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潘重规师从章太炎、黄侃,出走台湾,是被大陆忽视的一位国学大家。
◎台湾经典的现代《论语》注本,简体中文版隆重推出。
◎注释权威×立足普及×鞭辟入里×深入浅出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出自国学大家之手的《论语》注本,既是深入浅出的普及读本,也是学术严谨的古籍整理著作。书中对《论语》做了适合现代人阅读的注释,包括疑难字词的释义、典章制度的讲解、历史事件的介绍、辅助文献的参证、深层句意的解析等等,言简意赅,巨细靡遗;且对每一则的主旨做出一句话概括,提纲挈领,如获锁钥。
本书考辨详确、解读通透、通俗晓畅,对专业人士和大众读者都十分适用。


【作者简介】

潘重规先生(1908—2003)是公认的当代国学大师,江西婺源人,本名崇奎。读大学时,章太炎取唐人李百药之字,为其改名“重规”,“重规”与“崇奎”谐音。业师乃辛亥革命先驱、国学大师黄侃。
曾先后担任东北大学教授、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暨南大学教授、安徽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新加坡南洋大学中文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中文系主任兼文学院院长、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研究所主任兼文学院院长、东吴大学讲座教授。
著名红学家、敦煌学家,在经学、文学、佛教典籍、语言文字等方面造诣精深,著述丰硕。1974年,获法国法兰西学术院颁发代表汉学成就的“儒莲奖”,法国科学院敦煌学研究会聘其为名誉会员;1976年,韩国岭南大学赠予其名誉文学博士学位;1992年,获中国敦煌研究院颁赠的荣誉院士头衔;1996年,获台湾地区行政院特颁“中华文化奖”;2000年,获中国国家文物局、甘肃省政府、敦煌研究院特颁“敦煌文物保护研究贡献奖”。


【媒体评论】

《论语》一书古今批注不下数百家,像这样鞭辟入里且深入浅出的实在难得。尤其能循序渐进,巨细靡遗且深及骨髓的更是罕见。
——郑阿财(台湾南华大学文学系教授兼四川大学长江学者)


【目录】

001 / 学而篇
019 / 为政篇第二
039 / 八佾篇第三
063 / 里仁篇第四
081 / 公冶长篇第五
105 / 雍也篇第六
129 / 述而篇第七
157 / 泰伯篇第八
177 / 子罕篇第九
203 / 乡党篇第十
225 / 先进篇第十一
251 / 颜渊篇第十二
273 / 子路篇第十三
299 / 宪问篇第十四
337 / 卫灵公篇第十五
365 / 季氏篇第十六
383 / 阳货篇第十七
411 / 微子篇第十八
427 / 子张篇第十九
447 / 尧曰篇第二十


