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试题命制就是一切要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从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出发。

以考试改革撬动教学改革,这是国家的教育改革战略。 ——臧铁军

本书不是写给学生的,直接读者是一线教师,也不是用来指导复习备考的,而是用来指导教育教学的。作者用正确的考试观点来分析我们应该如何面对高考改革,进而落实课程标准的思想理念和要求。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说明以高考改革撬动教学改革,引领教师认识高考改革理念在试题中的体现,深入研究高考改革特点,全面理解高考试题对化学教学的导向作用,准确引领化学教学实践。

在化学教学中,从“树木”到“森林”引导化学教师实施整体教学设计;从“封闭”到“开放”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从“做题”到“做事”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从“单一”到“多元”培养学生的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无序”到“有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被动”到“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从“孤立”到“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新课程、新高考的推进过程中,本书作为“高考命题改革背景下,学科教学中的关键问题”系列的化学分册,以高考试题作为窗口,反观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能力培养,zui终实现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作者简介】

冯彦国

北京市第二十中学化学教师,化学特级教师,海淀区名师工作站优秀导师,海淀区兼职教研员。

赵长宏

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化学高级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化学学科骨干教师,海淀区化学学科带头人,海淀区名师工作站导师,海淀区兼职教研员。

李瑩

北京市中关村中学化学教师,北京市化学学科骨干教师,海淀区名师工作站学员,海淀区兼职教研员。

任宝华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化学教研员,化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海淀区名师工作站化学组组长,领航工程海淀教师进修学校基地导师。


【媒体评论】

这套丛书的作者很好地把握了高考改革的总体方向,以高考的改革理念为写作思想主线,图书改革的变化,结合教育理论,指向教学操作,力求对教学发挥引导和促进作用。这套书能够加快普及新高考的理念,加快普及高考命题改革思想及方法,加快普及高考改革的具体改革措施。

——臧铁军,历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教育考试院副院长


【目录】

前 言

关键问题 1:立德树人在高考化学中的体现

一、明确高考化学命题方向

二、将育人的功能融入试题

关键问题 2:高考改革理念与化学课程标准的关系

一、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二、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三、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四、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五、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关键问题 3:高考改革理念在化学试题中的体现

一、需体现时代发展的理念

二、需体现教学发展的理念

三、需体现学生发展的理念

关键问题 4:高考化学试题的特点要求进行整体教学

一、高考化学试题具有选择性

二、高考化学试题具有整体性

三、试题特点呼唤整体教学

关键问题 5: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整体教学设计——从“树木”到“森林”

一、对教学目标的整体架构设计

二、对教学内容的整合组织设计

三、对教学评价的完整层级设计

关键问题 6:高考化学试题的时代性要求化学教学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一、高考化学试题中的素材特征

二、选择、使用素材的教学启示

关键问题 7:高考化学试题的时代性要求化学教学紧密联系科学技术前沿

一、环保素材的育人教学功能

二、绿色化学的育人教学功能

三、研发新物质的育人教学功能

关键问题 8:高考化学开放性试题的特点

一、什么是开放性试题

二、开放性试题具有怎样的特点

关键问题 9: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从“封闭”到“开放”

一、试题开放性对教学的启示

二、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

关键问题 10:实践应用能力对化学教学的正向拉动

一、化学实践应用能力的重要性

二、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关键问题 11:高考化学考查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试题特点

一、指向实践应用的试题定位

二、体现上位综合的试题目标

三、还原真实情境的试题背景

四、展示思维逻辑的问题设计

关键问题 12: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从“做题”到“做事”

一、目标引领学生由“能力”走向“素养”

二、能力培养引导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

三、教学指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化学问题”

四、综合情境帮助学生将“孤立知识”变成“联系知识”

关键问题 13: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从“单一”到“多元”

一、多点关联式组成复杂问题情境

二、实际生活情境是多点关联情境

三、学生面对多点关联情境能够提出问题

关键问题 14: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无序”到“有序”

一、高考化学简答题中逻辑思维的类型

二、高考化学简答题的逻辑思维分析方法示例

三、高考化学简答题的逻辑思维分析方法的图示及分析

四、研究高考化学简答题的逻辑思维方法对教学的启示

关键问题 15:高考化学考查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试题特点

一、实验探究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

二、实验探究关注以实验现象为证据的推理

三、实验探究体现科学方法和实验技能

四、实验探究后需要总结、反思和评价

关键问题 16: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从“被动”到“主动”

