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乘风破浪的姐姐”宁远2020亲子教养之作。

畅销书《把时间浪费在美好事物上》《有本事文艺一辈子》的作者;

获得过中国主持人奖*奖“金话筒”奖;“远远的阳光房”服装品牌创始人;把时间浪费在美好事物上的生活美学家。

十点读书、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新京报、看天下、凤凰卫视等重量级媒体多次专访。

LOHAS乐活杂志连载作家,一个APP热门作者,微信公号大V【治愈系心理学】多次热门转发。

☆ 和三个孩子的爱与日常。教养就是生活本身,以母亲的天性面对孩子。

我能给孩子的只有两样东西:爱与平常;教育的*步,是做好自己;在不确定哪种教育方式更好的时候,用一个妈妈的天性来面对孩子;静静地陪在孩子身边,只是陪伴。这也是蔡颖卿在践行的教养方式。

☆我们养育孩子,也培养自己,既要做妈妈,又要不失去自己。

宁远养育三个孩子的真实日常。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家长的成长过程;妈妈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心安理得地休息;给自己独处的自由,在静默和沉思中滋养自己;有定期的聚会,读有营养的书……更好地做自己。

☆ 三川玲、渡渡鸟、粲然、蔡朝阳、蔡颖卿 联袂推荐。书中附有教育问答,满满的干货。

宁远畅谈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如何对孩子进行美育的,如何平衡对三孩子的爱等。


【内容简介】

我是三个孩子的妈妈。

我认识很多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孩子的妈妈,她们总因为陪孩子时间太少而产生焦虑和愧疚;工作时却牵挂着孩子无法全心应对。

“做一个过得去的妈妈就好。”我总是这样劝慰。要心安理得地接受“我是一个不完美的妈妈”的事实。除此之外,还要心安理得地休息,安排独处的时间,热爱这个“热爱自己”的自己。很多时候,我用一个妈妈的天性去面对孩子,我能给孩子的只有两样东西:爱与平常。寻常里,作为父母是怎样过日子的,每天吃什么,家里是怎么装修的,怎么面对友情、关系等。其他东西需要孩子自己去找。

妈妈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在静默里获得滋养,才能给孩子给世界以从容的微笑。我们可以通过探索一种有美感的生活来成全一个更完善的自己:读一本有挑战的书,进行有营养的交谈,不为抵达某处而开始长途跋涉……我不想填满孩子的生活,我想给他们很多空白。我也有我自己的生活,我也想要我自己的空白。

教育是无形的,教育不是你要教给孩子什么,教育首先必须是:施教者,你在成为什么。

愿我们大家都能好好做自己,做一个放松又坚定的妈妈。


【作者简介】

宁远

作家,生活美学家。曾人电视台主持人、高校教师,获得过中国主持人奖奖“金话筒”奖,2011年辞去教职,离开主播岗位,经营原创服装品牌“远家YUANJIA”。现在是三个孩子的妈妈。

出版作品《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有本事文艺一辈子》《丰收》《真怕你是个乖孩子》《素与练:日常的衣服》《爱与平常:一位妈妈的育己书》


【媒体评论】

年轻时她做过许多梦,梦不大,她都一点一点慢慢地实现了。

——十点读书

宁远身上有我所羡慕的关于生活的样子:美好的家庭,三个孩子的妈妈,做衣服的手艺人,一个养活自己的阳光房……这一切,真的很动人。

这个美丽自在到骨子里的女人,用她一点一滴的经历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生命真正的意义。

——《就想开间自己的小店》作者 夏小暖

成都没有阳光,但有她在的地方就显得很温暖。

一直那么努力地生长,又何尝不是一意孤行地燃烧。

——杨菲朵

对于我来说,宁远是一个正面肖像。她的才华,她的热情,她的周到,她的情调,她的吃苦耐劳和种种巧思妙想,都给人以美好的感觉。

——作家洁尘

她换任何一种工作,你都会觉得美好,她的一个特殊功能就是把任何一种生活,都过成美好的样子。

——丸子小


【目录】

序 做一个过得去的妈妈就好

章 一个妈妈的爱与平常

002  以一颗平常心,陪孩子慢慢成长

006  陪伴孩子,成长为更完善的自己

010  孩子是上天派来的使者

014  带孩子去乡下

021  自由生长的生命,有多舒展

026  珍视孩子的每一个现在

030  爱是与孩子的琐碎日常

036  爱是一个动词

第二章 和我的孩子一起长大

042  面对孩子,我有义务活得更美好

048  相信,是爱的起点

052  带上孩子去旅行

056  陪你一起成长

059  过多的选择会好吗

064  每个妈妈都爱自己的宝宝

079  做个旁观者也很好啊

083  面对孩子,我也有无助的时刻

086  被绘本改变的生活

第三章 我们养育孩子,也培养自己

090  我不是一个完美的妈妈

095  偶尔不做妈妈,做自己

099  爱是底色,稳稳接住的“底”