【前言】


1950年,潘师石禅来台,任教于省立师范学院(即现在的台湾师范大学)。当时,社会上有一批人大骂读经是开倒车,是现代化的绊脚石,先生深不以为然,特撰写《一个严正的表示》一文,宣达传统文化的重要。并利用课余,免费为民众讲解四书。由于讲解精辟且深入浅出,因此听众与日俱增;为因应蜂拥而至的听众群,师范学院人文学社索性请先生改在大礼堂讲授。每星期日上午八时至十时,风雨无阻,直至先生前往南洋任教,其间数年,未曾间断。既不用刊登广告,也不需发布消息,然而听众却是人山人海,有学生、小贩、军公教人员、“立法委员”、“国大代表”,大家不避炎暑寒冬,不辞路程崎岖,只为前来吸取中国文化的精髓。
此外,先生更大力倡导孔孟学说,建议在培养师资的师范学院正式开设四书课程。此一建议旋即深得当时院长刘真的赞助,并获政府批准,对于培养民族文化思想,端正学风,功不可没。
不久,“中华文化复兴总会”成立,为推动文化复兴,倡导阅读古籍,拟订古籍今注出版计划,分别委请学者撰写。其中《论语》一书的今注工作即敦请潘先生担任。是时正值先生教学、研究与公事、杂务纷乘的繁忙时刻,然仍焚膏继晷,奋力撰写,致积稿盈尺。时催稿甚急,为不影响出版期限,先生乃将预支稿费璧还,并请总会另请高明。其后先生更致力于红楼梦与敦煌学的研究,创办《红楼梦研究专刊》《敦煌学》期刊,积极培育人才,大力推动研究工作,以致《论语今注》一书完稿后,尘封书箧数十年,而鲜为人知。
去年二月底,先生乔迁,从台北市东区热闹的敦化南路旧居搬到仁爱路四段的新居。由于新居空间有限且为六楼,因此先生要我将一时用不到的书运到嘉义代为处理。在征得先生同意下,我将一些期刊与博硕士论文,捐赠给中正大学中文系图书馆,供研究生参考之需。其他书籍与杂稿则另辟专室安置,以便课余分批整理,进行编目保管,以供必要者之参考。《论语今注》的书稿就是在整理中发现的。我有幸先行拜读,深觉此书批注既清楚又明白。例如“子”字,是大家所熟知的,而有关“子”字种种称谓,非但在《论语》一书,即在其他经书也很常见。有称“子”,有称“夫子”,有称“孔子”“曾子”,也有称“子沈子”,等等。各种称谓意思为何?有何差别?一般注释,大多不注;或语焉不详;或局部解释,无法使人获致全面而系统的理解。先生在《学而篇》中,一开头便对“子”字进行解释:
子,指孔子。子的本义是婴儿,引申为男子的通称。古代诸侯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子是国君称呼的一种。又因为列国卿大夫的地位相当于小国的国君,所以到了春秋时代,大夫彼此间,或大夫的下属,都称大夫为夫子。叫夫子等于称子,亦等于称君。孔子曾经做过鲁国的司寇(地位是大夫),因此他的弟子称他为“子”或“夫子”。后来习惯渐渐地把“子”或“夫子”用做师长的通称。一般人称师,大抵在子上冠以姓氏,如曾子、闵子等是;有的称自己业师,在姓氏上再加子字,如《公羊传》称“子沈子、子公羊子”等是。《论语》一书出自孔子门人之手,所以单称孔子为子;正如《春秋》是鲁国的史书,所以单称鲁公为公。如果对外人谈话,那就得称为孔子了。《论语》邢疏说孔子“圣德著闻,师范来世,不须言其氏,人尽知之故也”,那是由于后代推崇孔子而形成的事实,却未必符合撰写《论语》时的真相。
这段批注,对于“子”字称谓的来龙去脉,真可谓原原本本,让人读后对“子”的称谓与用法能有一全盘且彻底的了解。
《论语》一书古今批注不下数百家,像这样鞭辟入里且深入浅出的实在难得。尤其能循序渐进,巨细靡遗且深及骨髓的更是罕见。我欣喜捧读,如获至宝。当下觉得,有将之整理印行公之于世之必要,以便各级学校教师之参考,并利于学生与民众之自修阅读;乃请研究生帮忙输入计算机,细为校对。
整理完成,适值里仁书局徐秀荣先生南来嘉义中正大学,我以里仁为美,出版此书自是再好不过,徐先生也慨然答应。今排版完成,付印在即。特说明此书出版经过,并感谢洪艺芳、梁丽玲、周西波等同学的输入与校对,更感谢里仁书局徐先生及全体同仁的鼎力支持。希望新的一年,能尽快将潘师其他杂稿陆续整理印行,尤其期盼能编好先生著作全集以为先生九五华诞寿。

