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自2012年遇见西藏来古村,作者陈莉莉便将身心托付与它。她历时四年写成的《来古记:冰川脚下的藏地生活纪事》,被知名作家阿来称为“每个尝试书写西藏的人,该写的也应是这样的西藏书”。

2.西藏来古村一共500多个村民。他们是中国快速发展背景下,少数民族族群生活的一个缩影。社会现代发展气息,如同洪流,不分区域跨门而入。他们守着信仰,也有物质需求,他们或不解,或愉快握手。所有的一切是正在发生的存在,也是另一种可能。

3.我们也统计不出,这个地球上,有多少这样的村庄?又有多少这样的人群?他们在偏僻一隅,怎样与自然、历史、宗教以及社会共处?是多元文化中绕不开的话题。

4.知名作家阿来倾力推荐。

5.随书附赠32页全彩影像集《来古·印象》,来古村民那一张张生动鲜活的脸,讲述着生命的尊严和意义。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在高速发展的现代中国大背景下,一个海拔4300米之上、有500多个村民的藏族小村庄—— 来古村的故事。书中没有神秘,没有离奇,作者以日常而理性的视角,用近似白描的朴实而细腻的文笔,讲述了她与当地孩子、村民、驻村干部相处、交往的点点滴滴,以及他们如何从起初的相互戒备隔膜,到完全的融入而达到真情的关爱、心灵的沟通的过程。一个僻远的康巴村庄的风景之美、人性之美、风土人情、世道人心等等,在本书中都得以生动呈现。


【作者简介】

陈莉莉,祖籍山西,生于江苏;资深媒体人,曾供职于《瞭望东方周刊》《南风窗》。记者生涯中,倾向特稿写作。2012年初遇见西藏来古村,现常居北京。


【媒体评论】

这些年,我总在逃避关于西藏的文字。绝大多数时候,这些文字是浮夸,是矫饰,是谎言,是表演。但《来古记》征服了我。她是诚挚的,对人对已。她是满怀同情的,基于同情而得以理解。理想他者的同时理解自己。有了诚挚与同情,真实的世界——来古,一个僻远的康巴村庄的人与事,人情与世道都得以呈现。

每个声称爱西藏的人该读的是这样的西藏书。

每个尝试书写西藏的人,该写的也应是这样的西藏书。

——阿来

来古,真远啊,要坐飞机、汽车,要路过城市、高山还有河流,要颠簸,还要临渊。它真的远吗?抵达它的每一公里都铺满了回忆与感受,它们已经与我长在了一起。

孩子们走出村庄去读书了,卓嘎去世了,老阿妈也离开人世了,没有了她们,有一段时间,来古就像是不再有河水流动的河床。新的生命在诞生,新的情愫在孕育,来古,带着它亘古不变的生命力。

来古村民就像是青稞,被撒在广袤的高寒之地,自演轮回。因为他们,西藏才会是西藏;也因为西藏,他们才是他们。

——陈莉莉


【目录】

前言

人物谱

*部分 冰川脚下

一 进村

二 留下

第二部分 春从夏始

三 虫草季

四 挖完虫草就上课

五 赛马节

六 村里的客人

七 我穿了,你穿了吗?

八 考试

九 洛松达娃和锅庄

十 考试后的散养

十一 平均主义下的家访

十二 与咳嗽斗争

十三 零起步的一年级学生入学

十四 然乌上学的孩子周末回村

十五 经商的果珍

十六 又添小村民

十七 村里能洗澡了

十八 Sa Ma Sa啦

第三部分 雪落秋时

十九 你长得越来越像村民了

二十 强巴次林和他的家人

二十一 与桑曲有关的村医计划

二十二 中秋过后是国庆

二十三 洗脸、洗脚、洗屁股

二十四 你看,你看,这是什么?

