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深度剖析荣格、香奈儿、太宰治、乔布斯等性格自塑历程。

2.以真实人物、案例为分析研究素材,全面细致地解读十二种人格特质。

3.认识自我和他人,提升社交力,正确处理两性关系,学会与身边每个人共处。


【内容简介】

本书将理论知识与人物事例相结合,对十二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各种人格者在处理工作、生活、情感等方面的问题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和行事作风做了系统总结。通过阅读本书,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身边令人困惑的人和事,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认识自我和他人,学会与不同性格的人和谐共处。


【作者简介】

刘子墨,新浪微博知名博主,心理学研究者,对人格心理学、亲子教育等领域有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


【媒体评论】

1.有助于读者发现优势,规避劣势,开发潜能,合理进行职业规划。

2.既有科学理论做支撑,又有作者新鲜热辣的观点和见解,刷新认知。

3.比同类书,如“九型人格”“性格心理学”解读更透彻,内容更全面。


【目录】

第1章◆ 自恋型人格—生命镜像与浮夸自体

回声与倒影/003

从原始自恋到成熟自恋/007

从全能自恋到有限自恋/012

当自恋成为一种阻力/016

隐匿的自恋/023

总统也自恋?/028

自恋型人格的升华/032

自恋型人格特点/034

第2章 ◆ 表演型人格—寻求注意与入戏太深

“男性优越”的错觉/037

表演与防御机制/040

“妖女的诡计”/043

自然流露的表演特质/046

表演失败后的歇斯底里/049

入戏太深,假戏真做/051

表演型人格的升华/055

表演型人格特点/059

第3章 ◆ 强迫型人格—完美、秩序与控制

我不能行走,我努力奔跑/063

父母的肯定无可替代/069

“龟毛”与内在冲突/076

强迫型人格≠强迫症/080

强迫型人格者的得与失/081

强迫型人格特点/084

第4章 ◆ 边缘型人格—他弃、自弃与两极思维

被遗弃的“分离焦虑”/087

浮夸的两性关系/089

强烈的“自弃感”/091

非黑即白的两极思维/095

自毁与救赎/098

边缘型人格特点/101

第5章 ◆ 偏执型人格—深入骨髓的怀疑

被害妄想与威权型企业家/105

嫉妒妄想与奥赛罗情结/108

被爱妄想与大脑补偿/110

自恋型名人VS偏执型粉丝/113

偏执型人格者更能幸存?/116

偏执型人格特点/117

第6章 ◆ 反社会型人格—全能控制与恶意自大

衣冠禽兽/121

天生变态杀人狂?/124

全能感与控制欲/129

无情的掠夺者与攻击者/133

“暴戾之气”与心理干预/136

智商较高,迷惑性极强/140

情感压榨者/142

善妒的剥夺者/144

好能因势利导/146

反社会型人格特点/149

第7章 ◆ 回避型人格—与其被拒,不如逃避

亲密关系回避/153

放手去做,才能改变现状/155

回避与超越/156

放下对“自我”的执着/159

回避型人格特点/161

第8章 ◆ 分裂样人格—人类世界的旁观者

出众的创造力/165

与孤独症的异同/167

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驰骋/170

纠结的依恋关系/173

独身主义倾向/178

分裂样人格特点/183

第9章 ◆ 分裂型人格—遗世独立与奇幻思维

漫游仙境的原创艺术家/187

受困于幻觉的心理学大师/191

敏锐、奇特的思维/194

人脑进化的代价/196

分裂型人格特点/198

第10章 ◆ 依赖型人格—虚弱、依附与逃避自由

过度依赖他人的女总统/201

依赖性与关系囤积癖/204

逃避自由的寄生者/207

依赖型人格的升华/209

依赖型人格特点/211

第11章 ◆ 抑郁型人格—无价值、无意义与无力感

抑郁≠忧郁/215

年幼失怙引起的抑郁/217

生活磨难引起的抑郁/221

抑郁者的自我救赎/225

抑郁型人格特点/228

第12章 ◆ 被动攻击型人格—消极、违拗与自我挫败

难以追责的攻击/231

不干活,说怪话/234

蔫人出豹子/236

理解被动攻击的情绪根源/237

被动攻击型人格特点/239

第13章 ◆ 人格迷宫—概念拾遗与观点争鸣

讨好型人格存在吗?/242

施虐型人格/246

自我挫败型人格/248

攻击型人格/250

多重人格/255

第14章 ◆ 隐蔽秩序—人格差异、引力与冲突

人格差异形成的猜想/260

人格差异的生存和适应意义/264

不同人格间的吸引与冲突/266

人格修炼需要长期坚持/268


【免费在线读】

第1章

自恋型人格——生命镜像与浮夸自体

一句赞美的话可以抵我十天的口粮。

——马克·吐温

我不是一个普通人,为什么他们就不明白呢?

