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一手文献,体例完备,精心编排:时间、署款、用笺、信札原件、释文、夏记、今按、注释等

★在传统书信濒于消亡的时代,读者可领略书信之美、书法之美、礼仪之美、辞藻之美

★两位青年才子夏承焘与谢玉岑感人至深的翰墨情谊、生死至交

★重温“黄金十年”民国文坛旧貌,领略民国学人的学识、风度、胸襟与情趣


【内容简介】

夏承焘(1900-1986),著名词学家。毕生致力于词学研究和教学,是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被誉为“一代词宗”“词学宗师”。谢玉岑(1899-1935),名觐虞,号孤鸾。钱名山之婿,谢稚柳之兄。工辞赋、善书画,中年后以词名世。因英年早逝,留存材料较少。夏承焘与谢玉岑1926-1927年间同在浙江省立十中(今温州中学)执教,遂成一生莫逆。本书收录 1927 -1935年间夏承焘致谢玉岑信札六十二封,另有致钱名山四封,致张孟劬、胡小石、顾颉刚、容庚、郑曼青、刘节、钱仲联各一封,共计七十三封。此批极富文献与艺术价值的信札,几经劫难得以完整保存,洵为珍贵。沈迦先生为此做了全部释文,并就其中相关人物、典故、作品笺释本事,以便读者于灯下把卷触摸遥远但有温度的民国文坛。


【作者简介】

沈迦

浙江温州人。1991年毕业于杭州大学新闻系,浙江大学文学硕士。曾为记者、编辑,后创业经商,现居温哥华,从事传教士与近代中国历史研究。著有《寻找·苏慧廉》《一条开往中国的船》等。《寻找·苏慧廉》获评深圳读书月十大好书等多种奖项,凤凰卫视据此两度拍摄同名纪录片。主编《英国名媛旅华四部曲》《温州基督教历史研究》。平素雅好书画,编著有《普通人:甲乙堂收藏札记》《立雪:宽斋藏周退密诗翰》《周退密先生题签集》等。


【目录】

序言(钱璱之)

