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高考历史科一线教师和一线研究人员强强合作的典范

◆ 历史科高考40年的命题特点和趋势融于一本书

◆ 高中历史教师教学和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参考书


【内容简介】

这位是一本讲高考改革背景下的历史教学的书。

全书一共讲了20个关键问题,围绕高考命题改革背景下的历史教学的方方面面,理论联系实际,深入解析高考政策和案例题型的结合。

课程标准为实现以人为本,促进人才全面发展,通过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确定了五个方面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明确提出将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

新的高考命题以考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具备程度为目标,选取对评价核心素养具有意义的内容,以满足核心素养要求的题型和题型比例为载体,通过考试测量这一独特手段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实,对课程改革发挥关键的、积极的导向作用。

强调基础性是基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和高中学段基础性地位和作用决定的。高考改革的方向,是将历史学科由全国统一考试必考科目,调整为选考科目,由*高考科目调整为省级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科目,从而淡化了课程实施的功利色彩,使历史课程专注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高考改革和课程改革在理念和方向上是统一的,改革的根本目标都是立德树人,全面实施国家人才发展战略。只是由于各自所处的地位或作用不同,在具体措施、途径和方法上各有侧重和特点。

本书整体上紧密联系了历史科高考改革的政策方向与题型内容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高考改革背景下的一线教师的历史教学工作有的放矢,行稳致远。


【作者简介】

吴波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历史教研员,高级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参与编写多个版本教学参考书,在《历史教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撰写和参与编写历史教学书籍多部,主持和参与多项*、市级课题研究。

孙楠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历史教研员,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立业标兵,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学科带头人。主编或参与编写多个版本教材或教学参考书,参与编写各类教学辅导书40余本。

郭燕红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历史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北京市历史教学设计评比一等奖及论文评比一等奖。


【目录】

前言

关键问题1:历史高考改革发展历程

一、1977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二、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世纪末

三、 20世纪末到21世纪*个十年

四、 2010年至今

关键问题2:历史高考改革与课程改革的关系

一、统一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 突出学科核心素养

三、 教学和高考均强调基础性

四、 注重培养和选拔创新型人才

关键问题3:历史高考改革的新理念

一、坚持立德树人

二、 走大道、行大气

三、 突出历史素养,鼓励创新

四、 通过创设背景情境,考查学科潜质

关键问题4:历史学科高考试题重视基础性的意义

一、 历史学科高考试题的基础性

二、 历史学科高考试题重视基础性的意义

关键问题5:历史学科高考试题如何体现基础性

一、 基础知识的考查

二、 基本能力的考查

三、 基本思想方法的考查

四、 基本的学科生活经验考查

关键问题6:历史学科高考重视基础性对教学的引领

一、 确立正确的学科知识观

二、 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 关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四、 注重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五、 重视开展学科实践活动