——史蒂夫·乔布斯

自恋(narcissism)这个心理学术语源自希腊神话中顾影自怜的美少年纳喀索斯(Narcissus)。

1899年,保罗·纳克用纳喀索斯这个文学形象来解释男性性倒错现象。弗洛伊德受此启发,将其借用于精神分析。

纳喀索斯因迷恋自己的倒影投湖而死,后化为一株水仙花。所以,一些心理学家会把病态的自恋称为水仙花症。

自恋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人格特质,绝大部分人都存在常态自恋的表现,而所谓“病态自恋”之类的术语是用于形容一种失控的自我关注。

自恋型人格者中男性多于女性,这是一种需要不断从外部“镜映”来获得认可、维持自尊的人格特征。

用一个关键字概括自恋型人格,就是“镜”。代表人物有萨尔瓦多·达利、史蒂夫·乔布斯等。

回声与倒影

纳喀索斯出生后,他的父母去求神示,想知道这孩子将来的命运如何,结果神示说:“不可使他认识自己。”于是,父母就一直不许纳喀索斯照镜子。

纳喀索斯长大后俊美无比,却不自知。很多少女对他一见倾心,可他却拒绝了所有少女的追求。其中,美丽的仙女厄科(Echo)因为被诅咒而失语,苦苦追求纳喀索斯,却无法得到他的爱,终黯然销魂,肉体消亡,幻化为回声女神。

于是,被纳喀索斯拒绝的少女们一起祈祷:“但愿他有朝一日爱上一个人,却永远也得不到她的爱!”命运女神听见了这个祷告,便答应了她们。

有一天,纳喀索斯无意中发现了自己在湖水中的倒影,立刻就被迷住了。然而,他却不知道那就是他本人的倒影。纳喀索斯沉迷于水中那个俊美的倒影,直到有一天不幸赴水溺亡。纳喀索斯死后变成了一株水仙花。

神话是现实的抽象。在纳喀索斯这个众所周知的神话故事中,有两处易被忽略的细节,隐喻了自恋型人格的形成。

首先,纳喀索斯的父母不让他照镜子,刻意让他忽略自身的存在。这让他无法得知自身生命的镜像,无从知晓自身的俊美与伟岸。其次,厄科的含义就是回声, 但她却因为被诅咒而失语。对于这样一个无法正常回应自己的客体,即使再漂亮,纳喀索斯也提不起兴趣。

所以,当纳喀索斯看到湖水中自己倒影的一刹那,他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冲击,那种来自外部的认可令他迷醉。

心理学家海因茨·科胡特认为,自恋型人格者之所以在成年后仍会有幼稚的自夸行为,是因为其母亲没有在恰当的时候满足他们的自爱性表现欲。

海因茨·科胡特将自恋型人格者称为“浮夸的自体”,认为他们的世界观建立在对自我夸张的想象中。

画家萨尔瓦多·达利是一名自恋型人格者。他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说:“作为一名画家,幸运的事有两件—— ,是个西班牙人;第二,叫达利。这两件幸运的事都被我碰上了。”

达利还在其著作中写道:“每天早晨醒来,我就体验一次极度的快乐,那就是成为达利的快乐。我问自己,真奇怪,这个萨尔瓦多·达利,今天他要做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呢?”

达利的家境颇丰,他的父亲是一位常年板着脸的律师。达利本来是有一个哥哥的,但是在他出生9个月的时候,哥哥不幸夭折,年仅2岁。

达利的父母为了纪念死去的大儿子,也或许是盼望着大儿子能转世重生,就给小儿子取了与大儿子同样的名字,即萨尔瓦多·达利。对父母而言,他或许就是哥哥的转世。

父母的卧室中常年摆着达利哥哥的照片。年幼的达利特别害怕看到那张照片,因为那张照片会让他联想到自己已经死了。父亲看他时,他总感觉父亲其实在寻找另一个“达利”。比普通人更敏感的达利总能看透父母的心思。

达利长大成人后,总是感叹道:“父亲对我的痛苦一无所知,只知道向他死去的儿子倾注无尽的爱,一次又一次揭开我的伤疤。”

达利直到8岁还在尿床,母亲对他十分宠爱,无论他怎么调皮捣蛋,母亲从不会训斥他。但达利的母亲有时也活在死去的大儿子的阴影中。

母亲总是说:“死去的萨尔瓦多·达利是个天才。” 母亲还常常带达利去墓地看刻着“萨尔瓦多·达利”名字的墓碑。

那个死去的“萨尔瓦多·达利”像一个幽灵一样时刻在威胁着达利的地位。这段特殊的童年经历,很可能是造成达利自恋型人格的主要原因—他需要从外界的鼓励中获得自身存在的价值。

达利自我分析道:“我的奇谈怪行,都与我出身的悲剧密不可分。我想向自己证明,我不是死去的哥哥,活着的那个人是我。”

海因茨·科胡特认为,父母的“镜像功能”是自恋需求得以满足、自恋进程得以发展的必要的先决条件, 从而才能构建稳定的自体。自恋型人格的形成源于早年生活镜像的短缺。如果父母未能在子女的婴幼儿阶段唤醒其对自身的肯定,便会促使子女极度渴求从外界客体获得肯定与赞扬。

从原始自恋到成熟自恋

人类,是地球上的生命形态。在这个星球上,成为人的成本与代价也是的。在所有动物中,人类的“幼崽”是脆弱、无助的。低等动物,比如小马驹,一落地就能跑。但人类的“幼崽”就是这么“娇贵”,在离开母亲的子宫后,还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学会爬行,又过一段时间才能独立行走。