前言

一九二七年

*封 一九二七年七月三日 夏承焘致谢玉岑 001

第二封 一九二七年七月廿九日 夏承焘致谢玉岑 006

第三封 一九二七年七月廿九日 附:夏承焘致钱名山 015

第四封 一九二七年九月十一日 附:夏承焘致钱名山021

第五封 一九二七年十一月七日 夏承焘致谢玉岑 029

第六封 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十四日 夏承焘致谢玉岑 035

第七封 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十七日 夏承焘致谢玉岑038

第八封 一九二七年十二月十一日 夏承焘致谢玉岑 040

第九封 一九二七年十二月廿一日 夏承焘致谢玉岑 047

一九二八年

第十封 一九二八年一月十二日 夏承焘致谢玉岑053

第十一封 一九二八年三月九日 夏承焘致谢玉岑056

第十二封 一九二八年四月廿三日 夏承焘致谢玉岑063

第十三封 一九二八年六月一日 夏承焘致谢玉岑 068

第十四封 一九二八年十月十日 夏承焘致谢玉岑072

第十五封 一九二八年十月廿九日 夏承焘致谢玉岑077

第十六封 一九二八年十一月六日 夏承焘致谢玉岑083

一九二九年

第十七封 一九二九年六七月间 夏承焘致谢玉岑 085

第十八封 一九二九年九月十七日 夏承焘致谢玉岑 088

第十九封 一九二九年十月二日 夏承焘致谢玉岑 093

第二十封 一九二九年十月廿六日 夏承焘致谢玉岑096

第二十一封 一九二九年十一月四日 夏承焘致谢玉岑103

第二十二封 一九二九年十一月廿三日 附:夏承焘致钱名山105

第二十三封 一九二九年十二月十九日 夏承焘致谢玉岑109

第二十四封 一九二九年十二月廿三日 夏承焘致谢玉岑 116

第二十五封 一九二九年十二月卅日 夏承焘致谢玉岑 119

一九三○年

第二十六封 一九三○年一月十三日 夏承焘致谢玉岑123

第二十七封 一九三○年二月十三日 夏承焘致谢玉岑128

第二十八封 一九三○年四月廿七日 夏承焘致谢玉岑132

第二十九封 一九三○年四月廿七日 附:夏承焘致钱名山134

第三十封 一九三○年五月廿七日 夏承焘致谢玉岑 137

第三十一封 一九三○年秋 夏承焘致谢玉岑141

第三十二封 一九三○年十月四日 夏承焘致谢玉岑 145

第三十三封 一九三○年十月十五日 夏承焘致谢玉岑149

第三十四封 一九三○年十月卅一日 夏承焘致谢玉岑 152

第三十五封 一九三○年十一月三日 夏承焘致谢玉岑155

第三十六封 一九三○年十一月廿四日 夏承焘致谢玉岑 161

第三十七封 一九三○年十二月六日 夏承焘致谢玉岑168

第三十八封 一九三○年十二月十四日 夏承焘致谢玉岑172

第三十九封 一九三○年十二月廿二日 夏承焘致谢玉岑175

一九三一年

第四十封 一九三一年一月十九日夏承焘致谢玉岑178

第四十一封 一九三一年一月十九日 附:夏承焘致郑曼青 184

第四十二封 一九三一年二月一日夏承焘致谢玉岑189

第四十三封 一九三一年三月二日夏承焘致谢玉岑194

第四十四封 一九三一年四月廿五日夏承焘致谢玉岑 200

第四十五封 一九三一年七月八日夏承焘致谢玉岑206

第四十六封 一九三一年九月三日夏承焘致谢玉岑208

第四十七封 一九三一年十二月十七日 夏承焘致谢玉岑 210

一九三二年

第四十八封 一九三二年一月十二日夏承焘致谢玉岑 212

第四十九封 一九三二年三月廿七日夏承焘致谢玉岑 217

第五十封 一九三二年五月十九日夏承焘致谢玉岑 224

第五十一封 一九三二年六月六日 夏承焘致谢玉岑 229

第五十二封 一九三二年六月十五日 附:夏承焘致钱仲联 231

第五十三封 一九三二年八月十九日 夏承焘致谢玉岑 234

第五十四封 一九三二年九月二日夏承焘致谢玉岑 239

第五十五封 一九三二年十一月一日 夏承焘致谢玉岑243

第五十六封 一九三二年十一月廿六日夏承焘致谢玉岑 248

第五十七封 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廿四日夏承焘致谢玉岑 253

一九三三年

第五十八封 一九三三年一月七日夏承焘致谢玉岑260

第五十九封 一九三三年一月卅日夏承焘致谢玉岑266

第六十封 一九三三年十月十四日夏承焘致谢玉岑 268

一九三四年

第六十一封 一九三四年六月十五日夏承焘致谢玉岑 272

第六十二封 一九三四年十月十七日夏承焘致谢玉岑276

第六十三封 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十日夏承焘致谢玉岑 279

一九三五年

第六十四封 一九三五年一月十九日夏承焘致谢玉岑283

第六十五封 一九三五年二月二日夏承焘致谢玉岑286

第六十六封 一九三五年三月二日夏承焘致谢玉岑289

第六十七封 一九三五年四月九日夏承焘致谢玉岑292

第六十八封 一九三五年四月九日附:夏承焘致容庚295

第六十九封 一九三五年四月十五日 夏承焘致谢玉岑297

第七十封 一九三五年四月十五日 附:夏承焘致胡小石300

第七十一封 一九三五年四月十五日附:夏承焘致刘节304

第七十二封 一九三五年四月十五日附:夏承焘致顾颉刚306

第七十三封 一九三五年四月十五日 附:夏承焘致张孟劬308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修订版后记


【前言】

前言

沈迦

谢伯子画廊编印《谢玉岑百年纪念集》,蒙赐一册。在该集中,读到钱璱之先生所撰《记夏承焘先

生的七十二封手札》a 一文。年逾八旬的钱璱之先生是晚清江南大儒钱名山长孙,民国诗人、书家钱小

山长子。钱谢两家有姻谊,他称谢玉岑为大舅。钱璱之早年就读于中央大学外文系、南京大学中文系,

受业于胡小石、唐圭璋诸先生,长于诗文,曾任常州教育学院副院长、《舣舟诗荟》主编,为常州德高

望重的长者。在这篇写于一九八六年,为缅怀刚去世的夏承焘先生而作的文章里,钱璱之先生提到他

手头还保存着夏承焘当年写给谢玉岑等人的七十二封信札。夏承焘为乡前辈,他的遗札自然引起我的

关注。于是在二○○七年夏天给谢伯子画廊负责人谢建新的一封邮件中,我向他提起此事,并希望有

机会能看看这批已穿越八十年风雨的手迹。

夏承焘(1900-1986),字瞿禅,晚号瞿髯,温州人,有“一代词宗”之誉,为我国现代词学的开

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谢觐虞(1899-1935),字玉岑,号孤鸾,江苏常州人,民国著名词人、书画家。

