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内容简介】

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基础与核心,对于中国的人文精神的考察,不仅包括对于历史上由中国人所创造的文化精神“是什么”的本质把握,还内在地蕴含对于中国文化精神“应当如何”的价值追寻和实践规约。庞朴先生以“忧乐圆融”来概括中国的人文精神,是独到而精当的。他认为忧患意识是对于人自身仁心与

善性的自觉与持守,乐感文化则主要是深嵌于中国人心中的集体无意识,是基于忧患意识之上道德信念,是中国人敬畏天地与道德所沉淀的达观的精神纯形式。忧乐的“圆融”为“一”,正是由作为真与美的“二”所凝结出的、有普遍和谐之美的“三”。明乎此,不惟能增进知识,更可砥砺品格与创发智慧。


【作者简介】

庞朴,中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哲学家、文化史学家。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副总编、《历史研究》主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会中国代表、“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山东大学终身教授、儒学中心主任、儒学高等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领域主要为中国古代思想史、儒学、先秦诸子、阴阳五行、上古历法、简帛文献等。率先发出“应该注重文化史”研究的呼声,推动了新时代文化研究热潮的兴起。主要著作有:《公孙龙子研究》《稂莠集——中国文化与哲学论集》《儒家辩证法研究》《一分为三论》《东西均注释》《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庞朴学术文化随笔》《二十世纪儒学通志》等。


【目录】

三生万物:中华文化的密码   

“中庸”平议

说“参”

相马之相

解牛之解

对立与三分

中庸与三分

天人合一:中国人的生命智慧

火历钩沉 ——一个遗失已久的古历之发现

思孟五行新考

阴阳五行探源

初读郭店楚简

忧乐圆融——中国的人文精神

三极:中国人的智慧

继往开来:中华文明的传统

黄帝与混沌——中华文明的起点

论传统

传统与现代化

文化是什么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

继承“五四” 超越“五四” 407

文化冲击与民族意识

后记


【前言】

后 记

两年前的一个春天,我应邀到位于徐汇区永福路123号的上海教育出版社访问。永福路是一条横在淮海中路与复兴西路之间的小马路,闹中取静,一副真正的老上海腔调。走在这条马路上,每个大门每座洋房,似乎都可以向你叙说一个很有些年头的动人的故事。上海教育出版社临街有书店,店后有院,院中有楼,充满着书卷气。 清茶香飘间,谈起他们社近期的出版选题,说正着手做一套学术名家的选集,庞朴先生在列,咨我可否承担编选。我因受庞朴先生之托,正在主编《庞朴全集》,相关资料已收集的差不多了,编一本选集,义不容辞,当即就答应下来。此后就有关选集的书名、内容、编排、篇幅等问题,都是与编辑储德天讨论决定的。储德天是一个有相当学术眼光,且责任心极强的年轻编辑,为了编选这本书,她读了不少庞朴先生的著作,令我吃惊和钦佩。书名《忧乐圆融——中国的人文精 神》就是她的提议,我也认为极好。庞朴先生学术成就的面展较宽,不对先生学问有深入研究,断不能有此见解,于是就拍板了。