一、让学生通过学习学会提出创新性问题

二、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创新意识

三、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从“做题”转向“做事”

关键问题 17:从高考化学命题改革看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一、什么是综合能力

二、高考试题如何体现综合能力考查

三、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综合能力

关键问题 18:综合能力是具有生长和更新意义的创造

一、综合能力培养中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综合能力培养中教师的教学方式

三、综合能力培养对教学的启示

关键问题 19:高考化学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试题特点

一、高考化学综合性试题的分类

二、高考化学综合性试题的考查方式

关键问题 20: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孤立”到“联系”

一、课堂教学力求真实地还原生活

二、课堂教学力求从整体观念出发

三、课堂教学力求知识的运用与迁移

参考文献


【前言】

直面今天的高考改革与课程改革

臧铁军

(一)

自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以来,关于高考改革的动向举措持续不断,继上海、浙江之后,北京、天津、山东、海南等第二批高考改革试点省市已进入实操的*后阶段。 2019年,河北、辽宁等多地加入,成为高考改革第三批省市。此次高考改革影响之大、动作之大,前所未有。

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6月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关于改革目标的描述是 :到2022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进一步健全。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全面实施,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 选课走班教学管理机制基本完善,科学的教育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基本建立,师资和办学条件得到有效保障,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可以预见,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作为国家顶层设计,在未来数年内将同步联合推进,实质性推动中学教学模式和育人方式的全面转变。

中学教学和考试改革之间在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中并行,一方面,课程和教学改革不断对考试改革提出要求,另一方面,“用考试改革撬动教学改革”也由一种媒体表述转变成为现实的教育形态。

我认为,“考试改革撬动教学改革”可解读为两层含义 :*,考试改革在某些方面走在了教学改革的前面, 所以要用考试改革撬动教学改革 ;第二,考试是一种评价方法,用反拨的方式指导和调整教学是评价的本体作用方式。

近些年来,高考改革已经向前跨出了几大步,但一些教师既对高考改革的方向认识得不清晰,也不理解高考改革的具体做法,依旧按照思维惯性进行教学,所谓以不变应万变。

比如,高考命题已经更多地涉及到现实社会的新生事物,但因为事件太新,像手机购物、共享单车这样的学生已经离不开的东西,教科书上尚未吸纳,有的教师讲课就与此不相干,到考试的时候学生对于考题体现的时代性背景难免茫然 ;再如,考题强调应用学科理论解释和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一些教师依旧延续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教学套路;再如,高考明确提出回归课堂,回归教材,一些教师还是只讲解题的技巧, 不讲学理,即所谓“讲招不讲理”;也有些教师明白高考改革的理念,但不知道具体在教学上怎样做,只好每年跟随模仿高考题,但年年差半步。

类似的情况我在与教师的接触中有切身体会。讨论高考改革的理念、方向时,有人认为这离实际太远了,空泛无用 ;当你说到具体的考题变化时,他又坚持说,这么多年都是那样考的,为什么要这样出题?问题还是要回到高考改革的理念和方向上。

回顾和总结多年的经验,可以明显感觉到,每一次改革,总会有一些学校和教师落在后边,他们往往是信息接收滞后,理念跟不上,不去积极实现自身调整和改革的学校与教师。

每一次改革都是一次挑战,要迎接挑战就必须学习。每一次改革也是一次机遇,哪些学校跟得快,哪些老师转变得快,就能迅速融入改革的浪潮,快步前行。

所以,加快普及新高考的理念,加快普及高考命题改革思想及方法,加快普及高考改革的具体改革措施,就是编写这套丛书的基本意义所在。

(二)

这套丛书的作者很好地把握了高考改革的总体方向,以高考的改革理念为写作思想主线,突出改革的变化,结合教育理论,指向教学操作,力求对教学发挥引导和促进作用。

*,丛书传播高考改革理念。高考改革的理念与课程改革的理念是相辅相成、一以贯之的,因此,丛书的切入点是高考改革,而落脚点则是课程和教学改革,这一理念的传播必然会促进教育的整体改革运行。

第二,丛书解析高考改革的重点、要点。高考改革的重点、要点不能仅仅储存在改革者和命题者的头脑中,更需要转化为撬动教学的作用力,这就必须大力宣传普及,让所有的学校、教师和学生都能清晰明了地认识改革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第三,丛书解析高考试题的信息和考试改革的具体效果。改革的理念和操作需要从认知层面和高考命题的逻辑层面,给教学以较为清晰的导向,目前迫切需要综合分析高考改革信息,提出教学的指导和改进意见。

