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中国的散文源远流长,名篇佳作,如恒河沙数。特别在现代文学中,散文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鲁迅《小品文的危机》)。《现代散文鉴赏辞典》(新一版)荟萃百年来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散文作家的经典之作。既有独抒性灵的小品随笔,也有刻写世态人情的非虚构写作,既有讽刺辛辣、鞭挞有力的杂文,也不乏承载了社会人生、历史文化深沉思考的文化散文,除了鲁迅、周作人、林语堂、沈从文等现当代文学名家以外,本次修订还新收入了张恨水、汪曾祺、木心、龙应台、舒婷、刘亮程、李娟、迟子建、周晓枫等当代散文大家的佳作收录,敬请期待。


【内容简介】

《现代散文鉴赏辞典》收录现当代名家散文300余篇,上起新文学发轫的五四时期,下迄新世纪,逐篇配以专家学者撰写的鉴赏文章。此书自出版以来,一直广受读者欢迎。此次“新一版”增收了新世纪以来近二十年间涌现的一批优秀散文作家及其作品(如木心、刘亮程、李娟、龙应台、周晓枫、舒婷、迟子建等)。现代散文的发展至今已逾百年。抚今追昔,总结现代散文的成就,向广大读者展示散文百年的沧桑历程,具有特别的纪念意义。


【作者简介】

著名学者贾植芳主编。辞典集合了中国现当代散文大家以及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如鲁迅、周作人、林语堂、朱自清、丰子恺、老舍、冰心、巴金、钱钟书、孙犁、汪曾祺、余秋雨、林清玄、董桥、木心、龙应台、刘亮程等。钱理群、谢冕、贾植芳、王蒙等文学名家撰写鉴赏。


【目录】

蔡元培
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 ………… 1
鲁 迅
秋夜 …………………………… 10
影的告别 ……………………… 14
雪 ……………………………… 17
灯下漫笔 ……………………… 20
杂感 …………………………… 28
阿长与《山海经》……………… 3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38
藤野先生 ……………………… 44
题辞 …………………………… 51
夜颂 …………………………… 54
二丑艺术 ……………………… 57
忆刘半农君 …………………… 60
女吊 …………………………… 63
周作人
苦雨 …………………………… 71
鸟声 …………………………… 74
故乡的野菜 …………………… 78
北京的茶食 ……………………80
喝茶 …………………………… 83
结缘豆 …………………………86

……


【前言】

本书是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文学鉴赏辞典系列”之一,2003年初版,这次“新一版”在原书基础上作了修订。
散文是智慧的结晶,哲理的升华,历史的记录。它“是在一个民族摆脱了自然的纯朴的状态而进入更为自觉的人为的文明生活的时候”(歌德、威克纳格等《文学风格论》)出现的,是人类进入文明期的一个显著标志。中国的散文源远流长,名篇佳作,如恒河沙数。特别在现代文学中,散文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鲁迅《小品文的危机》)。
现代散文一方面从不同侧面描绘出时代的风云,社会的动向,由此促成了体式的丰富多样;另一方面又显示出作者独特的艺术个性,从而酿成千姿百态的风格流派。2003年出版的《现代散文鉴赏辞典》收录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以来到二十世纪末八十多年间的散文作品300余篇,其中也包括台湾、香港、澳门作家的作品。此书自出版以来,一直广受读者欢迎。为了适应新的文化需求以及当代散文发展的实际,有必要对该书进行修订和改版。此次“新一版”增收了新世纪以来近二十年间涌现的一批优秀散文作家及其作品,一些文学价值重新得到重视的二十世纪作家也补录书中。补充了“散文书目”,以便读者查考利用。
形式上扩大开本、革新版式、放大字体、调整体例、改进装帧、提升品位。
现代散文的发展已逾百年。抚今追昔,总结现代散文的成就,向广大读者展示散文百年的沧桑历程,具有特别的纪念意义。希望本书能有助于读者朋友了解和欣赏现代散文,并对今后散文创作的发展也有借鉴作用。
本书在编辑过程中,得到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贵良教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对已经离开我们的《现代散文鉴赏辞典》主编贾植芳先生、副主编孙光萱先生也致以深深的敬意和怀念。
上海辞书出版社
二0二0年二月


