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 王国维次子王仲闻整理校订《南唐二主词校订》为底本
* 北大中文系教授周兴陆撰写李煜人物传记
* 附录李煜生平大事年表
* 附录李煜之父李璟词,
* 古代工笔画,宫廷、仕女、花鸟诸多题材贴合词意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李煜生平词作,附录其存疑词作、生平大事年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周兴陆所作人物传记,以及其父李璟词作。选用以仇英为代表的中国历史上多位画家的作品,题材既包括反映宫廷生活的清画院作品,又包括含有花间气息的工笔花鸟画,还有对无限山河怅惘的写意作品,将词的感情与画的感情相统一。


【作者简介】

李煜

五代十国南唐后主,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其词风前期窈深幽约、绮丽柔靡,后期哀婉凄凉、意境深远。主题前期多以宫廷生活、男欢女爱为主,后期多反映亡国之恨。被称为“千古词帝”。

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书内附李煜生平四十二年大事年表)


【媒体评论】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王国维
李后主的词是他对生活的敏锐而真切的体验,无论是享乐的欢愉,还是悲哀的痛苦,他都全身心的投入其间。
——叶嘉莹
南唐皇帝李煜先生词学的造诣,*,用在填词上的精力,远超过用在治国上。——柏杨
晏几道并未经历李后主那种国破家亡的创痛,只是家道中衰、晚景堪哀而已,所以李后主不加雕饰,直抒天苍地老的沉哀。——戴建业



【目录】


李煜词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乌夜啼 昨夜风兼雨
一斛珠 晓妆初过
子夜歌 人生愁恨何能免
临江仙 樱桃落尽春归去
望江南 多少恨
望江南 多少泪
清平乐 别来春半
采桑子 亭前春逐红英尽
喜迁莺 晓月坠
乌夜啼 林花谢了春红
长相思 云一緺
捣练子令 深院静
浣溪沙 红日已高三丈透
菩萨蛮 花明月暗笼轻雾
……
后记 天教心愿与身违
李煜大事年表