关键问题7:历史学科高考试题重视现实性的意义

一、历史学科高考试题的现实性

二、历史学科高考试题重视现实性的意义

关键问题8:历史学科高考试题如何体现现实性

一、联系社会现实的考查

二、联系学术动态的考查

三、联系学生生活的考查

关键问题9:历史学科高考重视现实性对教学的引领

一、 教师转变观念

二、 学生关注现实

三、 教学联系现实

四、 实现内在融通

五、 把握适度原则

关键问题10:历史学科高考试题重视应用性的意义

一、 历史学科高考试题的应用性

二、 历史学科高考试题重视应用性的意义

关键问题11:历史学科高考试题如何体现应用性

一、 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判断

二、 运用所学知识形成认识

三、 应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究

关键问题12:历史学科高考重视应用性对教学的引领

一、转变教学观念

二、 重视自主建构

三、 创设学习情境

四、 开展社会实践

五、 关注思想方法

关键问题13:历史学科高考试题重视综合性的意义

一、历史学科高考试题的综合性

二、历史学科高考试题重视综合性的意义

关键问题14:历史学科高考试题如何体现综合性

一、 知识的综合

二、 能力的综合

关键问题15:历史学科高考重视综合性对教学的引领

一、 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 关注知识间的逻辑联系

三、 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结构

四、 注重历史学习的现实性

五、 引导学生综合探究问题

关键问题16:历史学科高考试题重视开放性的意义

一、 历史学科高考试题的开放性

二、 历史学科高考试题重视开放性的意义

关键问题17:历史学科高考试题如何体现开放性

一、解读史事

二、评析史事

三、论证问题

四、提出问题

关键问题18:历史学科高考开放性试题评分标准对教学的启示

一、评分标准的特点

二、对历史教学的启示

关键问题19:历史学科高考重视开放性对教学的引领

一、 明确开放性的价值

二、 主动开放教学空间

三、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四、 加强学习活动指导

五、 把握开放适度原则

关键问题20:高考改革背景下历史教学的关键问题

一、关键问题是什么

二、 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三、 怎么解决问题


【前言】

直面今天的高考改革与课程改革

自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以来,关于高考改革的动向举措持续不断,继上海、浙江之后,北京、天津、山东、海南等第二批高考改革试点省市已进入实操的*后阶段。 2019年,河北、辽宁等多地加入,成为高考改革第三批省市。此次高考改革影响之大、动作之大,前所未有。

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6月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关于改革目标的描述是 :到2022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进一步健全。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全面实施,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选课走班教学管理机制基本完善,科学的教育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基本建立,师资和办学条件得到有效保障,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可以预见,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作为国家顶层设计,在未来数年内将同步联合推进,实质性推动中学教学模式和育人方式的全面转变。中学教学和考试改革之间在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中并行,一方面,课程和教学改革不断对考试改革提出要求,另一方面,“用考试改革撬动教学改革”也由一种媒体表述转变成为现实的教育形态。

我认为,“考试改革撬动教学改革”可解读为两层含义 :*,考试改革在某些方面走在了教学改革的前面, 所以要用考试改革撬动教学改革 ;第二,考试是一种评价方法,用反拨的方式指导和调整教学是评价的本体作用方式。

近些年来,高考改革已经向前跨出了几大步,但一些教师既对高考改革的方向认识得不清晰,也不理解高考改革的具体做法,依旧按照思维惯性进行教学,所谓以不变应万变。

比如,高考命题已经更多地涉及到现实社会的新生事物,但因为事件太新,像手机购物、共享单车这样的学生已经离不开的东西,教科书上尚未吸纳,有的教师讲课就与此不相干,到考试的时候学生对于考题体现的时代性背景难免茫然 ;再如,考题强调应用学科理论解释和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一些教师依旧延续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教学套路 ;再如,高考明确提出回归课堂,回归教材,一些教师还是只讲解题的技巧, 不讲学理,即所谓“讲招不讲理”;也有些教师明白高考改革的理念,但不知道具体在教学上怎样做,只好每年跟随模仿高考题,但年年差半步。

类似的情况我在与教师的接触中有切身体会。讨论高考改革的理念、方向时,有人认为这离实际太远了,空泛无用 ;当你说到具体的考题变化时,他又坚持说,这么多年都是那样考的,为什么要这样出题?问题还是要回到高考改革的理念和方向上。

回顾和总结多年的经验,可以明显感觉到,每一次改革,总会有一些学校和教师落在后边,他们往往是信息接收滞后,理念跟不上,不去积极实现自身调整和改革的学校与教师。每一次改革都是一次挑战,要迎接挑战就必须学习。每一次改革也是一次机遇,哪些学校跟得快,哪些老师转变得快,就能迅速融入改革的浪潮,快步前行。

所以,加快普及新高考的理念,加快普及高考命题改革思想及方法,加快普及高考改革的具体改革措施,就是编写这套丛书的基本意义所在。

(二)

这套丛书的作者很好地把握了高考改革的总体方向,以高考的改革理念为写作思想主线,突出改革的变化,结合教育理论,指向教学操作,力求对教学发挥引导和促进作用。

*,丛书传播高考改革理念。高考改革的理念与课程改革的理念是相辅相成、一以贯之的,因此,丛书的切入点是高考改革,而落脚点则是课程和教学改革,这一理念的传播必然会促进教育的整体改革运行。