《忧乐圆融——中国的人文精神》是一篇庞朴先生研究和探寻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宏文,*初发表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出版的学术思想性综合刊物《二十一世纪》 1991年8月号、总第6期上。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试图寻找一个简明的概念,来概括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文化。曾有学者提出,中国文化的深层特质在于“忧患意识”;也有学者提出完全相反的观点,认为中国文化是“乐感文化”。 “忧乐圆融”一词,是庞朴先生的创造,是他从哲学的意义上对中国人文精神的归纳总结。所谓“忧”,即忧患意识;所谓“乐”,庞朴先生指 达观的生命态度;所谓“圆”,指包容天下的智慧;所谓“融”,即融会贯通的认知。庞朴先生认为,忧乐这两种精神,有时分别统领了两个不同时代的文化风貌,如西汉的雄浑与魏晋的清远;有时又分别代表着不同人士的神韵情采,如杜甫的沉郁与李白的飘逸。甚至同一个人如陶渊明,在一个时期里会意气风发,受“忧”的精神鼓舞,“猛志固常在”;而到另一个时期里又超然物外,本“乐”的精神为怀,“悠然见南山”。以上种种忧乐杂陈的状况,不能归结为我们的文化传统不具完整的性格,相反它们恰好表明了中国文化同时兼备这两种精神。在这方面说得*为深入浅出的,首先要推孔子所言“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句“发愤忘食”是忧;第二句“乐以忘忧”是乐;第三句从忘食忘忧而到达忘我的程度,便又无忧无乐可言,世界同一而无特定情感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忧乐圆融”把道德作为人生的*价值取向,常怀“天下之忧”而追求“天下之乐”,这两种精神的理想地结合,便构成了中国人的理想人格。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个人文精神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变异,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精神。但在近代以前,变化是不大的。时至今日,它正迎接着新的挑战。这个人文精神作为文化传统,铸就了我们民族的基本性格;并终于汇成了源远流长、雄峙东方的忧乐圆融的中国人文精神。

这本选集,选取了庞朴先生19篇论文,大都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所著。以内容约略分为三辑,*辑为三生万物:中国文化的密码,这组文章从不同的方面阐述了庞朴先生一分为三的哲学观点。 在一分为二、非此即彼哲学观一统天下的时代,提出一分为三,表 出来的不仅仅是庞朴先生的哲学创见,更是过人的学术勇气,做人的胆识和风骨。其中的《“中庸”平议》一篇,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思想解放的开篇之作,对新时期思想文化春天的到来,起到

了引领性的作用。

第二辑为天人合一:中国人的生命智慧。这组文章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隐藏着的一些奥秘,突出表现了庞朴先生学术研究的不同寻常。《火历勾沉——一个遗失已久的古历之发现》是天文学与历史学的交叉研究,庞朴先生将埋没于历史尘埃之中的上古火历重新发掘出来,在学术界可谓石破天惊;《思孟五行考》利用出土文献,证实了早已失传的思孟五行为“仁义礼智圣”之说;《初读郭店楚简》极为有远见的指出,出土文献“不仅要改写经学史和儒家学说史,而且要动摇中国学术思想的不少有关定论”。庞朴先生对“文化大革命”及其后出土文献的研究有着重大的历史贡献,他对当今国内外都颇有影响的新学科简帛学的开创,有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之功。

第三辑为继往开来:中华文明的传统。这组文章中的《传统与 现代化》《文化是什么》《继承“五四”超越“五四”》等篇,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反思,对八十年代的文化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那是一个学术界激情燃烧的岁月,庞朴先生为了中华文化的复兴,殚精竭虑,振臂呐喊。他的这些文章,大多是当时在全国各地大学里的讲演,对历经“文革”的那一代热血青年和学子来说,庞朴先生的讲演有着文化启蒙的作用,激发了一代人振兴中华的报国热情。

2020年寒春,新冠疫情突袭神州大地,这是历史对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又一次考验。大灾面前,中华民族举国上下,同仇敌忾,众志成城,该冲锋的冲锋向前,该居家的居家守望,以*短的时间、*小的代价,成功的遏制住灾魔。因为疫情,我经历了一个难忘的且至今还在延续的超级大寒假。居家避疫,利用看校样的机会,再次将《忧乐圆融——中国的人文精神》认真拜读,深切感受到庞朴先生用忧乐圆融来归纳中国的人文精神,真好,真是神来之笔。就我们 国家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而言,中华民族在大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克服困难的智慧,面对险情的担当,处乱不惊的从容,从每个个体,到整个民族,又一次证明了忧乐圆融是我们这个民族的魂, 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是我们这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又引以为傲的资本。

是为记。

后学冯建国谨识

2020年5月8日于济南山东大学新校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