【免费在线读】

鱼在天上飞 舒婷
清晨还在做梦,听见长廊上阿姨锐叫不迭,以为打劫,匆匆披衣倒屐开门营救。不料,见青花大鱼缸旁,一地扑扑乱跳的鱼儿,大多已鳞伤鳍残肚破,惨不忍睹。
肇事的流窜犯们是西墙废墟里一帮自由猫,早已翻栏越垣,凯旋而去。
两年来的惨淡经营,我饲养金鱼初见成效,强盗猫就来洗劫。它们经常团团围坐缸沿,开作品讨论会似的逐条点拨。并不是见鱼就下嘴,而是疾挑出一批,满地蹦跶,然后戏弄扑跃。后还挺奢侈,留下一个个死不瞑目的大鱼头,让人恨得牙痒痒。
前年春节,看到菜市场有缤纷大金鱼便宜出售,心血来潮买了4条,养在脸盆里。不料过几天,忽然连续产下许多卵。生怕它们自食其籽,遂专门买了一个酒瓶式玻璃鱼缸,赶紧把父母亲鱼捞走另过。一周后,孵出了不计其数的发丝一样纤细的鱼苗。
这些计划外的超生鱼苗,顿时成了我们一家的援救中心。丈夫当天过海到厦门新华书店,买《金鱼养殖》、《中国金鱼》等好几本杂志,好像不久将要开个水族馆。儿子根据书中指南,到学校的生物实验室商讨螺旋藻,据说把鱼苗养在这种绿泱泱的水里,就像把羊羔放在草场上一样。可是藻汤有限,母本仅一小杯,即使投进小苏打加紧晒太阳生产,仍然僧多粥少。依书上教案,煮蛋黄,纱布捏洗,很快发现沉淀成渣,恐怕水质腐坏又频频换水。鱼苗太小,搬迁不易,每天总要连水倒掉一批,不知余将剩勇能否在下水道里茁壮成长?除了四处送人之外,留存尚有几百条,居然比它们的父母亲们活得更长。
第三天热点过后,丈夫已不闻不问。儿子偶尔探访,不见其逐日斑斓,兴致萧瑟。我劳心劳力独立抚养,折腾一个多月,不见鱼长大。狠心悉数倒进天台上的大水缸,任它自生自灭。到后来,水缸里鱼苗都不见,代之活泼弓伸的孑孓。奇怪,究竟该谁把谁吃了?
小时候,父亲在天台的废蓄水池里(旧时鼓浪屿无自来水每户人家均有水井和水泵,天台上筑蓄水池),随意投了几条小金鱼,再无关照。来年发现绿油油的水中,有半尺长的彩鱼出没。接着大旱,池水干涸,不见鱼的踪影,似乎水遁了。幼小的我,曾经闹着要跟堂兄弟到海边钓鱼,他们为了安抚我,在井边设几根饵线让我揪着。忽然饵线大动,我在狂喜与惊骇之下,几乎翻落井中。大人们闻声而来,联手拉上一条大鲫鱼,肥硕无比,头尾都露在了脸盆外。原来是哥哥,淘气时把几条小鲫鱼扔到井水里,他自己都忘了。
因此以为,养鱼我应该有家族遗传。既然鱼缸、捞网、饲料都现成,还有几本教科书辅佐,我决定重开旗鼓。
人都以为金鱼生活简朴,只需清水和颗粒饲料;性格温良恭俭让,不扰民不缠人,也不传染狂鱼病什么的。等到登门人户,才知道金鱼的娇慵,委实一样难伺候。
开始那一年,我见鱼贩子比见朋友还勤。每进新货,我都要蹲在那里挑几条新品。一边不惜血本狂买,一边前仆后继天折,几本经典都快翻烂了。仅鱼药就集一小篮。各类抗生素、高锰酸钾、甲基蓝、小苏打和盐。春秋季节,隔离住院的病鱼分放好几个小盆,常规药液泡洗20分钟左右,有时一忙,怕把鱼腌坏了,只差捏个秒表守在边上。死鱼捐躯在花盆里,芍药、海棠与荷氏风仙,遂开得风花雪月,宛若金鱼浮上枝头。
等到鱼们逐渐安家乐业,(它们有什么“业”?整日游手好闲!)我上朋友家去做客,所带礼品都是精品金鱼。一再骄傲地宣称,是驯服(不必输氧)并且消毒过的。附送冰冻红虫与鱼病防治复印件。时时打电话探问并遥控,骚扰得人家既收养不起,又弃之有愧。后来听到我提起金鱼,都掩耳而逃。
早起喂鱼是我的必修课,龙睛、水泡、珍珠鳞,摇头摆尾点名报到。那鱼又傻,只要有影子映在水面,即以为亲人来了,都浮上水面来嗷嗷待哺,遂被群猫所利用。为抵挡猫嘴日夜觑觎,缸口交叉架了几根木棍。
那天和鱼相亲相爱后,忘了把木棍一一架回去,转身就听见“泼喇喇”一声,一只大鸟从我头顶掠过,长长的喙正叼着我心爱的鹤顶红。都说鱼有苦难言,那一瞬间,我却深信我听见了它无助的哭喊。
