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郑重推荐!提供完整、系统阐述OKR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囊括50 范例,深入、细致解读OKR实操,一看就会;内含100 图表,OKR***工具包,拿来即用。


【内容简介】

随着华为、小米等众多国内知名企业的运用,OKR(目标与关键结果)这一源自英特尔和谷歌的目标管理方法,已经成为当今中国企业管理实践中的热点。

在运用OKR时,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拥有健全的组织、强大的管理人才储备,具备自己研究和开发的能力,同时也不乏专业咨询机构的支持;但是,对于广大的中小企业来说,想要探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OKR操作方法,不知要付出多少代价,更难免不慎落入陷阱。

《OKR完全实践》提炼了作者近年来为中小企业提供OKR咨询服务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尤其适合广大中小企业。本书系统阐述了OKR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力求为读者呈现OKR的全貌。对即将实践OKR的企业来说,本书可以提供全面、细致和深入的指导,让企业事半功倍,高效地掌握和运用OKR。对已经实施OKR的企业来说,可以运用本书进一步检视OKR运行的合理性,从而将OKR调整到正确的轨道,避免行差踏错、误入歧途。

《OKR完全实践》的特色

系统性:涵盖了从OKR的理念、基本理论、导入、推广、提升,到OKR实操的各个方面,完整、系统、深入地阐述了OKR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实操性:深入解读OKR实操的各个环节,给读者一部看了就会用的操作手册;

实用性:提供大量的范例和图表,让读者拿来就可以用,堪称OKR运用的***工具箱;

实效性:本书充分考虑了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提供的方法简便易行,一定会帮助企业获得成效。


【作者简介】

李靖

合智连横管理咨询创始人/首席咨询师

九三学社社员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

CMC国际注册管理咨询师

武汉大学 MBA

华中师范大学法学硕士


【媒体评论】

《OKR完全实践》没有在理论部分多费笔墨,但方方面面都体现了OKR的独特理念,让读者能够深刻地领会OKR的精神内涵。在实践方面,作者下足了功夫,充分考虑到了实际运用的各个环节。本书架构完整、内容翔实、逻辑严谨、敦本务实,一定能够帮助企业全面掌握和高效运用OKR,体验到先进的管理方法所带来的进步。

            ——李锡元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学习和运用新的管理方法时,企业家们总是被知名企业的光环所吸引,但一味效仿,组织内部常常会产生排斥的抗体,导致混乱、停滞,甚至倒退。与一些用著名大企业的案例诠释国外理论的作品不同,李靖老师的这本书完全基于中国中小企业的管理实践,提供了非常适用的方法,它必将有力地推动OKR在中国的落地。

——李林刚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培训部副主任

中国企业的战略管理过程需要思路和方法的创新升级,OKR是思路契合、方法对症的有益实践。

——熊雪涛 和君咨询资深合伙人

书中的很多描述与我们日常工作的场景非常相像,为我们推行OKR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这将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读这本书就像老师在手把手地教方法,让我们对成功实施OKR更加自信。

