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人物为经,以事件为纬,勾勒中国历史上一个群星闪耀的伟大时代

大家小书,深入浅出,易中天式的风趣幽默与文学家的妙笔、历史学家的洞见融为一体,对话体更能凸显各个人物丰富多彩的性格

在位时间长达五十四年的汉武帝不仅定义了他的时代,更影响了中华文明此后两千多年的发展。他是一个怎样的人?锐意进取、开边拓土的雄主,重视人才、推崇儒学的明君,还是穷兵黩武、我行我素的专制者?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把理解汉武帝及其时代的钥匙


【内容简介】

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历*辉煌的时代之一,日本著名汉学家吉川幸次郎生动再现了充满活力的武帝时代。他从人性的角度还原真实的汉武帝,以小说的笔法描述了汉武帝的宏图 霸业和风流韵事,从人物和事件的角度解读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期及其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吉川幸次郎,京都大学教授,一生著述颇丰,尤以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卓越成就著称于国际汉学界,有《吉川幸次郎全集》行世。

译者简介

项巧锋,京都大学文学博士,深圳大学东亚研究中心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清代政治史、制度史。在《东洋史研究》《东方学报》《法律史评论》等刊物发表相关论文多篇。


【媒体评论】

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 所称何有加焉!

——《汉书》


【目录】

*章 阿娇 / 001

第二章 匈奴 / 033

第三章 贤良 / 073

第四章 西域 / 097

第五章 神仙 / 117

第六章 还魂 / 133

第七章 望思 / 147

结 语 / 163

年 表 / 181

出版后记 / 185


【免费在线读】

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历*辉煌的时代之一,永久地留在中国人的记忆里。不,比起使用“辉煌”这种冠冕堂皇的词语,以“朝气蓬勃”“繁荣昌盛”来形容那个时代,似更为贴切吧。

而且,我认为这朝气蓬勃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初的大转折时期,是思想史、文学史,甚至也是社会史、经济史以及政治 *初的划时代时期。

提起公元前 141 年到公元前 87 年,那时罗马尚未出现恺撒大帝,仍是格拉古兄弟、马略、苏拉的时代。在这前后长达五十五年的时间内,汉武帝君临中国,但以当时中国人的意识,毋宁说是君临全世界。后世的人们留下了种种关于他的“记忆”:向四方派遣远征军,开拓中国的领土,按照当时中国人的想法,也就是拓展了世界的外围;修建各色宏伟建筑;好神仙之道;自由擢用知识分子,划时代地推进了中国文化,以当时的认知,毋宁说是推进了全人类的文化;将孔子的儒家确立为国家的伦理,以当时的看法,毋宁说是确立了全人类的伦理。法国的沙畹博士曾指出:

武帝在位五十四年,但幸运之处甚多。武帝长期在位,推行的政策一以贯之,方使种种潜力得以完全发挥。(岩村忍译:《史记著作考·司马迁〈史记〉译注序》)

这段话说的是,此前各个时代的孕育积累,在这个皇帝的治世时代,一并开花结果了。

然而,我并不急于作出“这个皇帝的治世在中国历史长流中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抽象结论。

我想首先通过几个历史事实,来陈述这个具划时代意义的治世到底拥有何种气象。比起过早地定下抽象结论,我认为这样做会将误导读者的可能性降至*。这个时代的性格,将通过接下来陈述的种种事实,更具体、更清晰地呈现给大家。

所幸的是,由于与武帝同时代的人物、被称为中国希罗多德的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以及班固在补订《史记》基础上而成的《汉书》,两千年前的历史事实历历在目。

我先从武帝身边的女人展开话题。换言之,先谈谈武帝的私生活。不过既是专制国家的君主,那他的私生活当然也与公事互为表里、互有关联。司马迁《史记》的《外戚世家》,还有班固《汉书》的《外戚传》,就是我利用的资料。