第二,丛书解析高考改革的重点、要点。高考改革的重点、要点不能仅仅储存在改革者和命题者的头脑中,更需要转化为撬动教学的作用力,这就必须大力宣传普及,让所有的学校、教师和学生都能清晰明了地认识改革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第三,丛书解析高考试题的信息和考试改革的具体效果。改革的理念和操作需要从认知层面和高考命题的逻辑层面,给教学以较为清晰的导向,目前迫切需要综合分析高考改革信息,提出教学的指导和改进意见。

考试与学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所谓相互独立,指考试与学习毕竟是两个不同性质的事物和不同的过程,学生的发展直接依赖的是学习积累而不是考试。在教学过程中,知识是一个个教的,但任何事物都不会孤立地存在,都与其他事物发生联系,因此高考很少考查单一的知识点,多以综合题目、实际应用性题目为主,考查知识的整合运用。综合性的题目情境要求考生由此及彼,把知识连点成面,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探究,在更开放的情境中思考。

这就要求教会学生综合思考问题,思考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连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等各种关系。不仅要知道A、 B,还要知道A、 B之间的联系。要清楚哪些联系是事物内部发生的,哪些联系是在事物与事物之间发生的,要全面思考事物的内外关系。*后力求所有知识在头脑中形成网络结构,清晰、系统地理解自然与社会的规律。

正因如此,很多考题考查的并不是题面上的表层含义,而是背后的思想、方法和意境。逻辑思维、创造精神往往藏在问题的背后,一些试题从人和事的微观或中观层面切入,在问题情境下看似一个小切口,实则建构了一个思考问题的平台,而问题背后呈现了一个更大的思考空间。

比如, 2016年高考北京卷语文微写作题 :请以“荷”为题,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不超过150字。

题目的切入点看似不大,但意境深刻。荷花在中华文化中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花卉,中国人对荷花具有独特的感受。对荷的表述肯定不能止于外形特征,必须挖掘其内在的特点,就像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由此表达了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

好的试题往往如抽丝剥笋,能引导考生由浅入深,由简到繁,阶梯设问,层层深入,*后进入到问题的实质。这样的试题要求考生通过一步一步的逻辑思考,合理推断,或结合实验证据排除错误干扰,通过提出质疑,阐明理由,获得结果,以此检验考生的思维品质。

(三)

特别需要指出,“高考命题改革背景下,学科教学中的关键问题”这套丛书并不是写给学生的,直接读者是一线教师,也不是用来指导复习备考的,而是用来指导教育教学的。

另外,因为是站在高考改革的角度来看命题,谈教学,这套丛书也不是专门对应高考的哪一套试卷谈教学,而是用正确的考试观来分析我们应该如何面对高考改革,进而落实课程标准的思想理念和要求。

考试有一种天然的居高之势,这个“指挥棒”既能产生正面导向,也能产生负面导向,因此,需要方向正确的、强有力的考试改革产生时代需要的带动力和牵引力。*有价值的道理往往是*朴素的道理,正可谓大道至简。一件事说到本质上,道理都是*简单的,考试和教育教学改革亦如此,且知易行难。

投入改革需要极大的勇气,也必须付出十二分的气力。人们对当前的考试改革、课程和教学改革寄托了太多的期望,但改革的道路往往是曲折、复杂的,会有各种杂音和干扰。坚持教育理想,在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引领下,让教育教学真正回到本源上来,是我们迫切要做的事,也是编写这套丛书的初衷。


【免费在线读】

历史学科高考重视开放性对教学的引领

历史学科高考试题重视开放性,考查学生在开放的背景下运用所学知识独立提出问题、自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具有独到见解的结论,对于历史教学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广大历史教师应根据高考试题重视开放性的特点,增强历史教学的开放性。下面谈谈历史教学如何更好地体现开放性。

一、明确开放性的价值

高中历史教学重视开放性,需要历史教师明确教学开放性的价值。

当前,课程改革倡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素养是面向未来的,徐蓝教授指出“学生通过中学阶段的历史学习,在毕业后特别是不再以历史的教学与研究为其生涯的时候,历史学习留下的东西能够使他们终生受用,并能够带给他们成功的人生”。[ 徐蓝:《谈谈研制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一些体会》,《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年第12期。]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是为了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社会是复杂多样的,单纯封闭性的历史学习并不能使学生将来很好地解决社会问题。当今课程改革和考试改革强调引导学生由解题到解决问题,由做题到做事、做人,封闭的历史教学也不可能达到这个目的。因此,在新形势下,历史教学必须具有开放性。