【免费在线读】

  
  后记
  天教心愿与身违--李煜其人其词
  文\周兴陆
  王国维曾说:"生百政治家,不如生一文学家。"这话不免过于。秦皇汉武等政治家的历史伟业,非一般文学家所可比拟。但从后世的名声来看,五代十国短短50余年,政权像走马灯似的轮流换,出了30余位皇帝,除了李璟、李煜父子,有多少短祚帝王的名字为后人所熟知呢?"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丘山。"(李白《江上吟》)人间富贵,终究不能长久;而绝世华章,可赢得千秋万岁名。李煜虽失去了江山社稷,却赢得了"词中之帝"(王鹏运语)的盛誉,千余年来,一直活在读者的心中,其跌宕的人生和参透生命本质的词作,引起历代读者的心灵震撼和情感共鸣。
  一、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南唐立国是来路不正的僭越。
  公元907年,朱温灭唐,结束了长达290年并曾一度达到盛世的大唐国运,开启了"五代十国"时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政权交替,统治中心在黄河流域,虽然后唐一度疆域辽阔,但都失去了对长江以南的有效控制,于是在北方的五代政权之外,出现了南吴、南唐、吴越、南楚、前蜀、后蜀、南汉、南平(荆南)、闽国等南方政权,加上北方契丹支持的北汉,共为十国。各个势力之间战争连年,相互吞并,天下丧乱,中国进入了历为混乱的时期。
  南唐的政权是从南吴继承下来的。南吴是唐昭宗时的藩镇之一弘农郡王杨行密打败了吴越王钱,在江钱一带立足,割据一方,两代经营,而形成的一个王国,建都广陵(今扬州,称东都),后增设西都金陵(今南京),与北方中原政权并存对峙。但是南吴杨氏的大权实际上为大臣徐温和养子徐知诰所操纵。937年,南吴睿帝杨溥被迫禅位于徐知诰,南吴灭亡。徐知诰,本姓李,名,因为是徐温养子,从徐姓。李就是李煜的爷爷。窃取南吴政权后,他恢复本姓,改国号为唐,成为南唐的开国君主。所以南唐的政权是来路不正的,先是杨行密窃取自大唐,继是徐温窃取自南吴,后是李窃取自徐氏,可谓是三次僭越。
  南唐虽然只是偏安江南,但强盛时疆域跨据江淮30余州,包括淮河以南的安徽、江苏、江西和湖北东北、福建西部,比吴越和南汉大得多,是南方势力强的王国。江南本是鱼米之乡,物产丰富,加之南唐烈祖李建国后,与民休养生息,开垦土地,以农桑为本,即山铸钱,因此南唐经济富庶,社会安定。烈祖李临崩前,嘱其子李璟:"汝守成业,宜善交邻国,以保社稷。"南唐没有恢复中原一统天下的宏愿,只想偏安于江南富庶之地,与四周其他王国相安无事。元宗李璟在位19年,就以恩信交结邻壤,不用兵革。不过,采取偏安守成的政策,自然就不会有多大作为,一味地避敌退让,致使南唐的国土日益缩小,国势日益衰弱,想偏安自守也不可得了。
  北方的后周一直在觊觎着南唐。周世宗柴荣时刻准备挥鞭南下,收复江南。后周挑拨吴越、荆南、楚国不断侵扰南唐,使李璟疲于应付。显德三至五年(956-958),后周三度南侵,夺取了南唐的江北14州,南唐扬州以北的大部分地区皆为后周所占领,迫使南唐屈服,对后周奉表称臣,削去帝号,奉周正朔,且不得不放弃东都广陵,迁都到长江中游的洪州南昌府,这样西都金陵便成了前线,袒露在后周的锋镝前面。李璟躲到后方南昌后,立吴王李煜为太子,监国。李璟于961年去世,把国家已衰败至无法收拾的烂摊子推给了李煜。
  但是,李煜既无雄心负此重任,也无能力挑起这副重担。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是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上面有多位兄长,似乎与皇位无缘。但是,李煜生得相貌奇特,额头宽广,脸颊丰满,牙齿重叠,有一只眼睛还是双瞳孔。这是帝王之相,因此遭到母兄李弘冀的猜忌和防范。李弘冀担心皇权旁落,曾鸩杀了当时被立为"皇太弟"的叔父李景遂。李煜为了避祸,一心埋头读书,不管世事。他起初被封为安定郡公,后又被封为郑王,但似乎都没有建立过什么实际的功勋。从小生活在权力倾轧的皇室中,李煜养成了静默退守的性格,从不干预时政,避免豆萁相煎。早年一首七律《秋莺》就是托物寓意:
  残莺何事不知秋,横过幽林尚独游。
  老舌百般倾耳听,深黄一点入烟流。
  栖迟背世同悲鲁,浏亮如笙碎在缑。
  莫更留连好归去,露华凄冷蓼花愁。