在武帝长达七十年的生涯中,只敕立过两位女性作为他的正式配偶—皇后,这两位女性即陈皇后和卫皇后。陈、卫都是她们娘家人的姓氏。

*任皇后陈氏,与武帝是表亲关系。武帝的姑母中,有位馆陶长公主,她与丈夫列侯陈午所生之女,就是陈皇后。所以两人是青梅竹马的关系。在少年武帝与少女陈皇后之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

某日,还是皇子的武帝来到姑母长公主家游玩。长公主把年幼的外甥抱在膝上,问道:“你想要新娘子吗?”年幼的皇子答道:“嗯,想。”“那想要谁?”长公主一一指完伺候左右的侍女,*后指向自己的女儿,问道:“那阿娇好不好?”皇子答道:“如果娶阿娇做新娘子,我就把她藏在用黄金造的房子里。”

这则故事非常有名,早早就展示了武帝的性格:阔达、豪奢、风流。同时,这句话又预示了少年自己的一生。

不过,*值得信赖的图书—《史记》《汉书》等—并没有记载这则故事,它的来源是百科全书《太平御览·皇王部》收录的《汉武故事》。《汉武故事》记述的是汉武帝的传闻逸事,这则故事恐怕也是传闻,不是事实。

纵使是事实,武帝和阿娇之间的婚姻也不会靠这种天真烂漫的对话成立。婚姻成立的背后,暗藏大人们的权力斗争。

武帝的父亲是西汉的第四代天子景帝。

景帝有十四个皇子。皇后无子,这十四人都为姬妾所生。*初,栗姬所生的皇子被立为太子。

可是,那时在后宫之中拥有权势的,是前面提及的武帝的姑母、景帝的姐姐馆陶长公主。祈求权势永续的长公主,起初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栗姬所生的太子,并向栗姬提出此事。栗姬冷淡地拒绝了。后来,失去皇帝宠幸的栗姬,癔症大作。

自尊心受到伤害的长公主,几次向弟弟景帝谗言,并建言更换太子。结果,因长公主的进言,当时七岁的武帝被立为新的太子。于是,长公主成功地将自己的女儿推上新太子未来妃子的宝座。武帝战胜其他兄弟,成为父亲景帝的接班人,是有过以上经营的。也就是说,姑母馆陶长公主的助力,为武帝来日登上大汉皇帝的宝座打下了根基。

当然,小时候的武帝是一个聪明的少年,也是理由之一吧。关于少年武帝的逸事,在上文提及的《太平御览·皇王部》所收录《汉武故事》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某市民的后妻杀夫。前妻的儿子视继母如仇人,杀了她。儿子因弑母之罪遭起诉,案件由景帝裁决。太子立于父皇景帝之侧,凝神听完后,说道:不忠于父亲的妇人,已然不是父亲的妻子。由此,他们就不再是母子了,不宜论以弑母之罪。

这则故事也并非完全是事实吧。但是,少年聪明这点却不可否认。与之相反,《汉书》的皇子传中,记载他的兄弟似多是游手好闲、无知、残忍的人。但是,另一方面,又有像兄长河间献王这样的人物,在擅长学问这一点上,使武帝都刮目相看。武帝被册立为太子,并非单因他的聪明。正是因为姑母在景帝前的美言,他才得以登上宝座。不过,姑母的美言有其交换条件,即要娶姑母的女儿阿娇为正妻。