历史学科开放性试题主张背景开放、提问开放、方法开放和结论开放。在其引领下,历史教学要将社会生活和学术研究等因素引入课堂教学之中,并且倡导学生走入社会开展与历史学科相关的实践活动,增强了教学情境的复杂性。学生要在复杂的背景下进行思考和判断,根据自己的理解独立提出问题,并且进行规划设计,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通过研究得出自己认为合理的结论。开放的历史教学创设了自由的学习氛围,学生要勤于思考,主动质疑,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的历史学习可以扭转封闭的历史教学中学生事事依照教师的旨意做事、在事先安排好的程序按部就班地学习的状况,增强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新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智力水平,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格。林崇德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与关键能力”,[ 林崇德:《21世纪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29页。]《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准确的价值观念、品格和关键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4页。]因此,开放的历史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主动开放教学空间

历史教学要具有开放性,需要教师主动开发教学空间。

前文已经指出,在封闭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依据教材和事先准备好的教学设计一讲到底,即便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问题也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占据了*的教学空间,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完全由教师把控,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记住书本中的史实和结论,以便应对考试。这样的教学并不能发挥历史教学的教育价值。历史教学要体现开放性,必须改变这种状况,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解决问题。

历史教学要开放空间,教师应留出时间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历史课堂教学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形成历史知识(了解史实)、培养思维能力以及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事实部分的教学一般采用教师讲述和学生进行史料研习的方式进行。史料研习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确定研究课题,选择一些原始史料,组织学生进行研究的一种探究式教学法。[朱汉国、郑林:《新编历史教学论》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94、94页。]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史料研习,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究。除了史料研习外,由于高中课程的史实学生在初中学习时有所涉及,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观看影视作品等途径也对相关史实有所了解,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先叙述一下自己所知的史实,然后教师在进行纠偏、纠错及进行讲述。当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史实部分的教学。培养思维能力的教学主要是通过认识历史事物出现的原因和影响来进行,在这部分教学中,教师不要将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应该引导学生建立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自己去进行分析和推论,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中,教师不要对学生进行硬性灌输,而是应在学习的*后让学生结合本课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有感而发”,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表达出来。

历史课堂教学除了新课学习以外,每学完一个单元之后,还应组织学生开展单元学习。单元学习是在学生学习完各课内容之后,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从总体上形成对整个单元知识的认识。单元学习主要内容是梳理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结构(知识之间的关系)、概括单元特征、认识单元知识的地位(总分析体背景和影响)。由于基本的史实和结论学生在每课学习已经掌握了,因此,在梳理基础知识时,要由学生自己来进行;在形成知识结构、概括单元特征、认识单元知识的地位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自己去探究,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除了课堂教学外,历史教学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学习。课外学习主要分为两部分活动。一是将课堂教学向课前和课后延伸,教师在上新课之前,可以组织学生课前去查找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在课堂上由学生配合新课教学进行讲述;在新课学习之后,可以组织学生就课堂上没有解决的问题进行继续探讨(包括查找资料、小组研讨等)。二是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自己去探究问题。这样的教学空间开放度就更大了。

历史教学还应将当今社会的时代主题、社会热点、学术动态、学生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引入历史教学之中,体现历史教学的现实性。此外,还要注意将语文、政治、地理等跨学科知识引入历史教学中,体现历史教学的综合性。这些都体现了对历史教学空间的开放。

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其实,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本身也是主动开放教学空间的表现,之所以单独将其列出,主要是因为这个问题在当今的历史教学中尤为必要。

人们常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是因为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方向性,而提出问题更能体现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如果能在历史课堂上提出问题,是深度参与历史教学的表现,也凸显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前文已经指出,长期以来,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思考的问题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学习过程中完全按照教师的意愿解决问题,是历史教学封闭性的重要体现。历史教学要体现开放性,就需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例如,某教师在进行《新航路的开辟》一课的教学时,在进行完新航路开辟的史实教学后,组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提出了各种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具体问题:

1.新航路的开辟为什么会在16世纪前后?