  在露华凄冷的深秋里,残莺好还是南归吧,不要在此流连,更不必再卖弄嘹亮的歌喉了!言外之意,面对衰退的时局,唯有独善其身静默退守,才是的出路。"背世",鄙弃世俗,是李煜早年的人生态度。《九月十日偶书》曰:"背世返能厌俗态。"不仅李煜自己对皇权没有非分之想,就是在别人看来,他也是"器轻志放,无人君之度"(《南唐书·钟谟传》),没有干才,心思放荡,没个皇帝的样儿。
  但是,造化弄人,老天似乎是有意要磨炼李煜,让他承受常人不可承受的苦痛,从而造就出一位绝世词人。959年九月,太子弘冀卒。其他四兄皆已早亡,于是李煜被立为吴王。次年(961)春二月,李璟迁至南都豫章(今江西南昌),立吴王李煜为太子,留金陵监国。六月李璟病逝,李煜嗣位于金陵。在一年之内,李煜毫无准备地就登上了南唐的王位,这完全不是他的主观意愿,简直是被命运强行安排的。李煜一即位,就给宋太祖赵匡胤上了一道表,意思是:本想做一名隐士,根本就没有想当国主的念头。这个态度已多次向先父表白过了。没料到哥哥们接连去世,国主的位子自然就传给了我。据《画史》载,李煜曾自题号曰钟峰白莲居士、钟山隐居、钟峰隐者,都是隐居钟山的意思。他还有两首《渔父》词,抒写一壶酒,一竿身,荡漾于万顷波涛中的自由快活。李煜本来的人生设计,只是要做个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隐者而已。但身不由己,被推上了南面之君的位置。"天教心愿与身违"(《浣溪沙》),这不是命运的捉弄吗!
  李煜没有政治野心,也缺乏游刃于众多敌国之间的政治才能。登基后,他向宋太祖上表说:"惟坚臣节,上奉天朝。"只是图安于现状,安安稳稳地做赵宋的一个附属国。这道表还直白地对宋太祖说自己与吴越国"似有深仇"。后来吴越王钱奉宋朝之诏围攻金陵时,李煜又遗吴越王书说:"今日无我,明日岂有君?明天子一旦易地酬勋,王亦大梁一布衣耳!"意思是:赵宋收拾完我之后,就要灭你了,别这么起劲为虎作伥。看似说得在理,实则暴露出他性子直,城府浅,没有机心,缺乏政治谋略。钱没有回复李煜,而是将这信交给了赵匡胤。乱世外交,不忌虞诈谲诳,怎么可以如此轻易地透露出底牌呢?
  李煜可称得上是一位仁爱亲民的国君。嗣位之初,南唐刚遭受了多年的战争,国势削弱,财政空虚,李煜爱惜百姓,减少赋税和劳役,让老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南唐国内一直是比较安定的。但李煜并没有什么治国的才能和方略,也不能采纳群臣的忠谏。即位后不久,监察御史张泌上书,言辞激切地提出治国的措施,王崇文上疏历陈朝政,汪焕死谏后主之佞佛,后主都不采纳,只是优游待之。廖居素多次激切地谏议,希望后主领悟,都不被采纳,于是闭门绝食而死。临死前手书大字"吾之死不忍见国破也!"藏在箱笼里。潘佑上书议论时政,后主发怒问罪,逼迫潘佑自杀。后来赵宋下诏历数李煜的罪名,有一条为"杀忠臣",指的就是逼迫潘佑、廖居素等忠臣自裁。这是怎么都不能为李煜回护的!史书说"后主孱昏",软弱而昏聩,目光短浅,不够英明,于是群臣都尸位素餐,苟保富贵,国家因此日益削弱。
  孱昏退让的性格使后主对当时的政治形势发生了误判。李煜对南汉后主说:"仆料大朝之心,非贪土地之,怒人不宾而已。"他以为宋朝不是贪恋江南的土地,只要江南诸国臣服于赵宋,就可以相安无事了。这是天真幼稚的想法。正是基于这种错误的想法,导致他听不进当时潘佑、廖居素等忠臣提出的强国之策。其实,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在那样的乱世里,文修武备,缺一不可。武备方面,他考虑得少。后主九弟李从谦《观棋》诗有二句:"恃强斯有失,守分固无侵。"这不只是咏围棋,简直就是吟咏南唐的政治方针。可惜这是失败的臭棋!
  李煜臣事宋太祖,忠心耿耿,自言如有异志,天诛地灭!但宋太祖赵匡胤可不这样想!开宝七年(974)下诏令李煜上开封来朝见。李煜怎敢去开封啊,那肯定是有去无回呀,于是就装病推辞。这就给了赵宋出兵的借口。大兵压境,李煜只好派堂弟李从镒北上开封,进贡大量匹绢、茶叶、金银器物等,并上表乞求退兵,希望通过倾忠乞怜,博得赵宋的同情,能苟延时日。但结果则是李从镒被赵宋扣押为人质,军队继续在进攻。李煜又派徐铉入宋。徐铉在宋朝的便殿上慷慨陈词,谓江南效贡赋20余年,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李煜无罪,宋朝出师无名。宋太祖回答说:"尔谓父子者,为两家可乎?"一句话让徐铉哑口无言。人家是老子,就拿你当儿子对待。宋太祖手按利剑,愤怒斥责徐铉说:"不须多言!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可容他人鼾睡乎?!"赵宋之用心,昭然若揭,就是天下一统,绝不允许江南小朝廷的存在。赵匡胤的话已经成了中国历史的一则信条。