1999年12月
郑阿财谨序于嘉义民雄寓居


【免费在线读】


子1曰:“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乎4?有朋自远方来5,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6,不亦君子7乎?”
1.子,指孔子。子的本义是婴儿,引申为男子的通称。古代诸侯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子是国君称呼的一种。又因为列国卿大夫的地位相当于小国的国君,所以到了春秋时代,大夫彼此间,或大夫的下属,都称大夫为夫子。叫夫子等于称子,亦等于称君。孔子曾经做过鲁国的司寇(地位是大夫),因此他的弟子称他为“子”或“夫子”。后来习惯渐渐地把“子”或“夫子”用做师长的通称。一般人称师,大抵在子上冠以姓氏,如曾子、闵子等是;有的称自己业师,在姓氏上再加子字,如《公羊传》称“子沈子、子公羊子”等是。《论语》一书出自孔子门人之手,所以单称孔子为子;正如《春秋》是鲁国的史书,所以单称鲁公为公。如果对外人谈话,那就得称为孔子了。《论语》邢疏说孔子“圣德著闻,师范来世,不须言其氏,人尽知之故也”,那是由于后代推崇孔子而形成的事实,却未必符合撰写《论语》时的真相。
2.朱熹《集注》曰:“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学”字,《说文》解为“觉悟”,《尚书大传》解为“效”;觉是学的成果,效是学的方法,两意相待,不可偏废。学者读书修身,知行并进,才能符合孔子的教学宗旨。
3.时习,随时学习。《说文》:“习,鸟数飞也。”鸟雏稍长,欲飞未能,大鸟带到低矮的树枝间,引导小鸟上下左右频频地练习飞行,这样就叫做习。学者读书明理,随时随地将所学的研究实行,这样就是时习。
4.说,同“悦”。古时喜悦、论说都同作“说”字,后人增造心旁的“悦”字,专用为喜悦的意思,以示区别。悦与乐对用,意义微有不同,悦是中心欣畅,自得于内;乐是喜见颜色,发扬于外。乎,语尾助词,表示语气委婉,不一定是疑问的意思。不亦说乎,是孔子循循善诱,劝人向学之辞,意谓天下没有不求快乐的人,而读书求学,不亦是人生有趣味的乐事吗!
5.凡同学共事的人都可叫做朋。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可以互相讨论切磋,自然是人生的至乐。
6.愠,音酝(yùn),含怒抱怨的意思。一个人学业德行都已成就而不为人了解,不被社会重视,但是他仍然能够自得其乐,毫不牢骚怨怒,这是学养深沉的效验。
7.君子有两义:古来国君卿大夫都叫做君子;道德学业有成就的人亦叫做君子。此处君子指的是后一义。
按:此《论语》首章,劝人为学。人能终身治学,便终身能够享受自得的至乐。
第二章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矣4。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5,未之有也6。君子务本7,本立而道生8。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9?”
1.有子,名若,鲁人,孔子弟子,少孔子十三岁,一说少三十三岁。
2.孝,字从老省,从子,善事父母的意思。弟,同“悌”,音tì,作善事兄长解。
3.好,读去声hào,爱好。犯,侵犯、冒犯。上,在上的人,指君上、长上。
4.鲜,音藓(xiǎn),寡少。
5.作乱,指争斗悖逆,大恶不道的行为。
6.未有,无有、没有。之,此处是没有意义的语气词。或说“未有之也”的倒装形式。
7.务,尽力去做。本,根本。
8.立,站住。道,善道。生,发生。此以树木作譬喻。谓根本培得稳固,枝叶自然会发生;犹如孝弟之行成立,一切善道自然由此而生。
9.与,本字当作“欤”,音鱼(yú),语气词,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口气。仁是一切美德的总称。仁德之发现,切近而真实,莫先于孝弟。故孝弟可谓为仁之根本。譬如仁是树,树的根就是孝弟,树的枝叶就是仁民爱物等美德,根本既立,一切美德自然发生。此章是着重治人方面,故特提出犯上作乱等语,犹孟子所谓“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的意思。
