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关于作者SME,那些你不知道的冷知识
百万粉丝大V,10W 网络爆文作者,知名科普自媒体,2016年网易新闻平台“*有态度自媒体”;
2017年,获得“今日头条青云奖”;“2018年入选“腾讯*影响力科学新媒体TOP10”;2019年“中国科普博览*媒体合作伙伴”。

2.他们看了之后,都疯狂推荐,口碑爆表
中科院物理所、瞭望智库、军武次位面、有书、飞碟说、柴知道、故事FM、大象公会、混乱博物馆、十点读书、淼哥故事会、《青年文摘》、《科技日报》争相推荐,邢立达、章彦博、Papa James、舒元寄语推荐。

3.奇怪的知识增加了——我们的身体竟然如此有趣!
人没有大脑可以活多久? 智齿、痘痘脸、近视基因,人体中有哪些不合理的设计?为什么男性脆弱的睾丸要悬挂在体外?生男生女究竟由谁决定?为什么同样是毛发,头发却比体毛长?动物都有固定发情期,为什么人类却一年365天都在发情?……42个让人万万想不到的人体冷知识,轻松get知识点,秒变话题达人。

4.不哄、不骗、不瞎掰,讲硬核科普故事,我们来真的
知识点源自:人民网、《环球科学》、果壳网、《中华医史杂志》、科学松鼠会 、《人类学学报》、Evolutionary Psychology、《中国科学》、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科学世界》、Singapore medical journal、《中国医院药学杂志》、《品尝的科学:从地球生命的*口,到饮食科学研究*前沿》、《心理学与生活》、《疯狂实验史》、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Board of Family Medicine、科普中国、Scientific American、Nature、Science、Journal of Neurosurgery、《武汉大学学报》等等

5.谨以此书献给这样的你
科学爱好者——谨慎的科学态度 风趣幽默的笔触,让渴望知识、热爱科学的你重新认识自己。
中学生、大学生——大脑、人体、心理学……开启你对科学的兴趣,满足你对世界的好奇。
博学达人——减压、有趣、涨姿势,告别无聊,终结尬聊,让你疯狂输出,变身无所不知的博学达人。


【内容简介】

头发凭什么比体毛长?
生男生女究竟由谁决定?
人没有大脑可以活多久?
为什么男性脆弱的睾丸要悬挂在体外?
鸡皮疙瘩、疝气,人体有哪些有意思的进化残留?

对于我们自己的身体,你是否有很多问号?

本书是知名科普媒体SME继《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之后的又一力作,全书共4个章节,涵盖进化论、脑科学、人体科学、心理学等领域,精选42个颠覆常规认知的冷知识,揭露不可思议现象背后的实际原理。

严谨的科学态度 风趣幽默的笔触

《够笑-年的奇葩人体冷知识》将带你踏上一次奇妙的人体之旅,让你在捧腹大笑之余,不自觉地思考,并收获知识。


【作者简介】

SME


国内知名科普自媒体(SME科技故事),知乎科普大V。
SME的三个字母分别代表Science (科学)、Medium (媒介)、Entrepreneurship (创新精神)。这个有趣的平台喜欢聊聊科学家、挖挖科学史、发掘一下科技背后的故事,擅长以有趣且短而精的科学故事打动读者,传递知识的温度。
SME曾打造了《海洋哺乳动物怎么喝奶?》《清朝科学家论文发上Nature》《王者之病一 痛风》 《耳屎的秘密》《中国吃货解决不了生物入侵》《现在的陆生动物为什么没有恐龙大?》等多篇爆款文章。
2016年被网易新闻平台评为“有态度自媒体”;
2017年荣获“广州科普贡献二等奖”,同年获得今日头条优质图文“青云计划”奖项;
2018年入选腾讯“2018年度影响力科学新媒体TOP10”名单;
2019年获称“中国科普博览媒体合作伙伴”,同年出版科普图书《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媒体评论】

