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本书包含斯坦福、麦肯锡等 学界、商界要求具备的基础思维能力。

聚焦孩子的6大走向未来的能力

自主学习力:不用强迫,孩子学习主动性自然勃发

多维思考力:无需焦虑,用高效思维越过人生的多数“不可能”

持续行动力:行动是原动力,让孩子积极又努力,想到又做到

共同想象力:表达变成影响力,语言可以讲故事,更能铸造一个梦

深度影响力:好性格、好品德、好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缺一不可

人生设计力:拓展人生的长度、广度和深度,开放视野,将未来纳入格局

深入讲解28个科学底层思维

包括自驱力思维、结构化思维、竞争思维、格局思维等,给孩子拥抱未来的底层算法。

提供超过80个超过百万家庭认可的实操性应用策略

即学即用,父母认知升级,育儿更轻松。


【内容简介】

从孩子降临到这个世界开始,父母对孩子总是充满了无限期待。可是,在养育的过程中,孩子做事“3分钟热度”、遇到困难就放弃……问题总是层出不穷。孩子成长中的种种难题,钩织出了无数养育困境,给父母带来焦虑和无力感。

但是,父母不应该陷入给孩子不断冒出的问题“救火”的负向循环,而应该把目光拉长看向未来,再投射回孩子身上,以一种更正面,更高效的养育方式来帮助孩子成长。

而学会如何为孩子的思想赋能,就是父母能够给予孩子*好的养育。这本《斯坦福妈妈多元思维启蒙》将斯坦福、麦肯锡等学界、商界*人才的思维特质,进行了科学的梳理,聚焦6大领跑未来的能力,帮助父母塑造28个未来的思维模型,提供超过80个超过百万家庭认可的实操性应用策略。

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也不能永远陪伴孩子。但帮助孩子自小拥有在任何环境中脱颖而出的超强思维,才有可能系统性地预防成长“痛点”,永远拥抱变化,成就更优秀的自己。