诗词造诣精深,亦擅骈文,书法以篆隶*工,钟鼎金文作品被誉为“可胜缶翁”。其文人画则被张大千称为“海内当推玉岑*。” 早岁从钱名山游,为名山长婿。其弟谢稚柳、妹谢月眉、子谢伯子均为著

名画家。

近年来学人手札备受珍视,不论是夏承焘还是谢玉岑,今人得其片纸,珍同球璧。现有成批的信札出现,我当时虽未看到,亦可掂量出它的分量来。

谢建新是谢伯子的长子,谢玉岑的长孙,近年来为整理、挖掘钱谢两家文史资料用力颇勤。谢建新收邮件后,即去问他表叔钱璱之先生关于这批信札的来龙去脉。钱先生经谢建新这一提,想起二十多年前的这桩旧事,于是把这批信札找出,连同他自己在一九八七年五月整理的手札释文手稿 ,全部送给了谢建新。谢建新捧着这批凝聚了几代人心血的资料很激动。他后来在信中告我: “此事因你提起,我叔记起而赠我,还得谢你呀!”

谢建新随即将这批从未公开的手札拍成图片,并刻录成光盘,连同钱璱之注释手稿复印件,用特快专递从常州寄到上海给我。

打开电脑,一张张发黄的手札扑面而来。这批资料,虽经近八十年的风雨,今天竟然接近完整。据钱璱之先生说,“我家经过日寇侵华和‘文化革命’两次浩劫,庐舍文物一概荡然,而上述‘手札’则系藏于舅家的一个破箱中,意外地得以保存。”真可谓苍天有眼,文化之幸!

这批手札共计七十三封,其中夏承焘致谢玉岑六十二封,致其他友人十一封(分别为致钱名山四封,致张孟劬、胡小石、顾颉刚、容庚、郑曼青、刘节、钱仲联各一封。)钱璱之先生当年整理时仅为七十二封,现多出的一封是夏承焘一九二七年七月廿九日致钱名山。

谢玉岑一九三五年四月二十日去世,夏承焘在四月二十八日日记中这样写道“理玉岑遗札,共百余通”。e 根据交往双方一往一复的规律,由此可推算,夏承焘当年写给谢玉岑的书信大概也在百余通,约一倍于现可见的六十二封。不知另外一半的信件,今又在哪里?

近一年多来,这批手札成为我暇时读物。稍闲时,便从电脑上调出一二封逐字阅读,并试着在钱璱之先生释文稿的基础上做些补充注释。

钱璱之先生释文稿《夏承焘致谢玉岑谈词手札》有近两万字,分一、二两大部分,*部分是参对《天风阁学词日记》,“写的时间完全可以肯定者”, 计释三十六封手札;第二部分“末尾所注年份均不详,而《天风阁学词日记》 或则有残缺,或亦未明载,但均约在 1927-1935 年间”,计释二十二封。这五十八封手札钱先生已将释文整理出来,并考证了其中三十六封信的写作时间。

钱先生的释文稿作于一九八七年,当时囿于资料,有些考证难以展开。我近年参考一九九七年出版的《夏承焘集》第五册(《天风阁学词日记(一)》)及温州图书馆古籍部所藏之《书卷养寿室日注》(第六册)等资料,同时结合札中关涉的历史事件、人物生平以及书札往来应答关系,将全部手札的写作日期做了重新的考证,并修订了钱先生文中的少许几处误考。钱先生的释文为选释,其中节略的部分,这次亦试着全部释出。

