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世间和人类的一切都在故事的余音里
在故事中周游世界,用人类天真的传统滋养精神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 包罗世间万象
汇集1000多个世界经典故事
来自人类遥远的童年
传承历久弥新的人性与记忆
激发我们从未熄灭的想象力


【内容简介】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系列,是乐府文化故事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套丛书中,我们收集了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深厚生命力的民间传说、神话和童话故事,它们都是来自往昔的声音,呈现出故事的原初面貌,更呈现出不同民族和整个人类童年的模样。这些故事与大自然和想象力密不可分,让我们看到了生生不息的人类精神世界,也看到了人性和文化的发展脉络。这些故事像人类的DNA密码一样,在讲述中传递讯息。它们或熟悉,或陌生,阅读这套丛书,就像在世界各个地域深度旅行一样,领略着不同的精神传统。其中《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德意志》是著名翻译家曹乃云编译的经典版本,这些故事大部分是散落民间的故事,集中在动物童话、魔法童话和小说童话三大类,展现出古老的德意志故事的原貌。


【作者简介】

曹乃云,著名翻译家,儿童文学理论家。196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德语专业。任华东师大外语系德语教授,曾在西柏林歌德学院、东柏林洪堡大学留学,并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师范大学和帕骚大学任高级访问学者,编、著、译《外国象征典故辞典》《圣诞节探源》《希腊古典神话》《罗马神话》《圣经童话》《月夜》《陌生的朋友》《公狼中的母狼》《人类的伙伴》《梦中的家园》《红玫瑰》《闵希豪生历险记》《豪夫童话》《德意志童话》《北欧童话》《尼伯龙根之歌》《愚人船》等50余部,编著教材《中学德语》《大学德语·基础教程》《大学德语·高年级教程》等。


【目录】

目 录
青蛙姑娘 001
农民熊皮的故事 006
后妈和两个孩子 012
约琳特和约琳格尔 019
伯爵和他的三个女儿 023
渔夫和他的妻子 059
会唱歌的骨头 066
洛雷兰 070
不来梅的乐师 072
爱听谎话的国王 077
玫瑰姑娘 080
森林之屋 085
金玛利克和金弗特 092
七美姑娘 105
绿苍蝇 110
勇敢的小裁缝 115
偷谷贼 118
放兔的牧童 121
勇敢的小笛手 125
三个音乐师 128
小长工戈特里帕 132
金 殿 141
小老人 146
水陆两用船 150
养小鸡的人 155
善良的女厨师 162
死者的感谢 167
小灰人 173
傻瓜蛋维尔西彼夫 179
曼斯费尔特湖的女妖 186
蓝胡子国王 191
修道院的理发师 194
金鸭子 197
三片龙鳞 202
臭甲虫 206
羊 倌 210
蛇 214
妖 龙 217
大熊彼得 222
小侏儒霍尔茨·波纳菲 234
魔 笛 237
灰公主 240
七个伙计 245
不忘恩德的死鬼 256
小豪猪的故事 259
睡觉的巨人 264
生 气 265
三兄弟和一个猎人的故事 269
丑八怪 274
骑羊的公主 277
玻璃山上的姑娘 280
野山猫 285
被抢走的公主 291
神衣、金羊和帽子兵 297
神奇的白马 301
维特诺城的汉斯 306
三只乌鸦 310
魔鬼连襟 314
强健的汉斯 317
魔鬼的厨房 322
打谷的妖魔 325
哈特罗姆,蓬,蓬 330
猪倌当了国王 339
一粒大麦换到了一个国王 347
两个冤家国王 353
七座城堡的女王 362
织金子的姑娘 369
老馋婆 379
戴金项链的王子 382
伊莎贝勒王后 386
蛇姑娘 390
巨人玩具 393
莱茵公主 396
草地姑娘 399
平格鼠塔 402
僧侣小帽 405
野蛮的猎人 410
处处是酒神 413
*后一茬播种 415
幸福人的衬衫 417
幸福和财富 419
幸福和理智 425


