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阿西莫夫是享誉全球的科幻巨匠、科普大师,启迪了包括刘慈欣在内的诸多科幻作家、科学工作者。本书是他的科学随笔集,生动有趣地介绍了诸多社会热点问题。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风格独特、饶有趣味的科学随笔集。作者艾萨克·阿西莫夫是有着“通才”之誉的世界科普巨匠和科幻小说大师。对科学的本质洞察入微,对事物的理解准确深刻,同时辅以广阔的背景、缜密的推理、生动的叙——这,构成了“阿西莫夫文体”独特的逻辑美。在本书中,作者以其非凡的阐释能力,更是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深奥的科学知识与复杂的社会话题,一经他的生花妙笔点缀,读来便毫无生硬之感,更添余韵无穷之妙。在本书中您可以看到,阿西莫夫对奴隶制度和妇女地位的回望与评述,对智商崇拜和非理性的嘲讽与抨击,对迷信和反科学思潮的剖析与批驳,还有他对生与死的探索,对《圣经》的“科学解读”,对思维方式的思考……都可谓新意迭出、论辩精辟、哲理深蕴;加上幽默、亲切、常以自身经历或体验逗乐的开场白,以及画龙点睛的后记,更彰显出本书的盎然情趣,及其背后广阔的人文视野。相信您在感悟美妙的“阿西莫夫文体”的同时,更能得到许多知识、智慧和启迪,还有——理性思考的乐趣。


【作者简介】

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1992),享誉全球的美国科普巨匠和科幻大师,一生出版了480多部著作,内容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在世界各国拥有广泛的读者。他本人则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科普作家”、“这个时代的伟大阐释者”和“有史以来*杰出的科学教育家”。
阿西莫夫创造了奇迹,他的一生也是一个传奇。他的职业是写作,他的“业余爱好”也是写作。写作就是他的生命。1985年,在回答法国《解放》杂志的提问“您为什么写作?”时,阿西莫夫答道:“我写作的原因,如同呼吸一样;因为如果还不这样做,我就会死去。”
阿西莫夫“一直梦想着自己能在工作中死去,脸埋在键盘上,鼻子夹在打字键中”,可这种情形没有发生在他身上。生前他曾表示,他不相信有来世。但千千万万喜爱他的读者深知,他的伟大事业和他留下的宝贵遗产,已经让他获得了永生。


【媒体评论】

我们永远也无法知晓,究竟有多少*线的科学家由于读了阿西莫夫的某一本书、某一篇文章或某一个小故事而触发了灵感;我们也无法知晓,有多少普通人因为同样的原因而对科学事业寄予同情。
——卡尔·萨根

引导各个年龄段的人们对科学感到好奇,以及为扫除每年都在增加的科学文盲而战斗,没有哪个现代作家比阿西莫夫做过更多,或者可能会做得更多。
——马丁·加德纳

只有伽利略和赫胥黎(在我们这一代人里也许有梅达沃)能够与他的清晰、他的气魄、他的贡献,以及*重要的是,与他的公正的道德感和知识的力量相媲美。
——斯蒂芬·古尔德


【目录】

001 — 前言
007 — *短暂的瞬间
018 — π之点滴
031 — 人间天堂
043 — 从卵子到*小生命单位
055 — 你也会说盖尔语
067 — 缓缓移动的手指
079 — 感叹号! 093 — 我正在打量幸运草
105 — 12.369
118 — 敲打塑料
131 — 迟疑,腼腆,难以取悦
145 — 勒克桑墙
158 — 庞培与命运
172 — 丧失于未翻译
185 — 古老与终极
198 — 长时间注视猴子
211 — 关于思维方式的思考
224 — 全速倒退
237— *微妙的差别
250 — 漂浮的水晶宫
262 — 噢,科学家也都是人啊! 276 — 弥尔顿,此时此刻你应该活着! 290 — 质子在许许多多个夏天后死去
302 — 地球的圆圈
316 — 什么卡车? 328 — 关于思维方式的再思考
341 — 远至人眼可见的未来
354 — 错误的相对性
368 — 圣诗人
382 — *长的河
395 — 宇宙秘密
408 — 译后记
412 — 附录:阿西莫夫是个什么“家”?


【前言】

“哲人石”,架设科学与人文之间的桥梁
“哲人石丛书”对于同时钟情于科学与人文的读者必不陌生。从1998年到2018年,这套丛书已经执着地出版了20年,坚持不懈地履行着“立足当代科学前沿,彰显当代科技名家,绍介当代科学思潮,激扬科技创新精神”的出版宗旨,勉力在科学与人文之间架设着桥梁。《辞海》 对“哲人之石”的解释是:“中世纪欧洲炼金术士幻想通过炼制得到的一种奇石。据说能医病延年,提精养神,并用以制作长生不老之药。还可用来触发各种物质变化,点石成金,故又译‘点金石’。”炼金术、炼丹术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都有悠久传统,现代化学正是从这一传统中发展起来的。以“哲人石”冠名,既隐喻了科学是人类的一种终极追求,又赋予了这套丛书更多的人文内涵。
1997年对于“哲人石丛书”而言是关键性的一年。那一年,时任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的翁经义先生频频往返于京沪之间,同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今国家天文台)热衷于科普事业的天体物理学家卞毓麟先生和即将获得北京大学科学哲学博士学位的潘涛先生,一起紧锣密鼓地筹划“哲人石丛书”的大局,乃至共商“哲人石”的具体选题,前后不下十余次。1998年年底,《确定性的终结——时间、混沌与新自然法则》等“哲人石丛书”首批5种图书问世。因其选题新颖、译笔谨严、印制精美,迅即受到科普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随后,丛书又推出诸多时代感强、感染力深的科普精品,逐渐成为国内颇有影响的科普品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