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文学出版社自一九五一年成立起,就承担起向中国读者介绍优秀外国文学作品的重任。一九五八年,指示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筹组编委会,组织朱光潜、冯至、戈宝权、叶水夫等三十余位外国文学权威专家,编选三套丛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丛书”“外国古典文艺理论丛书”“外国古典文学名著丛书”。
人民文学出版社与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根据“一流的原著、一流的译本、一流的译者”的原则进行翻译和出版工作。一九六四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成立,是中国外国文学的*研究机构。一九七八年,“外国古典文学名著丛书”更名为“外国文学名著丛书”,至二〇〇〇年完成。这是新中国*套系统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的大型丛书,是外国文学名著翻译的奠基性工程,其作品之多、质量之精、跨度之大,至今仍是中国外国文学出版史上之*,体现了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界、翻译界和出版界的*水平。
历经半个多世纪,“外国文学名著丛书”在中国读者中依然以系统性、权威性与普及性著称,但由于时代久远,许多图书在市场上已难见踪影,甚至成为收藏对象,稀缺品种更是一书难求。
“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的封面为网格图案,因而被藏书者称为“网格本”。“网格本”问世几十年来,收到几代读者的喜爱,为外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增进中外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贡献,堪称对新中国读者影响*的外国文学丛书之一。
在中国读者阅读力持续增强的二十一世纪,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空前频繁的新时代,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人民文学出版社决定再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合作,以“网罗精品,格高意远,本色传承”为出发点,优中选优,推陈出新,出版新版“外国文学名著丛书”。
值此新版“外国文学名著丛书”面世之际,人民文学出版社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谨向为本丛书做出卓越贡献的翻译家们和热爱外国文学名著的广大读者致以崇高敬意!
编委会名单
(以姓氏笔画为序)
1958—1966
卞之琳 戈宝权 叶水夫 包文棣 冯至 田德望
朱光潜 孙家晋 孙绳武陈占元 杨季康 杨周翰
杨宪益 李健吾 罗大冈 金克木 郑效洵 季羡林
闻家驷 钱学熙 钱锺书 楼适夷 蒯斯曛 蔡仪
1978—2001
卞之琳 巴金 戈宝权 叶水夫 包文棣 卢永福
冯至 田德望 叶麟鎏 朱光潜 朱虹 孙家晋
孙绳武 陈占元 张羽 陈冰夷 杨季康 杨周翰
杨宪益 李健吾 陈燊 罗大冈 金克木 郑效洵
季羡林 姚见 骆兆添 闻家驷 赵家璧 秦顺新
钱锺书 绿原 蒋路 董衡巽 楼适夷 蒯斯曛 蔡仪
2019—
王焕生 刘文飞 任吉生 刘建 许金龙 李永平 陈众议 肖丽媛
吴岳添 陆建德 赵白生 高兴 秦顺新 聂震宁 臧永清
《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重要的作品之一。美国青年亨利在*次世界大战期间志愿到意大利北部参加战争,与英国护士凯瑟琳相识并相恋。久经磨难后,两人在瑞士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后,凯瑟琳在难产中死去,留下亨利独自流亡在外……这是一部硬汉小说,读者从中感受到火热的铁血柔情。风格犀利简练,情感入木三分,读来令人震撼,掩卷叹息。
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20世纪著名的小说家之一,因其笔锋冷峻犀利而以“文坛硬汉”著称,被认为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其《老人与海》获1953年普利策奖及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创作成就非凡,许多作品独具视角,笔触尖锐而富有张力,堪称经典。
海明威有着出色的语言驾驭能力,他常以*简单的词汇表达*复杂的内容,用基本词汇、简短句式等表达具体含义,用名词、动词来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丝毫无矫揉造作之感。从句式上看,海明威常用简短的陈述句进行语言表述,他认为没有必要用文字修饰雕琢来哗众取宠,只要将事物描述清楚就行,其他的则由读者来决定。
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威拉德·索普在他的《二十世纪美国文学》中对海明威给予了崇高的评价:“海明威是当代*伟大的自然主义作家之一。他敢于突破传统,刨造新的风格和手法未泊应题材的需要。”
《纽约时报》评论说:“海明威本人及其笔下的人物影响了整整一代甚至几代美国人,人们争相仿效他和他作品中的人物,他就是美国精神的化身。”
“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美国作家索尔·贝娄指出海明威的性格:“海明威有着一种强烈的愿望,他试图把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强加于我们,以便塑造出一种硬汉的形象……当他在梦幻中向往胜利时,那就必定会出现完全的胜利、伟大的战斗和圆满的结局。”