【前言】

重新发现故事,继续讲故事

从前,幻想国里的一只小蚂蚁、一只鸡蛋和一只知了,为了得到更大的幸福,一起去圣地朝拜。
——法国故事

人类天生需要听故事。人类也天生需要讲故事。
故事是经验的累积,也是想象的扩展。故事是教化,也是娱乐。世界一天天长大,故事也一天天长大,今天的故事和几千年前相比,看上去已经完全不同,但有理由相信,一些藏在故事里的东西,是一直没有变的。它们改头换面,在不同的故事里,以不同的样子出现,以后,它们可能还会发展出更多不同的样子,并且越来越复杂。但无论如何,那些恐惧或希望,那些抵抗或顺服,那些寻找或失落,那些选择或没有选择,那些藏在故事里的、人类的情感和命运,总还在那里。
我们回眸人类童年时代的故事,它们并不一定比现在的故事更高明,但这些朴素的故事里,有一种简单直接的力量,或者说,有一种天真,将很久很久以前,人类祖先的所思所想传递给我们。几千年之后,世界也许天翻地覆,而人们依然可以从那些朴素的故事中接收力量。
故事的这种永恒性,激发着讲故事的人,也激发着寻找故事的人。故事有时候会消失,有时候又重新出现,只看有没有人把它讲出来。这套《讲了100万次的故事》是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故事合集,完全源于口头传播,也就是说,它们都是讲出来的故事,而不是被哪个作家写出来的。可以想象的是,书里面的这些故事,有一些已经传承了千百年,甚至更久,说它们是“讲了100万次的故事”一点也不夸张,而与此同时,这些故事被确定为现在这个样子,则只是一段“刚刚发生的历史”,离我们*近的一部分文本,甚至只有不到五十年的时光。这些书曾经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以不同的形式出版过,它们*的相通之处就在于,它们都出自那些“寻找故事的人”之手,它们被记录下来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醒人们,不要遗忘,而这正是故事传播的动力所在。

一、这些故事,来自人类遥远的童年

那是山多、林多、动物多的年代。
——北欧故事

山多、林多、动物多的年代,已经过去了。它不仅仅是我们时代的往昔,在故事里,它们就已经是往昔了。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做了很多工作,想尽力还原那个人类的童年时代,但有时候,故事可以告诉我们一些不同的东西。比如下面这个非洲故事。

天为什么这么高

听说从前天不像现在这么高,天和地是离得很近的。多近呢?人站在地上一伸手就能很容易地把天摸到。
上帝一直是住在天上的。他为地上造了人,造了动物,造了植物。他把他造的人当成自己的孩子,为人准备了美味可口的食物,为人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法律。当时人们日子过得很不错。
谁知,不幸的事情发生了。
一天,有一个人不知得了什么病,一下子变成了盲人。这是世界上的*个盲人。

上帝啊,上帝啊!
你为什么惩罚我呀?
我两眼一抹黑啦,
我肚子咕咕叫啦!

后来,他饿得实在支持不住了,气急败坏地举起烟斗就往上捅,他想叫天把门打开,让他去找上帝。

老天啊,老天啊!
快把门打开吧!
上帝再不可怜我
我就要饿死啦!

可是,捅了好长时间,天一动也不动。
于是,盲人又想出了另一个办法:在地上点起一堆火,他以为有了火也许能看到东西。
大火熊熊燃烧起来,火焰越来越旺,火舌直舔到天上。
这时上帝来了,他吃惊地问:“谁点的火?”
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造出来的人竟敢拿烟斗来捅天,用火来烧天,所以怒气填胸,把手一挥,带着天一步一步地往高处升,一直升到人无论拿什么也够不到的地方。
从这以后,天和地就相距得很远很远了。为了惩罚人,上帝让地上总是有盲人。

这个故事里有恩赐,也有不恩赐。创造和恩赐,要看上帝的心情。这个故事里有冒犯,也有绝望:盲人看上去很蠢,但作为一个人,他做了他能做到的一切,而他能得到的*回应,是上帝的愤怒。这个故事里有怀念,也有无奈:天和地没有分开的日子,是好时光,但如果上帝要带走天空,要让人眼盲看不见,人们也只能接受。当然,这个故事里还有命运:“谁知,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对此,无论是人类还是上帝,都没有办法。
我们没办法确切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时代的故事,但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在“山多、林多、动物多的年代”,人们的日子过得可能跟那个盲人差不太多,“不幸的事情”总是会发生,人们只能怀想,曾经有一个黄金时代。就像今日,我们依然怀想“黄金时代”一样。

二、这些故事,铸就人类共同的记忆

世上力气*、跑得*快的是风;*肥的是土地,因为万物都靠它来养育;*柔软的是手,因为不管你睡在什么东西上面,都要用手来垫头;第四个嘛,世界上再也没有什么能比睡觉更讨人喜欢的了。
——俄罗斯故事

说起“寻找故事的人”,人们首先想到的自然是格林兄弟,《格林童话》也已经成了两百年来*重要的一部经典故事集。但其实,“寻找故事”是持续了一个时代的主题,与格林兄弟同时或稍晚,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方,做了相同的工作:阿斯别约恩生在挪威,卡瓦利乌斯在瑞典,阿法纳西耶夫在俄罗斯,之后柳田国男和关敬吾在日本,卡尔·维诺在意大利,劳尔·洛伊奈在芬兰,林兰和董均伦在中国,他们搜集各自国家和地区的故事,去芜存菁,*终给故事一个方便传播的确定文本。有意思的是,人们*初“寻找故事”,是希望通过故事确定一种身份认同,去区别于世界上的其他人。但当我们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故事放在一起的时候,会惊讶地发现有些故事具有高度相似性。是的,故事可以依附于任何强有力的外部元素,但也可以很轻易地脱离开它们——有时候,两个故事的外壳、人物、背景、语言完全不一样,但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那是同一个故事。很显然,故事在告诉我们,在民族和地域这些元素之外,“人”其实是所有人更基本的一种共同身份。
我们来读一个法国故事。

