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内容简介】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被首次提出,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同时提出的还有:“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从上述措辞的些许变化可以看出,党和政府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和志在必得的勇气与信心在增强。党的十九大将“乡村振兴战略”确定为新时代要“坚定实施”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七大战略之一。这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不仅造福亿万农民、更是造福国家的宏伟方略。

【目录】
*章 打开中国农字号媒体的历史封印
*节 中国现代化“大历史”中的乡村建设
一、为“建乡”而发起的乡村建设
二、为“建国”而发动的乡村建设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城带乡、大力扶持
四、乡村振兴战略:城乡融合、优先发展与共同行动
第二节 “士”“农”结合:中国涉农媒体的萌芽
第三节 汇“思想”成“思潮”:乡建运动中的媒体经验
一、媒体共同行动:大声疾呼成舆论
二、为意见的论争提供平台:思想碰撞成潮涌
三、调查和理论并重:击中社会痛点

第二章 认识新中国的涉农媒体
*节 媒体何以“涉农”:概念、谱系与运行逻辑
第二节 新中国涉农媒体的起源
第三节 “三农”报纸的发展阶段
一、繁荣期(1949-1965年)
二、兴盛期(1978-1988年)
三、低谷期(1988-2002年)
四、分化期(2002年至今)
第四节 县级台的发展阶段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广播在县城传播的别样繁荣(1949-1965年)
二、改革开放后县级广播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1978-1992年)
三、县级广播电视在被清理和整顿中发展(1992-2002年)
四、新时期县级广播电视事业觅渡前行(2003-2018年)

第三章 中国涉农媒体现状考察
*节 “三农”报纸现状考察
一、全国性“三农”报纸一览
二、省级“三农”报纸一览
三、“三农”报纸现状总结与分析
第二节 涉农科技报现状考察
第三节 涉农广播电视现状考察
一、“三农”广播电视的现状
二、“三农”广播电视现状分析
三、县级广播电视的现状及分析
第四节 农村居民对涉农媒体的接触情况调查
一、对调查本身的说明
二、农村居民对“三农”媒体接触状况:描述与分析
三、小结与建议
……

第四章 涉农媒体战略转型之“时”与“势”
第五章 构建“自己人”共同体——形成认同
第六章 构建“合作者”共同体——达成共识
第七章 央级涉农媒体改革探索——对《农民日报》和“CCTV-7农业频道”的个案研究
第八章 省级涉农媒体转型案例解析——对《南方农村报》、“湖北垄上频道”等个案研究
第九章 对县级媒体转型的思考及案例解析
第十章 论涉农媒体“四力”提升:理论内涵与现实路径

