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 城市里光鲜亮丽的职场精英,心里或许还住着一个小孩子,他自卑、孤独,有时候充满无助。他表面上看起来很坚强,其实这就是在保护自己。
  2. 很多人知道自己有情绪问题,总是习惯性的悲观、无助,甚至自卑,他们把原因归咎于自己,把一切压力都扛在身上。其实,有些人并不知道,长大后的这些小情绪跟童年时期经历过的事情有关。
  3. 有黑色生命力的人是向阳而生的,他们治愈了痛苦的创伤,摆脱了童年阴影,在生活中砥砺前行。这是一种很强的生命力,值得所有人学习。
  4. 有人把孩子比喻成一张白纸,你给他阳光和快乐、鼓励和爱心,他就会用一张五彩斑斓的画回报你;你给他暴力和怒骂、悲观和消极,那么他也会沉浸在黑暗的深渊,整个世界变得暗无天日。

【内容简介】

很多人把成年之后的社交障碍、内向、自卑、孤独、情绪和性格问题,都归咎于自己本身。殊不知,这些问题或多或少都跟童年时期有着很大的关系:家庭环境、父母的恩爱程度、教育方式及对儿童情绪的关注度……本书告诉大家怎么正确地认识童年阴影,如何摆脱它,从而走向幸福的人生。


【作者简介】

李小妃,原名李丹丹,东北女子,现居大连,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

李小妃的文字独特优美,意境深远,深受青少年读者喜爱,被读者亲切地称为“温暖励志女神”。自在《唐山晚报》发表*篇散文作品后,她勤奋笔耕,大量作品发表在《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挠力河》《女友》等全国知名报刊上。已出版散文集《陌上花开》。


【目录】

*篇 心理创伤与童年阴影

Part 1 黑色生命力——顽强的意志/002

Part 2 母亲的言行会影响孩子的一生/009

Part 3 “孟母三迁”的现代启示/017

Part 4 童年阴影对婚姻的影响/022

第二篇 抑郁的小神经,怎么也躲不掉

Part 1 抑郁的那几年/029

Part 2 病因与童年有关/034

Part 3 逃出小黑屋,走向人生*/038

Part 4 花开了,我却什么都看不见/043

第三篇 害怕出门,宅到极致的社交

Part 1 社交恐惧症/050

Part 2 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055

Part 3 一个“69年男孩”的征婚/059

Part 4 小时候接触人少,长大了就一定要外向/064

第四篇 情商可以后天培养,但有一种人例外

Part 1 低情商的可复制性/071

Part 2 情商低一般体现在这些地方/076

Part 3 强行蜕变,你也可以/082

Part 4 习惯性无助和习惯性拔尖/087

第五篇 性启蒙要排在*位

Part 1 坏人的阴谋/093

Part 2 学会保护自己,从娃娃抓起/098

Part 3 关于“性”的童年阴影有多恐怖/103

Part 4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恋童癖/107

第六篇 情绪失控与多重人格

Part 1 变态都有什么样的特质/114

Part 2 反社会人格障碍——除了我都该死/119

Part 3 坏情绪会传染——踢猫效应/123

Part 4 你的身体里住着几个人/127

第七篇 怪癖

Part 1 恋物癖/133

Part 2 恋母情结/137

Part 3 当妈宝女嫁给妈宝男/142

Part 4 被迫害妄想症/147

第八篇 职场中的怪人

Part 1 幽闭空间恐惧症/153

Part 2 阴暗的张小姐/158

Part 3 强迫症患者/163

Part 4 戴着面具的人/168

第九篇 自卑是谁带来的

Part 1 一粒尘埃/174

Part 2 自信心的缺失/179

Part 3 相信自己值得世间*好的/184

Part 4 怨自己还是走出去/190

第十篇 摆脱童年阴影

Part 1 我的心真的受伤了,可是没人理我/197

Part 2 关注儿童的情绪/202

Part 3 挣脱噩梦的束缚/207

Part 4 做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人/212


【前言】

序:遮在心上的乌云

  城市里光鲜亮丽的职场精英,心里或许还住着一个小孩子,他自卑、孤独,有时候充满无助。他表面上看起来很坚强,其实这就是在保护自己。

  贫寒家庭出来的孩子,就算以后生活无忧也会有一些忧虑,比如不敢随便花钱,还有的把钱藏在床底下发了霉。其实,这就是心理障碍,心里总觉得不踏实。

  有些人内向、害羞,不敢说话。其实,这是孩子小时候家人不经常带他出去,怕这个怕那个,比如怕吹风感冒,总想着长大了再出去更安全。

  后来孩子长大是长大了,可性格也孤僻了,怕见人,不敢与人交谈。这时候家长就会数落孩子,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没出息?看到亲戚朋友要问候啊!”结果,这孩子越来越内向,在街上看到熟人就下意识地低头,装没看到,甚至故意绕着走。