考试与学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所谓相互独立,指考试与学习毕竟是两个不同性质的事物和不同的过程,学生的发展直接依赖的是学习积累而不是考试。

在教学过程中,知识是一个个教的,但任何事物都不会孤立地存在,都与其他事物发生联系,因此高考很少考查单一的知识点,多以综合题目、实际应用性题目为主,考查知识的整合运用。综合性的题目情境要求考生由此及彼,把知识连点成面,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探究,在更开放的情境中思考。

这就要求教会学生综合思考问题,思考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连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等各种关系。不仅要知道A、 B,还要知道A、 B之间的联系。要清楚哪些联系是事物内部发生的,哪些联系是在事物与事物之间发生的,要全面思考事物的内外关系。*后力求所有知识在头脑中形成网络结构,清晰、系统地理解自然与社会的规律。

正因如此,很多考题考查的并不是题面上的表层含义,而是背后的思想、方法和意境。逻辑思维、创造精神往往藏在问题的背后,一些试题从人和事的微观或中观层面切入,在问题情境下看似一个小切口,实则建构了一个思考问题的平台,而问题背后呈现了一个更大的思考空间。

比如, 2016年高考北京卷语文微写作题 :请以“荷”为题,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不超过150字。

题目的切入点看似不大,但意境深刻。荷花在中华文化中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花卉,中国人对荷花具有独特的感受。对荷的表述肯定不能止于外形特征,必须挖掘其内在的特点,就像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由此表达了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

好的试题往往如抽丝剥笋,能引导考生由浅入深,由简到繁,阶梯设问,层层深入,*后进入到问题的实质。这样的试题要求考生通过一步一步的逻辑思考,合理推断,或结合实验证据排除错误干扰,通过提出质疑,阐明理由,获得结果,以此检验考生的思维品质。

(三)

特别需要指出,“高考命题改革背景下,学科教学中的关键问题”这套丛书并不是写给学生的,直接读者是一线教师,也不是用来指导复习备考的,而是用来指导教育教学的。

另外,因为是站在高考改革的角度来看命题,谈教学,这套丛书也不是专门对应高考的哪一套试卷谈教学,而是用正确的考试观来分析我们应该如何面对高考改革,进而落实课程标准的思想理念和要求。

考试有一种天然的居高之势,这个“指挥棒”既能产生正面导向,也能产生负面导向,因此,需要方向正确的、强有力的考试改革产生时代需要的带动力和牵引力。

*有价值的道理往往是*朴素的道理,正可谓大道至简。一件事说到本质上,道理都是*简单的,考试和教育教学改革亦如此,且知易行难。投入改革需要极大的勇气,也必须付出十二分的气力。

人们对当前的考试改革、课程和教学改革寄托了太多的期望,但改革的道路往往是曲折、复杂的,会有各种杂音和干扰。坚持教育理想,在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引领下,让教育教学真正回到本源上来,是我们迫切要做的事,也是编写这套丛书的初衷。


【免费在线读】

关键问题5: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整体教学设计

——从“树木”到“森林”

高考的选择性和高考化学试题的整体性对化学模块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主动建构,关注学生自觉实现学科内知识甚至学科间知识的整合能力,实现对学科知识的整体理解和认识。因此,教师要真正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进行整体教学设计。

如何进行整体教学设计?接下来,我们以2011年北京卷第25题为例,进行分析和阐释。

【案例】(2011年北京卷第25题)在温度t1和t2下,X2(g)和H2反应生成HX的平衡常数如下表:

化学方程式 K(t1) K(t2)

F2 H2 2HF 1.8×1036 1.9×1032

Cl2 H2 2HCl 9.7×1012 4.2×1011

Br2 H2 2HBr 5.6×107 9.3×106

I2 H2 2HI 43 34

(1)已知t2﹥t1,HX的生成反应是 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2)HX的电子式是 。

(3)共价键的极性随共用电子对偏移程度的增大而增强,HX共价键的极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4)X2都能与H2反应生成HX,用原子结构解释原因: 。

(5)K的变化体现出X2化学性质的递变性,用原子结构解释原因: ,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6)仅依据K的变化,可以推断出:随着卤素原子核电荷数的增加, (选填字母)。