树蝇死了

一只小飞蛾和一只小树蝇是朋友,它俩一块儿吃住,一块儿玩耍,好得谁也离不开谁。这天,它们俩一起做晚饭。小树蝇负责做汤。汤做好以后,它想尝尝汤的咸淡,一不小心,掉在大汤勺里淹死了。
小飞蛾哭着离开了家。它遇见了一棵橡树。
“小飞蛾啊,你为什么哭?”
“树蝇死了。”
“那我,我弄掉一根树枝。”
橡树的上空飞着一只喜鹊。喜鹊问:
“橡树啊,你为什么掉枝?”
“树蝇死了,小飞蛾哭了,我就掉枝了。”
“那我,我就脱毛。”
喜鹊落在一道篱笆上。篱笆问:
“喜鹊啊,你为什么脱毛?”
“树蝇死了,小飞蛾哭了,橡树掉枝了,我就脱毛了。”
“那我,我就折断自己。”
篱笆的旁边是一片草地。草地问:
“篱笆啊,你为什么折断自己?”
“树蝇死了,小飞蛾哭了,橡树掉枝了,喜鹊脱毛了,我就折断自己。”
“那我,我把草割了。”
一条小河从草地中间流过。小河问:
“草地啊,你为什么把草割了?”
“树蝇死了,小飞蛾哭了,橡树掉枝了,喜鹊脱毛了,篱笆折断了,我就割草了。”
“那我,我就干涸了。”
一个女仆带着两只水罐来河里打水。她问:
“小河啊,你为什么干涸了?”
“树蝇死了,小飞蛾哭了,橡树掉枝了,喜鹊脱毛了,篱笆折断了,草地割了草了,我就干涸了。”
“那我,我就把这两只水罐打破。”
主妇正等着用水洗黄油。她问:
“女仆,你为什么打破水罐?”
“树蝇死了,小飞蛾哭了,橡树掉枝了,喜鹊脱毛了,篱笆折断了,草地割草了,小河干涸了,我就打破罐子了。”
“那我,我就把黄油扔到围墙上去。”
一个赶大车的人路过这儿。他问:
“女主人,你为什么把黄油扔到围墙上去?”
“树蝇死了,小飞蛾哭了,橡树掉枝了,喜鹊脱毛了,篱笆折断了,草地割草了,小河干涸了,女仆打破罐子了,我就把黄油扔到围墙上去了。”
“那我,我就打马快跑。”
接下去,又引出了其他一些人,由于树蝇的死和小飞蛾的哀悼而引起的这场可怕的连锁反应,不知是如何结束的。
这个故事非常古老,也非常有趣。但有人说它有些幼稚可笑,因此令人难以置信。其实,这个故事反映了自然界的一种规律:到了十一月底,当树蝇死的时候,树本身,以及草地和河流似乎也都与树蝇一起死去了。每年在这个时期,要是我们仔细听听的话,会听到小草在北风的吹拂下簌簌作响,仿佛在说:
“树蝇死了,我们也快死了……”

这是一个顶针结构的故事,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类似结构的故事不胜枚举。它不仅是一个故事,也可以是一场游戏,讲故事的人和听故事的人,可以顺着这个顶针结构,把故事一直讲下去,讲到厌倦为止。但如果你像法国人一样,从一只树蝇的死亡开始这个游戏,你迟早会进入那个“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的世界,当你读到“小草在北风的吹拂下簌簌作响,仿佛在说:‘树蝇死了,我们也快死了……’”这样的句子时,你会感觉到,从故事到文学的那个变化,似乎正在发生。

三、这些故事,帮助人类应对世界的改变

世界已经变了,世界还将变化,你说的故事也许是真的。
——芬兰故事

我们的故事来自传承,至于一个具体故事的起源,则大都渺不可考——也不必考,继续讲下去就是了。
故事大王简·约伦在《世界神奇故事集》的前言之中讲述过一个故事,说的就是故事的起源与传承,我们已经把这个短小又重要的故事放在了扉页上,但似乎还是有必要在这里再郑重地引用一次:

当厄运威胁犹太人,以色列拉比巴尔·沙姆·托夫就退回森林,点起篝火,低头祈祷。这样,厄运就能被避免。随着时光流逝,这一任务落到了第二位拉比身上。他知道森林中那一处地点,也记住了祈祷文,但他不知道要生一堆火。然而,厄运同样被避免了。第三位拉比只知道那处林中地点,至于火堆与祈祷文则一概不知。可是这一点足够了,厄运也被避免了。*后,这一任务落到拉比利兹恩身上,他对地点、篝火和祈祷文统统不知道。他只会讲故事。
“而这就足够了。”

故事可以是个体内心的密码,也可以是群体信念的表达;故事可以安慰一个人,也可以激励一群人。故事还是记忆,人们的生活方式一代一代改变着,曾经的森林、篝火,甚至祈祷,或迟或早,总归是退出了人们的日常,但故事还在。只要人们还在讲着故事,我们就还是我们。
在简·约伦引述的这个故事里,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如果故事里的每一任拉比都会讲故事的话,那么几乎可以肯定,拉比利兹恩讲述的故事,跟他的每一位前任讲出来的,是不一样的,哪怕那是同一个故事。这涉及到故事的一项超凡能力,它总能和一个时代的精神主流结合在一起,又总能和它们剥离。说到这里,事情已经很清楚了,那个威胁着以色列人,也威胁着所有人的“厄运”,其实就是遗忘,而对遗忘的抵抗,不是森林,不是篝火,也不是祈祷,这个抵抗,是,也只是,故事。
有的时代,有的地方,人们会觉得篝火很重要;有的时代,有的地方,人们会觉得祈祷很重要;有的时代,有的地方,人们会觉得民族很重要;有的时代,有的地方,人们会觉得世界很重要;有的时代,有的地方,人们会觉得所有这些可能都不那么重要,或许一个人自我内在的达成更重要。故事穿行于所有这些时代,以不同的面目出现,和不同时代的主流观念结成同盟,但故事不会在任何时代和地方停下,一旦停下,它就死了。一般来说,我们不大容易区分一个故事里面,哪些部分属于时代意识,哪些部分来自久远的传承,但如果我们一次又一次遇到同一个故事的不同样子,我们或许可以学会分辨出,那些不能遗忘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四、讲故事,而不是读故事

王子随身带着一块石头,他总把它放在床前。因为这块石头知道世上的一切事情。
——挪威故事

我们相信故事里藏着许多秘密,也许,故事就像那块神奇的石头一样,知道世上的一切事情。所以我们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故事收集在一起,并冠以“讲了100万次的故事”这一主题,强调故事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再次去激活它。激活一个故事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把它讲出来。当一个地方的故事被另一个地方的人讲述出来的时候,新的可能性就出现了。
需要说明的是,“讲了100万次的故事”是重要的主题,但“讲了100万次的故事”这套书,确确实实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这并非妄自菲薄,事实上,现在这套书,收录了很多经典文本,比如“挪威卷”的原本是阿斯别约恩生的《挪威童话》,这是迄今为止*一个从挪威语翻译过来、*接近完整的译本;比如“俄罗斯卷”的原本是阿法纳西耶夫的《俄罗斯童话》,这是俄罗斯文学名著,包括托尔斯泰在内的大量俄罗斯作家都曾经受这本童话集的影响;比如“非洲卷”,不但编译了大量文献,编译者董天琦先生还在刚果(布)记录下来五十多个口传故事,这可是*手的活生生的故事。
以上这些,都是这套书的重要特点,但它的不足也很明显,首先就是完整性不够,意大利、西班牙、日本、东南亚,以及阿拉伯的故事,都没有能够收入;第二是编译作品多了一些,当然,编译者刘锡诚、马昌仪、曹乃云、董天琦等诸位先生,都堪称故事大家,也代表了故事这个领域的编译水准,但从文献角度出发,不同国家的故事,还是本国学者和作家的编辑版本,来得更加可靠。
即便如此,我们还是热忱向读者推荐这套故事书。这已经是目前市面上可以找到的*完整的人类故事原典,你不可能喜欢里面的所有故事,但其中一定会有能够打动你的故事。还有一点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今天的人们,特别习惯给孩子讲故事,但我们这套书来自往昔,来自人类的童年,那时候,现代的儿童观念还没有形成,所以故事里有些来自往昔的观念,并不一定都适合今日的儿童。这一点,希望给孩子讲任何原典性故事的家长都能够加以甄别,不照单全收,也不因噎废食。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这套书,在文本上大都有一定的经典性,这是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相遇产生的结果,但故事的魅力在于讲述,而讲故事不仅仅需要文字,还需要表情,需要语气,需要肢体语言,在这个意义上,《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只是一个数据库,里面的每一个故事,都等待着,第1000001次被讲述。
所以,开始讲故事吧。