——信海光 著名财经专栏作家


【目录】

推荐序

前言

认识OKR

*章 为什么OKR这么火 / 2

*节 榜样的力量 / 2

第二节 现实的困扰 / 6

第二章 OKR究竟是什么 / 10

*节 OKR目标达成法 / 10

第二节 别再拿KPI和OKR做比较 / 13

第三节 我们要的结果,从何而来 / 21

第三章 OKR何以有效 / 27

*节 把握OKR的特征 / 27

第二节 放大镜:聚焦汇集能量 / 31

第三节 藏宝图:导航引领路径 / 36

第四节 农夫和武士:阵法保持队形 / 40

第五节 举证责任:激发责任和热情 / 42

第六节 无影灯:公开强化责任 / 45

第七节 关注:*好的激励 / 49

导入OKR

第四章 选择OKR / 56

*节 OKR适合我吗 / 56

第二节 OKR要多久才能产生效果 / 65

第三节 施行OKR,需要付出什么 / 67

第五章 OKR落地 / 71

*节 在哪些部门运用OKR / 71

第二节 导入OKR的策略 / 75

第三节 OKR落地的正确姿势 / 80

第六章 让OKR持续发挥价值 / 89

*节 要不要考核 / 89

第二节 怎么考核 / 95

第三节 如何保持热情 / 104

第四节 为什么OKR失败了 / 112

第七章 提升OKR / 122

*节 教练式管理 / 122

第二节 教练式管理的技术 / 128

第三节 培育OKR文化 / 134

第四节 优化组织 / 146

实践OKR

第八章 OKR的规划设计 / 154

*节 从战略出发 / 154

第二节 建立组织 / 163

第三节 制订推动计划 / 171

第四节 制定推动措施 / 176

第五节 确定周期和流程 / 186

第六节 创建工具 / 191

第七节 创建协作与共享平台 / 193

第九章 制定目标 / 200

*节 识别有价值的目标 / 200

第二节 目标的主体 / 204

第三节 制定目标的流程 / 209

第四节 拟定目标 / 218

第十章 制定关键结果 / 225

*节 思考关键结果 / 225

第二节 准确描述 / 235

第三节 制定关键结果的流程 / 244

第十一章 OKR的对齐 / 250

第十二章 OKR的跟踪与辅导 / 263

*节 OKR的跟踪 / 263

第二节 OKR的辅导 / 275

第十三章 OKR的评分与复盘 / 286

*节 OKR评分 / 286

第二节 OKR复盘 / 299

第三节 开有结果的会议 / 306

第十四章 常见问题与实施建议 / 314

*节 OKR实践中的常见问题 / 314

第二节 实施OKR的专业建议 / 317

结语 / 322

附录A OKR首席指挥官工具箱 / 323

参考文献 / 327


【前言】

推 荐 序

自1954年彼得·德鲁克提出目标管理的概念以来,管理理论得到令人瞩目的发展,以MBO、KPI、BSC为代表的管理方法也推动企业的管理实践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企业的管理更具备前瞻性和系统性,也更重视人的因素,这些都大大提升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OKR是源自英特尔(Intel)的一种目标管理方法,是德鲁克目标管理理论的创新发展,与KPI一脉相承。OKR在谷歌的发扬光大,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同样,也激发了中国企业的满腔热情。OKR*显著的一个特征,是通过自下而上、公开透明的方法,激发人的内在动机。OKR的这个特征,是它与其他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体系*根本的差异之一,也正是它先进性的体现。对人内在动机的重视,使企业能够更充分地激励新时代的员工,也使企业更从容地迎接日新月异的数字时代所带来的挑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一种管理理论是否正确,一种管理方法是否有效,取决于它们在实践中能否发挥作用。不过,企业并不能因为某种管理方法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就否定它的价值,而应该反思自己是否具有对这种管理方法的客观认识,有没有准确把握和合理运用它。毕竟,这些方法的有效性已经被许多企业验证过了,而且企业也常常是在那些成功案例的影响下,激发出学习和实践的动力。

我认为,成功实践一种管理方法至少需要三个条件。

*,要准确把握其思想内涵。中国企业界学习和运用各种先进管理方法的热情始终很高,不少企业也因此成功实现了转型突破,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仍然有为数不少的企业在投入大量成本和精力后,并未产生实效。许多管理者将其归罪于这些管理方式本身,转而尝试新的方法。我们无法排除这种心理也是OKR在今天被热捧的原因之一。事实上,导致失败的原因,往往是企业对管理技术的生搬硬套和对管理思想的一知半解。这正是KPI在当今中国扭曲变形,并被广泛诟病的根本原因。

为了避免读者重蹈覆辙,本书作者对OKR的思想内涵进行了充分的论述,不仅对OKR的定义做出了全新的诠释,还通过深入研究,总结出OKR的六大特征。作者一方面运用案例进行了翔实的说明,另一方面在全书各个实施环节中指导读者运用这些特征进行实践。与一些教条的概念铺陈相比,这种方式更有助于读者准确把握OKR的理念和逻辑,为顺利实践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作者的这种努力,足见其良苦用心。

第二,要符合企业的土壤。管理方法,尤其是从国外引进的管理模式,必须要经过本土化的改良。未经转化就简单效仿的做法常常是东施效颦,结果往往有云泥之别。精益生产、阿米巴、六西格玛、BSC,乃至KPI,中国企业因为囫囵吞枣所付出的代价可谓不少。作者对企业一味照搬国外的成功经验表达了担忧,通过对比辨析了中外企业在管理的成熟度、技术的集中度、员工的成熟度、国民的职业精神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总结出中国企业运用OKR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寻求体现中国特色的管理才是任何管理理论和管理工具发挥作用的正道”的主张。

此外,与许多管理书籍不同,本书并没有为迎合某些读者而大量采用国内外知名大企业的案例,而是更多地考虑到广大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展示了许多发生在中小企业的真实案例,并为中小企业导入和实施OKR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务实的精神难能可贵。

第三,要具备与应用场景相匹配的实践方法。运用OKR,实质上就是推动一次组织变革。组织变革的成功是由多方面因素促成的,而组织变革的失败却往往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企业单纯重视整体的规划,依靠革命式的激情推动,却忽视与应用场景相匹配的实践方法,是导致失败的常见原因。作者用真实的案例提示读者要系统、深入地考虑实际运行中方方面面的问题,并用大部分篇幅对OKR的导入、推动和实操进行了全面的指导,不仅明确了标准和程序,还介绍了思考的策略和方法,以及常见的问题和对策。比如在“思考关键结果”中,作者举例说明了“因果倒置”“循环论证”“以偏概全”“自相矛盾”“忽视阴暗面”等常见问题,可以使读者少走很多弯路。类似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还有很多,体现出了作者丰富的实践经验。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图表,让读者能够顺畅地理解和便捷地使用,也能感受到作者的真心实意。