我们不应定义孩子的未来,而应让他具备走向未来的勇气和能力。


【作者简介】

斯坦福妈妈

朋友爱称“金小胖”,美国斯坦福大学MBA,中科院心理所教育心理学博士在读,抖音百万粉丝大号“斯坦福妈妈”创始人。

深度、系统研究儿童科学发展规律,因在亲子阅读、儿童早教启蒙领域的科学内容持续输出,获得深度影响力,受百万爸爸妈妈信赖。


【媒体评论】

我看教育,大多要在孩子的人生中设好等量的格子,批好同样的脚注。可孩子*是不羁的生物,他们必不应长成同一个模子,度过相似的人生。这本书很特别,它不向父母设限,而是教父母有野心地突破教育理念的桎梏,进而培育出内心丰富而强大的孩子。所以,我推荐这本书。
——盖茨基金会中国区主席、一土教育创始人 李一诺
这本书的主旨是帮助父母解开构建孩子多元思维的密码,既能打造孩子的超级大脑,也能丰富父母自身认知,和孩子一起成长。我始终相信,优秀的人身上是有共性的,如超强的执行力、终身学习的态度、领袖气质,以及快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这背后,正是思维带来的强大力量。我推荐这本《斯坦福妈妈多元思维启蒙》,因为它可以帮助孩子拥有“共性”,掌握拥抱未来的底层算法。 ——真格基金合伙人兼CEO 方爱之
这本书值得职场妈妈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依然拥有。其一,它“真”,与金小胖相交十余年,孩子年龄相仿,书中的案例是她多年来亲身体验。其二,它“正”,她不断追问教育的意义、成长的本质,帮助家长们认知如何培养有意终身的能力。其三,它“实用”,大道理容易将,但是金小胖能给出实用技法,哪本书、什么游戏、怎么样讲的故事能让这些理论在生活中落地。希望每个家长有机会看看这本“真正实用”的《斯坦福妈妈多元思维启蒙》。
——麦肯锡商业加速器首席运营官 邱天
人生旅程不是定理,而是多元的可能性。作为见证作者一路转型、成功创业、升级为母亲并同为创业者的女性,我想说,这本书不是成功经验的骄傲分享,不是炫耀“别人家孩子”走过的路,而是用真情实感记录了金小胖在养育女儿过程中,身为人母与孩子一起经历的二次成长,培养孩子自主选择的勇气与判断力,是任何财富与知识难以替代的。
——书中“自己骑车送蛋糕”的女生,派悦坊创始人 王倞
不平凡的2020年催人思考人生的要义:如果说教育的本质是在爱和学习中成人,那么初为父母就是一场人生的大考。稚嫩的孩子需要父母的呵护,而父母也需要支持和解惑。《斯坦福妈妈多元思维启蒙》正是这样一本书,助父母和孩子在爱中相伴成长,一同构建认知,锤炼思考,学会选择。有幸和作者相识多年,见证她从职场到创业再到网红妈妈知行合一的精彩人生,更深信这部带着对孩子爱与关注的力作能伴读者在为人父母的长路上自信前行。
——麦肯锡公司前全球董事合伙人 彭壮壮
年轻的父母们读这本书,不仅是因为自己有个小孩子,更因为自己就是个大孩子。我以为,这是一本给像我这样的大孩子们看的书。 学生时代,父母在教我们;如今,孩子在教我们。金小胖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有很多思考,有很多孩子的生长与父母的领悟,有些体验似曾相识,有些思路相见恨晚,让我受益匪浅。成人世界我们面对的很多问题,其实是童年时经历的延伸。我很喜欢这本书,启发我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复盘自己的童年,也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成为更有爱的自己。
—— 知名80后创业者/Discuz!伙伴云创始人 戴志康
这本书提出了很多方法和技巧,对当下父母会有很多借鉴和启迪意义,我也看到斯坦福更倡导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中,怎样通过双方心灵的交流把善良、责任感、同理心等做“普通人”的基本要素传承给孩子,使这些“普通人”要素成为孩子“自驱力”,让“好奇心”成为孩子真正的竞争力。书中很多思维模式都可以给父母以启迪,但是我觉得人生的 马拉松不应该只是盯着上斯坦福、进麦肯锡。所以,我一直信奉这样一句名言:“上天应该奖赏平凡,因为它创造了一切!”
—— 北京大学斯坦福中心执行主任 程嘉树
一个人内心强大的底气是什么?在这本《多元思维启蒙》中,我看到了更多的可能。在查理·芒格提出的多元思维模型基础之上,这本书中所提出的观点都很有前瞻性。它从升级思维模式的逻辑入手,帮助父母了解培养一个有底气内心强大的孩子所需要的能力系统和提升路径,帮助父母了解如何培养一个未来的成事之人。我愿意推荐这本书,因为我相信它能够帮助父母在教养之路更睿智、更从容。——诗人、作家 冯唐


【目录】

*章 自主学习力:如何不用逼,孩子就能好好学习

自驱力思维:孩子做事“3分钟热度”怎么办?

学习思维:孩子的学习畏难情绪怎么解决?

演化思维:如何让孩子不断进步?

融合思维:孩子一根筋,不会举一反三怎么办?

第二章 多维思考力:如何让孩子拥有高效思维

科学思维:孩子很爱顶嘴怎么办?

逻辑思维:孩子说话没主次、做事没条理怎么办?

价值思维:孩子沉迷于手机和电子产品怎么办?

连接思维:孩子说了想要自杀这样的“狠话”,怎么办?

第三章 持续行动力:如何让孩子积极努力,想到又做到

行动者思维:孩子做事拖拉,经常半途而废怎么办?

目标思维:孩子假用功,分数不升反降怎么办?

复利思维:孩子学习没耐心、不能持之以恒怎么办?

风险思维:胆小vs冒险,如何让孩子进退有度?