请工匠设计铁丝网盖以后,我平心静气,邀猫、邀鸟,一起隔网观鱼。
这一篇散文出自女作家舒婷之手。说到舒婷,大部分人的印象还滞留在朦胧诗人的评价上面,殊不知她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散文家,其出版的散文集数量已经超越了诗歌。从九十年代开始,舒婷就已经将写作的重心全面转移到散文书写上面,创造了一种轻盈灵动,活色生香的美文风格,这篇《鱼在天上飞》尤可见出其写作的功力所在。
读这篇散文,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世俗生活中所包孕的趣味主义。作者从被野猫袭扰的金鱼写起,回顾了自己两年以来养鱼的经历,中间还穿插了家庭人物形象的点缀及童年往事记忆的追索,由点及面,呈现出一幅生动立体的生活图景。值得注意的是,舒婷总是可以从日常生活的边边角角打捞出那些富有情趣的闪光点,她对细节的把控能力很是令人钦佩。比如说强盗猫洗劫鱼缸,超生的鱼苗忙得一家人团团转,幼年时无意中从井中揪出一条大鲫鱼,去朋友家做客带上精品金鱼礼盒等等事件描绘,细腻传神,别有一番韵致。在作者的笔下,原本平淡无奇的琐碎生活仿佛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趣味诱惑,等待着人们去发现开启,在这一间隙中,生命的诗意与深情得以敞开。在这篇散文当中,虽然有着众多窘迫尴尬,令人捧腹的情节,但人与鱼之间真正形成了一种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些“在天上飞”的鱼,“只要有影子映在水面,即以为亲人来了,都浮上水面来嗷嗷待哺”,这是一种建立在信任之上的依存关系。作者本人在散文集《真水无香》的另一篇文章《小样儿》中曾经引用美国作家纳塔莉.安吉尔的一句话:“人类之所以生存得如此美好,是因为地球上还有许多鸟兽虫鱼始终伴随着我们。”舒婷把自己生活中出现的这些阿猫阿狗阿鸟阿鱼叫做“动物演员”,是因为她总是怀拽着一颗趣味之心来体会身边的事物,从而懂得人与动物之间发生的可笑可闹的故事背后实际渗透的是自然、生命与人性的可爱可亲,这使得这篇散文能够对人与物的关系作出高度审美化的处理。
在描摹日常生活动人景观的同时,这篇散文也透露出了淡淡的抒情气息。散文一体,贵在以情感人,以真动人。与诗歌中严肃深沉,苦苦思索人生堂奥的诗人形象不同,舒婷选择在散文中释放自我的感情,享受生活的美好。在文章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己所遇见的一切人事都葆有一种真诚的善意。对于金鱼,作者悉心呵护,在养育的过程中花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足见她的喜爱,文章后邀猫邀鸟隔网观鱼更别有一种怡然自得的心境,显示出一种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忘我情怀。对家人和朋友,舒婷也充满着爱心,尽管对他们有戏谑调侃,却并非刻薄,而是暗含着亲情与友情的融洽,处处都渗透着对于对方的关爱。更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在文章的叙述中还捎带出一段与鱼相关的幼年往事,在今昔对比之中咀嚼着记忆中老时光的味道。这种忆苦思甜的写法,沉淀的是关于故乡鼓浪屿的历史与人情,表达了一种追怀过去的情愫,也传达了那些无法隔绝的精神纽带对于个体生命与社会生活的影响。如上种种,带给我们突出的印象便是作者主体情感的真诚。林贤治曾说诚实是文学的品质,这一篇文章即是好的例证。所有的情绪都是在具体的叙事中娓娓道来,含蓄隽永,而并不是过于直白地一泄而出,显得矫揉造作,这足以表明作者是带着对于生活的诚实体悟与观察在写作,是怀着一颗真诚的心灵在写作,从而能够使得笔下的文字直抵温柔敦厚的中国传统美学风格。可以说,正是对于客观事物的细腻捕捉,诚实体认,才造就了笼罩全文的一种率真含蓄的抒情意味。
