侵华的借口。

随便都可举出日本制造事变的案例:

1931年11月初,日军唆使汉奸李际春、张璧等组织便衣在天津暴乱,制造了天津事件。

1932年1月28日,日本特务机关制造了日僧在上海被殴,以此为借口发动了对上海的军事进攻,战事长达两月之久。

同年在东三省制造了怪胎“满洲国”,扶植了一个伪满傀儡政权。

1933年1月1日,日军发动了对山海关的进攻,夺取重镇军事要地山海关。

2月,日本关东军进攻热河,占领了该省。

3月,日军向冀东长城各口进攻,并占领了冀东。

1934年6月8日,日本借口驻南京副领事藏本失踪,企图制造事变。因4天后藏本在明孝陵寻获,日本失去口实而未爆发事变。

1935年1月,日本制造了察东事件。

5月,日军制造了热河事件。

9月,日本特务挑唆汉奸制造香河自治运动。

12月,日本制造冀察两省特殊化事件。

1936年1月,演习的日军制造了朝阳门事件。

5月,在天津制造了“大沽冲突事件”和“金刚桥事件”。

同月在北京丰台,日军挑起事端,强迫第29军让防,9月,丰台日军又制造事端,第29军被迫让出营房。

10月26日至11月4日,华北驻屯军举行“秋季大演习”,日军以北平为假想进攻目标,以卢沟桥、宛平城为重要攻击点。参加部队近万人,演习范围达4万平方公里。北平近郊和天津等地的重要地区都有日军的铁蹄的踪迹。

日军步步紧逼,每次制造事端都占尽了便宜,中国不是割地就是赔礼。华北没有一块安宁的地方,北平已经放不下一张平静的课桌。如果说1936年以前是日本对中国的蚕食,那么进入1937年,日本张开了大口,开始了对中国的鲸吞。是年的上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在放出“中日提携”的烟幕下,紧张地进行全面侵华战争准备。

2月20日,外务省制订了《第三次处理华北纲要》,声言要“对南京政权采取措施”。

4月中旬,日本政府又召开外务、大藏、陆军、海军4相会议,密谋侵占华北。

6月4日,新上任的首相近卫文麿,在其内阁中的陆相杉山元、海相米内光正,外相广田弘毅、藏相马场英一等都是军部中的“革新派”,且掌握了内阁中的实权。“扩大派很快占了上风”。

日本法西斯军人内部存在分歧,由此分成“不扩大派”和“扩大派”。

“不扩大派”主要代表人物为参谋部作战部部长石原莞尔,和战争指导课主任参谋堀场一雄等人。他们认为,目前不是扩大战争,而是巩固在中国的侵略成果,不失时机地开发满洲,利用中国的资源兴建大工业。待到积存有战费50亿日元,能动员15个师团,同时动用军需动员准备量的一半时,再利用半年的时间,把作战地域扩展到黄河以北,视情况可包括上海方向,如果现在就扩大战争,中国会举国一致发挥较强的力量,日本就会陷入长期持久战,陷于泥沼而不能自拔。因此,他们主张“此刻宜慎重从事,不可陷于武力纷争”。

“扩大派”以陆军大臣杉山元和参谋部作战课课长武藤章等人为代表,人数较多,他们大都参加过侵略中国的活动,在日本侵略中国时立过功。他们认为中国的当权者都患有恐日病,“确信对中国只需拔刀威胁一下,它就会屈服”。他们扬言:只要日本造成动员声势,满载兵员的列车一通过山诲关,中国就会投降。另一部分人似乎还留点余地,断言“对中国的侵略和占领,充其量不过是进行一次保定会战就完事大吉了。”

日本内阁的战争叫嚣不是偶然的,是和当时日本国内的战争气氛相关连的。当时在日本国内,侵略战争的空气甚嚣尘上,在东京,歌舞剧院在上演歌颂复仇和暴力精神的《忠臣藏》,电影院则大肆放映以1932年进攻上海为内容的电影《炸弹三勇士》。日本军方为了表彰这三个侵华“英雄”,持提其升二级并授予金鸡奖章,同时为其举行了街村葬礼,为他们树立了铜像和纪念碑,不遗余力地煽动军国主义侵华狂热。

6月9日,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在写给日本大本营的奏折中指出:从准备对苏作战的观点来观察目前的中国局势,如为我武力所许,首先对南京政权一击,除去我背后的威胁,此*为上策。

6月27日,华北驻屯军紧急成立了临时作战课。

从6月以来,驻丰台一带的日军不分昼夜地举行以攻夺宛平城为目标的军事演习。日本华北驻屯军的指挥官和大部分幕僚,猬集在宛平城东的沙冈,对演习日军进行现场指导,并派遣部分辅佐官对丰台、宛平卢沟桥进行勘察。

一时间,平津战争气氛恐怖弥漫,风声鹤唳,人心惶惶。宛平城附近的农民白天不敢下田耕作,田地荒芜。晚上早早关门熄灯,屏气忍愤。点灯人家也要用棉被将窗户堵上,唯恐遭到不测。

由于日军连日演习,“密迩京师,八方通衢”的卢沟桥也变成了商旅不行,人迹罕至的地方。只有桥东“卢沟晓月”的御碑巍然屹立。御碑下,手持钢枪,身背大刀的29军战士站岗,警惕地守卫着卢沟桥。长年在中国从事记者采访与学术研究的美国学者拉铁摩尔,以他对日本侵略性的研究与记者的敏感,曾这样描绘平津的局势:“这太像1931年了,太平静了,太平静了,平静得不能使我们放心,我们怕又要见到另一个‘九一八’呢!” 拉铁摩尔指出,大家都应当记得以前日本一个短短的自由派运动的插曲,和同样过分热烈的对华友谊的表示,曾经成为对满洲突然进攻的导火线。在这种年头里,没有人能否认国际间应当遵守诚意的礼节,日本的外交却总是把凶鸷之鹰羽和平之鸽交换着导演着的。 不在平静中爆发,就在平静中死亡。当时的局势果然被拉铁摩尔言中,日本又上演一次“九一八”事变,在卢沟桥肇事了。

从以上事实不难看出,即使没有卢沟桥事变,还会出现其他什么事件,因为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先是东北,现在是华北,只要有一颗火星就能点爆这个巨大的火药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