工程思维:工程思维:如何让孩子识边界,更靠谱?

第四章 共同想象力:如何让表达变成影响力

结构化思维:孩子说话颠三倒四,半天也说不明白自己的想法怎么办?

故事思维:孩子如何流利表达,把话说到对方心坎里?

创意思维:不光成绩好,灵魂也有趣的孩子怎么培养?

人文思维:如何培养,才能让孩子受人欢迎、不被淘汰?

第五章 深度影响力:如何让孩子成为受欢迎的人

格局思维:孩子斤斤计较,爱生气怎么办?

协同思维:孩子吃独食、我行我素怎么办?

领导力思维:孩子不受欢迎,无法融入集体怎么办?

竞争思维:孩子输不起怎么办?

信用思维:为什么越被信任的孩子越优秀?

第六章 人生设计力:如何给孩子未来竞争力

成长思维:孩子好胜心太强,输了就哭闹怎么办?

批判性思维:孩子人云亦云,没主见怎么办?

灰度思维:孩子玻璃心,一受挫折就放弃怎么办?

理性思维:孩子动不动就大喊大叫、大哭大闹怎么办?

逆向思维:孩子做事死心眼,执拗偏执怎么办?

概率思维:孩子如何减少犯错,*限度复制成功?


【免费在线读】

价值思维:孩子沉迷于手机和电子电子产品怎么办?

在我的直播间里,有很多父母跟我抱怨孩子每天躲在房间里不出门看漫画或者动画片,长时间沉溺于玩手机或者上网玩游戏,也有父母跟我说孩子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不知道该怎么引导。还有一些父母给我留言说,孩子遇到一点困难就放弃,应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是非常普遍的教育问题,问多了我就发现,其实他们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关键词:意义。熊培云先生在《西土东风》里说人是意义动物。然而今天很多孩子的成长问题,恰恰出在了“意义”这两个字上。因为我们大部分的父母都喜欢用任务来管束孩子的成长目标,让他们不断地去完成一些简单直接的学习任务,但是却忽略了告诉孩子为了什么而去努力演绎自己的人生之路。

那么很多父母又要问,怎么和孩子讲那些看起来甚至有点“假大空”的所谓意义呢?孩子也对父母的所谓意义教育要么是毫无感知力,要么就是充耳不闻,其实关键问题还是出在我们没有从小让孩子养成一种真正的价值思维。所谓价值思维其实是我借鉴股神巴菲特的理念,意思是选定有价值的事物对他们进行长期投资。也就是说,我们要帮助孩子通过不断地意义选择和判断,形成自己的价值思维方式。正如斯坦福校友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他们创立谷歌的价值理念叫:不作恶。三个字非常简单,其实长期坚持做到是特别艰难的,掌握大数据和算法能力的超级科技公司,如果能在巨大的数字权力面前可以坚持做到不作恶,就已经是非常伟大的事。

为人父母,从孩子在腹中生长,到他呱呱坠地,再到他牙牙学语,在他整个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可能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孩子究竟要为何而生活,或者说我们希望他们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所有的父母都饱含着对孩子的满满的期待:我们希望他人格健全,正直勇敢、谦逊豁达、独立担当、健康快乐、内心充沛、自由而丰盈……这些优秀的品格,是所有家长都希望能够赋予孩子的。但是,孩子一生要追求什么自己的意义、使命和价值,我们却很难帮助孩子发现他们生命中*重要的东西。大部分父母,对孩子的价值思维养成,不是放任自流,就是强加干预。这*终都会阻碍孩子形成自己的价值系统的有效建立。从而出现本文开头那些看起来毫无关联,但是背后逻辑和原因却很一致的教育问题。