42个故事,满足你对自己的好奇心。打开本书,与SME一起,在趣味中获取新知。
——瞭望智库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科学严谨的态度与幽默风趣的笔触把复杂的知识讲得深入浅出、诙谐有趣。
——邢立达

古生物学者、知名科学科普博主

内容主题更加丰富明确,关于人体本身的故事和疑问本身就足够有趣味,而其背后的科学解释更能唤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望。
——舒元
中创集团董事长、原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院长

这是一本立意独特的科普读物,让人不自觉地沉浸在诙谐的文字中。每翻一页都有所收获。
——Papa James
天文爱好者、知名星空摄影博主

这是一本翻开便舍不得放下的书,每一个话题都令人好奇。这本书既有趣易懂,也不失科学的严谨,是科普著作的上品。
——章彦博
知乎物理学优秀答主


【目录】

第1章 疯狂的进化:从猿人到智人,拢共分几步?
01为了成为“行走的表情包”,人类究竟做了多少努力? 002
02动物都有固定发情期,为什么人类却一年365天都在发情? 007
03至少要多少人才能延续文明?孤岛效应或许正在扼杀人类文明 013
04头骨化石失踪的北京人,真不是你的祖先 018
05人类除了聪明就一无是处?能跑死你家的狗也是一种能耐 023
06人类褪毛简史:为什么我们没有体毛? 028
07明明卵生也能传宗接代,为何人类非要忍受胎生的煎熬? 032
08为什么男性脆弱的睾丸要悬挂在体外? 038
09不爱吃“苦”?你可能已经赢在起跑线上了 043
10让女性受尽了折磨的“肚子疼”,究竟有什么终极演化意义? 048
11人体有哪些有意思的进化残留? 054
12“丑爆了”?不,它们才是祖先称霸雪原的硬件 059
13原来人眼不过是“残次品”? 064
14为什么人类有46条染色体,猩猩却有48条? 069
15“爱上”这群笨蛋的人类祖先,给现代人留下了一个遗传病“大礼包” 074

第2章 怪诞的脑科学:大脑的“正确打开方式”
01立体还是平面,究竟是眼睛看错还是大脑在撒谎? 082
02如何科学地讨论一个人的颜值高低? 086
03对一些人来说,“只有半个大脑”反而活得更好 091
04为什么我们看什么都是脸?可能是信了大脑的邪 096
05看着这些图像在眼前凭空消失,你的大脑为何还相信眼见为实? 100
06幻肢、恋足背后的科学奥秘,这些问题大脑都有解释 103
07裂脑人拥有两个独立的意识吗? 108

第3章 神秘的人体:万万没想到的人体冷知识
01有什么惊悚的神秘现象,能用现代医学来解释? 116
02死细胞组成的头发,真可以上演“一夜白头”这种魔幻戏码吗? 121
03为什么尝尽百味的舌头,却连可乐雪碧都分不清? 126
04掰手指一时爽,一直掰,得“诺奖” 130
05为什么贵为大英王子,却长出了受鄙视的“生姜头”? 134
06在母亲体内迷路数十年,有些胎儿打算永远长住下去 139
07非男即女?人类的基因世界哪有这么简单 143
08孕妇终极悖论:止不住的孕吐,吐掉的却是给胎儿的营养 148
09在历史上,有什么教科书级别的谣言? 153
10“一个鼻孔出气”实锤,连你的鼻孔都是轮班制的! 158
11无人能打破的世界纪录,身高2.72米,巨人的背后尽是忧伤 162
12没有疼痛的世界真是幸福的吗? 167
13生男生女究竟由谁决定?远不止“X生女,Y生男”那么简单 172
14两百年的近亲婚配史:缔造了流水线般的网红锥子脸,还终结了整个王朝 177
15绝地求生:大眩晕——游戏背后原始的现代病 182
16 X光脱毛、试鞋、选美,那些玩X光的勇士后都怎样了? 186

第4章 古怪的心理:聊聊心里那点事儿
01凶杀现场37人旁观却见死不救,不是人性扭曲而是媒体作假作恶 192
02甩不掉的“魔音”,人类的本质是一台复读机? 197
03他揭开了迷信的心理机制,却无法破除自己被传虐童的谣言迷信 202
04这些心理实验告诉你,为何关系不好毕业时还要痛哭一场? 207

作者后记 213


【前言】

为了成为“行走的表情包”


人类究竟做了多少努力?