【免费在线读】

渔夫和他的妻子


苍茫的大海边住着一个渔夫和他的妻子。他们的小茅屋紧靠着大海。渔夫每天去钓鱼,他钓啊钓,就这样度过了年年月月。
这一天,他又坐在海边上。鱼钩沉下去了,他拉起来一看。嗬,钓上来一条比目鱼。这时候,只听比目鱼开口说话了。
“听着吧,好渔夫,我不是普通的鱼,而是遭了魔法的王子。你要是把我杀掉,对你有什么好处呢?把我放回大海吧,我会报答你的。”
“喏,”渔夫说,“你用不着害怕,你要回去,我会让你回去的。”说完,他把比目鱼放到水里,看着鱼游开了,才转身回到了自己的茅屋里。
“老头儿,”妻子说,“你今天什么也没钓到吗?”
“不,我钓到一条比目鱼。可是它央求我将它放回去,说它是遭了魔法的王子。我就将它放回大海去了。”
“你没有向它提什么要求吗?”
“没有,我有什么好要求的呢?”
“哎呀,你真是的。我们住的这个茅屋,臭得让人恶心。你不可以跟它要一座木房子吗?去吧,告诉它,我们要一座木房子。它一定会办得到的。”
“那为什么要我去呢?”
“是你刚才抓到它的,又将它放回大海。它一定会感谢你的,快去吧!”
渔夫经不住妻子的纠缠,就往大海走去。
他来到海边,蔚蓝的大海一片寂静。渔夫站在那里,说:
“比目鱼,比目鱼在哪里,我的妻子让我来找你。”
比目鱼果真游了过来。“哦,好渔夫,你想要什么呢?”
“是这样的,我妻子说,我可以向你提个要求。她不愿意住在茅屋里,想要一幢木房子。”
“回去吧,她会满意的。”
渔夫走了回去,面前的茅屋不见了,眼前是一幢崭新的木屋。妻子坐在门前的凳子上。她走过来,抓住渔夫的手。
“快进来,看,这下子可比以前好多了。”他们走了进去,里面很宽敞,卧室里有一张漂亮的床。厨房里堆放了许多食品、饮料和水果。“看吧,这不是很好吗?”
“很好,这一切都足够我们好好生活了。”
半个月过去了。妻子又不满意了。
“听着,亲爱的,我们的小木屋太挤了,院子也不大。比目鱼其实应该给我们一幢更大的房子。去吧,到比目鱼那里去,让它送我们一座宫殿吧。”
“啊,木屋已经很好了,为什么还要住宫殿呢?”
“我想要,你去吧!比目鱼什么都肯给的。”
“不,比目鱼刚刚给了我们木屋,我可不想再去了。”
“你快去吧!比目鱼会答应的,你去说一下就行了。”
渔夫很为难,不想去。他自言自语地说:“这种要求是过分的。”不过,他没有办法,还是去了。
他来到海边。海水变得深蓝、浑浊,只是水面还算保持着平静。他站在那里,说:
“比目鱼,比目鱼在哪里,我的妻子让我来找你。”
“啊,你要什么啊?”比目鱼游了过来。
“哦,”渔夫难为情地说,“她要一座大宫殿。”
“回去吧,”比目鱼说,“你将看见她正站在宫殿前呢!”
渔夫回到了家。一看,那里已经耸立了一座大宫殿,他的妻子正神气地站在台阶上。她抓住渔夫的手,说:“你进去看看吧。”渔夫跟着走了进去。
宫殿是用大理石砌成的,窗明几净,大门气势雄伟。院墙雪白,室内贴着漂亮的墙纸,房间里放着很多椅子和桌子,床上铺着羽绒制成的被子。宫殿外面还有一个大院子,院子旁边建造着牛马棚,停着各式各样的马车。院子里面鲜花盛开,果树下安详地走动着几只麋鹿和白兔。只要是人们所希望的,这里应有尽有。
“怎么样,漂亮吗?”妻子问。
“漂亮。”渔夫说,“住进了大宫殿总该满意了吧?”
“是啊。”妻子回答说。
第二天清早,渔夫还在睡觉,妻子就起床了,她夜里梦到一片广阔的土地,于是将渔夫推醒。
“喂,起来吧。去和比目鱼说,我们要做国王。”
“呵,做国王?我不要做国王。”
“你不做,我做!去对比目鱼说,我要做国王。”
“可是,我的好妻子,你为什么要做国王呢?我不去说。”
“为什么不去?一定要去,我就是要做国王。”
渔夫只好走了出去。“这是不对的,不对的呀!”他想。他不愿意去,但是不敢不去。
渔夫来到海边。海面上一片昏暗,海水卷起了阵阵波涛。他站在那里,说:
“比目鱼,比目鱼在哪里,我的妻子让我来找你。”
“呵,你要什么啊?”比目鱼游了过来。
“呵,她要做国王。”
“去吧,她会成为国王的。”
渔夫回去了。他发现一座更大的宫殿代替了原先的家。宫殿门前站着许多卫士。他走进去,里面全是用大理石和金子堆砌成的。妻子坐在金子和金刚钻制成的王位上,戴了一顶王冠。她手中握着权杖,身边簇拥着众多的宫女。
“呵,你现在真的成了国王吗?”
“对,我现在已经是国王了。”
渔夫低头站在那里,偷偷地看了妻子一眼,说:“你做了国王,很神气,很漂亮。这下子不会再有什么新愿望了。”
“不,你现在就去跟比目鱼说,我已经不满意做一个小国的国王了,我要做个大国的皇帝。”
“啊?这下我可不能去说了。比目鱼不会答应的。我不能去说,不能去。”
“怎么,我现在是国王,你虽然是我的丈夫,也要服从我的命令,我要做大国的皇帝。比目鱼能够做到,快去对它说!”
渔夫不敢不去。他心里非常害怕,害怕他的妻子,也害怕比目鱼一定会生气。
他来到海边,海面一片昏黑,海水咆哮着,翻起了层层的波涛。风浪让他心惊。他站在那里,说:
“比目鱼,比目鱼在哪里,我的妻子让我来找你。”
“喏,你要什么呀?”比目鱼游了过来。
“呵,亲爱的比目鱼,我的妻子要做大国的皇帝。”
“回去吧,她就会成为大国皇帝的。”
渔夫走了,他回去一看,一切又都变了样,全是大宫殿的气派,金碧辉煌。
渔夫小心地走上前,又看了一眼妻子,说:
“你做了大皇帝,更威严漂亮了。”
“你怎么还站在这里?”妻子说,“去吧,对比目鱼说,我要做大教皇,不愿再做大皇帝了。”
“啊,你多么贪心啊!可是,你不能做大教皇,你没有那个能力,比目鱼不会同意的。”
“快去说啦!我无论如何也要做大教皇。”
“不,我不能去。这样做太没有道理、太愚蠢了。我不去。”
“它能让我做大皇帝,就能让我做大教皇。快去!我是大皇帝,你得听我的!”
渔夫非常害怕,他心在发抖,腿在打战。他走到海边,海边刮起了大风,乌云翻滚着,好像黑夜提前到来似的。一场暴风雨眼看就要来了。渔夫心惊胆战地站在那里,说:
“比目鱼,比目鱼在哪里,我的妻子让我来找你。”
“喏,你要什么啊?”
“呵,她又要做教皇了。”
“回去吧,她会做教皇的。”比目鱼说完就游开了。
渔夫回到家里,看到一座大教堂就耸立在宫殿旁边。教堂里点燃了千万支蜡烛。他的妻子身披金衣,站在祭坛前。大皇帝和国王们都匍匐在她的脚前。
“你已经是大教皇了吗?”渔夫战战兢兢地说。
“对,我就是至高无上的大教皇。”
“你这下该满意了吧?你已经登上权力之巅啦。”
“当然。”他的妻子傲慢地回答。
渔夫每天仍然去钓鱼。他的妻子则过着大教皇那种养尊处优的生活。一天,她看着太阳落下,就想:“我能不能让太阳永远挂在天上呢?”于是,她叫来渔夫,说:
“去吧,对比目鱼说:我要做上帝。”
听了她的话,渔夫吓得摔了一跤,说:
“呵,你在说什么呀?”
“我想让太阳和月亮永远留在眼前,这只有上帝才能办得到,因此,我要做上帝。我要像上帝一样无所不能。”
“比目鱼一定做不到的。我不去!我请求你,安心本分地做教皇吧!”
他的妻子大发雷霆,头发都竖了起来。她狠命地踢了渔夫一脚,说:“我就是不要做教皇了。你去不去?”
渔夫听到这里,吓得一下子昏死过去。
醒来后,他没有办法,只得向海边走去。
眼前的大海波涛汹涌,海浪撞击着岩石。天空变成漆黑的一团,头顶打着雷,闪着电,海水咆哮着,猛烈地上涨了一尺又一尺。
渔夫恐惧地站在那里,声音发抖地说:
“比目鱼,比目鱼在哪里,我的妻子让我来找你。”
“喏,你要什么呀?”比目鱼游了过来说。
“呵,我的妻子她—她又要做上帝。”渔夫小声地说。
“回去吧,她现在正坐在破茅屋里呢。”比目鱼说完就不见了。
渔夫回到家一看,眼前的宫殿都没有了,只剩一间小小的破茅屋,他的妻子神情木然地坐在床沿上。
渔夫和他的妻子