101  努力做一个深深扎进生活的人

103  永恒的同情心

107  没有谁会后悔成为母亲

第四章 我不是天生的妈妈

112  母亲之姿

114  就在那一刻,我决定要孩子了

120  是孩子,让我意识到自我的重要性

126  放松一些,享受做妈妈

131  学会对另一个生命负责

135  三个孩子,魂牵梦绕,山水相依

139  那些为爱付出的代价,是永远难忘的啊

    —我的生产日记

第五章 碎日子,不记下来就忘了

第六章 养育问答

跋 为另一个生命负起责任,有了盔甲也有了软肋——为珍贵是平常


【前言】

序 做一个过得去的妈妈就好

我认识很多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孩子的妈妈,她们总因为陪孩子时间太少而产生焦虑和愧疚。另一方面,上班时牵挂着孩子也无法全心应对眼前的工作。

现代社会强加给女性很多负累,好像我们扮演好所有角色才会获得所谓的幸福。尤其在城市,一个女性要在职场和家庭随时完成身份的完美切换:穿上高跟鞋我们就是往前冲的职场丽人;系起围裙,我们又要做善解人意的妻子。

有一天我们当了妈妈,一整套属于妈妈的标准又来了:你要这样养育孩子,你要那样照顾孩子的情绪,这么做是错的,那么做是缺乏考虑的……处在这些漩涡里,一个“战斗中”的妈妈很难不被影响和裹挟。

如果我们的幸福是被他人(社会)决定的,我们就很难在这个洪流里建立起自我。为了“正确”和“标准”,付出的代价就是,一个又一个妈妈的面目变得模糊。

可是啊,难道不是因为做了妈妈,我们才有可能去完成一个更好的自我吗?孩子的出现应该是一个机会,一个使女人变得更完整的机会。每一位妈妈都应该过一种不被他人(社会)捆绑,也不把自己的未来和希望捆绑在他人(孩子)身上的人生,同时,我们还要肯定个体内在探索的意义,而不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里迷失自我。

“做一个过得去的妈妈就好。”我总是这样劝慰那些希望成为完美妈妈的女性朋友。要心安理得地接受“我是一个不完美的妈妈”的事实。除此之外,还要心安理得地休息,安排独处的时间,热爱这个“热爱自己”的自己。

妈妈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在静默和沉思里获得滋养,也才能给孩子、给世界以从容的微笑。是的,这是“一位妈妈的育己书”,我通过书写,在文字里进行对自我的探索和审视,是在很认真地“养育自己”呢。

我和几个同为妈妈的好朋友有一个组织,组织的名字叫“老娘今天不是妈”。我们会定期组织聚会,有时只是一个下午茶,有时一起大吃一顿小龙虾,又或者相约到熟识的小酒馆喝上几杯,兴致来了还要在离家不远的酒店开个房间彻夜长谈。

的一次活动,是组织了一次为期八天的旅行。总之,活动五花八门,的相同是不带孩子,因为“老娘今天不是妈”呀。

在聚会时,我们还时不时地提醒彼此,聊天中不要提孩子,我们要谈论美、文学、友谊、八卦、喜欢的明星……总之,就像我们还是十多年前那群无所事事的少女。

当然,这所有的交谈,后都会成为对彼此的支持和滋养,鼓励我们去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不是为了做个好妈妈,而是,做个好妈妈能让我们的生命更完整。如果大家都这么“自私”一点,很多焦虑可能就不会发生了。每个生命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只能从自我出发去考虑问题。

不要焦虑,要知道有很多事情可能越是用力越做不好,比如“举止自然”,比如爱一个人。我们太容易把爱当作筹码从而占领情感或道德的高点,以此来入侵他人的生活。放轻松,生活里有太多值得去努力的事物,唯独不需要“努力去爱”。

