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如何从阅读中寻找写作秘诀?解析名家写作密码,提高应试作文能力,摆脱作文言之无物、写不出新意的困境。

2、汪曾祺、王小波、余华、阿来、王安忆、阿城、苏童等,语文教材里读不到的名篇佳作,全国多所名校指定的课外书。

3、教育名家叶开亲自解读当代小说,包含5大主题 15篇名作,带领读者告别教材的乏味,重新发现语文的趣味。

4、这些作品呈现了当代社会丰富、精彩的生活面貌,也有关于学校和少年的篇章,既贴近现实生活,又有丰富的想象空间。


【内容简介】

本册分为学校、时代、人物、历史、少年五编,收录了汪曾祺、阿城、阿来、余华、王安忆、格非、苏童、马原等当代作家的作品。这些作品呈现了当代社会丰富精彩的生活面貌,也有关于学校和少年的篇目,既贴近现实生活,又有丰富的想象空间,趣味性和可读性很强。主编叶开在每篇作品后面专门写了赏析解读小文,分析小说的叙事技巧、结构设置、语言艺术和思想情感,挖掘作品的内涵和价值。读者可以在阅读中学会观察和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学会如何在写作中留有适当的想象空间,处理“戏剧化”的场景,尝试运用精妙的比喻;学会在思辨中进行思考,从而提升写作能力。


【作者简介】

叶开,原名廖增湖。《收获》杂志编辑部主任、副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作家、编辑家、语文教育家。已出版《口干舌燥》《三人行》《爱美人》等长篇小说。被评论界誉为“上海的王朔、中国的拉伯雷”。涉足领域广泛,在编辑、研究、创作各方面都有极大的影响,他对语文教材的研究与批判,引发了全国性的巨大影响。语文专著《对抗语文》《这才是中国*好的语文书》《语文是什么》成为风靡一时的畅销书,在社会、文化、教育各界影响深远。


【目录】

*编 学校

三十年前的一次长跑比赛

追踪恐龙的人 童恩正

风雨总在彩虹后 须一瓜

第二编 时代

隐居的时代 王安忆

天鹅绒 叶弥

谢伯茂之死 鲁敏

第三编 人物

棋王 阿城

异秉 汪曾祺

阿古顿巴 阿来

第四编 历史

立新街甲一号与昆仑奴 王小波

游神 马原

凉州词 格非

第五编 少年

乘滑轮车远去 苏童

黄昏里的男孩 余华

朝着雪山去 甫跃辉

后记


【前言】

优秀文学作品选编选读,是中国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孔子纂《诗》,萧统编《文选》,都是文化和文学保存与传播的重要方式。后来的《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千家诗》等经典选本,以其精选篇章、优美修辞,哺育了一代代学子。

初学者对于文字、语言、修辞、篇章的阅读与理解,应从优秀文学作品开始。

虽然经历了各种艰难,中国当代文学仍然取得了极大成就。从“文化大革命”废墟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作家,有着令人瞩目的文学创作成绩。

这些当代著名作家是中国文学的骄傲,作为中小学学生,应该了解他们的创作,阅读他们的作品,从而增强民族文化自尊心。

现实状况却是,中小学教师和中小学学生与中国当代文学隔着一座大山。因为他们使用的教材很少选入当代优秀文学作品,学生对当代文学几乎一无所知。2012年10月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时,很多文化线的记者都还没读过他的作品。要知道,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莫言一直处在当代作家*前线,是*著名的当代作家之一。

当代中国杰出小说家张贤亮、阿城、马原、阿来,以及诗人北岛、顾城、多多、海子、张枣等人的作品,几于被隔绝于中小学语文教材。

中小学语文教材里,古代文学作品所占比例大幅增加,现代、当代文学作品却遭到压缩。很多中学毕业之后不再阅读的人,对于当代文学几乎完全空白,只记得几位作家的名字。

鉴于语言不断变化,中小学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中,当代优秀作家的作品应占一个重要位置——当代作家的语言更贴近现实生活,也更加成熟,是日常生活中会用到的语言。当代优秀文学作品所表现的社会现实,也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

优秀文学作品有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能有效减缓人们的焦虑症。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这些优秀的当代作品来认识一个纷繁复杂的当代世界,增强汉语文化自信心,减少盲目自卑。

他们不在远处,不在云端,就在我们身边。阅读当代文学作品,就如同品尝新鲜的本地蔬菜,其特殊的新鲜度和营养价值,又是与众不同的。

时隔五年再版这套语文书,让我十分感慨。

当时出版这套书,有一定的偶然性。

2012年7月,我和《收获》杂志执行主编程永新、《上海文学》编辑甫跃辉在餐厅吃饭,聊到了语文问题。程永新主编提议可以编一套书给学生读,甫跃辉则因程永新主编的著作《一个人的文学史》得了灵感,建议叫“一个人的教材”。这些高见立即被我全盘接受。我把要编写“一个人的教材”的消息发在微博上,刚发布不到十分钟,北京凤凰联动出版公司董事长张小波就发来私信说:“老虎,这套书我们做吧。”