我记得我曾经做过一份暑期实习,遇到了一位非常崇尚权力、金钱以及性的上司,我的职位是他的助理。在他的观念中,“钱”的地位十分超然。他经常用金钱和豪车以及奢侈品等等物质因素来彰显自己的地位,同时也把这些物质标签作为诱饵去引诱花季实习少女。所以在他的行事风格中,毫不夸张得说是“时时朝钱看”“事事用钱办”,很多跟他工作过的妙龄女同事都被他成功猎艳。而我这一代人的价值思维的形成都是父母言传身教赋予的,或者说我们小时候各种物质和光怪陆离的刺激是很少的,我的父母都是老师,他们的价值系统里都更崇尚知识和智慧。所以,虽然我并非出身在大富大贵之家,但是长期以来的价值观养成,让我根本无法认同他的做法,也*不可能屈服于他的淫威,所以很快我就离开了这家公司,毕业后就拿到了麦肯锡的offer。

这段经历让我记忆犹新的是,那些屈服的女孩对那些物质的渴求完全遮蔽了他们本来应当拥有的价值思维方式,女性把自己物化之后的丑陋,是我内心*不能认同的,当然,我并不是自命清高,也并非否认金钱的重要性,但是在我的价值思维体系中,幸福和健康是*位的,认知和智慧其次,经济和物质的排序比较靠后。所以,如何帮助我们的孩子建立一套可以终身受益的价值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很多父母舍本逐末,只关心那些简单量化的成绩和作业,或者简单的听话与否。所以,父母要做的,并非是强硬地替孩子做好每一步的规划,安排好既定的路线,而是帮助他形成自己的价值思维系统,这样,他们就会在人生面临各种抉择的时候,拥有健全的价值思维系统,不仅不会行差踏错,而且他们也更加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努力,为了完成什么样的使命在奋斗。

很多家长又要问,怎么帮助孩子建立一套价值系统呢?我有一个朋友曾经跟我分享过两句话,对我启发很大。*是“什么不能做”,第二是“哪个更重要”。“什么不能做”是限定好底线,在涉及“法律”“品格”等方面的问题时,要设立一条鲜明的红线,绝不可击穿。比如“不撒谎”“不偷不抢”“不赌博”“不用暴力解决问题””不吸毒“”不能伤害自己“等等都属于底线。而在底线之上的“什么更重要”就是个优先级选择的问题。所以我们还是要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力,让他们拥有判断和比较的能力,找到对于自己来说更加珍贵的价值和意义。而我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会和孩子一起去寻找那个更重要的部分,人生的价值思维是通过大量的优先选择排序形成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比如在交朋友的问题上,“兴趣相投”和“长得好不好看”哪个更重要;比如在学习的时候,“时间长短”和“投入程度”哪个更重要;比如在安全问题上,“保护自己”和“遵守规则”哪个更重要……这样的排序是需要长期的自主有效实践,才能让孩子形成真正属于他品质的价值思维系统。在孩子的幼年时期,可能需要父母协助孩子去做一些必要的选择和排序,这样孩子不至于毫无准绳,但是父母在这个阶段也更容易学会代劳和强加干预。在孩子的青少年时期孩子的价值认知系统会自然而然地将这些选择内化为自己的内在意识和行为准绳。逐渐地,他们就不再需要父母帮助,就能下意识地找到对他们来说更重要的价值。当父母开始有意识地设立底线、引导孩子自主做出排序的时候,也就成功迈入了建立价值系统的起点。

优质的价值思维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如同滚雪球的漫长的坡道。那么,在这条漫长的建立价值思维的道路上,有两点至关重要。

在疫情期间,一对父母的行为对我印象非常深刻,他们带着孩子在我之前走进电梯,爸爸一边拿出纸巾按电梯的按键,一边口中说着:“要防止病毒传播,要讲卫生。”话音没落,随手又把纸巾丢在了地上。当时我内心真的非常愤怒,甚至诅咒这样的人活该要被病毒感染。在我看来,这对父母哪怕对孩子说一百遍要“讲卫生”,都比不上随手将垃圾丢在地上这个行动来得更具有负面示范效应。