喜怒哀乐,是我们每天都在呈现的表情。那么人类的面部究竟能传达出多少种独特的表情呢?一项科学研究给出的答案是:至少21种。


“面带微笑的厌恶”“悲痛的愤怒”“开心的惊讶”等,真不愧是“行走的表情包”。研究还指出,人类在做表情时,表现出了惊人的一致性。


比如在表达快乐表情时,99%的志愿者会扬起面颊肌肉,延伸嘴角。那么,为了拥有如此丰富的表情,人脸究竟在进化的过程中做了哪些努力?其他动物的表情又是怎么回事呢?比如狗狗的“无辜脸”真的表示内疚吗?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人脸的进化史极有可能是一部“打脸”史。


美国有一项对人类祖先南方古猿的研究,结果如下:


人脸之所以长成现在这样,是为了减少在“被打脸”过程中所造成的伤害。像下颚、颧骨、鼻梁和眼眶骨架等容易被打的地方,都变得更加坚硬。虽说新研究还未盖棺定论,但它也给我们研究人脸及其表情的进化提供了新思路。事实上,我们与生俱来的表情跟人脸的进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我们和古人类的区别在于眉脊。没错,古人类那鲜明而突出的眉脊,是我们所没有的。过去大部分观点认为眉脊是用来稳定人类的头骨,以此帮助人类咀嚼的。可研究发现,就算削掉眉脊也不会影响正常的咀嚼。科学家认为没有实际功能的眉脊,具有某种社交功能—— 类似于其他灵长类动物,用来展现社会支配地位。或许是坚硬的眉脊没法表达很多的意义,所以就逐渐退化了。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失去这样的眉脊可能会让我们看上去较为友好。与此同时,平坦、竖直的前额让我们的眉毛变得更富有表现力。


我们能巧妙地移动眉毛,以此来传达我们内心的小心思。比如双眉上扬表示欣喜或惊讶,单眉上扬表示不理解或者疑问,眉毛下拉则代表有点儿小生气,皱起眉头更多是不同意的意思,等等。那么你有没有想过,“爱秀”的眉毛究竟有什么用处呢?


过去人们认为,它可以防止水和细微的碎屑进入眼睛。可你有没有发现,那些眉毛稀疏,甚至没有眉毛的人也未受到影响。近的研究发现,眉毛的作用是用来传达表情的。现代人能拥有社交所需的庞大表情系统,很大程度上是眉毛的功劳。


其实大约在20万年前,人类才进化出了灵活的眉毛。


那个时候,人类社会正处于重大的变革中。其中主要的是,没有亲缘关系的人类群体开始合作了。我们的祖先不再局限于有血缘的合作,而开始了与非家族成员的协同合作。此时,人类祖先开始通过眉毛表达出更多的情绪,尤其是友好。这帮助我们的祖先在竞争残酷的原始社会中更好地存活下来。


如今我们现代人传情表意很多都在眉毛的小动作里。喜上眉梢、眉飞色舞、眉开眼笑、低眉顺眼、愁眉苦脸等都展示着你的情绪和状态。除了眉毛,人类独有的眼白也为我们表情系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别以为眼白只是人类拿来翻白眼用的,它可大有用途。


眼白也叫作“巩膜”,是眼球表面包裹着的一层不透明的纤维状保护层。不光人类,很多动物也有巩膜这一构造。与人类不同的是,动物的巩膜一般很难被发现。在自然界中,视线是一个很重要的信息。比如,对于大多数猴子来说,四目相对其实是发起攻击的前兆。但如果看不出来对方是否在盯着自己,就无法预判危险是否要来临。因此,巩膜和眼睛本身的颜色应该相近,以此避免因暴露视线而遭到攻击。就连狗、大象、马也有部分白色的巩膜,但大多时候都被它们隐藏起来了。