夏承焘与谢玉岑的通信,实非寻常的通讯问候,其中有不少为交流词学研究之意见与看法,为便于非专业读者阅读,我也试着做了些注释。

关于这批手札的内容及夏谢两人的深厚友谊,钱璱之先生在《记夏承焘先生的七十二封手札》已有详述,不需我赘言。谢玉岑在温州之经历及与夏承焘相识经过,亦可参见拙作《永嘉佳日——谢玉岑在温州的时光》。

不久前,吴晶抄录了夏承焘民国十四年的一则日记给我:“十月八日,晴。晚李孟楚介十中同事谢玉琴(武进人)来晤,并承邀饮福聚园酒楼,同坐有纯白、仲骞及严琴隐,啖莼菜味甚鲜,谈笑至九时方归。”“此大约是夏承焘与谢玉岑交往之始。”正在参与整理《夏承焘全集》的吴晶这样告我。

谢玉岑一九二五年三月廿六日抵温,在温州浙江第十中学执教仅一年,一九二六年仲夏便束装回沪。他在温州,结识的*好朋友便是夏承焘。谢夏温州别后,十年间两人一直鱼雁不断。这批信札中*后的一封写于一九三五年四月十五日,五日后谢玉岑因肺病在常州去世。年仅三十七岁。

这批书信写于民国二三十年间,时夏承焘、谢玉岑已于文坛崭露头角,他们当时结交及往来的师友多为文坛名家。常在信中出现的人物有朱祖谋、钱名山、金松岑、张尔田等名宿耆老,同辈友人中如龙榆生、张大千、顾颉刚、容庚、胡汀鹭、任二北等,亦多为名家。现今不大被人提及的赵叔雍、曹经沅、丁宁、唐玉虬等人,也可在信札中找到雪泥鸿爪。透过这些信札,我们可以窥见今日还云雾缭绕的民国文坛一角。

夏承焘一九三二年一月十二日致谢玉岑的信中这样写道:“彊老之丧,榆生函来详述其家室伤心史,至可悲悼!遗著皆交榆生。弟准星期四(十四日)早晨往真茹暨南大学访榆生,兄如欲看彊老遗著,届时在榆生处相会。”此中所提之彊老即为晚清著名词人朱祖谋,凭此记录,再参看夏承焘一九三二年一月十一日日记,可让我们从一个侧面看见一代词家不为人知的家室伤心史。

“此间马一浮字极佳,弟嫌其人有习气,不去求。杭州学人书家皆少有。郁达夫虽弟旧同事,字不成字,可不必耳。”这是一九三五年四月十五日致谢玉岑信中的内容。当时谢玉岑已卧病不起,欲广罗当代学人词翰,以当枚生之发,并托夏承焘代为访求。夏承焘为慰好友,为他写了不少推荐信,但当说到马一浮与郁达夫时,却写下了如此的个人观感。这些很直接的个人评价,亦为我们解读名人提供一个有趣的视角。

与夏承焘同称词坛宗师的龙榆生在当时主编《词学季刊》,夏、谢都是该刊的主要作者,亦是他的词友。在这批信札中,可见不少与《词刊》有关的资料。 当时学人如何相互提携,如何办同人刊物,从中可窥见一斑。其中一封信札还让我们知道,名闻遐迩的《词学季刊》,当年竟穷得付不起稿酬。

钱璱之先生为这批信札释文时,多将与温州有关的内容做了节略处理。其实对温州地方而言,这些内容是宝贵的文史资料。

夏承焘是温州人,而谢玉岑亦曾执教于温州浙江第十中学,因而他俩共同的朋友中,温州人不少。王亦文、李孟楚、李杲明、张幼任、梅冷生、刘节等温籍学人在这批信中常被提及。一九二七年谢玉岑离开温州,转赴上海南洋中学执教。温州籍书画家张光、马孟容、马公愚、郑曼青、方介堪等人当时亦活跃于上海画坛。因此,这批手札提供了这些“同里诸子”过从交往的丰富材料。