爱他人不是的道路,我们还可以通过探索一种有美感的生活来成全一个更完善的自己。

那些可以轻易获得的,一抬眼就在眼前的,感官的刺激,炫目的事物早已对我不构成吸引力。需要用心才能体会的细微,读一本有挑战的书,进行有营养的交谈,不为抵达某处而开始的长途跋涉……通过这些,训练一颗不受束缚又有觉知的心,在日常生活里获得滋养,拥有对抗虚无的力量。

每晚照顾好孩子们上床睡觉之后,我就走进书房。这是一天中享受的时刻,有时候阅读,有时候听音乐,有时候写作。“寂静像雾霭一般袅袅上升、弥漫扩散,风停树静,整个世界松弛地摇晃着躺下来安睡了……”也就是在这样的氛围里,我写下了我与三个孩子的爱与平常。


【免费在线读】

面对孩子,我有义务活得更美好

几年前,一个早晨,两岁的小练在书房外的阳台上玩耍,我听到她突然冒了句完整的话出来:“太阳出来了。”在这之前,她只会说出一些词语。我往外看,太阳真的从稀薄的云层里冒出来了,微微的阳光照在树上、房顶上,还有她的身上,她正抬着头对着天空发呆,孩童的认真总是那么动人。

我停下手里的工作,离开书桌走向阳台,和她一起坐在地上抬头看。这城市的天空总是布满阴霾,而今天,有太阳从稀薄的云层里穿过来,我们的衣服上、头发上都布满了一层淡淡的金黄。我又侧身注视着女儿,看阳光下她一头微微有些自然卷的黑发在微风里肆意飞舞,哦,居然有风。她发现我在看她,不好意思地埋下头玩弄手里的晾衣竿了。

我赶紧回书桌写下:

你的出现,

柔软了我看世界的眼神。

那些花呀草呀,

都变得生动起来。

和她去广场上玩,拉着她出门,心里想着此行的目的是去广场,一路催她快走,她却毫不理会,路上有个小石头她能玩上半天,碰到只小狗迎面而来擦肩而过,她转身尾随,好不容易狗狗远去了,她又要妈妈抱着去摸摸邻居家院墙内探出的三角梅。

一开始是催她,因为惯性或条件反射般地催她,说:宝宝快点,不玩了,我们要去广场呢。她根本不理会,在她看来,的事儿就是眼前的一花一木,我只好耐着性子陪她玩,玩着玩着竟然发现这些事还真是挺好玩的:小石头圆圆的,长得有意思,还可以变成工具敲打地面发出声音;小狗对女儿很亲热,舌头伸出来的样子好可爱;三角梅红得好浓烈,真美。又想:既然是为陪她,走到哪里不是一样?为什么一定要去广场呢?谁说行走就一定是为了到达目的地呢?带她逛超市,上上下下的电梯把她完全吸引,坐上去又坐下来,一遍又一遍绕圈圈,才不管电梯只是一层楼到另一层楼的交通工具。为什么电梯就不能当好玩的东西呢?坐了几遍之后,有些不耐烦的我开始这么问自己。她又要坐,忍住不耐烦,我拉着她先是一脚踩在电梯上,再同时一屁股坐下来,然后在电梯徐徐上升或降落的过程中,一起睁大眼睛看周遭的人和事,等到我们这一级台阶快变成平地时又一下子一起站起来,我尽力用她的眼光和感受去体会坐电梯,这才发现,还真是有意思哦。

如果我们以一颗单纯之心去理解,尝试着从孩子的角度去观察,就会发现,电梯就是一个好玩的东西。去观察、去理解,而不是与她的成长过程作对,我们所需要的,是与孩子的天性合作。

孩子是在通过她的身体感知这个世界,她没有任何经验,没有任何教条,一切反应都是生命直接的反应,这是多么珍贵的体验。当我去观察、去理解,我惊讶地意识到:生命中原初的那份快乐和敏感,竟然就这么被唤醒了。