二十五 猫鼠相伴

二十六 都是故意的

二十七 你哪里也不去,然乌的也不去

二十八 我们不说美的,我们说冷的

二十九 老阿妈去朝圣

三十 都被惯坏了

三十一 老阿妈走了,来了阿佳

三十二 *后的家访

三十三 江措回城

三十四 村里的“世界末日”

三十五 萧条的白玛镇

三十六 出村

后记


【免费在线读】

一 进村

- 1 -

我从拉萨城出发。

那是4月初。拉萨城里一派早春模样。中午的阳光,让人们暂时褪去早起时的臃肿,露出手腕到胳膊肘之间的部位,经过漫长的冬季,它们的确比之前白了些。

墨绿色的丰田4500跟所有车辆一样,以被限制的速度行进在几乎没有什么车辆的路上。

远远看去,像是无声地行进在一幅油画上。

司机说着黄色段子,额头上的沟壑在黑红色的脸上特别明显。

他把自己逗得张开嘴巴大笑的时候,脸上的皱纹让他看起来比他说的年龄要大上好几岁。

这个差距通常是5至10岁,这是在高原生活的人比内地同龄人看起来要大的正常范围,好像皱纹特别愿意长在高原人的脸上一样。

车内的同行人,是来自上海的一对情侣。他们怀揣着心事,很少言笑。空旷、辽阔和荒芜,没能打开他们的心结,所以他们也没有太多亲昵的举止。这让我在封闭的空间里少了很多尴尬。

清醒、兴奋、昏沉,还有头痛,随着海拔的起伏、路途的遥远以及常态的沉闷,交织存在。石头、秃山、雪山、小冰川、森林、河流、桥、悬崖、村庄、客栈,从拉萨开始的路上,新鲜感因为未知而越来越强烈。

4月,对于西藏,不是宜走的时节。西藏向来有“789,*好走”的说法,其他时节容易有泥石流、坠石、积雪、暗冰、塌方等,所有这些,我都遇上了。

我也眼睁睁地看着一辆车坠入了200多米深的河中,车上的十几人根本没有生还的可能。

早衰的司机,有着与外表一样沉稳的性格。他对那条路熟极了,知道什么地方会有什么样的危险。有时他会故意让我们紧张,说那是一种策略,为的是让看起来不适应高原的内地人时刻警醒着,不至于因为懈怠而丢了性命。

出了拉萨城,是林芝地区。

120 多万平方公里的西藏土地上,林芝有着*海拔,也有着*为丰富的原始森林。如果你愿意,可以抚摸到太多叫不上名字的植物。

林芝是西藏的绿色之洲,每天从这里飞出那么多的氧气,源源不断地供给更广阔的西藏大地。所有关于西藏风光秀丽、旖旎的形容词,几乎都甩给了它。对于西藏而言,它太像是娟秀可爱的孩子误入了顽劣粗犷的群体。

与拉萨城的早春模样不一样,林芝显然已经进入了春天好长时间。

幼年时期的青稞,像是调皮的春水,随风起伏,那是比内地小麦要早万年的物种,它神通广大,且只有高寒之地才可生长。半落时期的桃花,树上、地上都是粉红。让你张开嘴巴忍不住赞叹的是,偏偏还有粉红的桃树种在了绿色的青稞地里。

空气湿润,小雨洒下,氧气扑扇着小翅膀。从空气稀薄的地带过来,在氧气面前,人们的幸福感会增加,因为呼吸的自由就这样造访了。

只是,渐渐地,路边开始没有田地,没有青稞,没有绿色,更没有粉红,又是山、石头、冰雪、河水,车辆也越来越少。

大石头悬空横在公路的拐角处,丰田4500也算灵活地拐了一个大弯。

眼前是一个雪白的苍茫世界。

初见藏东小镇然乌,还在飘着鹅毛大雪,这与之前的阳光、绿色以及粉红,区别太大。听说已经好几天了,而且不知道会持续到什么时间。满世界的积雪,漫天飞舞的大雪,对于出生、生长在内地的我来说,这里就是一个冰窟窿。

这里已由林芝地区进入了昌都地区。然乌镇是昌都地区的“西大门”,南接林芝地区的察隅县,西邻林芝地区的波密县。所以,很多人经常因它的温婉而误解它的出身,也对它偶露的雄壮疑惑不已。提起它的行政隶属关系,人们经常挠头。所以,你经常会看到错误的隶属关系信息,那是对它有着一面之缘的人们,一厢情愿地归类。你知道的,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这一路走来,像是从一个世界到了另一个世界,其实不过是两天两夜的工夫、800多公里的路途。但那种感觉像是,你在北方的冬天里一个小时之内吃了榴梿,喝了椰汁,又啃了柠檬。

然乌镇的早晨,是在女孩尖锐、惊恐、愤懑、带有哭腔的高音中醒来的。

她叫着“马桶没有水,马桶没有水”,藏族姑娘听见后,见怪不怪地提水上了三楼,把水放在她的房门口,转身走了。她呆站着,望着藏族姑娘的背影,心里肯定在抗议:我们住的是*贵*好的酒店,好不好?