  1. 在相同条件下,平衡时X2的转化率逐渐降低
  2. X2与H2反应的剧烈程度逐渐减弱
  3. HX的还原性逐渐减弱
  4. HX的稳定性逐渐减弱

【答案】(1)放热 (2) (3)HF、HCl、HBr、HI

(4)卤素原子的*外层电子数均为7个

(5)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依次增多

(6)a、d

不难看出,题中提供不同温度下的X2(g)和H2反应生成HX的化学平衡常数的数据,以化学平衡常数作为关联点,将化学平衡常数与化学反应热效应、化学键极性、平衡转化率、 X2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HX的稳定性等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深入考查了学生对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和应用的整体理解,体现了高考化学试题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从教学内容上分析,题中不仅包含“化学平衡常数”这个核心概念,还有反应吸/放热、键的极性、平衡转化率及物质性质等知识与“化学平衡常数”的关系,知识的关联度很高。这充分体现出化学平衡常数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它不只是一个定量表征化学反应限度的工具,更是学生认识化学反应、完善认识视角的理论支架,可以和众多知识建立联系,可以判断或比较反应限度大小,可以通过平衡常数随温度变化的趋势反推反应吸放热,可以通过改变反应条件调控反应进行的方向或者平衡移动的方向,从而调控反应等。而这样一个理论支架的建构,从教学目标上看,

学生不仅要对“化学平衡常数”这个概念有清晰、理性的认识,更要学会判断知识关联的角度,能够从化学反应特点出发,有效地整合、关联相关知识,不断完善化学平衡常数的应用和意义的整体建构,并学会利用平衡常数分析和解释相关问题,真正实现学科内知识的整合。

在建立联系的过程中,随着学生对化学平衡常数的认识和理解逐渐深入,学习效果的评价一定也是分层次、逐级发展的。因此,化学模块教学中的整体教学设计,就是要基于模块教学中有内在联系的教学内容,从教学目标的整体架构、教学内容的整合关联和教学评价的完整层级几个角度进行精心设计。

一、对教学目标的整体架构设计

模块课程结构是“分步到位”——同一个主题在不同模块中出现,先学的模块讲概念,只讲“是什么”;下个模块再涉及这个知识点时,讲原理和“为什么”;模块再涉及“怎么用”时,讲应用。这种分模块的课程不仅使学生接受了各自分离的知识体系,还可能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形成定式,并且带有课程结构的惯性。这会导致学生习惯于从模块的特定角度出发提出问题和观察思考,容易造成教学目标的阶段化和片面化,不利于学生形成对学科的整体认识。因此,化学教师要对课程总体目标、模块目标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做好整体架构设计,梳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做好积累和铺垫。

1.要从学科目标、模块目标上整体把握和设计课堂教学

教师要关注总体课程目标与化学模块课程目标的关系,既要在主题的引导下开展教学,又能让学生对化学学科有整体性的认知。

2.要确定模块的教学目标以及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模块教学目标相对上位而抽象,要进一步将其具体化为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并要清晰地意识到 :如何用每一堂课的目标去实现整个模块的目标。

3.要深入理解各模块的主题

与教学目标维度不同,在“主题中心”的维度上,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主题开展,设计上要从模块主题入手,才能避免教学过程由于主题背景的多层次而过于发散。

例如,人教版化学教材中“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教学内容,上位的主题是“氧化还原反应”。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分析和解释原电池、电解池原理的相关实际应用。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基于氧化还原反应去认识原电池原理和电解原理,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本质。当然,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要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初中义务教育阶段能够从得氧/失氧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必修阶段既能够认识到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也能够初步认识到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实现化学能到电能的直接转化。而在选修模块的电化学基础部分,学生则要深入系统地研究如何利用氧化还原反应来实现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化(原电池),以及如何利用电能到化学能的转化来实现氧化还原反应(电解池)。教师必须整体设计,整体把握,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逐渐实现“初步认识—明确实质—认识应用—学会应用”的认知能力层级发展过程,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对教学内容的整合组织设计

整体的教学设计中知识的整合问题是模块化教学的难点和关键点。学生能否对所学知识建立关联和整体认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知识体系的整合和加工。整合过程就是教师对教材再加工和再创造的过程。这需要教师有更高、更宽的眼界去统领教材,在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做出适当调整。

1.要对整个模块的教学进行全面精细的设计

设计既要有“主题中心”的横向交叉,又要对知识进行纵向梳理 ;既要保持主题内容的相对完整,又要维护思维成长过程中内在的逻辑性和知识的系统性 ;既要基于模块的整体教学设计,又要建立各模块之间的有机联系。