又说回三角梅,开始,看到盛开的三角梅,女儿总是要求我把花花摘下来,她想要拥有美丽的花儿的愿望非常强烈。我就抱着她来到三角梅前,我说:你看,花花多美呀,让它长在这里吧,我们来摸它吧。她就当真去摸。我说:花花好美,要轻轻地摸呀摸。她就当真轻轻地摸。几次过后,“轻轻地摸三角梅”就变成了她乐于参与的游戏,由此还发展到了轻轻摸花园里的所有植物,摸邻居家的小猫,摸爸爸和外公的胡子。她摸的时候是那么温柔和细致,好像她真的可以与那些事物互动和交流。

这些事情让我意识到,不要通过权威,而要通过美感让她感到什么是对的,让她从心里生长出来对规则的理解,而不是臣服于大人的命令。比如,当孩子乱扔东西时,我首先要做的不是告诉她乱扔东西是不可以的,我会让她认真看看被她弄脏的地面,用我的语言和表情让她明白,地上因为有了脏东西变得不好看了,所以乱扔东西是一个不好的行为。

要让她感觉到在我背后存在的、比我更高级的精神力量,这个精神力量你可以叫它真理,也可以叫它爱,或者美,或者信念,总之,是高于我而存在的。我需要让女儿意识到:真理在妈妈和她头顶的天空上,妈妈只是这个真理的传递者,妈妈不是权威。有了这种认同,我和孩子才能在这个真理的指引下往一个方向去。

妈妈不是权威,妈妈也有自己的局限,妈妈也会犯错,但我们头顶天空上的真理一直在那里,爱一直在那里,美一直在那里。

教育的步,是做好自己。如果我爱玩手机,我的女儿就整天和我抢手机;如果我爱发脾气,我的女儿就热衷于用的情绪表达意愿。相反,我在一旁织毛衣,她就拿出线团坐在我身边绕啊绕;我在做家务,她就会拿着她的小扫帚跟着我比画;我几乎不看电视,她也就对看电视没有特别的渴望。

我希望让她感受到一个乐观、独立的母亲形象,我有什么我就能带给她什么。对于一个母亲来说,快乐而安宁地生活是一种权力,也是一种义务,面对女儿,我有义务活得更美好。

我不记得我的爸爸妈妈童年曾经教给我什么道理,但他们在我心中都有一个恒定的印象:清晨睡意蒙眬中,传来爸爸的哼唱,他正一边唱着歌一边清扫院子,院子里有他刚洒下的水,所以清扫起来能闻到一股淡淡的泥土味。我的妈妈在火边给我烤一只散发着甜香的红薯,火光映红了她的脸庞。这些不经意的美好,形成了我的世界里对劳动、快乐和爱的理解。

所以,就是这样,教育是无形的,教育不是你要教给孩子什么,教育首先必须是:施教者,你在成为什么。

因为女儿的出现,我才逐渐意识到,我过去三十年的生活,有多少是在混沌中度过的,每一天的太阳都是不一样的,生活多么美—而我过去竟然浑然不觉。

秋天的时候,孩子的爸爸从乡下带回一只母鸡养在院子里,一开始,女儿不敢靠近母鸡,她对它充满了好奇,想要亲近,又恐惧,伸出手想摸一摸又赶快缩回来。那之后她每天早晨起床要做的件事就是跑到院子里摘菜给母鸡喂食,先是隔得老远把菜叶子扔过去,慢慢和母鸡靠得越来越近,她在用她全部的身体和感觉去亲近母鸡。一段时间过后,他们成了要好的朋友,母鸡见到她就会咯咯咯叫个不停,而她也一遍又一遍地叫它的名字:鸡咯咯,鸡咯咯。有一天,女儿从鸡窝里捡起了一只鸡蛋,她兴奋地捧着鸡蛋往我这边跑过来的一刹那,我突然就看到了二十多年前,那个早上起床捡鸡蛋又不小心打碎了鸡蛋难过得大哭的自己。

女儿是一面镜子,照出来的是另一个被遗忘的自己。生命就是这么不可思议,在我觉得无路可走、人生无趣的时候,上天就给我派来了一个女儿。2009年,太多的喧哗过后,是这个小生命让我拥有了平静的力量。这之后,我的人生又经历了出乎意料的改变,我很多时候觉得自己快要撑不下去了,但是一看到这张天真稚嫩的脸,又好像看到了阳光,为了面前这个小天使,我也必须明白这个道理:快乐是一种能力,要先把自己照亮,才能给他人带来光。

生下女儿那天,我看着那么一个柔软的小东西躺在我身边,竟然就产生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悲悯,为自己,也为女儿。人生是一次长途跋涉,谢谢上天把这个小东西派来与我同行。