苍茫的大海边住着一个渔夫和他的妻子。他们的小茅屋紧靠着大海。渔夫每天去钓鱼,他钓啊钓,就这样度过了年年月月。
这一天,他又坐在海边上。鱼钩沉下去了,他拉起来一看。嗬,钓上来一条比目鱼。这时候,只听比目鱼开口说话了。
“听着吧,好渔夫,我不是普通的鱼,而是遭了魔法的王子。你要是把我杀掉,对你有什么好处呢?把我放回大海吧,我会报答你的。”
“喏,”渔夫说,“你用不着害怕,你要回去,我会让你回去的。”说完,他把比目鱼放到水里,看着鱼游开了,才转身回到了自己的茅屋里。
“老头儿,”妻子说,“你今天什么也没钓到吗?”
“不,我钓到一条比目鱼。可是它央求我将它放回去,说它是遭了魔法的王子。我就将它放回大海去了。”
“你没有向它提什么要求吗?”
“没有,我有什么好要求的呢?”
“哎呀,你真是的。我们住的这个茅屋,臭得让人恶心。你不可以跟它要一座木房子吗?去吧,告诉它,我们要一座木房子。它一定会办得到的。”
“那为什么要我去呢?”
“是你刚才抓到它的,又将它放回大海。它一定会感谢你的,快去吧!”
渔夫经不住妻子的纠缠,就往大海走去。
他来到海边,蔚蓝的大海一片寂静。渔夫站在那里,说:
“比目鱼,比目鱼在哪里,我的妻子让我来找你。”
比目鱼果真游了过来。“哦,好渔夫,你想要什么呢?”
“是这样的,我妻子说,我可以向你提个要求。她不愿意住在茅屋里,想要一幢木房子。”
“回去吧,她会满意的。”
渔夫走了回去,面前的茅屋不见了,眼前是一幢崭新的木屋。妻子坐在门前的凳子上。她走过来,抓住渔夫的手。
“快进来,看,这下子可比以前好多了。”他们走了进去,里面很宽敞,卧室里有一张漂亮的床。厨房里堆放了许多食品、饮料和水果。“看吧,这不是很好吗?”
“很好,这一切都足够我们好好生活了。”
半个月过去了。妻子又不满意了。
“听着,亲爱的,我们的小木屋太挤了,院子也不大。比目鱼其实应该给我们一幢更大的房子。去吧,到比目鱼那里去,让它送我们一座宫殿吧。”
“啊,木屋已经很好了,为什么还要住宫殿呢?”
“我想要,你去吧!比目鱼什么都肯给的。”
“不,比目鱼刚刚给了我们木屋,我可不想再去了。”
“你快去吧!比目鱼会答应的,你去说一下就行了。”
渔夫很为难,不想去。他自言自语地说:“这种要求是过分的。”不过,他没有办法,还是去了。
他来到海边。海水变得深蓝、浑浊,只是水面还算保持着平静。他站在那里,说:
“比目鱼,比目鱼在哪里,我的妻子让我来找你。”
“啊,你要什么啊?”比目鱼游了过来。
“哦,”渔夫难为情地说,“她要一座大宫殿。”
“回去吧,”比目鱼说,“你将看见她正站在宫殿前呢!”
渔夫回到了家。一看,那里已经耸立了一座大宫殿,他的妻子正神气地站在台阶上。她抓住渔夫的手,说:“你进去看看吧。”渔夫跟着走了进去。
宫殿是用大理石砌成的,窗明几净,大门气势雄伟。院墙雪白,室内贴着漂亮的墙纸,房间里放着很多椅子和桌子,床上铺着羽绒制成的被子。宫殿外面还有一个大院子,院子旁边建造着牛马棚,停着各式各样的马车。院子里面鲜花盛开,果树下安详地走动着几只麋鹿和白兔。只要是人们所希望的,这里应有尽有。
“怎么样,漂亮吗?”妻子问。
“漂亮。”渔夫说,“住进了大宫殿总该满意了吧?”
“是啊。”妻子回答说。
第二天清早,渔夫还在睡觉,妻子就起床了,她夜里梦到一片广阔的土地,于是将渔夫推醒。
“喂,起来吧。去和比目鱼说,我们要做国王。”
“呵,做国王?我不要做国王。”
“你不做,我做!去对比目鱼说,我要做国王。”
“可是,我的好妻子,你为什么要做国王呢?我不去说。”
“为什么不去?一定要去,我就是要做国王。”
渔夫只好走了出去。“这是不对的,不对的呀!”他想。他不愿意去,但是不敢不去。
渔夫来到海边。海面上一片昏暗,海水卷起了阵阵波涛。他站在那里,说:
“比目鱼,比目鱼在哪里,我的妻子让我来找你。”