所以,人类的“幼崽”对父母的依赖时间长。即使离开母体3年,幼儿的大脑仍在高速发育中。从大脑的发育程度来看,瑞士动物学家波特曼提出的“人类都是早产儿”的观点是非常贴切的。人类之所以要“早产”,是因为无法等到大脑发育完善再分娩,因为太大的脑袋必将导致母亲难产。所以,在幼儿3岁之前,养育者所营造的环境,相当于幼儿的“第二个子宫”。

1.原始自恋

“原始自恋”这个概念是弗洛伊德提出的,是指假设婴儿对自我的关注(情感的投注)优先于对他人的关注。

弗洛伊德认为,由于婴儿尚不能将母亲和自己区分开,他也不可能将母亲体验为一个“客体”。每个人都会有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原始自恋阶段,那就是幼儿时期。

这种原始自恋是生命初阶段的特点。幼儿时期, 我们稍微感到冷,衣服就来了;稍微感到饿,乳汁就来了。如果这些“满足”来得不及时,我们只要啼哭就会得到。

父母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我们,我们想拥有的东西, 父母也尽量满足我们,整个世界仿佛围绕着我们在转, 这是人类成长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

自恋是一种防御机制,与自我保护有关。自恋型人格形成的原因,很可能与一个人在幼年时期遭遇的自恋创伤有关。一个曾遭遇自恋创伤的人会夸大自体,追求“我是完美的”这一目标。

人类这种生命形态,就是这么“娇贵”。可以说, “自恋”这件事是不立不破的,过早地规训小孩,无异于揠苗助长。简而言之,3 岁之前的阶段,是幼儿需要被无条件满足的原始自恋阶段。

在这个阶段,幼儿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用余生去“争取”。即便成年了,他们的行为也带有孩子气,宛如一个“老小孩”。可以说,幼年时原始自恋未能得到满足,那种“若有所失”的情绪,要用一生来补偿。

父母在孩子3岁之前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成本其实也是的,因为他们所需要的都是一些基本的物质和爱抚。

3?6岁的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关注与赞美,被父母忽视时会捣蛋、耍赖。每当这个时候,父母就会帮助孩子逐步理解现实,并帮助他们建立一些基本的行为规则认识。

自恋型人格者的一个重要行为特征是以自我为中心,其实就是其行为退行至原始自恋阶段。自恋型人格者的一些幼稚行为,不过是婴幼儿时期未完成的原始自恋的延续。

幼儿对自我的关注(情感的投注)优先于对他人的关注,自恋型人格者的行为也是如此,因此常常让人觉得他们不懂人际互惠,总是要求别人给予他们特殊待遇,却很少考虑给予别人对等的回报。

  1. 成熟自恋

自恋型人格者的行为是幼稚、浮夸的。心理学家朱迪斯·维尔斯特说:“一个迷恋于摇篮的人不愿丧失童年,也就不能适应成人的世界。”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认为,不成熟的爱是因为我需要你,所以我爱你。成熟的爱是因为我爱你,所以我需要你。

在自恋型人格者的心中,世界就应该围着他们转。随着个人的成长,自恋型人格者必须做人格结构成熟度的调整,如此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除了“若有所失”,自恋型人格者还觉得自己很“特别”。就像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他的养子身份令他一生都在追问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被亲生父母遗弃。他一直希望证明自己是完美的,进而追求一种特殊的待遇。

史蒂夫·乔布斯以其“天才 白痴”的反差形象为世人所知,其天才之处在于商业成就,其白痴之处则大多反映在他的自恋行为上。

1976 年,21岁的乔布斯与26 岁的沃兹尼亚克以及韦恩在硅谷共同创立了苹果公司,制造出了他们的台个人电脑AppleⅠ。当斯科特出任苹果公司的CEO后,他把“1号”员工编号给了沃兹尼亚克,“2号”给了乔布斯。但乔布斯不同意,他要求当“1号”员工。斯科特拒绝了他,乔布斯为此大发脾气。终,乔布斯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他要当“0号”员工。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自恋型人格者的特权意识是非常强的。自恋型人格者相信自己是特别的,认为自己值得或应该被特殊对待。如果他们得不到自己期待的特殊待遇,就会感到受了侮辱,进而做出激烈的反应。

乔布斯可能对他的车牌编号不满意吧,他的汽车从来不上牌照。因为新车都有半年免上牌照的宽限期,于是他每半年就重新买一辆汽车。他还经常把车停在残疾人专用车位上,有时还霸占两个车位。

自恋型人格者都觉得自己是独特的,他们认为自己与众不同,期望得到相应的尊敬和赞赏。他们认为“我是特殊的,所以别人夸奖我、让着我,给我特殊的待遇都是理所应当的”。这一点在乔布斯的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海因茨·科胡特认为,自恋是一种重要的个体资源, 有待滋养以确保它走向成熟。成熟自恋包含创造、幽默、接受有限性、智慧等特质。成熟自恋,是一种健康的自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