结语 向下扎根向上成长——涉农媒体战略转型与专业品质重塑
【免费在线读】
《新时期我国涉农媒体战略转型研究》:
  改革开放后,在国家层面的政策推动下,县级广播电视事业快速发展。经过几年的建设,农村广播电视网初具规模。
  1980年10月召开的第十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总结了30年来广播工作的经验和教训,重新肯定了广播“自己走路”的方针,并指出要把加速发展电视事业放在优先地位。会议提出,中央台和地方台、无线广播与有线广播网,要有分有合、互为补充,构成一个全国性的广播电视宣传网络,充分发挥现代化舆论工具的作用。中国电视自1958年诞生以来,在之后的20年间发展比较缓慢。20世纪80年代以后,思想解放运动和电子计算技术的运用,推动了中国电视快速发展。1982年5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决定,撤销中央广播事业局,成立广播电视部。
  1983年,广播电视部召开了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会议确立了“四级办台”的方针,要求“除中央和省级办电台、电视台以外,凡是具备条件的省辖市、县旗都可以根据当地的需要和能力,开办电台、电视台”。当时的中央台和省级台覆盖面不够广,市级和县级台的主要任务是转播中央台和省台的节目,以达到覆盖各市、县辖区的目的。有条件的县级台可以播送自办节目,共同覆盖该市、县。此外,整顿、提高和发展农村有线广播网,也是这次会议的议题。会议提出了20世纪末的奋斗目标一一在我国建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央和地方、无线和有线相结合的,城市和农村、对内和对外并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广播电视网。
  会议召开后第二年,广播电视部发布了《广播电视部关于市、县建立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暂行规定》,规定表明,地方政府可以开办电视台并自办节目,此外,地方电视台“在政府拨款之外,可以通过开办电视器材和提供专业服务的公司,以获取资金,也可以向社会集资”。②这项政策意味着,除了广告,电视台还可以从事其他商业活动。文件颁布后,各地的广播电视台数量迅速增长。1983年电视台由52个猛增至93个,以后逐年递增,截至1989年底,全国有电视台469个,其中县级电视台206个。县级广播方面,到1988年底,全国有2546座县广播站,48922个乡放大站,8206万只有线广播喇叭。农村广播电视网初具规模,农村能够听到广播的人越来越多,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成就了广播的黄金时期。
  在节目制作方面,这一时期的广播电视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于1977年1月恢复了《对农村广播》,有计划地、连续地报道和阐述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介绍农村出现的先进典型和生气勃勃的改革形势。还开设了《农业科学技术专题》,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推广农媒创造的成功经验,以加速我国农村由传统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进程。1981年7月开办的《中央农业广播学校》节目在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培养农村建设人才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很快普及全国,全国有2270多个县级单位都成立了分校,1984年底注册学员83万人,是全国规模*、学生*多的中等专业学校,成为多快好省地培养农村、建设人才的重要途径。由于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这一时期,电视机在农村开始出现,但还远未达到普及的程度。所以,这一时期可以称为县域广播电视事业的“广播时代”。
  这一阶段县级台的飞速发展主要是因国家政策的推动而发生的。起初设立县(市)台的目的,是要将中央台和省台的节目转播以覆盖广大农村地区,所以,县(市)台与乡村的“血缘关系”从起初就确定了,这是县(市)台的“农村基因”。
  ……
【前言】
起初关注涉农新闻媒体,是出于对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旗下的《南方农村报》的独特表现感兴趣,想探究一下在全国的涉农媒体普遍不景气的大环境中,它怎么能够异军突起。当时的研究目的主要是想从媒体经营的角度考察《南方农村报》的做法,以期总结出涉农媒体市场化运作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一目的达到了,研究成果见本人2013年初出版的专著——((中国农村类报纸市场化转型研究》。后来,把涉农媒体放在更加广阔的政治经济及文化视野中去考察,便有了一些新的发现。
  涉农媒体实际上是中国农村濒临破产、国家濒临危亡时期的产物,是从中国近代就开始并至今仍在继续的现代化历史进程之中一个悲壮的存在。梁漱溟在20世纪30年代曾慨叹“一部中国近代史,从头到尾就是一部乡村破坏史”。中国*早的涉农媒体就是一群对国家民族有历史责任感的人在清末进行“乡村自救”的过程中创办的。如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仍然是家国之痛,这注定了这类媒体的转型要比其他媒体的转型更加艰辛、更为孤独。
  新中国的涉农媒体在媒体产业族群中是很特殊的一类。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涉农媒体是以“农村报”或“农民报”命名的,均是以党报农村版的形式发行的。可以说,新中国成立后的涉农媒体从一开始就带有很强的政治属性,担负着党和国家赋予的政治责任,其几十年的起起伏伏与这一政治属性紧密相连。此外,涉农媒体的生存发展状况也与我国的发展战略和对农政策息息相关。读懂涉农媒体60多年的风雨历程,看清涉农媒体在新时期的境况和应走的方向,也就读懂了中国国情,而这种“懂得”不仅是过去的,也包括当下的,甚至还包括未来的。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被首次提出,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同时提出的还有:“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从上述措辞的些许变化可以看出,党和政府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和志在必得的勇气与信心在增强。党的十九大将“乡村振兴战略”确定为新时代要“坚定实施”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七大战略之一。这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不仅造福亿万农民、更是造福国家的宏伟方略。
  虽然解决“三农”问题的呼声已经为人们耳熟能详,但是根植于“三农”的涉农媒体却很少能吸引人们关注的目光。国家的相关政策可能会使人们偶尔发现它们的存在,但是,这种发现也是转瞬即逝的。它们在媒体大舞台的边缘已经很久了,如今,边缘依旧。这种状况既困住了媒体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国家来说,其边缘化的生存状况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国家宏伟规划之间也缺乏契合度。在新的历史时期,涉农媒体必须要谋求振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