于是,姑母的女儿成了太子妃。随后不久,景帝驾崩,十六岁的武帝登基,即大汉皇帝位,而阿娇也成为皇后。

这便是武帝的*任皇后—陈皇后。

可是,这位皇后毕竟是皇族出身,心高气傲,而且嫉妒心极强。加之武帝的即位又有过如上经历,她动辄就以母亲长公主相助之事炫耀。

从拥立武帝为太子的经过,可知其母长公主颇具女中豪杰风范。

一般说来,汉代的公主拥有非常权势。这些权势甚至在皇子之上。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些皇子都会以地方王的身份,离开国都长安,因此,他们很少有干预中央政治的机会。不仅如此。鉴于一旦他们发动叛乱,中央将极度困扰,所以皇帝派遣监督的官员,以日本江户时代家老式监察官的名义,用锐利的眼光时刻监视他们。这些家老式监察官,有的会故意策划事件陷害地方王,以此作为自己的功绩。武帝的兄弟诸王大多被描述成超乎想象的愚昧之人,这些记录似乎也是在前述状态下产生的。无论怎样,地方诸王总有如坐针毡的焦虑。特别是武帝的父亲景帝的时代,南方诸王发动叛乱以后,监视变得超乎寻常地森严。

下面这则故事,说的正是上述情形。建元三年(前138),武帝即位后不久,他的兄弟中的几位来朝。为此举办欢迎酒宴,音乐奏起,突然席中有一人抽泣出声。武帝觉得奇怪,问其何故哭泣。“禀告陛下,尽受欺侮的自己,一听到悲哀的音乐,不禁落泪。我们都是如此。”

与这些皇子相反,公主们相当自由。首先她们都居住长安。若说国都住有哪些皇族,除了太子外,就只有她们了。中国没有女人称帝的传统,她们也知自己没有继承帝位的可能,单就这点,她们的立场就很自由,并得以利用自由的立场干涉政治。而且她们也可以自由进出男子免入的后宫,在宫中搅动朝局。因此,猎取官职的人们会聚集在她们的宫殿。若是发生棘手的事情,他们便向公主乞求,请公主替他们消除麻烦。各方给公主们的贿赂,数不胜数。

她们都将下嫁,有自己的丈夫。不过,这些丈夫大多是列侯子弟中的平庸之辈,马上就会被公主们骑在头上。公主们的丈夫只是徒有其名,而公主们总是另有宠幸的美少年。此外,她们还运用权力和财力,操纵各种事情。加上又是现任天子的尊亲,她们就更肆无忌惮了。

武帝的姑母,也就是其妻子的母亲馆陶长公主,便是这些公主中的一员。不仅因她的几句话而重立太子,武帝皇叔梁孝王计划的谋反,也因她的斡旋,消弭在无形之中,不了了之。另外,这位公主还宠爱一个叫董偃的美少年,后文再细说。这样的女中“豪杰”,她不仅是武帝的姑母,同时也是其妻子的母亲,在皇后的身边操控,这对武帝来说,绝非值得庆幸之事。

不止如此。皇后和皇后母亲的背后,还有一股更大的势力在稳定地操控。正是这般,对这位即位不久、缺乏经验、二十岁左右的天子而言,没有比应付她更棘手的事了。

她就是武帝的祖母窦太后。

这位窦太后是武帝的祖父文帝的皇后,性格执拗。

她出身微贱。起初,在武帝曾祖父高祖的皇后即吕后的身边充任侍女。按例,宫中的侍女,会被下赐给地方诸王。当时,她被下赐给北方小国代(在今山西省)的国王。但她自己原是希望能回到出生的故乡,即清河(今河北省南部),为此乞求负责分配的官吏,将她派分到那里的王国。负责的官吏忘记所托,把她分派到了代王处。含泪来到代国的这个女人,却深受代王宠爱,诞下王女一人、王子两人。

而此时在长安的皇帝绝嗣,朝廷迎代王为皇帝,这就是古今都称道的名君文帝。文帝驾崩后,她所生的皇子即帝位,即世所称道的明君景帝,她自然就成了皇太后。景帝驾崩后,皇孙武帝即位。这个女人又成为太皇太后。此时她的孙子武帝是刚满十六岁的少年。祖母认为孙子所行之事极其危险,为此不厌其烦地干涉孙子的政治。