后来才知道,即使是镇上*行政级别的场所,也经常没水没电,更不要说一个酒店了。

这个小镇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而正是这种不确定性让它有着无法阻挡的魅力,也让很多人从四面八方前赴后继地赶过来。跟很多只能浮光掠影的旅游景点一样,繁忙的城市生活让他们留给这个小镇的时间同样很短。

- 2 -

这是一个以旅游为主业的小镇,318 国道给它带来温存片刻的人来人往,只是游客很少会在飘雪的时间里来。

这个时节,我们的到来让小镇上的人感到疑惑,甚至都懒得招呼我们。很显然,他们没有做好这个时间接待客人的准备,况且,就四个人,也没什么油水。

6至9月是这个小镇也是整个西藏的旅游旺季,它给镇上每一家店带来繁荣,也让每一个淘金客在旺季结束后打点行囊,荷包满满地回到内地。

相比有着悠久游牧文化的当地人,淘金客反而更像是这片土地上的游牧群体,顺着金钱的气味,在内地与高原间来回迁徙。

在经商方面,有些愿意尝试的当地人看着外来人游刃有余,也试着去做,后来发现,他们没有像外来人那样挣到钱。他们习惯说,是因为自己不聪明,笨的;也会发牢骚说,你看看,西藏的钱,都让你们外来人挣完了。

那些外来的淘金客也根本没把当地人的从商当作一回事。

所以,跟西藏很多地方一样,然乌镇除了甜茶馆、必要的日用品商铺以外,全部都是来自淘金客的生意。他们带来了水果、辣辣的全部用面粉做成的面条,还有炒菜,他们也不指望当地人能给他们带来多么大的收成,他们看中的是川流不息的内地游客,那是他们远离故乡放在小镇上的取款机。

有时候,他们也欣赏、嫉妒绝大多数西藏人“只要有糌粑、有地方晒太阳就是幸福”的人生态度,他们认为那真是“会享受人生”。

欣赏,是因为没有竞争;嫉妒,是因为做不到。

小镇只有一条主路,所有的商铺、机构临街而建。一条路走下去,不到10分钟,整个小镇就被你走完了。

这个时节里,道路上积雪与冰混着,人走在上面要小心翼翼。大力蹚着不看脚下的,你就知道他在镇上有些日子了。车行其上,像是蜗牛,慢慢的,如果不仔细,甚至看不出它的移动,车身上面还有没扫落干净的积雪。

“尝来尝往”是镇上的新客栈,为了招徕客人,特意提前过来暖场,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饭店可以提供早餐了。

娇艳的黄底配着“尝来尝往”四个大红的字,特别显眼,可能也因为整个镇上,除了素雅的白,再也看不到其他颜色了。

几张干净简洁的桌、椅,厨师兼着服务员,三两人便是一家店,服务员可能是亲戚关系,这几乎是西藏所有以招待游客为主营业务的小店的共性。偶尔实力雄厚的,会兼营客栈生意,因为吃完以后就是睡觉的问题了。即使*忙碌的季节,也是一天中只忙那么一会工夫,游客都是呼啸而来,又呼啸离去,蜻蜓点水一般。

很显然,“尝来尝往”力量单薄了些,没有让游客可以睡觉的地方。老板的肤色还是内地的颜色,裹着厚厚的羽绒服,缩着肩, 一副索然无味的表情。

似乎对这里不知所措,对别的地方又尚不知晓。

对于游客,镇上没有那么丰富的可选性,除了A,就是B,要么就是C,如果你都不想选,你就没得选。像是午夜散场的电影院外,仅有的三两家等着生意的小摊。

店里有两个男人坐着,早餐没有更多选择,他们吃的也是高压锅煮出来的面条。他们是四川人,年初就来到镇上,给一家通信公司做基建工作。有别于餐馆老板的肤色,他们的皮肤已呈黑红色, 嘴唇发紫,衣服也没那么厚,显然已习惯了这里的一切。

付钱离开的时候,矮个子男人拍拍手里的钱,看看老板,再环顾一下店里不多的人,说,在西藏,钱软得很。说完他转身走了,都没来得及听到老板的回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