按:此章言孝弟为修身治人的根本。
第三章
子曰:“巧言令色1,鲜矣仁2。”
1.巧,是好;巧言,是话说得好听。令,是善;令色,是颜色装得好看。这种人为了从中取利,便用一派虚伪的言辞和面孔,去讨人欢喜。
2.鲜,音藓(xiǎn),少有的意思。仁是本心诚意的流行,才涉虚伪,就没有仁。鲜矣仁,是说难得有仁了。
按:此章教人笃实诚恳,培养仁德。
第四章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4?”
1.曾子,孔子学生,名参(音shēn),字子舆,南武城(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南九十里)人,比孔子小四十六岁。他的父亲曾点也是孔子的学生。
2.省,音醒(xǐng),检讨审查的意思。三省,反复多次的检察。三乃虚数,古人举三以见其多,不必实指三次或三数。三思、三复、三仕、三已皆同此例。下文所举反省的三件事,只是偶合。因为所省察自己的行事,并不限于三件事;而每件事反复自己检点,也不必限定省察三次。
3.为,读去声wèi。忠是竭尽自己的心力。
4.传,读平声chuán,动词作名词用,指老师的传授。传谓所受于师,习谓熟之于己。
按:此章言进德修业,要切实做反省的功夫。
第五章
子曰:“道千乘之国1,敬事而信2,节用而爱人3,使民以时4。”
1.道,音导(dǎo),治理。乘,音剩(shèng),古代用四匹马拉着的兵车。春秋时代,打仗用兵车,所以国家的大小强弱都视兵车的多寡而定。诸侯之国地方百里,可出兵车千辆,所以称为千乘之国。
2.敬,是专心致志的意思。敬事,是专心治理政事,不敢疏忽。信,是对百姓诚信不虚伪。
3.节用,用财有节度,不奢侈浪费。爱人,爱护百姓。
4.使民,是说国家遇有筑城修路等项工程,派遣百姓服劳役。以时,是说要利用百姓农事闲空的适当时间,不可妨害百姓的生计。
按:此章言治国的要务。
第六章
子曰:“弟子入则孝1,出则弟2,谨而信3,泛爱众4,而亲仁5;行有余力6,则以学文7。”
1.弟子,犹言子弟。入,指回到家庭之内。则,接续语词。入就要善事父母尽孝道。
2.出,指处宗族乡党之间。出就要善事宗族乡党的长者,以尽弟道。弟同悌。
3.谨,谓行为谨慎。信,谓言语诚信。而,接续语词,且的意思。
4.泛,浮貌,引申为普遍之义。泛爱,普遍的爱。众,普通人。
5.亲,亲近。仁,谓仁贤的人。
6.行,指上孝、弟、谨、信、爱众、亲仁诸种行为。余力,有余的功夫。凡每日间奉事父兄,与人交际之外,都是余力。
7.以,用。文,诗书六艺之文。
按:此章言弟子先德行而后文艺。
第七章
子夏1曰:“贤贤易色2;事父母能竭其力3;事君能致其身4;与朋友交5,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6!”
1.子夏,姓卜,名商,孔子学生,少孔子四十四岁。
2.贤贤,上“贤”字是动词,爱好之意。易,轻略之意。此句指夫妇之伦。夫妇为人伦之始,故叙于事亲事君之前,言夫妇之伦,重贤德而轻姿色(说本陈祖范、管同、宋翔凤)。旧说:易,替换之意,谓把重贤的心替换重色,说亦可通。
3.竭,尽。事奉父母,能尽力孝养。
4.致,委致、贡献。致身,以生命贡献给国家。
5.交,交接。
6.虽,假设之词。谓,说。人能克尽做人之道,纵有人说他未尝从事学问,我亦必断言其已学了!极言学之实在做人。
按:此章言学在克尽人伦。
第八章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1;学则不固2。主忠信3。无友不如己者4。过则勿惮改5。”
1.重,庄重、厚重。威,威严的意思。
2.固,《说文》:“固,四塞也。”本义是四周没有洞漏,引伸为坚固、稳固的意思。学则不固,是说所学不能稳固。
3.主忠信,是说要以忠和信两种道德为主。忠是忠诚,信是信实,二者都是做人重要的道德。
4.无,通“毋”,禁止之辞。友是动词,结交的意思。不如己者,是指那些言行不主忠信的人。
5.过,过错。惮,音但(dàn),害怕。过则勿惮改,是说犯了过错,就要不怕改正。《左传》宣公二年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也是教人要知过改过,人能改过,才能做到至善的境地。
按:此章言做人要庄重忠信,慎交游而能改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