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罗振宇《阅读的方法》推荐!

凭借自信和勇气、激情与想象、勤奋与意志,能达到怎样的人生高度?
拿破仑告诉你答案。
? 被誉为“影响历史进程的书”;美国“非虚构类畅销书榜”排名第二。
? 内附37张精美插图,复刻人物形象与经典场景。
? 德国传记大师路德维希代表作,用优美文字还原历史真相。
? 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教授梁锡江领衔翻译,原文直译无删节。


【内容简介】

拿破仑·波拿巴是法兰西*共和国*执政,法兰西*帝国皇帝,意大利国王,莱茵联盟保护人,瑞士联邦仲裁者。本书描述了拿破仑叱咤风云的一生中经历过的各次重大战役及其辉煌的军事成就,通过翔实的史料,将拿破仑的伟大魅力和历史功过真实生动地展现出来。心理刻画与人物描写的完美结合使本书兼具文学性与可读性。《拿破仑传》自1924年初版后长销不衰,被誉为“影响历史进程的书”。


【作者简介】

埃米尔·路德维希(1881—1948)
犹太裔德国作家,享誉世界的传记大师。他以精到的笔触剖析历史上杰出人物的心路历程,开辟了传记写作的新流派。路德维希的代表作品还有《俾斯麦传》、《歌德传》、《林肯传》、《米开朗琪罗传》等。
梁锡江,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德人文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市曙光学者。曾获“冯至全国德语文学研究奖”、“戈宝权全国翻译文学奖”。译著有《拿破仑传》、《人类群星闪耀时》等。
龚艳,任教于上海同济大学德语系。
石见穿,先后供职于杭州大学德汉翻译中心和浙江大学德国学研究所。


【媒体评论】

时势之英
雄,固若是其众也,然非吾之所论于项羽、拿破仑也。夫二氏,世界之怪杰也。具并吞八荒之心,叱咤风云之气;勇冠万夫,智超凡俗;战无不胜,攻无不取;敌邦闻之而震魄,妇孺思之而寒胆;百世之下,犹懔懔有生气,岂仅一世之雄哉!——周恩来《项羽拿破仑优劣论》
他(拿破仑)是重建废墟的宗师巨匠,是查理大帝、路易十一、亨利四世、黎塞留、路易十四、公安委员会的继承者,他当然有污点,有疏失,甚至有罪恶,就是说,他是一个人;但他在疏失中仍是庄严的,在污点中仍是卓越的,在罪恶中也还是有雄才大略的。
——维克多·雨果《悲惨世界》
埃米尔·路德维希是擅长讲故事的语言大师,其驾驭语言的高超技巧在本书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洛杉矶时报》