在一九二九年十二月十九日致谢玉岑的信中,夏承焘积极地为学生陈适谋事:“兹有小浼:敝乡学生陈适,卒业九中,后考入复旦大学正科,肄业半载。醰醰好学,为敝乡后来之秀。而遭家多难不能竟其学。贵校藏书极富,弟拟恳兄为觅一栖止,月入三十即足敷衍。(教务处、训导处助理等位置皆可。)俾得稍稍博览,期有所成。吾兄爱才,当与我想提携之。(陈生写聚珍体字极工,弟不欲其埋没为抄胥书生耳。)陈生为弟得意学生,以此奉浼,幸时时为我留意,切切。”一九三○年初,他又几次在信中向谢玉岑提起此事。这位陈适是温州乐清人,当时在严州九中读书,师事夏承焘先生。在王亦文、夏承焘等人的提携下,陈适后来终成大器。著有《人间杂记》《离骚研究》《瓯海儿歌》等书及论文《谈永嘉昆剧生旦的表演艺术》。近年乐清有识之士已编辑出版《陈适文存》。 札中材料可为《文存》未来修订提供新的史料。

除温籍学人外,民国时曾流寓温州,并为温州地方文化做出重要贡献的林铁尊、符璋、曹民甫等人的行迹,亦常见于这批信札。特别是对符璋的记录犹为详细:

“符公宜黄人,前清服官江西及敝省有年,鼎革时适在敝乡瑞安知县任,寓敝地近廿载,年七十有五矣。犹矍铄,健谈如壮年也。(先德雪樵先生与谭复堂交好。)”

“符笑拈先生已于双十节作古,年七十七。日前有赴来,闻其身后甚萧条, 著述未刻者尚有四五种。晚生十月三号方去一书问字,竟不得入览矣。先生如有挽章,请寄温州府城隍巷七十二号符宅。”

民国温州地方文化,近年随着《温州文献丛书》的陆续出版,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这批信札披露的地方文史线索,应能为温州文化的进一步发掘, 提供相当有价值的补充。

*后,还想说明一点的是,夏承焘不仅是著名的词人、学者,而且是*流的书法家。中国书法作为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体,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夏承焘青少年时有过系统的书法技术训练,成年后虽专心于学问,但少时打下的扎实基本功,经过后来学问的滋养,成就了他富有个性、书风鲜明的书体风格 j,特别是其行草书,以拙笔写天真,已臻化境。他和同时代的马一浮、谢无量、鲁迅等一样,虽无意做书家,却成为*流书法家,堪称中国近现代学者型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这批手札原件是欣赏夏承焘书法艺术的绝佳范本。手札虽非潜心布局的书法作品,但正是因了当时信手拈来、点笔而成的特点,反显出书者的真貌与个性。此批信札中的任何一页,不论是用笔还是章法,都可称书法佳构。 同时这批手札因自然延续七八年,亦可为研究夏承焘书风演变过程提供*手材料。我们希望有人能专门研究夏承焘的书法艺术,并期待他的书法作品早日结集出版。

随着夏承焘名声日隆,近年在网上及各种拍卖会上,屡见冒他之名的书法作品,以赝充真。因此这批手札的公开,可能亦将为收藏爱好者辨识真伪提供助益。这定是夏承焘、谢玉岑当年没有想到的。

《夏承焘致谢玉岑手札笺释》以影印手札原貌为主,附以“时间”“署款”“用笺”“释文”“夏记”“今按”及“注释”等辅助内容。

全书编排以通讯时间为序;

夏承焘在信末的署款大多以阳历纪年月日,亦偶有以阴历纪者。笔者已在“时间”中统一将其换算为阳历;

“释文”,为该封信札的全文释文。原札行文无标点,不分段。为醒目起见,已由笔者断句标点,并依据内容划分为自然段。原札中夹行小注,今加圆括号排在相关正文后。原札天地头补注、追记,则视文气做了相应处理,或并入正文,或附在札后。

原札为繁体字,释文时改为简体字。为保存历史文献价值,原札中的通用、假借字,概仍依旧。文中明显误字,径改,并加();少许衍文,加 [ ] 表示;

个别辨识不清的字,则以□代,以昭审慎,并期方家指教;

“夏记”,为夏承焘在日记中自己对该封信札的记录,没有留下记录者从略;

“今按”,是笔者在笺释时的一点感想,或记录考释经历,或摘录夏谢相关文献,仅供读者参考;