  很多人把成年之后的内向、自卑、孤独、社交障碍、情绪和性格问题,都归咎于自己。殊不知,这些问题或多或少跟童年时期的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家庭环境,比如父母的恩爱程度;比如父母的教育方式及对儿童情绪的关注度……有些人可以被影响一阵子,而有些人能被影响一辈子,一直都摆脱不了童年阴影。

  现在80后的父母几乎都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80后从小被严格要求,有时配合一些体罚,甚至在公众场合就打骂教训,没有给过孩子一点儿尊重。

  这样的童年,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他们长大后就会变得性格孤僻,敏感多疑,怕别人在背后谈论他,或者缺乏自信,自我否定特别严重。

  而90后呢,家长的教育理念变得不那么暴力,开始为孩子规划一切。但这类孩子大多会成长为“妈宝男”或“妈宝女”,就是指离了妈妈就陷入不能独自生活的状态。面对选择,他们变得越来越恐慌,甚至焦虑,*后形成一种病态。

  00后的孩子,家长开始关注他们的童年了,从备孕开始,每个人的手里都捧着一本书,严格按照科学方法去养孩子。一旦孩子今天吃饭少了或者情绪不高,吓得家长赶紧去查书、翻资料,还咨询研究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专家。

  现在,家长要注重对儿童心理的研究,特别是注重儿童心理的成长,自内而外地关注孩子的健康。


【免费在线读】

 母亲的言行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曾经热播的电视剧《少年派》中有一幕引人深思:期中考试后开家长会,钱三一的母亲裴女士姗姗来迟,并且是由校长亲自带到班级的。校长对裴女士格外重视,并请她谈谈教育经验。

  我想,不仅是校长,其他家长同样会认为,钱三一之所以是所有人眼中的学霸,会成为中考状元,与他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一位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甚至是终生的。

  裴女士的教育风格讨不讨孩子喜欢不好说,但她的教育成果很直观,钱三一就是个例子。从裴女士本身来看,她情绪稳定、生活自律,排除家庭因素,她完全是一位合格的母亲,将钱三一教育得很好。

  但裴女士的教育方法也存在风险,电视剧里的镜头投射在她和钱三一身上时,让人总感觉有些压抑和克制,搞不好以后还会出现摩擦。但这都可以忽略,只一点,她全身心地投入到爱孩子的世界里,给钱三一提供一个相对好的学习环境,她就是成功的。

  

  有人这样评论母亲的意义:“民族之间的较量,就是母亲与母亲之间的较量。”还有一种说法:“推动摇篮的手,也是推动世界的手。”

  对此,我深以为然。

  母亲是一个重要的家庭和社会角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孩子来说,特别是幼儿,母亲对他的影响很大,且深远——刚出生的宝宝就像一张白纸,而母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参与得*多,她们言传身教,一点一滴影响着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母亲的素质决定孩子的品行,言行决定孩子的习惯,性格影响孩子的成长,态度影响孩子的学习。母亲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孩子的影响也是一生的。

  有人认为,母亲对婴儿期的宝宝影响*,在生命被孕育的早期很容易形成心理创伤,更有甚者会形成童年阴影。

  孩子越小,对抚育者特别是母亲的依赖性越强。一般来说,1~2岁的婴儿是塑造安全感的*时期,在这期间如果能够得到母亲全方位的陪伴和守护,婴儿会拥有很强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快乐基数也高。

  然而,著名婴幼专家约翰·沃森说过:“不要溺爱宝宝,不要在睡前亲吻他,正确的做法是弯下腰握握他的手,然后关灯离开。”很多教育学者认为这样更有利于建立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更勇敢。

  但有人认为,过早地让孩子学会独立,会使他们产生孤独感。

  如果婴儿在孤独中成长,过早地独立入睡和自我安慰会伤害他们的心灵,那么他们会认为自己是孤立无援的。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当处于人生的灰暗状态,甚至会不同程度地打击自信心。长大后就算工作顺心,夫妻和睦,家庭美满,也许也不会体会到真正的快乐。

  

  我有一位长期参加心灵辅导课的朋友,在这里我叫她T姑娘,她的成长故事就印证了上一段话。

  T姑娘是90后,她父母摒弃了老一辈的育儿经验,深谙新型育儿方法。

  为了让女儿在起跑线上的卡点更好,培养她独立的性格和勇敢的品质,父母不再用“抱在怀里哄睡觉”的方法,改用“在独立的婴儿床睡觉”的方法,不陪伴,培养她独立睡觉。

  在T姑娘的记忆里,婴儿的法宝“哭”在她身上从未奏效过,从小自己睡,睡在黑暗无声的屋子里,醒来时身边也没有妈妈。

  渐渐地,T姑娘变得敏感脆弱,没有安全感,甚至一闭上眼睛就害怕——她害怕黑暗,恐惧一个人待着。但她不能说,什么也做不了,只能独自安抚自己的心,默默舔舐伤口。后来,她变得越来越沉默,甚至有些孤独。