祖母担忧孙子所行之事,不仅仅因为他年少,还因为这个孙子太过追求时髦。他对儒学似兴趣浓厚,这是她首先无法容忍的。非但无法容忍,甚至令她忧心忡忡。

当今的日本人一看到“儒学”这个词,就会先入为主地认为它是陈腐的、死板的。但是在汉代,儒学是*文化特质的思想。首先,在主张人类生活必须存在理想型法则这点上,它是理想主义。其次,主张从过去的事例提取这种法则,即在主张从历史中发掘伦理并尊重读书这点上,它是知识主义。再者,在这种理想型生活当中,必须存在均齐完美的形式,为此而主张“礼乐”的必要性,这点上它是文化主义、艺术主义。*后,在人类的善意寻索这种理想型生活成为可能的原因,反对超自然世界信仰这点上,它是人类中心主义、合理主义。这些都是早于汉武帝四百年,由孔子集成的学说。

然而,中断这种儒学传统,并对其加以迫害的是在武帝之前大约一百年的秦始皇,他奉行“集权专制主义”。对严苛推行强度专制政治的秦始皇帝国而言,儒学的理想主义、文化主义是迂腐有害的,因而对儒学施行残酷的迫害,甚至焚书坑儒,以致礼坏乐崩。

消灭秦始皇大帝国,并承继其广阔版图的,就是武帝的曾祖汉高祖。汉帝国初期,儒学在一段时间内也是没有用处的。汉帝国以武力创立基业,受到尊崇的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武力。不仅高祖本人以农夫之子起家成为皇帝,在他身边的功臣也多是屠夫、织布者、掾吏之类出身,对知识缺乏尊崇。比如有儒者来见高祖,高祖则解其冠,小便于其中。

但是,人类对知识、对文化的渴望,如同对水一般。一旦杀伐的时代过去,这种渴望必然会不声不响地复苏。这种现象,无论古今,无论东西,都未曾变过。

作为秦帝国的继承者,汉帝国大体沿用秦的政治机构,并巧妙地加以修正。继开创基业的高祖之后,汉初又出现文帝、景帝两代名君,和平持续了半个世纪以上。而对知识的渴求,也愈加高涨。可是富有知识的人,终究是那些热心读书的儒学家。随着和平的持续,人们的感情也逐渐高尚起来,而太具现实意义的汉初制度,不由得让人感到不协调,必然会被儒者提倡的充满文化特质的“礼乐”式生活吸引。于是,儒者以学者的身份,逐步渗透入天子所在的长安朝廷以及地方诸王的宅邸。这些儒者被称为“博士”。

十六岁即位的武帝,在即位之前,便已经从这些博士那里受到熏陶。

然而,他的祖母窦太后*憎恶儒学。

虽说如此,祖母窦太后也并非胸无点墨,只是另有喜欢的书。那就是著有黄帝和老子言说的图书。

黄帝相传是中国*早的君主,在今日看来,属传说中的人物。老子,当然是与孔子同时代的哲者。窦太后所好的黄帝与老子之书,到底是何种形式呢?现在已无从知晓,但大致可以想象。相对于儒家学说驰骋理想而言,黄帝和老子的学说重视现实,而且很可能有重视权谋术数的倾向。初代天子高祖的谋士陈平等人,也素好黄帝、老子之术。这让人联想起了江户时代初期武士阅读兵书之事。学问各色各样。曾是高祖后宫宫人的窦太后,认为儒学是闲人的消遣,愚蠢透顶。她也让自己的儿子景帝读过老子之书。外戚一族,也被强行要求阅读老子之书。不读,就得不到宠信。

不过,其子景帝在位的时候,已有儒者立于朝堂。其中,《诗》学者辕固生以博士出仕朝廷。有一次,窦太后召博士到大殿,问老子之书。这位博士毫不留情地答道:“老子吗?那是奴仆所读之书。”太后怒道:“尔等所读儒学之书,方是乱七八糟的陈词滥调。”

作为失言的惩罚,博士被投入野猪圈。景帝虽然也不太喜欢儒者,但见此,亦怜悯博士辕固生,避开太后的耳目,赐辕固生枪。刚毅的博士一枪便刺中野猪的心脏,得获活命。太后漠然,但无法再加罪于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