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

通读本书,你将得到:


【内容简介】

本书为作者多年牙周临床诊疗和教学实践的思考与总结。在介绍牙周病诊疗关键步骤的循证理念的基础上, 对涉及临床操作的各步骤以图文形式进行了详细解读, 并在附录中列出了主要临床流程的提纲,补充了临床中非常用器械的介绍。

本书旨在帮助临床医师在理解牙周基础治疗和维护治疗关键问题的基础上, 进行有效的自我训练,促进临床医师深入思考“牙周基础治疗”和“牙周维护治疗”的目标及其实现途径,进而全面提升自身在牙周诊疗临床实践中的决策与操作能力。


【作者简介】

刘大力,女,1994年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原上海铁道医学院)口腔医学系;2000年于同济大学获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口腔内科学;2008年于日本德岛大学获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口腔微生物学。

先后就职于同济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内科(1994—2004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牙周病科(2008—2018年)和豪孚迪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2018—2019年),2018年至今在上海清木口腔门诊部执业。


【目录】

*部分 牙周诊疗的思考与思辨

01 亲爱的牙医同行, 请慎用“洗牙”一词

02“一致对待”的病史与检查

03理解牙周病的分类是准确判断疾病的前提

04关键本领——梳理患者的治疗需要与危险因素

05动态地判断牙周治疗预后

06各种诊疗流程设置的合理性

07判断牙周基础治疗的终点

08“定期”的学问——牙周维护治疗的节奏和内容

09预防性洁治和专业化机械牙齿清洁背后的理念

10科学合理地设置牙周相关收费项目

11警惕以牙周手术为导向的牙周诊疗

第二部分 牙周基础治疗和维护治疗的技术细节

12病史收集与医患沟通

13从口内检查到牙周检查

14局部麻醉的技术操作

15判断牙面沉积物

16牙周非手术清创的基本考量

17去除牙面沉积物

18牙周非手术清创中的组织处理

19谨慎地判断和干预咬合问题

20与医师自身健康密切相关的临床细节


【前言】

25年前,在恩师袁诗芬教授的指引下,我有幸进入牙周病学领域学习。自那以后,经历了7年口腔内科的临床历练、3年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训练、4年博士研究生阶段对口腔微生物微观世界的探索以及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简称“九院”)牙周病科作为牙周医师和教学骨干的10年岁月中的磨炼和成长,与同行分享交流自己临床认知的想法愈加强烈。

幸运的是,2016年,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徐唯编辑成为我的患者,诊疗之余,我向徐编辑了解了图书出版的细节,并表达了想以图书形式进行专业交流的愿望。徐编辑的专业指引和帮助,*终促成了本书的出版。

*初的计划是结集出版典型的牙周临床病例。然而,在写作过程中,我越发感觉到,比起一个个独立的病例分析,进行临床决策背后的理念解读,也许会对读者有更深层次的启发。这些理念来自临床研究所获得的循证证据以及在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对整体诊疗程序的梳理和反思, 而并非独立的病例本身。因此,在本书的*部分,我将这些典型的临床病例融入11项与牙周整体治疗程序密切相关的临床问题之中,跳出传统的教科书模式,努力去寻求临床决策的本质,在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观点的同时,也希望能促进读者结合自身临床实际去观察思考,进而提高自身所做临床决策的合理性。

2008—2018年,我在九院牙周病科工作;2014—2017年,我兼任了中华口腔医学会牙周病学专业委员会秘书的工作;2018—2019年,我在豪孚迪(Hu-Friedy)公司担任了培训教师;2018年至今,我在上海清木口腔门诊部执业。这些经历,使我有机会与更多的牙周同行以及口腔全科医师接触。我深深地感受到,在牙周临床操作细节上,我们的口腔医学教育体系存在一个较大的空白点——对牙周临床各项操作的解析不够详尽。 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我们国家口腔医学体系中并未细分口腔卫生士专业有关。在现行本科和专科口腔医学教育体系中,牙周病学专业课时数仅为50~100学时,训练的内容不够详尽,从而导致临床医师对操作细节把握不够充分。同时,很多口腔临床医师对牙周治疗的认识仅停留在以“超声洁牙”为代表的“龈上治疗”,而没有建立治疗前通过完整的检查评估疾病状态的习惯,也没有信心实施“龈下治疗”,或者在实施了“龈下治疗”后, 缺乏对治疗结果的自我评判能力,这就导致他们无法真正把控患者的牙周状态。

针对这一现状,本书第二部分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帮助临床医师理解牙周诊疗操作的基本细节,从而让他们能够“有章法”地练习牙周病史收集、各个环节的医患沟通、临床检查和判断,为患者提供高效的牙周治疗,并在持之以恒的随访和积累中提高对不同牙周组织状态、对不同患者的具体牙列和患牙情况进行评估与治疗的能力。

*后, 本书以附录的形式列出主要临床过程可能用到的提纲, 并补充介绍了一些牙周诊疗器械的变革过程, 供同行参考。

本书收录的临床资料来源于我的临床笔记,部分器械图片已获国外版权方书面正式授权,其余器械图片、操作图片和模式图由我自己拍摄或者绘制。

医师的临床认知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器械的变革、个人经验的积累以及时代变迁而变化的。钻研、交流和反思是每一位临床从业者的日常功课。我写作的初衷也在于希望同行读者能从本书中获得一些启发。我深知任何观点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读者也将在阅读中发现这些局限性,我期盼与读者有更多的交流,一起思考、钻研和进步。

在成稿之际, 我要深深地感谢我背后的支持者:谢谢九院牙周病科束蓉教授对“大力之折腾”的无限包容,谢谢宋忠臣教授在关键环节的巨大帮助,谢谢谢玉峰教授的真诚支援,谢谢印第安纳大学韦恩堡牙学院Nancy Mann教授、日本德岛大学牙周与牙髓病学教研室Hiromichi Yumoto教授以及前豪孚迪全球教育学专家、口腔卫生士Tami Wanless女士在*时间为我答疑解惑,谢谢上海清木口腔门诊部沈宏嘉医师、郁岷医师以及其他伙伴们的大力支持,谢谢我的助手张艳护士帮助我完成临床照片的拍摄,谢谢陈慧文医师和倪佳文医师在本书图片制作中的帮助,谢谢家人和朋友们的支持与鼓励,谢谢在我2个月的封闭写作过程中, 3只猫咪的陪伴,它们是周轶、梦奇和巧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