  赵宋军队从开宝七年(974)十一月围城,至八年(975)十一月二十七日,一年有余,金陵城破。李煜正应了自己《落花》诗"莺狂应有限,蝶舞已无多"的谶言,想自杀殉国,左右泣涕固谏,乃止。在围城中作《临江仙》: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
  子规啼月小楼西,画帘珠箔,惆怅卷金泥。门巷寂寥人去后,望残烟草低迷。
  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据说词未写完,城就破了。凄凉怨慕,真可谓亡国之音哀以思。
  金陵城破时,李煜与其宰相汤悦(又名殷崇义)等45人肉袒,在军门外向宋师投降。临别时作了一阕《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销磨。
  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祖孙三代40年建立起来的基业,毁于一旦;三千里江南繁华富庶之邦,归于他人:一切都悔之晚矣!一个"几曾识干戈"的风流孱昏的皇帝,怎么能守得住这份祖业呢?苏轼就斥责他在仓皇辞别祖庙的那一刻,还竟然"垂泪对宫娥",置江山社稷于不顾,一心念想的只是宫娥,太不像话!但是就作词来说,风格是要眇宜修,不好一个劲地说些冠冕堂皇的话。如果改为"垂泪对山河",那就是诗而不是词了,也乏味得多了。
  李煜北上,渡长江至中流,回望石头城,泪下涟涟。作诗:
  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吴苑宫闱今冷落,广陵台殿已荒凉。云笼远岫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闲坐细思量。
  三十年人生的虚幻,恍如一场大梦。九五之尊,竟然子弟不保!李煜一行穿着白色衣服,戴着纱帽,俯伏在汴京明德门楼前,服罪待谴。宋太祖给他面子,先后授右千牛卫、上将军,封违命侯--这是带有嘲讽意味的封号。宋太宗继位后,加特进,改封陇西公。作为失国的阶下囚,他胆战心惊地过活挨日子。
  李煜在汴京,郁郁不自聊,沉浸在悔恨之中,"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常常作词,排遣郁闷。在赐第命随身带来的歌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薨,年42岁,以王礼葬在洛阳北邙山。李煜生于七夕,死于七夕,似乎不是偶然的。据王铚《默记》载,是宋太宗授意四弟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毒杀的。牵机药,据说就是马钱子,有剧毒,服之脊椎前凸后弯,头向后仰,与足相就,如牵机状,抽搐痉挛而死,想必是非常痛苦的。徐铉为后主作墓志铭,讳言"构疾"而薨。他奉旨撰铭,不敢直书其事。后主崩殂的噩耗传至江南,江南父老皆聚集于里巷哭泣,设斋祭奠。
  天下大势,久分必合。五代十国的混乱必然要为赵宋的一统所代替,这是历史的必然。因此南唐的割据,并不值得称道;南唐的灭亡,也不值得惋惜。就李煜自身来说,他性格怯懦孱弱,缺乏刚毅英勇之气,没有雄才大略,不理政事,不修武备,佞于佛教,耽于安乐,与六朝时期昏庸荒淫之君相比,没有多少差别。在天下纷争的乱世中,连一个守成主也做不得。所以陆游评价他"虽仁爱足以感其遗民,而卒不能保社稷"。李煜之仁,只算得上司马迁所谓"妇人之仁"。明人徐士俊云:"天何不使后主现文士身,而必予以天子位。位不配才,殊为恨恨!"清人郭咏李后主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似乎苍天开了个玩笑,让李煜投错了胎,他本来就该是个绝代才子,不该去做运数已尽的南唐的君王。的确,李煜是绝代才子,是帝王中的才子,是才子中的帝王。他的才气,禀赋自天,养成于学。当然,若没经历过从一国之君到阶下囚的巨大人生落差,李煜也成不了"千古词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