约翰·肯尼迪总统的唁电所说:“几乎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欧内斯特·海明威对美国人民的感情和态度产生过更大的影响。”
译本序
作品、作家、读者与时代,相互造就,不可分割。让我们看一看海明威是怎样炼成的。
首先,海明威在文学创作上要求自己独辟蹊径,他也实实在在地做到了这点。他的作品具有简洁、诗韵、有力、客观的严肃文学风格,独特的看世界的文学眼光,以及求真的审美观。历史验证了其作品极强的生命力与影响力,《永别了武器》与《老人与海》奠定了海明威文学地位的重要性和永久性。
其次,海明威是为数不多的生前便名利双收的作家。他有不妥协、肆意彰显、敢于付出代价的个性,多姿多彩的探险式生活,庞大的社交网,树敌众多,通过一连串的机遇与冲动,必然地体现了时代的命脉、人生的挣扎与勇气。在将来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他依然会是学者研究、同行(带着嫉妒)、老百姓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作家,哪怕是没有读过他作品的人,都喜欢将他挂在嘴边,人们感叹这位文学上坦诚求真的作家,也感叹这个在人生中争强好胜、不计较个人安危、不怜惜自己的猎人、渔夫、拳击手、斗牛迷、记者、业余间谍、军人、蛮霸、醉汉……
后,海明威生而逢时。美国处于战争后崛起、科技现代化、经济与政治大动荡的年代,成为二十世纪强盛的国家。这个朝气蓬勃的年轻国家素有良好的教育基础,大熔炉般开放性的文化根基,个人主义的肥沃土壤,并有庞大的严肃读者群和强大的中产阶级。二十世纪是一个大浪淘沙、作家辈出的黄金时代,一个造就神话的时代。读者与时代都做好了准备,造就并接纳现代伟大文学家。海明威当时的人气与呼声都超越了好莱坞明星。
海明威在长达四十三年的文学创作和记者生涯中,一共发表了十部长篇小说,四部非虚构类书籍,一百多篇短篇小说,约四百篇短文,一部剧本,九十多首诗歌。留下了大量未发表的手稿。他是个高质多量的作家。
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发表于一九二九年,是海明威经历了次世界大战的十年之后,半自传性小说。这部呕心沥血的杰作,体现了他的文学创作的精髓,是他写作风格成熟并得到承认的峰巅,也无愧是他的代表作。他特立独行的文学风格就是简明、扼要、诗韵、客观,他是反陈腐花哨文风的先驱,而达到的效果是震撼、切实、鲜活、痛楚,发人深省。他的冰山理论海明威在《午后之死》开篇中写道:“冰山运动的尊严就在于只有八分之一浮出水面。”他认为一个好作家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清楚地感受到水下的八分之七的冰山。、对话张力、结尾悬念都是他写作手法的独创,另外他对象征、意象、歧义、原始、讽喻、引喻、并列、压缩、印象、漩涡等同时代写作手法的运用,娴熟自然,毫无写作痕迹。
《永别了武器》书名取自于十六世纪英国诗人乔治·皮尔(1556—1596)的诗篇,原内容是歌颂效忠女王的骑士,赞颂骑士的“责任、信仰与爱”。而有力量并且有讽刺意义的是海明威用残酷的现实质疑了理想化的责任、信仰与爱,他为神圣、光荣、牺牲这一类的大字眼感到难为情。《永别了武器》原文“A Farewell to Arms”中的Arms是个双关语,意指永别了战争的“武器”与爱人的“怀抱”,终是一场空虚。海明威在该书的写作中曾经用了许多暂用名,这个书名是在全书完成之后终敲定的,可以说是巧夺天工,画龙点睛。
海明威自己说他给《永别了武器》写了三十九个结尾,后人统计实际为四十七个结尾。他惜墨如金,推敲斟酌,直到自己完全满意。充分体现了他严谨与刻苦的创作精神。
从内容上讲,《永别了武器》囊括了海明威所有的人生经历的形式与内容,也是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或者永恒主题。通过战争与爱情的故事,演绎了五个主要层面。一、肉体上的死亡与伤害:战争中,盲目地相互残杀给人类带来的的伤害。二、情感上的空虚与伤害:海明威初恋失败给他一生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三、事业的迷茫:脱下军装逃跑后无所事事的主人翁亨利;热爱歌剧却无才华的西姆;战争给外科医生雷纳迪带来提高医术的机会,疲劳和空虚时酗酒却使他的手发抖,妓女使他被患梅毒的担忧缠绕。四、人类生理学意义上的无奈:生老病死。海明威极少直接引用他人的话,在这篇小说里他引用了英国诗人马韦尔马韦尔(Andrew Marvell,1621—1678)是英国诗人。的诗句:“插着翅膀的时间之车匆匆逼近”,感叹时光消逝。五、社会异化与信仰迷失:与家乡亲人的疏运,无法与新生儿子建立顷刻间的父子情;通过那个只想回故乡的神父,表达对信仰充满了疑问。
《永别了武器》首发至今,已经过去了九十年,与海明威同时代的作家与作品大部分都消失在地平线之后,而海明威依然是美国重要的严肃作家,他的作品依然拥有读者,其内容依然重要,且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现在,所有的尊严和伟大,所有的美丽都从大象身上消失了,它只是一大堆皱皱巴巴的东西。”海明威在《一个非洲故事》中这样描写被猎杀的大象。海明威晚年受疾病尤其是抑郁症的困扰,电休克治疗掏空了他的记忆,剥夺了他的思维。对于无法工作与创作的他来说,生命力已经离开了他。他不愿自己变成那一大堆皱皱巴巴的东西,他用心爱的双筒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的肉体消失了,文学生命却将永生。
一九五四年十二月十日,海明威因病无法出席诺贝尔颁奖晚宴,在他的书面发言中写道:“一个人的作品中的某些东西可能不是马上就能被人辨别的,有时这对于他来说是件幸运之事;但它们终将变得十分明朗,凭着这些东西以及他炼金术般写作能力的大小,他将名垂青史或被人遗忘。”
一百年了,读者没有遗忘海明威。
愿你在阅读《永别了武器》时,体验到作品与当下息息相关的永恒脉搏。
于晓红
峡谷镇,加拿大
二〇一九年八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