第二,不要强制和限制。孩子价值观的形成有时候会因为父母过度干涉和强制而适得其反。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常看到和听到的就是“不可以”。比如父母觉得孩子玩电子游戏是*不行的,所以就杜绝孩子和手机、Ipad和电脑等一切电子产品的接触,结果常常会导致孩子在长大无人管束之后,很容易游戏成瘾;比如父母觉得孩子过早接触钱不好,所以从不给孩子零花钱,但孩子在内心对钱的极度渴望,让他们更容易变成挥霍无度和内心贫瘠的人……当父母总是处处限制,孩子内心便永远处于匮乏的状态。对某件东西的稀缺和渴望会让孩子更有可能去铤而走险,去恶补他曾经得不到的东西。

因此我建议,在孩子两三岁,他的视力发展初期和自我意识刚开始萌发但是自控力非常薄弱的时候,,父母可以限制得多一些,但是当孩子步入了下一个阶段,父母应该渐次放松,给孩子选择的范围,让孩子在一次又一次的取舍练习中形成自己的价值思维体系。

所以,我希望我的女儿哼哼将来成为一个她能知道自己想什么要什么的人。我希望她步履不停地去定义自己的目标,并且有去实现目标的勇气和能力。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她肯定会不停的受挫,但她能坚持着去实现一个又一个的目标。这个这些目标的定义,不是来自于我,不是来自老师,更不是来自于社会,而是来自于她自己。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非常认同这句话,父母作为孩子天然的老师,就是要成为这样的一棵树,一朵云。而且在我看来,父母可以成为一棵不那么枝繁叶茂的树,但是它生长的枝叶总是朝向光明;父母可以成为一朵不那么洁白无暇的云,但是它投下的阴影能够包裹住黑暗。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之下,孩子自会生长出足够的能量和底气,看到社会的阴暗面时,仍旧能向上蓬勃生长,找到通往光明的出口。

【福妈方法论】

  1. 言传身教:父母用自己的一举一动影响孩子的价值体系构建。
  2. 不强制也不限制:让孩子自我选择,在多次取舍中塑造自己的价值体系。

连接思维:孩子说了想要自杀这样的“狠话”,怎么办?

在和朋友谈天的时候,他聊到自己孩子和妈妈吵架,在非常激烈和沮丧的情况下说出了这样的话:“我还不如死了算了,当初为什么要让我来到这个世界,这么痛苦……”这句话从只有8岁的孩子口中冒出来的,让这位父亲感到惊讶之余,更是无尽的恐惧。年纪才这么大点儿的孩子,怎么会轻易说出“死”这种话呢?

甚至有的孩子不仅仅把自杀和死挂在嘴上,还付诸行动了。我总能看到这样的社会新闻:孩子某次没考好,吓得不敢回家,跑到学校的楼顶一跃而下;一个高中生大小的男孩儿,不知因为什么和妈妈在车里吵架。*后在车辆川流不息的高架桥上,他一把拉开车门,冲到桥边,从数米高的桥上纵身一跃……这样的悲剧一直在我们身边不断上演,大部分解释把问题归结到沟通方式上,我内心存有很大的疑惑。

尤其是在我当母亲之后,这些之前随手在手机上划过的社会新闻,给我带来了比之前更大的触动,我也开始下意识地找寻这些孩子放弃自己生命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

在之前我们已经写到的价值思维里,我谈到了“价值”这个词。在这个词汇所包含的所有内容里,生命价值是*基础层次的价值,也同样是*不能触碰的底线,他就如同1000000……里面的1,其他的都是0。所以我教育女儿哼哼(尽管她现在只有四岁):任何时候,无论遇到了怎样的事情,绝不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我们都无权去处理它。前面提到的新闻中这么多孩子,他们怀抱着一种几乎是无畏的勇气和冲动,轻而易举地将自己*、*的价值抹去,决绝地斩断了自己和父母亲人,和世界之间的联系。