  但奇怪的是,T姑娘的母亲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还在沾沾自喜,觉得效果很好。

  T姑娘非常独立,成长得很好,顺利考上了大学,毕业后找到了安稳的工作,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母亲并不知道女儿的心里正在承受痛苦和煎熬,就算结婚之后有了伴侣也没有感到幸福和快乐,一切都是淡淡的,疏离的。

  T姑娘开始看心理医生,参加心灵辅导班,试图克服自己的恐惧心理。

  

  童年时期受的伤是永远存在的,虽然伤口已经愈合,但疤痕还在,平时隐藏了起来,可一旦浮现,便是无法触碰的死结。

  正因为这种“冰冷”的育儿理念被质疑,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哈里·哈洛利用恒河猴做了一个实验,这就是著名的“哈洛猴子实验”。

  哈洛和他的助手找到很多恒河猴,据说这种恒河猴94%的基因与人类相同。

  他们将刚出生不久的幼猴从母猴身边抱走,让它们分离,然后用铁丝制作了两只假的母猴子,一只露出铁丝,一只用绒布包裹。

  他们在两只假母猴的身体里存放一只用来供暖的灯泡,给幼猴提供一个温暖的生活环境,假母猴的胸前还挂着奶瓶,等待给幼猴哺乳。

  紧接着,哈洛将这些幼猴分成两组,铁母猴喂养一组,布母猴喂养一组。

  五个月后,哈洛发现幼猴喜欢跟布母猴生活,与它的相处时间长;由铁母猴喂养的幼猴只有吃奶时才会靠近,其他时间都跟布母猴喂养的幼猴在一起。

  如果笼子里出现了令幼猴惧怕的玩具熊,幼猴会扑向布母猴的怀里寻求守护和安慰。在这种情况下,幼猴还是会远离铁母猴。

  接下来,哈洛设置了三种情况:*是将幼猴和布母猴关在一起,第二是将幼猴和铁母猴关在一起,第三是让幼猴单独待在笼子里。

  接着,哈洛在笼子里放了很多物品,通过观察发现,这些幼猴只有跟布母猴在一起时才会去拿这些物品,然后很迅速地回到布母猴身边。而在铁母猴和只有幼猴在的笼子里,幼猴就会变得躁动不安,焦虑害怕。

  哈洛猴子实验告诉我们,铁母猴和布母猴都可以提供食物,但幼猴没有生活在温暖和爱的环境中,铁母猴没有给幼猴抚摸和安慰。所以,当幼猴恐惧时会*时间回到布母猴身边,并且会以布母猴为中心去活动和探索,这就是幼猴对母猴的依赖。

  由此可以看出,母亲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从婴儿时期到成年,这种影响一直都在,从未走远。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热播后,很多人在讨论剧中不同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从一个孩子身上可以看出他背后家庭的氛围,父母的品性。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深刻,子女长大成人后,往往会用儿时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面对生活。

  现在有很多人或许会像T姑娘这样,明明生活在繁华世界,拥有幸福生活,但骨子里却孤独冷漠,对生活热爱不起来;也有人会害怕黑暗,晚上睡觉不敢关灯,恐惧感爆棚,整夜做噩梦;也有人举止行为很怪,不爱说话,或者粗鄙易怒,*后活成自己都不想成为的人……

  自怨自艾或是甘于现状都是不可取的,但这些都不是我们的错,我们要做的是积极面对,做心理调节,然后改变,很好地认识自己,跟过去握手言和。

  生命是一个轮回,生与死向来离得很近。

  昔日的小姑娘终有一天会成为人母,或许在那个时刻,她会把自己受的伤和吃的苦都默默吞下,给孩子一个温暖和平安的童年,守着孩子,也守着自己的心。

  做一个温柔的母亲,守护孩子的心。

  母亲的影响力如此惊人,那么该如何去做一位合格的母亲呢?

  首先,在孩子刚出生时给予陪伴。

  在保证自己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养育孩子,特别是在孩子1~2岁的时候,给予关爱和温暖,塑造孩子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其次,言传身教很重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孩子的成长。

  母亲本身是励志的、勤奋的,有自己的事业,与孩子一起成长。比如,你想要提高孩子的阅读量,让孩子爱看书,那么你也要在业余时间多看书、多学习,跟孩子多探讨,用行动感染和影响孩子。

  然后,信任和宽容,爱和希望。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问题,出现过失或错误。出现这样的问题后,母亲既不能情绪失控,也不能听之任之,要学会用宽容的心看待问题,给予孩子信任和爱,慢慢地引导和帮助孩子。

  母亲要与孩子建立一条信任的纽带,给他希望和爱,让他健康成长。

  *后,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情绪,做一位温柔、健康的母亲。

  现代社会压力很大,特别是女性,成为母亲后面对的压力接踵而来,这时候首先要保证自身的身心健康,及时调节,增强抗压能力,毕竟,一位健康的母亲才能培养出一个健康的孩子。

  控制自己的心情,把自己的坏情绪赶走,做一个内心富足的女人,让孩子拥有温柔和健康的母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