【目录】

章 岛
第二章 溪
第三章 江
第四章 海
第五章 岩
后 记
拿破仑年表


【书摘与插画】

编?希伯来经典学术史
章?从古代到 17 世纪的圣经阐释

希伯来经典文学研究或阐释的起点应该追溯到古老的解经学,但是其意义有别于今人所理解的圣经文学阐释与学术研究,这是因为,尽管在圣经文本中已经存在神话、故事、历史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类型,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文学尚未以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单独存在。无论如何,关于圣经阐释的历史明显囊括了解读圣经的不同方式与视角。古代的圣经阐释方法主要有三种,即来自基督教传统的寓意法(Allegory)与预表法(Typology),以及来自犹太传统的米德拉西(Midrash)。
寓意法源于古代希腊传统,它假设圣经具有多重层面的含义,在解释圣经时追求字面性(literal)或历史性(historical),寓意性(allegorical)或教义性(doctrinal),道德性(moral)或比喻性(tropological),以及灵意性(anagogical)或末世性(eschatological),与早期犹太拉比寻求字面意义及其之外意义的做法一脉相承。按照当代学者约翰·哈亚斯(John Hayas)的说法,在基督徒当中,追求文本的“更深层”含义在于区分“字母”与“精神”。就像人拥有肉体、灵魂和精神一样,文本也是如此。文本的肉体乃是其直接的意义,灵魂乃其道德感,精神乃其神秘含义或寓意。此方法的来源包括:希腊人对于史诗和神秘物质的寓意追寻,阿里斯托布鲁斯和菲洛(这两人后面有说明)对圣典的哲学—寓意阐释,拉比释经传统,以及来自对文本意义的多重发现。
预表法的主要特征是把《新约》母题 与《旧约》作对比,关注《新约》中的一些人物、事件或者类型在《旧约》中已经出现,或者显露出某种预兆。预表法阅读通常与基督教释经学家把《旧约》当作《新约》的预示相联系,但是预表法也是拉比们所沿用的阐释策略,说的是“父辈行为预示他们的后代会遭遇什么”。后,差不多任何人、任何事都变成了潜在的预兆:亚当、亚伯、以撒、约瑟、摩西、约书亚,以及《旧约》中的其他人物都代表着耶稣的某个方面。预表法与寓意法都以圣典的“精神认识(感)”著称,与“字面认识(感)”相对。基督教与犹太教不同,在信仰耶稣和使徒事件的描述上差异很大。基督徒认为,这些事件实际上在《旧约》中就已经得到预示,比如在先知以赛亚和大卫的诗篇中曾经出现过。后来又形成一些难以释解的矛盾,比如关于耶稣被送上十字架问题的讨论:如果耶稣是上帝之子,上帝为什么会接受儿子被杀这一事实,而未能让他像以撒一样获救?也许这是一种牺牲。一些犹太学者,如库格尔(James Kugel)也认为以撒背柴与耶稣背负十字架具有一种预表关系。奥古斯丁(Saint 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在《上帝之城》中讨论了该隐与亚伯的故事。亚伯是牧羊人,被弟弟该隐杀害。他可能是耶稣的前身,因为在《约翰福音》第10章第1节中便有“好牧羊人”的说法,而且耶稣也是被谋杀,被罗马人钉上了十字架。
米德拉西,这里指的是古代犹太权威机构倡导和使用的一种阐释圣经的方式,其主旨是把经文的深一层意思挖掘出来。有些犹太学者认为,早期犹太解经学家鼓励寻求同一文本的不同意义。希伯来词汇中的每一个辅音字母组合(即词根)可在文本中找到四种含义: Peshat(字面意义或者直接的意义)、Remez(隐含、暗示的意义或寓意)、Derash(对经文发挥性阐释)以及Sod(神秘意义)。在犹太传统中,米德拉西也指圣经阐释和阐释注疏,这些含义将在后文出现时逐一予以解释。
一、 拉比之前犹太人的圣经阐释(公元前150—70)