在形式方面,本文也亮点颇多。首先是结构组织上的严谨。从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新写实主义的盛行,大量报刊上的散文随笔都在刻意追求一种世俗化的情调,“躲避崇高”的观念使得许多鸡毛蒜皮的细节未经精密的艺术加工便堂而皇之地进入到文本中,这给散文带来了一种琐碎小气的格局。这一篇文章同样描写世俗,却以生活的趣味作为精神维系,围绕着养鱼这一条主线铺衍而来,乍看之下虽然有很多发散开来的情节,但都不是凭空发论,而是有所依托,比如鱼苗产卵导致超生,见鱼贩子的经历等情节敷设仿佛就是在设置一个又一个的悬念,吸引读者追随作者的笔调层层深入,领略人鱼之间的因缘际会,如此这般写来倒不显得拖沓反而十分紧凑严密,这就很好地实践了“形散而神不散”这一散文写作的黄金法则。
舒婷还是把控语言的大师,她在《答某文学院问》中就曾坦言自己或许在语言方面有较强的天赋。就这篇散文而言,她的这种描述是十分恰当的,在其笔下,现代汉语真正展现了自身丰富的魅力。这篇散文中的语言首先体现出了一种强烈的幽默感,这种语言上的幽默感是造成全文趣味格调的一个重要原因,具体来讲则与作者对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精到运用有直接的关系。比如作者用“肇事的流窜犯”“强盗”来比喻流浪猫,用“羊羔”来比喻鱼苗就活灵活现地勾勒出了动物们在特定情状下的生动状态。又如用“僧多粥少”来刻画金鱼争食时的场景,用“娇慵”来形容金鱼的难伺候,用“日夜觊觎”来描绘猫的馋态等,则是将动物作了拟人化的处理,使它们举手投足间都散发出人的声影,仿佛也具备了人的心理活动,能够与人共通情感。循此看来,幽默风趣,活泼可亲是作者在语言上的自觉追求,揆诸于本文,便是这纷至沓来的修辞角度奇特,想象瑰丽,形成了一种不同流俗的鲜活美感。除此以外,舒婷对语言还具有独特的敏感,女性特有的纤细令她的文字注定不会像大江大河般汹涌澎湃,粗粝豪迈,而是如同细水长流般娓娓道来,精雕细琢。事实上,对用词的考究也是诗人的普遍性艺术追求,这种特质也深刻内化在散文家舒婷的用笔行文之中。比如“死鱼捐躯在花盆里,芍药、海棠与荷氏凤仙,遂开得风花雪月,宛若金鱼浮上枝头”这一句话就写得精彩绝伦。“风花雪月”一词一般用来描述爱情之事与花天酒地的生活,这里却匠心独运地将它用来形容花木盛开的面貌,是一种陌生化的语言描写,令人眼前一亮。但细细想来,这种特殊搭配却又绝非凭空臆造,这是因为鱼葬身花盆,将自身的肉体献祭为花草成长的养料,达到了两者关系的焕然一体,这与爱情中双方关系的缠绵有着联想上面的相似性。同理之下,“金鱼浮上枝头”也是一种超越日常经验的用法,却与想象的真实性若合符节。这些变异腾挪的用法非但不显突兀,反而使这篇散文的文字获得非同凡响的效果,由此便可见出作者在语言上面的细腻锤炼。
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独抒性灵,不拘一格的幽默小品文一直占据着一块重要的领地。它由林语堂、梁实秋等人开创,中经汪曾祺、杨绛等人的发展,已经形成蔚为大观的气象。舒婷的散文贯注着自身的女性经验,兼具理趣与抒情,并且在语言上颇具创造力,既可以说是对这一写作脉络的继承,同时也是对它的新的开拓。(王海晗)