网络速度是真快,我编书的速度却太慢。

五年间,这套《这才是中国*好的语文书》因口碑相传一直在各大实体书店和网络书店热销,有了很大的影响。全国各地很多语文教师用其中的材料来辅助教学,很多家长因语文教师的推荐买了这套书,很多孩子给我写信说很喜欢这些作品。我也注意看了一下当当网等网站上读者的评语,这套书的超高好评率,令我十分感动。在一个价值分裂的时代,几万人的点评,好评还能在99.8%以上,完全超出了我个人的期望。

我个人独力编写的这套书不一定完美,也只是我个人阅读经验和审美态度的表达,但可以作为一个抛砖引玉的例子,供教师、家长、学生以评判性思维来深阅读。

现在,这套丛书完成了*版的普及重任,第二版的繁重修订工作,已在我的电脑里(不再是案头上了)。天喜文化董曦阳兄一直很关注这套书,他三次到上海拜访我,十分的诚恳。为了这套丛书,他做了长达九页极其详细的策划书。其中涉及编辑设想、宣发构思等,几乎面面俱到,让我非常感动。我相信,一个年轻有为、有理想、有干劲的编辑团队,会让这套丛书有新的生命、新的活力和更好的未来。为此,我们在多次交流沟通之后,决定增加几本新选本,把我之前做过的规划继续下去。新版计划中增加了《现代小说分册》《唐传奇分册》《中国科幻小说分册》《外国科幻小说分册》四本全新的书稿。原有的编写本中,《诗歌分册》和《当代小说分册》,我也从头到尾做了调整和新的编写。原《当代小说分册》《综合分册》里的科幻小说篇目,调整到《中国科幻小说分册》里,另外充实了其他内容。如此而构建了一个有机的基础文学读本系列,教师、家长和文学青年都可以读,中小学学生读完这些书,也会对真正的好作品有更深刻的认识。如果能以此为基础而加以有效拓展阅读,则会形成自己的独特知识,进而酝酿成自己的智慧。

为了编写这套书,我花了巨量的精力,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出版社的年轻编辑们也非常努力,非常敬业。在一个速食时代,我们要做更有营养的好面包。希望你们喜欢。


【免费在线读】

小说人物中的教师和学生形象,在当代文学作品里数量众多。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新时期文学”开山之作——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和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都以学校为背景,反思了*化的社会政治运动对人的伤害、对人性的摧残,以及在那些受害者的身上留下的深深伤痕。

在学校这个貌似平静的世界里,作家发现了不平静的风暴,从而把对社会、现实、理想的种种思考,融入小说里,唤起人们对这些问题的注意。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学校生活为背景的优秀小说很少了,甚至是看不到了。虽然到了网络时代,有很多相关的青春小说,但是,那些不是我选择的范围。一部好的作品,要对时代和生活有反思,而不仅仅是停留于“情感”本身。

对于学校的观察,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

著名考古学家、科幻小说家童恩正被埋没的力作《追踪恐龙的人》中的主人公少年陈翔和少女秦小文从小到大,为了实现少年时代找到恐龙的梦想而努力学习,*终考上大学古生物学系,并在艰苦的考察中,*终找到了世界上幸存的仅有的霸王龙,也收获了久经考验的爱情。这是中国当代文学中少有的“正能力”故事,主人公陈翔和秦小文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写得非常的自然、感人。

须一瓜的《风雨总在彩虹后》戏拟一名小学生黄博浩的语气,用不同的文体如作文、检讨书、信件、博文等结构拼接方式,表现特殊家庭背景的小学生黄博浩所看到的学校和外围世界,在不动声色中体现了作者对中国教育的独特批判态度。

阅读小说,不必挖空心思去总结中心思想,先有滋有味地读完,看看有什么地方吸引你,让你感到形象生动、记忆犹新;看看作家对一些场景、细节的表达和描写,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看看小说里写到的人物和事件,能不能打动你;然后再进一步思考作家要表达的核心想法是什么。

有时,作家写出一部作品,并不是为了表达一个明确的、强烈的思想,可能仅仅是为了描述一种人生状态、一种人的命运。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说:“读者时常问:‘您究竟在想什么?您要说什么?什么是您的世界观?’这些问题对小说家来说是很尴尬的,确切地说,小说家的才智在于确定性的缺乏(l’absence de certitude),他们萦绕于脑际的念头,就是把一切肯定变换成疑问。小说家应该描绘世界的本来面目,即谜和悖论。”

作家写作,不完全是要表达某种“确定性”的思想,而是呈现世界的复杂性、多样性。

本编的三篇小说,写了不同的人物和他们所处的世界,以特殊的角度来观察学校,反映社会,对比着阅读,会有不同的感受。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