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

?《瓦尔登湖》作者梭罗的国内***权威传记

?梅尔切图书奖、森林历史学会奖、科罗拉多研讨会奖获奖图书

?美国历史学界*奖(班克罗夫特奖)得主罗伯特·D.理查德森代表作

?阅读并了解梭罗,是为了重新发现内心的野性与自由

解读梭罗私人日记与创作手稿,回溯十九世纪美国自然主义哲学轨迹,还原隐秘而伟大的心灵风景,追寻物质简朴与精神丰盈的诗意人生

※每一片树叶都是一部史诗※

“在我的想象中,即便身处物质文明当中,过一种原始的垦荒生活也是不无裨益的。”——梭罗

外媒推荐

“一部引人入胜的、闪亮新颖的传记。”——《出版人周刊》

“清澈优雅的散文体,能够与梭罗警言式的智慧相提并论。”——《书单》

“梭罗前进的轨迹比任何惊悚片都要吸引人……这是一本绝佳的书,值得占据书架上离《瓦尔登湖》*近的位置。”——罗伯特·泰勒《波士顿环球报》

“理查德森的书是*好的介绍与入门梭罗思想的书籍,它能指导我们重读梭罗,让我们聆听一个独一无二的(或许是必不可少的)美国之声。”——弗兰克·麦康奈尔《威尔逊季刊》


【内容简介】

亨利•梭罗于1837年大学毕业,在1862年与世长辞。在这段时期内,他由一名普通的阅读爱好者成长为一名作家与博物学家。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居住了两年零两个月,这段经历已经成为了美国一道永久的知识景观。这名栖身于湖畔的伟大作家从来不应被误读为消极避世的典型,正是他发现了人类社会与大自然真正的纽带,并使之成为自身社会生活的稳固支撑。

在这本传记中,作者重新梳理了梭罗的大量私人日记与创作手稿,勾勒了梭罗的思想历程及成长经历,还考察了他与爱默生、玛格丽特•富勒、沃尔特•惠特曼等人的友好往来与思想交流,以及他对当时的社会政治事件的关切与贡献,从而在19世纪的语境中对其一生的心灵轨迹进行综合审视。

读者将会在本书中了解梭罗的真实形象,包括他鲜为人知的情感生活,以及一些被《瓦尔登湖》的盛名所遮蔽的诗作,甚至可以从他的私人日志和摘录笔记中感受到梭罗独特的个人魅力。书中还有一些有趣的冷知识,比如梭罗发明了鞋带的系法——这一点应该极少有人知道。这样一位伟大的作家、思想家与博物学家的多面性仍待读者去好好发掘。


【作者简介】

罗伯特·D. 理查德森(Robert D. Richardson, Jr.),出生于1934年,美国历史学家、传记作家,哈佛大学博士,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曾在梭罗的出生地康科德生活过。曾于1990年获得古根海姆奖,于2007年获得美国历史学界*奖班克罗夫特奖,并获得过美国历史学家协会颁发的帕克曼奖等。代表作《梭罗传:瓦尔登湖畔的心灵人生》《爱默生传》等。


【目录】

*卷:1837 回乡

第二卷:1838—1840 超验主义的道德律令

第三卷:1841—1843 美国改革

第四卷:1843—1845 通往瓦尔登湖的路

第五卷:1846—1849 创作生涯

第六卷:1849—1851 猎豹的语言:野性与社会

第七卷:1851—1852 新作品,新世界

第八卷:1852—1854 《瓦尔登湖》,或“有机原则”的典范

第九卷:1854—1862 自然经济

梭罗生平年表

索 引


【书摘与插画】

1837年初秋,亨利·戴维·梭罗于哈佛大学毕业,回到故乡康科德。此时的他刚满 20 岁,身高中等或略矮,两肩溜垂,看气色便知经常待在户外。他身上透着些航海民族的气质,走路时姿态矫捷,显得精力非凡。在别人的印象里,他脸庞较宽,双唇勾勒出的线条柔曲而令人愉悦,直挺的鹰钩鼻会让人联想到恺撒 (Caesar),也有些人说它像爱默生的。他淡褐色的头发纤软而稀疏。总体而言,梭罗算不上俊逸出尘,也称不上面貌出众,但眼睛除外。他目光坚毅、眼神肃穆,眼窝明显而深陷,两眼在光照下呈现淡蓝色,有时又呈现灰色。他在康科德附近出现时,有人注意到,他的两眼始终盯着地面,偶尔抬起头时,那目光可以在瞬间望穿一切。梭罗的眼神里透着令人害怕的严肃,同时也闪烁着智慧与幽默。