【书摘与插画】

【作家小传】张恨水
(1895—1967) 原名张心远。安徽潜山人。后历任《皖江报》总编辑、
《世界日报》编辑、上海《立报》主笔、北平《新民报》主审兼经理。写有多
部长篇小说,主要有《啼笑因缘》、《春明外史》、《金粉世家》等。市声拾趣 张恨水
  我也走过不少的南北码头,所听到的小贩吆唤声,没有任
何一地能赛过北平的。北平小贩的吆唤声,复杂而谐和,无论
其是昼是夜,是寒是暑,都能给予听者一种深刻的印象,虽然
这里面有部分是极简单的,如“羊头肉”,“肥卤鸡”之类。可是
他们能在声调上,助字句之不足。至于字句多的,那一份优
美,就举不胜举,有的简直是一首歌谣,例如夏天卖冰酪的,他
在胡同的绿槐荫下,歇着红木漆的担子,手扶了扁担,吆唤着
道:“冰激凌,雪花酪,桂花糖,搁的多,又甜又凉又解渴。”这就
让人听着感到趣味了。又像秋冬卖大花生的,他喊着:“落花
生,香来个脆啦,芝麻酱的味儿啦。”这就含有一种幽默感了。
也许是我们有点儿主观,我们在北平住久了的人,总觉得
北平小贩的吆唤声,很能和环境适合,情调非常之美。如现在
是冬天,我们就说冬季了,当早上的时候,黄黄的太阳,穿过院
树落叶的枯条,晒在人家的粉墙上,胡同的犄角儿上,兀自堆
着大大小小的残雪。这里很少行人,两三个小学生背着书包
上学,于是有辆平头车子,推着一个木火桶,上面烤了大大小
小二三十个白薯,歇在胡同中间。小贩穿了件老羊毛背心儿,
腰上系了条板带,两手插在背心里,喷着两条如云的白气,站
在车把里叫道:“噢……热啦……烤白薯啦……又甜又粉,栗
子味。”当你早上在大门外一站,感到又冷又饿的时候,你就会
因这种引诱,要买他几大枚白薯吃。
在北平住家儿稍久的人,都有这么一种感觉,卖硬面饽饽
的人极为可怜,因为他总是在深夜里出来的。当那万籁俱寂、
漫天风雪的时候,屋子外的寒气,像尖刀那般割人。这位小
贩,却在胡同遥远的深处,发出那漫长的声音:“硬面……饽饽
哟……”我们在暖温的屋子里,听了这声音,觉得既凄凉,又惨
厉,像深夜钟声那样动人,你不能不对穷苦者给予一个充分的同情。
其实,市声的大部分,都是给人一种喜悦的,不然,它也就
不能吸引人了。例如,炎夏日子,卖甜瓜的,他这样一串的吆
唤着:“哦!吃啦,甜来一个脆,又香又凉冰激凌的味儿。吃
啦,嫩藕似的苹果青脆甜瓜啦!”在碧槐高处一蝉吟的当儿,这
吆唤是够刺激人的。因此,市声刺激,北平人是有着趣味的
存在,小孩子就喜欢学,甚至借此凑出许多趣话。例如卖馄
饨的,他吆喝着句是“馄饨开锅”。声音洪亮,极像大花
脸喝倒板,于是他们就用纯土音编了一篇戏词来唱:“馄饨开
锅……自己称面自己和,自己剁馅自己包,虾米香菜又白饶。
吆唤了半天,一个子儿没卖着,没留神丢了我两把勺。”因此,
也可以想到北平人对于小贩吆唤声的趣味之浓了。
