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明确“教学怎么教”,把握高考改革新动向,深入理解地理高考改革新理念。看清地理高考的命题立意变化、试题难度结构变化、知识热点变化等变化趋势。

◆ 读懂“考试怎么考”,了解近年来地理高考试题的特征。

◆ 北京市骨干教师、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地理教研室主任倾力创作,完整、系统、结合当下高考实际,给一线教师切实的指导。

◆ 视频课《高考命题改革背景下,地理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同步上线,扫描封底二维码即可体验。


【内容简介】

恢复高考已有40多年,这40多年来,地理高考题型都有哪些?近年来地理高考试题体现了哪些特征?命题变化对教学的向导是什么?如何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品质与过程?地理教学应该如何改进?本书将尝试着对以上问题做出回答,以期对高中一线教师理解试卷、命制试题、备课授课等有所裨益,从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自高考改革以来,重视综合性是地理学科高考试的重要特点,综合考察主要体现在考察地理事物发展的过程,突出综合思维能力上。教师需要理解命题理念的新变化,掌握常见题型的关键特征。在、新课程、新高考的推进过程中,要“以人为本”从传授“做题”的知识,到培养学生“用地理做事情”的能力,*终实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作者简介】

李慧敏,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骨干教师,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地理教研室主任,多年从事地理教学研究及教师培训工作。参与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北京市海淀区义务教育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等多项教育研究课题。

赵鹏,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地理教研员。目前主要承担海淀区初高中课程改革、区域命题评价等教学研究工作。承担海淀区教师学科培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目录】

前 言

关键问题 1 与新高考

关键问题 2 高考命题设计思想的变化

关键问题 3 核心素养测评的试题表现

关键问题 4 高考命题立意的转变

关键问题 5 试题难度

关键问题 6 知识热点

关键问题 7 知识广度与思维深度

关键问题 8 思维角度多样性的考查

关键问题 9 命题情境的功能与特点

关键问题 10 试题的时代性(一):紧密联系社会热点

关键问题 11 试题的时代性(二):紧密联系科技发展

关键问题 12 试题的应用性:生产、生活情境中的学以致用

关键问题 13 开放性试题的意义及常见类型

关键问题 14 开放性试题的命制及评分

关键问题 15 试题的探究性:在试题中迸发思维的火花

关键问题 16 试题的基础性:百变试题中的主干知识考查

关键问题 17 试题的区域性:区域载体的特点及变化

关键问题 18 试题的综合性:关注地理过程的考查,突出综合思维

关键问题 19 新高考理念对教学提出的要求(一)

关键问题 20 新高考理念对教学提出的要求(二)


【前言】

直面今天的高考改革与课程改革

臧铁军

(一)

自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以来,关于高考改革的动向举措持续不断,继上海、浙江之后,北京、天津、山东、海南等第二批高考改革试点省市已进入实操的*后阶段。 2019年,河北、辽宁等多地加入,成为高考改革第三批省市。此次高考改革影响之大、动作之大,前所未有。

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6月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关于改革目标的描述是 :到2022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进一步健全。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全面实施,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 选课走班教学管理机制基本完善,科学的教育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基本建立,师资和办学条件得到有效保障,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可以预见,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作为国家顶层设计,在未来数年内将同步联合推进,实质性推动中学教学模式和育人方式的全面转变。

中学教学和考试改革之间在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中并行,一方面,课程和教学改革不断对考试改革提出要求,另一方面,“用考试改革撬动教学改革”也由一种媒体表述转变成为现实的教育形态。

我认为,“考试改革撬动教学改革”可解读为两层含义 :*,考试改革在某些方面走在了教学改革的前面, 所以要用考试改革撬动教学改革 ;第二,考试是一种评价方法,用反拨的方式指导和调整教学是评价的本体作用方式。