2.当时西欧发生了什么事促使开辟新的航路?

3.为什么是伊比利亚半岛的葡萄牙和西班牙支持新航路的开辟,而不是英、法、德等国家或地区?

4.为什么是迪亚士、达·迦马、哥伦布、麦哲伦四人开辟了新航路,而不是别人?

5.航海家们为什么要去寻找香料、黄金和传教?

6.都有哪些因素导致航海家持续远航?

7.他们为什么要坚持到东方去?

8.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得到了什么好处?

9.直接的商业联系对西欧有何好处?

10.商路中心转到大西洋沿岸有什么用?

11.新航路连结了世界,世界出现什么变化?

之后,任课教师引导学生将具体问题进行分类,其中问题1-6属于新航路开辟的原因,问题8-11属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而后,教师引导学生分别对原因和影响进行再分类,其中问题1、2、3、5属于客观原因,问题4、7属于主观原因;问题8、9、10属于对欧洲的影响,问题11属于世界影响。然后,教师依据上述问题,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来解决这些问题。由于问题是学生提出的,许多是学生自己希望解决的问题,在后续的探究活动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大为增强,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积极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学习效果大为提高。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体现了历史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相结合,这是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和高考命题的发展方向。2019年高考北京卷文综第37题第三问就考查了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前面已经介绍过了。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该对这个问题加以关注。

四、加强学习活动指导

历史教学增强开放性,主要是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开展探究活动。由于课堂探究活动和课外学习活动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因此学生的活动不是漫无边际的,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开放性学习活动的指导。

在历史学科开放性课堂活动中,学生可以用课外查找的资料在课堂上讲述,这需要教师事先了解学生讲述的内容,指导学生删除繁杂多余和错误的知识和认识,形成讲述的逻辑结构,纠正错误的语言,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用*短的时间清晰地进行表述。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提出问题、开展新课内容探究和单元学习探究,也需要教师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以便活动更加有效。

在课外活动中,学生进行课前查找资料和课后延伸学习时,需要选择书籍、网站查找资料,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研究,这些活动需要教师指导学生选择正确的途径、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相对来讲开放度很大,某种程度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在行前、行中和行后加强指导和引导,以便学生能够做好充分准备,有序开展活动,活动之后学生有收获、有成果。

五、把握开放适度原则

随着课程改革和高考命题改革的发展,中学历史教学一定会越来越开放。从实际出发,在加强历史教学重视开放时,应该把握适度原则。

中学历史教学首要的是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的思想方法的培养,不能因为开放性而忽视了教学的基础性。在历史课堂中,通过教学开放而彰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是必要的,但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讲述、讲解和一定程度上的道德灌输是必要的。当前,有些学校的历史教学让学生在课前预习历史教材,课上学生由讲解和相互评判,老师只起辅助作用;还有的学校规定历史课堂上教师讲述不能超过15分钟。这些都是对历史教学开放性的片面理解,学生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学习历史,前提是必须将史实搞清楚,这方面必须以教师为主开展教学。课堂上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了保证有效进行,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进行,不能任由学生漫无边际地搞自主活动。

同样地,在历史教学中不能因为在教学中引入其他学科知识和社会现实知识而冲淡历史学习。历史教学向社会开放的重要方式是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这样的活动必须与学生的历史学习相关,不能搞成参观游览活动。这样的活动也不能经常搞,否则会冲击历史教学的主业。此外,在历史课堂向课前和课后延伸也是如此,在活动的规模和频次上教师也要把握适度原则,不能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负担。

以上从“明确开放性的价值”“主动开放教学空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加强学习活动指导”“把握开放适度原则”五个方面阐述了历史教学如何体现开放性。历史教学增强开放性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是历史学科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需要教师在观念上认识教学开放性的作用,在教学中致力于教学开放的实践,并进行周密安排,以便开放的历史教学活动有序、有效地开展。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