“注释”,试对该封信札中的相关典故、人名、地名、书名做点补充注释的工作。

二〇一〇年五月三日改定于上海秋水云庐,

二〇二〇年一月七日提交修订版时略有改易


【免费在线读】

在新近出版的《谢玉岑词笺注》前言中,读到作者朱德慈教授的一段话:“夏承焘致谢玉岑手札今存七十二通,已成为现代词学史料的重要文献,经由沈迦笺释,词学界几乎人所共知。”我在词学界中已“人所共知”?!马上在这页作了个记号,准备发朋友圈“嘚瑟”一下。

但转念一想即冷静下来,所谓“人所共知”的其实是夏承焘给谢玉岑的书信及两人问学交往的史料,干卿何事。我仅是个招揽者,就像戏院门口卖票的,尽管嗓门大,但观众是冲着角儿来,进了场,山呼海啸般鼓掌喝彩时,哪还管票是从谁手上买来的。

这本书出版十年后值得修订再版,就是因为角儿好。如果说夏承焘是现代词学的老生,那谢玉岑便是冰朗玉映的正旦。两人在*好的年华里相逢,一个水袖丹衣,一个云肩鹤氅,联袂登场,举手投足都是戏。这次修订,是想让这两个名角当年的对手戏更完美地呈现。当然,灯光、音效要与时俱进。

修订版首先改正了原笺释中的差错,字认错、断句错,都有。平日有老师、读者发现,我就及时记下,这次一并改过了。其次还删掉了不少注释,尤其是人名,词学界人所共知的就不出注了。当然,不那么著名,尤其是夏谢两人当年的“永嘉旧友”,我还是不厌其烦地写出他们的生平,算为乡前辈留一份档案。

近年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新资料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为文史考据提供了前人不可想象的便利与帮助。这里我要特别提到两支力量:以温州图书馆为中心的温州文史界,近年整理出版了不少文献,为地方文史的纵深研究培育了丰沃的土壤。比如去年刚出版的《符璋日记》,就为解读符璋与钱名山、谢玉岑的交往提供了新的一手材料。修订版中已补入相关内容;二是常州钱谢后人,我起初整理这批书信时,谢玉岑的长孙谢建新兄助力甚多,他当时主持“谢伯子画廊”,并以此为平台出版了十来种毗陵钱谢家族史料。近年他的弟弟谢建红继续发力,短短三四年即编撰出版了《谢玉岑传》《谢玉岑研究》《谢玉岑集》等多部作品。昆仲接力,既挖掘了家学,又弘扬了传统文化。这两支力量,分别代表着庙堂与江湖,两者若能如此发力并合力,斯文在兹幸不坠,应该不仅是梦想。

从初版到修订,我与这本书相伴的十年,也是我得到师长友朋提携帮助的十年。张炳勋、张如元二位老师二〇一一年读书后各自提供了详细的勘误。周振鹤老师读后也给予鼓励,在肯定的同时悄悄指出几个差错。郑重老师年前托人带话给我,希望出修订版时能写篇谢玉岑是如何影响夏承焘词学研究的文章,不过,我想了大半年还是决定放弃,非不为也,实不能也。我非词学界中人,还是要清楚自己的斤两。

修订过程中给我*多帮助的是老友方韶毅与编辑黄珊珊,现在他俩都已被我带到沟里,成为戏院门口倒票的同伙。黄珊珊本就是个戏迷,所以更知道如何吆喝。全书彩色印刷,力求恢复民国信札原貌,定价还要亲民,她是个有良心的“黄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王霄蛟博士是内行人,这两月足不出户期间对拙编做了审读,他的把关严如对待“疑似病例”,实现了“可防可控”。

*后还要说明一点,这本书决定修订是去年冬天,当时计划赶上今年四五月份将在温州举办的夏承焘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纪念活动。没想到随后即爆发了兵荒马乱般的疫情,在没有硝烟的年代,我们这代人用这样的方式经历了封城、困守、离乱,还有逃难。现在疫情已蔓延到全球,温州的活动自然暂时搁置了。

一九二八年四月廿三日,刚经历过北伐动荡的夏承焘给谢玉岑写信,交流完几部词籍后,悄悄地问了一句:“世劫汹汹,我两人犹闲情雅致如此,时有夷甫陆沉之惧耳。”

神州陆沉,百年丘墟,这世界会好吗?

二〇二〇年三月廿二日改定于温哥华寓斋,

窗外樱花渐燃枝头,但鲜有行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