那么,作为拥有大面积眼白的生物,人类难道就不怕暴露自己吗?怕归怕,但人类很快发现了眼白的好处,并对此加以利用。原因在于,人类的非血缘协作增加后,就必须提高沟通和合作的效率。光有上文提到的眉毛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其他表达情绪的器官。此时,失去巩膜的色素,拥有眼白无疑是好的选择。眼球本来就是深色的,配上雪白的巩膜,就让人眼的活动变得更加清晰。


实际上,人类眼球的转动是由眼外肌支配的。眼外肌由眼球巩膜上附着的六条肌肉组成,能使眼球随意转动。也正因如此,人类才出现了“翻白眼”“看眼色”“使眼色”等表达情感的动作。如此一来,同伴往哪里看,有什么小心思,你就能看得明白了。有了眼神的交流,我们的祖先在合作共赢上就会变得更容易。所以,不管眼球是哪些颜色,我们人类的巩膜都是白色的。


看到这里,你已经了解了眉毛、眼白的作用就是产生表情了。不过,人类要想更为精准地表达意思,还必须实现整个脸部的联动。比如全世界通用的“生气脸”,就是皱着眉、噘着嘴、张大鼻孔、眯着眼等。 就算从没见过发怒表情的盲童,发怒时也会做出与其他人一样的表情。与面部肌肉组织舒展的表情相比,愤怒的表情使人看起来更加“强壮”。这似乎在告诉对方“我要反击了”,以威慑对手。


又比如在神经学家杜尼·德博洛看来,发自内心的笑不光要抬起上唇,露出牙齿,还要使面颊向上隆起,让眼周皮肤起皱。尤其应该多注意眼部活动,看是否发出标志性的“眨眼”动作。如果一个人的眼部肌肉没有出现任何收缩的迹象,我们很容易感受到这个笑容是假的。


我们在恐惧的瞬间表现为:眉梢上扬、瞳孔扩大、眼光发直、嘴张大。不难看出,由于人脸不断地进化以及整体的联动,我们才形成了完整的表情系统。 时至今日,我们还倾向于根据这一套表情系统来判断动物的情绪。你一定见过眉弓内侧向上抬起形成的“无辜狗狗眼”。你的狗抬头看着你,露出眼白,耳朵耷拉着垂在脑后,舌头舔着空气,露出不知所措、委屈的表情,你下意识地以为它是因为做错了事而内疚。


然而2009年的一项研究发现,狗狗表现出“内疚”的表情其实是在表达它们的恐惧。这种“委屈脸”大多出现在它们被主人责骂的时候。


至于狗狗是否有内疚这种情绪,科学上还没有足够的证据给予肯定。但以后如果它露出了“委屈脸”,请记得它那是在害怕。因为它可能记住了你呵斥时的动作、表情和语气。


既然狗狗不会内疚,那它们是真的在冲我们笑吗?嘴巴张开,嘴唇向后咧着,有时舌头伸在外面,狗狗的笑容真是灿烂而可爱。很抱歉,目前也没有证据显示,狗会像人类一样,用这个表情表达自己的快乐。不只是狗,很多动物的行为我们都会用人类的习性来解释。比如背对着你坐着的猫并非嫌弃你,可能只是它不想盯着你而已。


看来,人类为了成为“行走的表情包”,还充分发挥了“脑补”的能力。谁还能想起,当初人类的面部曾经如面具一样地生硬。经过了上百万年的演化,我们能拥有传达出20余种不同表情的能力。恐怕数字时代再多的表情包,也没人类面对面的表情来得生动吧。