本书名为《OKR完全实践》,我认为名副其实。

我非常欣慰,李靖能为中国企业奉献这样一本好书。

这本书没有在理论部分多费笔墨,但方方面面都体现了OKR的独特理念,让读者能够深刻地领会OKR的精神内涵。在实践方面,作者下足了功夫,充分考虑到了实际运用的各个环节。本书架构完整、内容翔实、逻辑严谨、敦本务实,一定能够帮助企业全面掌握和高效运用OKR,体验到先进的管理方法所带来的进步。

在此,我也要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你们慧眼识珠,为广大读者带来了这本有价值的著作,必将推动中国企业管理的进步。

李锡元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0年6月于珞珈山

前  言

OKR,即目标与关键结果,是一种源自英特尔和谷歌的目标管理方法,在企业的战略实施、组织发展、激励机制、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它深受硅谷创新型企业的青睐,其巨大的价值已在众多国际企业的实践中得到充分证明,影响力遍及全球。

随着华为、小米等众多国内知名企业的运用,OKR已经成为当今中国企业管理实践中的热点,正以星火燎原之势,席卷全国。企业学习、掌握和运用OKR的需求与日俱增。

然而,OKR在国内还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尚无成熟和普遍适用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也缺乏一套完整的标准化的操作体系。在运用OKR时,那些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拥有健全的组织、强大的管理人才储备,具备自己研究和开发的能力,同时也不乏专业咨询机构的支持,但是,对于广大的中小企业来说,要想探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OKR操作方法,不知要付出多少代价,更难免不慎落入陷阱。

促使我写这本书的缘由,是我听到的一个真实案例。一位中小企业的CEO对OKR充满热情,自掏腰包为全体中高管购买了相关的书籍,要求大家在一个月内通读三遍。之后,经过集体研究,他们开始了应用OKR的旅程。与大家期待的相反,他们很快就陷入了泥潭。新系统没有充分考虑到实施中的诸多问题,缺乏可以有效应对的具体措施,而原有的管理体系又已经废止,失去了发挥作用的合法性。那段时间,他们一筹莫展、进退两难,经过一番挣扎,*终痛下决心,草草收场,于是,一切又回到了原点。管理团队此前的努力付诸东流,更重要的是,这家企业因此丧失了组织变革的*契机,员工对管理层的信任也大打折扣。

这本书是为中国广大的中小企业而写的,它基于我们对中小企业的了解和把握,提炼了我们近年来为中小企业提供OKR咨询服务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本书系统阐述了OKR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力求呈现OKR的全貌。对即将实践OKR的企业来说,本书可以提供全面、细致和深入的指导,让企业事半功倍,高效地掌握和运用OKR。对已经实施了OKR的企业来说,可以运用本书进一步检视OKR运行的合理性,从而将OKR调整到正确的轨道,避免行差踏错、误入歧途。

本书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认识OKR”,包括*至三章,系统阐述了OKR的基本知识,力求让你能轻松地理解OKR独特的理念和背后的逻辑。

“导入OKR”,包括第四至七章,结合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阐明了企业导入和实施OKR的方法,力求使你在运用中少走弯路。

“实践OKR”,包括第八至十四章,对OKR实际操作的各个环节做了详尽的解读,并配以简明的图表和实际的案例,力求让你看了就会用。

为了方便运用,本书附录还将书中的大量表格分类整理成OKR首席指挥官工具箱。

目前,国内对OKR的研究,多数还停留在对国外著作的翻译和解读上。囿于OKR在中国实践的时间不长,很少见到符合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且对实际操作具有指导价值的著作。本书正是为了弥补这一缺憾。

本书的特色如下。

1.系统性:涵盖了从OKR的理念、基本理论、导入、推广、提升,到OKR实操的各个方面,完整、系统、深入地阐述了OKR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2.实操性:深入解读OKR实操的各个环节,给你一部看了就会用的操作手册。

3.实用性:提供大量的范例和图表,让你拿来就可以用,堪称OKR运用的***工具箱。

4.实效性:本书充分考虑了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提供的方法简便易行,一定会帮助企业取得成效。

我相信,这本书将让你轻松地掌握OKR,方便地运用OKR,体验到OKR的巨大魅力,开启事业的新篇章。欢迎你和我共同探讨OKR的话题,我的邮箱是:lijing@chinaokr.cn。

*后,我要特别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编辑张竞余先生,他的真知灼见为本书增色不少。

李靖

2020年6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