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在8月30日举行,那个时代常常如此,将毕业典礼选在暑假之后而非之前。短短两周内,梭罗不仅回到了康科德,与家人住在主街对面的帕克曼公寓 (现公共图书馆所在地)里,还在康科德公立学校谋得一份教职。1837年正是美国经济危机时期,严重的经济萧条也是从这一年开始的,一直持续到40年代。多家银行相继停业,梭罗能够谋得一份生计已属幸运,当然无法奢望找到一份好工作。然而就职还不到两周,梭罗便提出辞职,原因是他拒绝按照学校规定鞭打学生。一则趣闻是这样记载的:康科德校董会中有一个名叫尼赫迈亚·鲍尔 (Nehemiah Ball) 的董事,有一日在听完梭罗的课后,把梭罗叫到走廊里,训斥他没有使用笞杖。怒愤交加的梭罗失去了冷静,这位 20 岁的教师冲动之下回到教室,随机揪出了6名学生进行鞭打,大有镇压军中暴乱之势。随后,他辞掉了这份工作。一切都来得太突然,他的公教生涯以无限光明的前景开始,却又以天塌地陷般的灾难结束,从毕业典礼到此时,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不过这个秋天并非全无收获。就在梭罗与鲍尔遭遇的前几天,大约在 9月中旬一个星期天的傍晚,他与哥哥约翰 (John) 一同出门,一边走一边寻找着印第安人的遗迹,“满脑子都想着过去的岁月和历史的遗留”。两人来到沼桥河河口附近的萨德伯里河滩,这里是一处适合远眺的点,可以俯视蚌壳山以及右侧的纳沙图克山。此情此景令梭罗陷入了对“蛮荒时代的赞颂”。在那个时代,白人还没有到来,印第安人依然在康科德森林里游荡。梭罗沉浸在那段岁月里,自顾自地问道:“有多少次,他们在此时此刻,来到此地眺望?这里,”他继续道,“是塔哈塔旺酋长站过的地方。那儿,”他随手指向一块土地说,“是酋长的箭头。”诚然,这不过是梭罗诗兴大发而已,就像一个小男孩在玩扮演印第安人的游戏。然而他戛然而止——他想把这场游戏表演完——当他弯下腰去,捡起脚边的一块小石头时,却发现那块石头果真是“一个近乎完美的箭头,锋利得如同刚刚被印第安人造出来一般”。这种小运气每个人都会碰到,但对某些人而言,碰到这种运气的概率要大些。几年后,一些访客会纷纷谈论起梭罗如何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发现箭头。当然,一部分原因是梭罗想要找到箭头,而且他预料自己能找到。但这次的经历似乎是个预兆——这位青年教师的想象性移情不论多么浪漫、多么丰富,但从本质上讲并不荒唐,并且没有发生失误。他总是坚持说,自己这辈子好运连连,然后又补充说,毕加索也是这样,“我并不着意寻觅,却总能找到”。

对梭罗而言,这年秋天的好兆头还表现在其他几个方面。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他和爱默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给对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此,这位前辈在随后的几年里,总是一次次地回来拜访他。在爱默生的记忆里,梭罗是个“身强体壮、刚刚从大学毕业的小伙子”。而对梭罗而言,他对爱默生的了解,大多来自那年春天读过的那本 《论自然》(Nature)。到了 10 月的第三个周末,即梭罗所说的“任何季节都无法与之相比的”美丽时节,爱默生成功地说服梭罗,鼓励他开辟专栏,从事写作。既然连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都把自己当作朋友,被尼赫迈亚·鲍尔拒绝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是一个繁忙而充实的秋季:梭罗时而泛舟河上,时而散步远足,时而与父母兄弟齐聚家中,其乐融融,偶尔有姑婆姨婶来访,或远客借宿,更加增添了家里的生气。他在父亲的铅笔厂谋得一个职位,自从公教事业遭遇惨败以来,他一直心急火燎地寻找着下一份工作。当然,还有他与爱默生之间那份友谊,那份足以改变他一生的友谊。除此之外,他还在这年的秋天里花了大量时间去阅读、写作和思考。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他养成了每天散步的习惯,每次散步都要花上几个小时。对梭罗而言,每日在书桌旁苦读和外出散步是同等重要的。“我找到了一个用来读书的阁楼”,他在一本新日志本里这样记道。平日里,他通过散步和泛舟在康科德四处游览,至于康科德以外的地方,他只能靠在阁楼里读书去游览。在散步和读书的间隙,他会记录下自己的体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