例如,从知识层面看,化学选修模块中关于“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主题的教学包括三部分内容 :电离平衡、水解平衡和沉淀溶解平衡。而纵观整章,渗透其中的却是学生从微粒角度认识以及分析溶液的视角的变化和深入 :溶质溶于水,依据电离的程度分为强、弱电解质 ;水的电离平衡使得分析溶液的视角从原来的只关注溶质转向了兼顾溶剂 ;酸碱溶于水及盐类水解导致溶液酸碱性的体现,恰好是溶质与溶剂电离出的微粒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则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溶液体系的认知。因此,整章教学要从整体上进行精心设计,帮助学生建立从微观角度认识水溶液中的离子行为,不断深入从而构建起分析水溶液的科学思维体系。否则,很容易造成学生只学习到一些片面和零碎的知识,而不能对水溶液中离子行为的全貌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要对课程内容进行创新性的再组织

模块课程是有模块边界的,所以更要保持相关知识内容必要的连通性,把当前模块中的内容与其他模块相关的内容连接起来,要适度打破原有模块的界限,重新融合成一个新的体系,教会学生解决一类问题的“通性通法”,形成带有普遍性的研究方法和科学态度,能够把所学知识建立在比较宽广的背景上,而不是一旦离开具体的模块背景就失去了驾驭甚至理解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进行电化学的主题教学时,教师就要从“能量转化”的视角,将学生已掌握的氧化还原反应、化学能与热能、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等相关内容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理解电化学装置和反应就是把氧化还原反应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开进行的,并打破原电池和电解池的界限,帮助学生构建起统一的电化学认知模型,教会学生从装置维度上分析离子导体、电子导体、得失电子场所,从原理维度上分析物质变化、微粒运动和宏观现象。这样,无论是熟悉还是陌生,无论是从原理分析还是进行装置设计,学生都有解决问题的抓手和思路支撑。

3.要从模块的整体上对教学进行设计

教学设计不再以“一节课”为基本单位,而是以模块为基本单位。教师不仅要考虑每节课怎么上,更要考虑整个模块怎么上,包括这节课在模块中的作用等,重视课与课的前后联系。教师在进行模块教学时就设计好学生的复习和知识点的整合链接,帮助和引导学生实现知识体系的构建,避免学生在掌握知识上无重点和顾此失彼。

三、对教学评价的完整层级设计

模块化课程是“主题中心”,需要注重培养学生整体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生活、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变为“化学问题”,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科学分析评价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学评价要有层级性,既要关注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收获,更要关注学生在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的收获。

首先,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完善认识化学科学的视角,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化学的学科价值和社会价值,理解化学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之间的关系,认识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让学生在化学前沿科技的展示中、在辨析化学变化中感受化学的科技力量,体会化学知识和化学研究思路对于解决众多社会发展问题的战略意义。

其次,教学中要关注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其积极参与解决化学问题的社会责任感。模块化课程的模块与模块之间并不是一种纯粹的逻辑关联,而是以问题或主题线索进行内容链接的,教师要对化学科技信息具有较高的敏感度,能够迅速、准确地获取新信息,有效地把各种科技新信息纳入教学实际中,不断把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资源引入教学中,把生活、生产中与教学目标相关的事例纳入课堂教学中(如化学科技*前沿的成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环境保护污染治理的新进展等),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化学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能有效地对信息进行选择、分析和解释,使学生具备联系当代科技和社会发展实际综合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使得化学模块教学紧跟社会和科技发展需要。

*后,教学中始终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纳入到化学教学中,重视立德树人教育,陶冶学生情操。教学中坚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相互渗透,始终贯穿现实社会生活、生产实际,提升学科知识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教学与教育的统一。

化学模块化教学的整体设计既要考虑同一模块中不同主题间的知识逻辑关系,也要思考不同模块间相同主题教学内容的知识能力层级进阶 ;既要关注学生的学科综合甚至跨学科综合能力以及综合素养的提升,也要关注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因此,从学科目标、模块目标上,要整体把握和设计课堂教学 ;从教学内容上,要基于模块的整体教学设计,建立各模块之间的有机联系 ;从评价导向上,要引导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现代社会和科技的发展,重视立德树人教育,陶冶学生情操。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在“分步到位、螺旋上升”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以往只关注“树木”、孤立的知识或能力的学习效果,转向关注“森林”,帮助学生形成对化学知识的整体认知、综合分析和整体运用的能力,真正体现模块化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