近些年来,高考改革已经向前跨出了几大步,但一些教师既对高考改革的方向认识得不清晰,也不理解高考改革的具体做法,依旧按照思维惯性进行教学,所谓以不变应万变。

比如,高考命题已经更多地涉及到现实社会的新生事物,但因为事件太新,像手机购物、共享单车这样的学生已经离不开的东西,教科书上尚未吸纳,有的教师讲课就与此不相干,到考试的时候学生对于考题体现的时代性背景难免茫然 ;再如,考题强调应用学科理论解释和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一些教师依旧延续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教学套路;再如,高考明确提出回归课堂,回归教材,一些教师还是只讲解题的技巧, 不讲学理,即所谓“讲招不讲理”;也有些教师明白高考改革的理念,但不知道具体在教学上怎样做,只好每年跟随模仿高考题,但年年差半步。

类似的情况我在与教师的接触中有切身体会。讨论高考改革的理念、方向时,有人认为这离实际太远了,空泛无用 ;当你说到具体的考题变化时,他又坚持说,这么多年都是那样考的,为什么要这样出题?问题还是要回到高考改革的理念和方向上。

回顾和总结多年的经验,可以明显感觉到,每一次改革,总会有一些学校和教师落在后边,他们往往是信息接收滞后,理念跟不上,不去积极实现自身调整和改革的学校与教师。

每一次改革都是一次挑战,要迎接挑战就必须学习。每一次改革也是一次机遇,哪些学校跟得快,哪些老师转变得快,就能迅速融入改革的浪潮,快步前行。

所以,加快普及新高考的理念,加快普及高考命题改革思想及方法,加快普及高考改革的具体改革措施,就是编写这套丛书的基本意义所在。

(二)

这套丛书的作者很好地把握了高考改革的总体方向,以高考的改革理念为写作思想主线,突出改革的变化,结合教育理论,指向教学操作,力求对教学发挥引导和促进作用。

*,丛书传播高考改革理念。高考改革的理念与课程改革的理念是相辅相成、一以贯之的,因此,丛书的切入点是高考改革,而落脚点则是课程和教学改革,这一理念的传播必然会促进教育的整体改革运行。

第二,丛书解析高考改革的重点、要点。高考改革的重点、要点不能仅仅储存在改革者和命题者的头脑中,更需要转化为撬动教学的作用力,这就必须大力宣传普及,让所有的学校、教师和学生都能清晰明了地认识改革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第三,丛书解析高考试题的信息和考试改革的具体效果。改革的理念和操作需要从认知层面和高考命题的逻辑层面,给教学以较为清晰的导向,目前迫切需要综合分析高考改革信息,提出教学的指导和改进意见。

考试与学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所谓相互独立,指考试与学习毕竟是两个不同性质的事物和不同的过程,学生的发展直接依赖的是学习积累而不是考试。

在教学过程中,知识是一个个教的,但任何事物都不会孤立地存在,都与其他事物发生联系,因此高考很少考查单一的知识点,多以综合题目、实际应用性题目为主,考查知识的整合运用。综合性的题目情境要求考生由此及彼,把知识连点成面,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探究,在更开放的情境中思考。

这就要求教会学生综合思考问题,思考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连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等各种关系。不仅要知道A、 B,还要知道A、 B之间的联系。要清楚哪些联系是事物内部发生的,哪些联系是在事物与事物之间发生的,要全面思考事物的内外关系。*后力求所有知识在头脑中形成网络结构,清晰、系统地理解自然与社会的规律。

正因如此,很多考题考查的并不是题面上的表层含义,而是背后的思想、方法和意境。逻辑思维、创造精神往往藏在问题的背后,一些试题从人和事的微观或中观层面切入,在问题情境下看似一个小切口,实则建构了一个思考问题的平台,而问题背后呈现了一个更大的思考空间。

比如, 2016年高考北京卷语文微写作题 :请以“荷”为题,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不超过150字。

题目的切入点看似不大,但意境深刻。荷花在中华文化中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花卉,中国人对荷花具有独特的感受。对荷的表述肯定不能止于外形特征,必须挖掘其内在的特点,就像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由此表达了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