从时间上看,圣经阐释历史久远,经文抄写者和解经学家甚至在《希伯来圣经》成书之前就已经开始阐释希伯来文作品了。要追溯犹太圣经阐释的起源,就不能忽略犹太历史上一个重大事件,即公元前586年,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二世进兵耶路撒冷,犹太城邦沦陷,大批百姓、工匠、祭司与王室人员被掠走,酿成犹太历史上耸人听闻的“巴比伦之囚”事件。这一事件产生了两个灾难性后果:百姓的被征服和离散。犹太人迁居到了耶路撒冷和犹大两地之外,在半个多世纪里以囚虏身份生活在异乡,因而出现了希伯来语与其他语言并置的局面。数十年后,邻国波斯人攻克巴比伦和耶路撒冷,犹太人的生存境况因此发生了转变。公元前538年,波斯国王居鲁士签署赦令,允许犹太人返回故乡耶路撒冷,并重建圣殿。就像詹姆斯·库格尔所阐释的,巴比伦流亡本身对犹太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群体回归本身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问题:一些人选择了不回归,已回归者试图重建过去。但祭司与王室人员究竟谁为领袖?究竟是按照波斯人所期待的那样使犹大成为波斯的一个行省,还是等待时机实现政治自治,甚至独立?从这个意义上说,重建过去的目的在于规划未来。那么,带有记录过去性质的古代文本就成了一个重要的依据,这样一来,带有追述过去色彩的圣经阐释变得重要起来。
公元前333年,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征服了波斯帝国,并逐渐统治西亚南部和埃及,希腊语在这些地区发展起来,希腊文化逐渐影响到犹太社区。在圣经出现之前,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代希腊文学经典就包含了许多神话学叙事,并得到寓意上的解释。
由于接受了希腊式教育和希腊思想,在解经学方面,犹太人借鉴了希腊人的方式,在解经时追求隐藏在字面意思背后的经文含义。这种方法即我们在前文中提到的寓意释经法,追寻寓意成为后来圣经阐释学中一个重要的范式,尤其在基督教解释者中,这种方法更为流行。在具体实践中,寓意化是一种技巧,把具体文本中的人物、事件或地点解释为某种抽象的存在、观点、美德或邪恶,或某种哲学教义。这一点我们从基督教释经学的现存资料中也可以得到佐证,如《基督教释经学》中说,这个学派的一个主要特色,在于其源自柏拉图哲学的寓意解经方法(allegorical method)。但是在拉比解经传统中,犹太人寻求寓意的文本主要是《雅歌》。
拉比之前的释经家,亚历山大的犹太哲学家阿里斯托布鲁斯(Aristobulus,约公元前160)便是采用当时流行于希腊学界的寓意法释经的先驱者之一,但他流传下来的著述甚少,只有《摩西著作评注》残篇。阿里斯托布鲁斯之后约两百年,出现了运用寓意法解释圣经的大师,即生于亚历山大城的思想家菲洛(Philo of Alexander,约公元前30—55),他致力于把《希伯来圣经》与柏拉图哲学协调起来。
菲洛有公元1世纪伟大的犹太作家之称,具有广博的希腊语和犹太文化知识。他受到柏拉图哲学的影响,其大部分作品都是用希腊文阐释《希伯来圣经》的。他在当时深受尊重,其作品影响了后来的许多基督教作家。菲洛的书写反映出1世纪初期地中海地区两种重要的
文化传统的交汇。菲洛相信,犹太圣典作为神性交流的产物,显示出神性智慧。他用寓意法解释了《创世记》前十七章,解释创世的故事、该隐和亚伯的故事、大洪水和亚伯拉罕的故事,解释律法书和 《出埃及记》。当代学者库格尔认为,菲洛寓意解经的精华可以用亚伯拉罕离开吾珥故乡(《创世记》11:31)这一例证加以概括。菲洛认为,《创世记》中亚伯拉罕的故事从字面意思上看,讲述的是过去的一个事件,但是从寓意角度阐释,它讲的不是亚伯拉罕,而是人的心灵:任何像亚伯拉罕一样寻找上帝的人,都要离开家这个能够“信任”的世界,走向“城市”,即另一种认知方式。
库姆兰社群时期(公元前150—68)的圣经阐释成果,在20世纪中叶出土的《死海古卷》中有所体现。库姆兰社群醉心于《先知书》的解释。他们努力搜寻《旧约》中的预言,引用它们来解释当时所发生的事情。其释经取向为“别沙”(pesher),其希伯来文的含义为“解释”(interpretation)。利用这种解经方式的人认为,圣经的书写有两个层面:表层写给普通读者,深层(隐含的层面)写给专家。该取向具有三种释经技巧:一、释经者为了支持某个解释,可以提议对经文做出改动;二、释经者也会把预言理解为是指向他们那个时代而说的,宣称预言将会在当时或即将发生的事件中应验;三、释经者可能采纳一个割裂的释经取向,把经文分割为独立的词组,然后无视上下文,各自解释那句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