“呵,你要什么啊?”比目鱼游了过来。
“呵,她要做国王。”
“去吧,她会成为国王的。”
渔夫回去了。他发现一座更大的宫殿代替了原先的家。宫殿门前站着许多卫士。他走进去,里面全是用大理石和金子堆砌成的。妻子坐在金子和金刚钻制成的王位上,戴了一顶王冠。她手中握着权杖,身边簇拥着众多的宫女。
“呵,你现在真的成了国王吗?”
“对,我现在已经是国王了。”
渔夫低头站在那里,偷偷地看了妻子一眼,说:“你做了国王,很神气,很漂亮。这下子不会再有什么新愿望了。”
“不,你现在就去跟比目鱼说,我已经不满意做一个小国的国王了,我要做个大国的皇帝。”
“啊?这下我可不能去说了。比目鱼不会答应的。我不能去说,不能去。”
“怎么,我现在是国王,你虽然是我的丈夫,也要服从我的命令,我要做大国的皇帝。比目鱼能够做到,快去对它说!”
渔夫不敢不去。他心里非常害怕,害怕他的妻子,也害怕比目鱼一定会生气。
他来到海边,海面一片昏黑,海水咆哮着,翻起了层层的波涛。风浪让他心惊。他站在那里,说:
“比目鱼,比目鱼在哪里,我的妻子让我来找你。”
“喏,你要什么呀?”比目鱼游了过来。
“呵,亲爱的比目鱼,我的妻子要做大国的皇帝。”
“回去吧,她就会成为大国皇帝的。”
渔夫走了,他回去一看,一切又都变了样,全是大宫殿的气派,金碧辉煌。
渔夫小心地走上前,又看了一眼妻子,说:
“你做了大皇帝,更威严漂亮了。”
“你怎么还站在这里?”妻子说,“去吧,对比目鱼说,我要做大教皇,不愿再做大皇帝了。”
“啊,你多么贪心啊!可是,你不能做大教皇,你没有那个能力,比目鱼不会同意的。”
“快去说啦!我无论如何也要做大教皇。”
“不,我不能去。这样做太没有道理、太愚蠢了。我不去。”
“它能让我做大皇帝,就能让我做大教皇。快去!我是大皇帝,你得听我的!”
渔夫非常害怕,他心在发抖,腿在打战。他走到海边,海边刮起了大风,乌云翻滚着,好像黑夜提前到来似的。一场暴风雨眼看就要来了。渔夫心惊胆战地站在那里,说:
“比目鱼,比目鱼在哪里,我的妻子让我来找你。”
“喏,你要什么啊?”
“呵,她又要做教皇了。”
“回去吧,她会做教皇的。”比目鱼说完就游开了。
渔夫回到家里,看到一座大教堂就耸立在宫殿旁边。教堂里点燃了千万支蜡烛。他的妻子身披金衣,站在祭坛前。大皇帝和国王们都匍匐在她的脚前。
“你已经是大教皇了吗?”渔夫战战兢兢地说。
“对,我就是至高无上的大教皇。”
“你这下该满意了吧?你已经登上权力之巅啦。”
“当然。”他的妻子傲慢地回答。
渔夫每天仍然去钓鱼。他的妻子则过着大教皇那种养尊处优的生活。一天,她看着太阳落下,就想:“我能不能让太阳永远挂在天上呢?”于是,她叫来渔夫,说:
“去吧,对比目鱼说:我要做上帝。”
听了她的话,渔夫吓得摔了一跤,说:
“呵,你在说什么呀?”
“我想让太阳和月亮永远留在眼前,这只有上帝才能办得到,因此,我要做上帝。我要像上帝一样无所不能。”
“比目鱼一定做不到的。我不去!我请求你,安心本分地做教皇吧!”
他的妻子大发雷霆,头发都竖了起来。她狠命地踢了渔夫一脚,说:“我就是不要做教皇了。你去不去?”
渔夫听到这里,吓得一下子昏死过去。
醒来后,他没有办法,只得向海边走去。
眼前的大海波涛汹涌,海浪撞击着岩石。天空变成漆黑的一团,头顶打着雷,闪着电,海水咆哮着,猛烈地上涨了一尺又一尺。
渔夫恐惧地站在那里,声音发抖地说:
“比目鱼,比目鱼在哪里,我的妻子让我来找你。”
“喏,你要什么呀?”比目鱼游了过来说。
“呵,我的妻子她—她又要做上帝。”渔夫小声地说。
“回去吧,她现在正坐在破茅屋里呢。”比目鱼说完就不见了。
渔夫回到家一看,眼前的宫殿都没有了,只剩一间小小的破茅屋,他的妻子神情木然地坐在床沿上。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