陪伴孩子,成长为更完善的自己

一整天的忙碌,回家晚,停车的时候隔着窗户看见弟弟坐在卧室地上玩儿脚丫子,逆光下小胖子的剪影像只憨憨的小熊,我举起手机在窗边晃了晃,他抬头咿咿呀呀朝我挥舞小手臂。

大门这就开了,走过去,闻声而动的两个姐姐穿着睡衣赤脚扑过来吊在我的大腿和脖子上,弟弟也歪歪倒倒地从里屋窜出来,一屁股坐在不远处要抱抱。大姐嫌我回家晚,二姐连声追问买的演出服为什么还没寄到。我一边安抚解释,一边抱起弟弟,他两只手使劲勒紧我脖子(生怕一不留神被放下),勒得我呼吸困难。

我的背包还挎在一只肩膀上,车钥匙捏在手中,手机眼看要从衣服口袋里滑落到地上,鞋子也没机会换,想说话,一张口嗓子痛,才想起几个小时没喝水了。

这是平常的一天,这是一个妈妈的日常,是涌上来的,是甜蜜的负担。

这也是平常的一天:

要带三个孩子去动物园。早晨妹妹在门外喊“妈妈快点”的时候,我正折叠弟弟的推车,要收起来才能放进后备箱。明明卖点是“一键单手收车”的,关键时刻怎么也收不起来了,初冬的天气,穿一件衬衣忙得满头大汗。偏偏弟弟还不想出门,正举着他的塑料挖挖机到处跑,按都按不住。先把婴儿车推出去再说吧,这么一边想着,一边取车钥匙,咦,车钥匙不见了。玄关处翻箱倒柜找了一遍找不到,快崩溃的时候想起卧室有一把备用钥匙,放下推车和行李回卧室拿备用钥匙,折回来妹妹还在门外不耐烦地吼:快点啊妈妈。

出门看见姐姐拿着明晃晃的车钥匙瞪着我,我说:你拿了钥匙怎么不早说啊?她一边嘟嘴一边说:我出门时说了啊,你忙着收车根本不听我说的。

妹妹还在吼:再不走动物们要睡午觉啦!

一股火从胸口往外冲,到底还是压下去了,走到车子后备箱处,用力继续收婴儿车(以此发泄体内怨气),咦,收起来了。上车,出发,姐姐妹妹噜啦啦噜啦啦唱着,弟弟也笑得嘎嘎嘎的。他们的坏心情来得快去得也快,就我这个无趣的,不再喜怒于色的大人,手握方向盘两眼直视前方,半天不想说话。

这些日子,也不是多大的麻烦,但拉拉杂杂的小事总把人往低处拖,就好像生活一直在彩排,正式演出永远不会到来。时常有人讲,我们这一代的妈妈和上一辈不同,不会把自己的一生寄托在孩子身上,所以做起妈妈来更轻松无负担。既要做妈妈又要做自己,既要照顾孩子又想关照自己内心住着的那个永远不会长大的孤独小孩,有多少人能轻松应对?

小时候看到“爱恨情仇”四个字就会两眼放光,看到“苦难”就以为是吃不饱穿不暖,看到“残酷”就浮现一把眼泪一身血汗。事实上,一个人在与庸常日子作斗争,在杂乱细碎的生活泥淖里奔命的同时还能把自己拔起来,太不容易了。假如有一部书“论一位文学青年成了妈妈之后如何在与世俗交战中赢得自我”,我一定会买来读一读。

“我们都努力着,向着光的方向。”我一位同是妈妈的好朋友在一篇写我的文字里这样鼓励彼此。这位好朋友和我一样都怀揣着一颗文学少女的心,两年前辞去光鲜的某电视台节目总监的工作,带着六岁调皮捣蛋的儿子旅居在大理,渴望写出一部拿得出手的好作品。我读她这句话的时候竟然有点难过。几年前我也写过类似的一句话:我们都脚踩大地,并随时准备迎接飞翔。当了妈妈之后读起来,心境自然是不同了。因为已经知道,有些话说出来容易,践行它,太难。

但还是要坚持下去呵,毕竟我们都看见那或许微弱或许明亮的光,就在前方。正是在经历这一切庸常,穿越泥泞的过程里,我们才会获得生命的广度和深度。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