这到底是是因为父母管教的严苛,还是因为沟通方式的失当,还是孩子行事冲突东、内心脆弱……现在我终于发现,孩子之所以放弃得这么轻易,并非可以用他们太过脆弱,又或是一时冲动来解释的。在“放弃生命”的背后,我发现了一个共性:孩子和其他人之间的连接太弱。当孩子没有和家人或者世界产生更多的连接时,他就会把自己看得很轻,他就可以毫不犹豫,随时了断。终于我也发现,其实爱的本质就是连接,一个人和这个世界的连接深度,实际上整体上可以量化一个人的“爱商”——连接深度和广度的商数。

为什么连接这么重要,而且跟孩子的健康成长高度关联呢?连接其实就是一个人与其他人之间,那条看不见的线。我们和至亲至爱的父母孩子,携手共度风雨的朋友,一同加班到深夜的工作伙伴,甚至每天给我们送外卖的外卖小哥儿,经常吃的路边摊的店老板之间都会产生联系,和他们之间牵出一条条细细的线。这些线编织成网,把我们牵扯在人世间。只不过,这些线有的像结实的风筝线,有的像风一吹就断的蜘蛛丝。当一个人和世界的连接不够,那么他在遇到巨大的失望和困难的时候,就定然容易迷失和放弃自我,因为那种放弃的快感,会大于连接的痛感,所以他们才会酿成悲剧。

当然,只建立连接是不够的,连接质量同样重要,它是衡量幸福感和成就感的重要指标。缺乏有质量的连接,意味着一个人的爱的能力是缺失的。我们和家人之间的亲情,和朋友之间的友情,和工作伙伴之间的“战友”情……所有的与人和事物的连接里都是爱的质量。当人与人,人与世界,人与自己的内心连接更得紧密,联系得更深刻,也就能提供给我们更多的情感支撑,不至于在遭遇重创的时候,突然断裂。

因此,我们养育孩子,应该让他们和世界,和他人,和万事万物建立有质量的联系,而不应该让他们表面上活在一个处处有连接,但质量却很弱的关系网络里,甚至活在一个无人问津的孤岛上。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MGH)精神科医师、精神分析治疗师罗伯特·瓦尔丁格教授,作为著名的成人发展研究所第四任所长,他正在继续其前面三任自1940年以来一直进行的两项精神医学领域*负盛名的“人生全程心理健康研究。在过去的75年里,这个团队跟踪研究了700多个家庭,那么他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呢?那长达几万页的数据记录,记录了这700多个家庭的生活,研究人员从这些记录中间,到底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从75年的研究中,*明确的结论竟然不是关于财富、名望,或更加努力工作。而是:良好的人际连接质量能让人更加快乐和健康。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提升孩子和世界的连接质量呢?我认为有两点至关重要,安全感和价值感。

首先是安全感。一个孩子的世界能有多大呢?在孩子还是一个幼儿的时候,他的世界是很小的,就限定在家庭范围之内,而父母就是他小小世界的支柱。因此父母在*初始,作为孩子的世界后盾,更作为所有连接关系*为核心的部分,需要给孩子足够的情感支撑,让他获得充足的安全感。

我参加过一个线下的正面管教课程,在上课的时候,听到了一个妈妈讲的这样一件事:她有两个孩子,姐姐四岁,弟弟两岁。突然有一天,姐姐跑过来,站在她面前,用一种很理直气壮的语气告诉她:“妈妈,我要揍弟弟一顿!”此言一出,妈妈当时就非常生气,很想批评孩子两句。如果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怎么做呢?我当时是这么想的,一个四岁的小孩子已经拥有这样的行为能力,明明可以直接动手的,为什么还要专门跑到妈妈面前告诉她这件事呢?没错,姐姐只是想测试一下妈妈的反应。她设立了一个表象为“我能否揍弟弟”的命题,实际要验证的是“你是否还像原来那样爱我”“我是否还像原来一样重要”。如果当时妈妈立刻就发火,那么小女孩儿得到的答案就是“我没有弟弟重要,你爱弟弟胜过我”。因此,妈妈当时应该做出的反应,不应该把关注点放在“不要揍弟弟”而是放在“我真的很爱你”上面。所以,这个时候如何表达会直接影响一个孩子对家庭和父母的认知。