好的试题往往如抽丝剥笋,能引导考生由浅入深,由简到繁,阶梯设问,层层深入,*后进入到问题的实质。这样的试题要求考生通过一步一步的逻辑思考,合理推断,或结合实验证据排除错误干扰,通过提出质疑,阐明理由,获得结果,以此检验考生的思维品质。

(三)

特别需要指出,“高考命题改革背景下,学科教学中的关键问题”这套丛书并不是写给学生的,直接读者是一线教师,也不是用来指导复习备考的,而是用来指导教育教学的。

另外,因为是站在高考改革的角度来看命题,谈教学,这套丛书也不是专门对应高考的哪一套试卷谈教学,而是用正确的考试观来分析我们应该如何面对高考改革,进而落实课程标准的思想理念和要求。

考试有一种天然的居高之势,这个“指挥棒”既能产生正面导向,也能产生负面导向,因此,需要方向正确的、强有力的考试改革产生时代需要的带动力和牵引力。

*有价值的道理往往是*朴素的道理,正可谓大道至简。一件事说到本质上,道理都是*简单的,考试和教育教学改革亦如此,且知易行难。投入改革需要极大的勇气,也必须付出十二分的气力。

人们对当前的考试改革、课程和教学改革寄托了太多的期望,但改革的道路往往是曲折、复杂的,会有各种杂音和干扰。坚持教育理想,在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引领下,让教育教学真正回到本源上来,是我们迫切要做的事,也是编写这套丛书的初衷。


【免费在线读】

关键问题 2 高考命题设计思想的变化

新的高考改革突出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高考改变了精英选拔方式,使招生选拔真正成为每一个高中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伴随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的提升,多年来,高考的命题“重心”一直在不断下移,所针对的测试目标群体从高端向下延展。命题理念从针对高端的精英选拔,转向面向大多数的普适化的选拔,弱化了只为少数人“拔尖”的区分,更多考虑高等教育资源与考生资源的合理匹配。

二是让考试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也是此次考试改革*深刻的内涵。新高考在以考试的成绩为录取依据之外,还强调要参考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 一举突破了仅仅对智力因素进行测量进而评价录取的历史。 当然,对于综合素质评价的操作和使用还有许多亟待完善、改进之处,但高考价值理念的改革引领和推动了综合素质评价在学校教育中的实施,这既是人的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

三是给学生以更大的选择发展空间,鼓励每个学生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化发展。新高考的选择性体现在两个层面:①学生可以在物理、 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六科中选修三个科目参加高中选修课程学习和参加学业水平等级考试; ②数学文理合卷, 彻底打破了文理的分科界限,给学生创造了文理大类跨界的选择空间。这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高考制度中所谓“统一性”的一次前所未有的突破,让学生在*的空间内发展自己的优势特长,代表了现代教育的改革方向。

对于地理高考命题,高考改革理念的影响有哪些呢?

命题改革从单纯考查人的知识、能力转向体现“为了人的发展”的理念。高考改革“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对命题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一些新的思路和可操作性设计正源于此。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高考研究各学科的能力层级开始,命题逐渐明确了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的价值取向,这无疑是一次大的命题理念的改革。

人发展能力是为了学习、发展和解决问题的,而学习和发展离不开人的情感与态度。现实问题的解决不仅仅需要技能,还需要有勇于战胜困难的自信和决心,需要团队精神和协调能力等,要依靠全面素质。所以,今天在高考试卷上所表现出来的“能力立意”,正是高中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核心素养。这将是今后命题改革的方向。高考中对单纯工具性的能力考查在逐步改变,价值理性在其中将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其实,整个教育改革都在改变单纯工具理性的倾向,而越来越凸显价值理性的作用。

高考地理命题既要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又必须尊重并遵循考试本身的规律和目标。近年来,地理命题在继承原来命题优势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新的尝试,新的命题设计思想逐渐形成。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