参考文献:
◎ AFP. Furrowed Eyebrows Helped Modern Humans Evolve: Seeker[EB/OL]. [2018-04-10]. https:// www.seeker.com/archaeology/furrowed-eyebrows-helped-modern- humans-evolve.
◎ SPIKINS P. The evolutionary advantage of having eyebrows: The conversation[EB/OL].[2018-04-10]. https://theconversation.com/the-evolutionary-advantage-of-having-eyebrows-94599.
◎ 艾克曼. 情绪的解析[M]. 海南:南海出版公司, 2008.
◎ 达尔文.关于人以及动物表情[M]. 浜中浜太郎,译. 东京:岩波文库出版社, 1931.


【免费在线读】

为什么我们看什么都是脸?可能是信了大脑的邪


1976年7月,美国“海盗一号”探测器发回了一张诡异的照片。火星的表面出现了一个酷似人脸的地貌,被称作“火星人脸”。一传开,它便马上引起了无数关于“火星人”的讨论。大众开始热议,火星上很可能存在着未知文明。直到2001年,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公布了另一组火星高清图片,事情才真相大白。“全球探勘者”号更清晰的画面显示——“火星脸”不过是一个布满岩石的高山。


真相总是索然无味的,但谣言却从来不会消停。毕竟这类古怪的“人脸”是真的遍布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例如“9·11”事件中,被攻击后起火的双子星大楼,便在黑烟中出现了一张“恶魔的脸”。同样,日本长崎原子弹爆炸现场的蘑菇云中,则显露出了一张“痛苦之脸”。


不过,这还真不是“万物皆有灵”的表现。其实,这是一种叫“空想性错视”(Pareidolia)的知觉现象在作祟。
在外界毫无意义的刺激下,如面对模糊、随机的图片时,大脑却能赋予这些图片一个实际的意义。其实眼中所见的事物根本不存在,也就是俗话所说的“脑补过多”。明明一切纯属巧合,但人类就是有一双善于发现“脸”的眼睛。我们对脸及具有脸部特征的视觉刺激,有着超凡的敏感度。于是,便产生一种“万物皆是脸”的错觉。
这种空想性错视,不仅发生在成年人中,也会发生在10个月大的婴儿身上。甚至连人类的近亲——其他灵长类动物,也能在这些图片中发现原本不存在的面孔。我们现在看到的社交网络中的很多搞笑图片,有一半都是空想性错视的功劳。明明只是一堆衣服鞋袜、瓜果蔬菜,我们却能从中看出一张夸张的人脸。这与大家小时候观云,是同一个道理。


就连现在常用的“颜文字”,也是一副抽象的人脸。


(/°Д°)/ 表惊恐
(ノ=Д=)ノ┻━┻表示愤怒掀桌
若不能从这些无意义的视觉刺激下识别出人脸特征,无聊的人类必定少了许多乐趣。当然,空想性错视也有坏处。例如我们经常会被所谓的“灵异照片”吓一跳,也全怪自己“脑补”过多。除此之外,这种全人类皆有的错视,也常被利用来宣扬宗教。其中著名的对空想性错视的利用,便是传说的“基督圣体裹尸布”。这块布是否包裹过耶稣的圣体,已无从查证。但每次展览,都会有无数教徒赶来瞻仰,他们相信所看到的就是耶稣基督的真容。


那么,这种“脑补”能力是怎么来的?


在1952年,生物学家赫胥黎就已提出,空想性错视源于人类演化的过程。人类衍生出对“脸孔”的辨识能力,其实是一种保护机制。即便错视会带来误判的尴尬,但总体来说还是收益大于代价的。


首先,同类的表情是了解当前局势的一种明显信号。其次,在旷野中能够快速发现面孔,也是非常重要的生存技能。试想一下,我们的祖先与一头熊不期而遇。如果识别的速度过慢,那他很可能就会沦为猛兽的盘中餐。人脑从视觉图像中识别出人脸的速度,也比意识活动产生的更快。这给了我们更充裕的时间察觉到危险。在人类大脑中,梭状回面孔区(right fusiform face area,简称rFFA)主要负责人脸的认知。它能整合经视皮层处理的视觉刺激,让我们快速识别人脸。有研究发现,只需130毫秒,面孔便能被检测到。