在现代文学史上以通俗爱情小说而知名的张恨水,写起散文来,也别有一番
韵味。张恨水的散文多为简短小品,寥寥数笔,描一时一地之景致,抒片刻刹那
之心情。有时发些议论,如《上下古今谈》里的那些短文,虽谈不上深刻警世,却
也妥帖近情,读来如与友人叙话,从容自然。当然,张氏散文中为精彩的,是那
些写当年一时情境和生活细节的作品,带着作者一贯的细腻情怀与感知力,诉之
于清新流丽的文风。
像这篇《市声拾趣》,当时正值抗战期间,作者寓居重庆,描摹记忆中北平的
市声,寄托抗战胜利的祈愿。作者以小说笔法入文,清新自然的笔触,略事点染,
便将我们带入老北平生活的一个个情境中。“市声”本是诉诸听觉,作者却能以
他精巧的描绘,让我们透过纸面,聆听到遥远岁月里婉转悠扬的京腔吆喝。其技
巧在于“入境”:择取相关场景中有画面感的物象,营成意境,令读者瞬间犹如
置身其中,色,声,香,味,也仿佛在身侧氤氲开来。这便是写景状物的技巧,
不在于词藻华丽、文辞滂沛,一切以有效率地引人“入境”为准的。
在中国的旧小说中,这样的笔法时常可见。例如《水浒传》写石碣村的渔乡,
道:“只见枯桩上缆着数只小渔船,疏篱外晒着一张破鱼网,倚山傍水,约有十数
间草房。”寥寥数句,渔乡的光景气息扑面而来,难怪金圣叹连连批道:“如画”。
张恨水的文风脱胎于旧小说,在本文里,似这般“如画”的文笔俯拾皆是:胡同的
绿槐荫与红木漆担子、冬天黄黄的太阳和院树落叶枯条、墙角的残雪、烤白薯的木火桶和小贩的羊毛背心与呼出的白气……用文中作者自己的话说,这便是“很
能和环境适合,情调非常之美”,有“境”才能有感染力,才能有情调,才能使文字
不但能入人之眼目,更能入人心脾。远离累赘与矫情,达到真正的洗练和真醇。
本文的另一精彩之处,是似在不经意间,写出的一个个暖与寒相映衬的温度
感。炎夏与冰酪和甜瓜、冻手的寒冬与栗子味的烤白薯、暖屋的炉火与冰天雪地
中小贩凄凉的叫喊……这样的反差映衬,更能够使我们的感官获得真切的体验,
在这样篇幅短短的小品文里,这是一种为轻妙便捷的艺术手法。看似不着力,
而效果极佳。
好的散文,应该能使读者的心神在阅读中暂时离开自身所在之斗室,暂时忘
却日常生活中的冗杂,去经历、领略不同的时代与情境,与其间种种滋味。这是
文学阅读对我们有限人生的拓展之一。收藏起一种有意义的时光和生活,给他
乡和异时的人们以展卷时的独特体验。张恨水的这篇小品文,完美地体现了这
一层意义和价值。另外,以市街叫卖声为主题的散文,那个时代还有周作人的
《一岁货声》,可以与本篇相参阅。相比之下,本篇长在写景状物的清新动人,周
文则在对旧书的钩沉中,更显出文化厚重之感。 (孙 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