在我看来,父母永远无法将孩子永远控制在“家”这个小小世界中,那父母能够做的,就是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不断加强爱的连接,给孩子安全感,让他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的。幼小的孩子因为自身的不成熟,所以让他们异常敏感,他们能从父母的一言一行中敏锐地感知到父母的态度。所以我建议,父母要经常向孩子传达爱,表达爱,将“我爱你”挂在嘴边,经常给孩子拥抱,或者花一点时间来和孩子进行双向沟通而非单方面的灌输一些指令和宣讲。这些很简单的充满仪式感的表达,会不断加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连接。当然,*重要的是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因为父母的这种冲突,会直接给孩子造成很强的不安全感,他们认为这个家庭可能要随时崩溃。所以,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是身为父母对待孩子的基本底线。

父母和孩子的连接就像是一条索道。如果它足够结实,即便是孩子长大,脱离了家庭环境,走向广阔的世界,他依然能通过这条索道找回父母,和父母分享自己的困扰和忧虑。将彼此之间的这条爱的索道变得越来越稳固。

其次是价值感。在孩子逐渐长大,他的连接半径会以家庭为中心会不断扩大。我们将家庭这个内核打造得足够稳固之后,也希望孩子能够在家庭范围之外,获得其他的高质量的连接。身为父母,我们怎么做呢?我认为,追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关键。

我曾有一次去南非出差,看到公益组织在当地做一件事情,让我极其震撼。他们并不是在援助生活物资,也不是在提供医疗服务,而是在告诉当地人民“你是重要的,你的生命是有价值的”。这在我们看来是匪夷所思的一件事:生命本不就是有价值的吗?可是放眼当地人的生活状态,我又觉得这句话极其重要了。或者因为贫穷,或者因为疾病,当地人的寿命平均约三十岁,他们的人生一眼就能看到尽头。所以他们整日无所事事,百无聊赖地躺在大树下乘凉。死亡对于他们而言,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因为他们甚至自己都不把自己看得很重要。而当一个人自己都认为自己的人生毫无意义的时候,他的精神世界就是一片荒漠,他的价值感无从获得,和一切的连接也无限减少,*终会滑落至何等地步,我不敢去想。

那么,如何教会孩子给自己的生命赋予价值感呢?

我从麦肯锡工作,到去斯坦福读书,再到辞职自己创业,再到现在成为一个作者,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和世界、和社会发生连接,我在不断地增强自己的价值。通过不停地制定和实现目标,我对自己的定位越来越精准,也更能了解到自己存在的意义所在——我希望能将我的经验为更多的父母提供心智能量,尽可能减少大家走弯路的可能。这,就是我的价值感。以我为例,一个价值感强的人,即便经历再大的风浪和挫折,也不会轻易放弃自己,放任让自己滑落至谷底。在序言里大家也能感受到我的人生故事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甚至充满了险滩。但是我自己不仅能走过来,而且可以不断超越自己,增强我和世界的连接质量。

对于父母而言,我们会在孩子逐渐长大成人的过程中,慢慢退出孩子的全世界。那我们能做的,就是逐步从陪伴到放手让他去开阔视野,去遍历人世,去遭遇不一同的同人生际遇。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不应强加干涉孩子的选择,只要在他沿着索道回来找寻我们的时候,给他一个爱的拥抱和鼓励。

人生是一道漫长的旅途,而父母在孩子成长早期的时候,需要努力学会帮助孩子逐步地和这个世界产生有效的联系与真正有质量的连接,他们才会亲手将这条旅途周边的风景变得色彩斑斓,而且意义非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