真实面孔可以激发梭状回面孔区的活跃性。不仅如此,卡通面孔、情绪符号,甚至是类似面孔结构的物件,都会被识别为脸谱。所以光看大脑活动成像,比较难区分受试者到底是看到了真人脸还是“假脸”。而让我们误认为是脸的东西,往往也有这样的特点。无论什么东西,只要出现左右对称的斑点时,梭状回面孔区会很容易将其认定为一对眼睛。在这之后,大脑甚至会自动搜寻类似面孔特征的斑点,将其从整体上“脑补”成面孔。因此,要从大脑活动成像区分出受试者看到的是真人脸还是“假脸”,就得再观察额叶区的活动。


额叶区有更多区域被激活,并且从额叶到梭状回面孔区的信息传递加强,这反映了大脑正在把眼前物体脑补成一张脸的过程。如果再加上一张嘴巴、一个鼻子和一个明显包围着嘴巴、鼻子的区域,那么就更容易让大脑解读成人脸了。其次,受“面孔倒置效应”影响,脸好还是正立的。所谓面孔倒置效应,即把图片旋转180°呈倒置后,人们对这种图像的加工能力会大幅下降。人们首次发现这种效应,是在撒切尔夫人的脸上,所以也叫“撒切尔效应”。


不但是受视觉刺激影响,空想性错视也与人类过去习得的经验、期望,以及动机等有关。其原因在于,人的知觉存在一种“自上而下”加工的机制。人之所以能快速识别面孔特征,与被试对“什么是面孔”的早期经验有关。
例如有一项研究发现,先天性失明的儿童在2岁至14岁间接受手术恢复视力,其识别面孔的能力也会受到损害。也就是说,识别人脸这件小事还需要通过练习。很多人都玩过一种“找人脸”的小游戏。一张图,让你从中找出有多少张脸,找到的数量越多就说明智商越高。但事实上,“找人脸”也只是一个利用人类空想性错视的小把戏。它并不能与智商挂钩,倒是与对脸部特征的敏感度有关。如果小游戏是真的,那么这世界上聪明的人,必然是郑渊洁笔下的鲁西西。


《鲁西西外传》中就有这么一个情节:


鲁西西家的墙上、桌子上、柜子上都有她的朋友。鲁西西每天写完作业就和他们玩。房顶上的白灰鼓起了一个小包,像一只小狗。墙上有三个钉子扎过的小孔,像一个小朋友的脸。桌子上那些奇形怪状的木纹,像高山,像大河,像 ……鲁西西就喜欢和这些朋友玩,当然只是自言自语地说话,很有意思。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找人脸”的游戏中真的得分为零,那就要小心了。因为这很可能就是大家常说的“脸盲症”(face blindness)。他们不能理解五官之间的位置,甚至是无法辨认人脸。别说是分辨美丑了,病理意义上的脸盲症患者就算是亲妈可能都不认得。


脸盲症一般分两种。


种是统觉性脸盲。这往往是因为大脑的枕下回或颞上沟受到了损伤,以致不能执行人脸的早期处理。也就是说,他们无法对眼睛、鼻子、嘴巴等特征做出识别。患者看到的人脸,很可能就是一张没有五官的脸皮。
而第二种则为组合性脸盲。患者常常因梭状回受损,而不能把看到的五官组合起来,也不能产生相应的记忆。他们看鼻子还是鼻子,看眼睛还是眼睛,但却无法理解五官的位置。


正常人都会出现撒切尔效应,难识别倒置面孔。但对于组合性脸盲患者,他们识别倒置面孔的能力(相对正常人)反而比识别正置面孔要强。人类的视觉系统,是复杂的。尽管常常被骗,但越混乱我们也就越好找乐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