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名人传》中译本众多,为什么有经验的读者选择作家榜版?五大硬核入手理由——

1.名家名译,未删节版:翻译名家傅雷全译本,译文流畅优美,风格典雅,通俗易懂!

2.全新插图,图文并茂:特别新增18幅精美插图,还原经典场景,更好激发阅读兴趣!

3.珍贵书信,特别收录:附有罗曼罗兰写给傅雷的信,带您了解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4.全新版式,疏朗悦目:优选纸张,轻盈便携,疏朗排版,字号适中,清晰悦目。

5.免费赠送,双重惊喜:随书赠送《名人传》便签本1册!

读经典名著,认准作家榜!谨防山寨仿冒!


【内容简介】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音乐家贝多芬的听力越来越衰退,几近失聪,他是如何在命运的残酷碾压中,谱写出一曲曲波澜壮阔的英雄交响乐?
雕塑家米开朗琪罗拥有惊人的艺术才华,却历尽坎坷,他是否依然热爱生活?
文学巨匠托尔斯泰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在充满苦痛挣扎的上下求索中,他是如何找到幸福的源头?


【作者简介】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

法国传记文学一代宗师,小说家、戏剧家、音乐评论家,诺贝尔文学奖、法兰西学院文学大奖得主。

出生于法国中部。4岁时,全家搬至巴黎。他从小爱好音乐。醉心于托尔斯泰和雨果等人的作品,从中汲取了人道主义的理念,影响了一生的创作。23岁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毕业后,前往罗马继续深造,归国后,在巴黎大学教授艺术史,并开始了写作生涯,撰写了多部剧本。37至46岁近十年间,先后创作了《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和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引起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次世界大战期间,罗曼·罗兰发表了许多反战文章,虽受多方指责,但他并没有屈服。49岁时,凭借“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他将全部奖金捐献给国际红十字会和法国难民组织。

罗曼·罗兰一生坚持自由、真理、正义,被誉为“欧洲的良心”,作品涵盖小说、剧本、传记、论文、散文、日记、书信等多种体裁。《名人传》是集《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传》为一体的英雄史诗传记,被公认为“精神成长之书”,激励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译者简介:
傅雷(1908-1966)

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公认的法语翻译泰斗。

一生译著宏富,译文忠于原著,传神流畅,带着火一样的热情,被誉为中文翻译典范。主要翻译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丹纳、梅里美等法国名家名作。其经典译作《约翰·克里斯朵夫》《人间喜剧》《名人传》等经久不衰,广为流传。


【媒体评论】

1、罗曼·罗兰的文学作品拥有高尚的理想,他在描述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时,具有深切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

——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中对罗曼·罗兰的评语

2、我们曾经敬奉之至的多少座丰碑都已坍塌破碎,被动荡夷为平地;罗曼·罗兰树起的丰碑却挺过枪林雨弹,穿过唇枪舌剑,傲然屹立。他的作品是人们强大的精神支柱,在这个骚动的世界上,一节具有自由灵魂的人们,都可以到这儿录求安慰。

――奥地利作家 茨威格

3、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罗曼蒂克的幻想苦难,唯有看见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唯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傅雷

4、《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同时罗曼·罗兰之手。三部传记都着重记载伟大的天才,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能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献出了毕生精力。

——杨绛

5、傅雷先生的译笔是忠实而流利的,这是传记文学中不可多得的一部。

——梁秋实


【目录】

《贝多芬传》
译者序01
原序04
初 版 序08
贝多芬传001
贝多芬遗嘱055
书信集063
思想录089
参考书目095
附录099

《米开朗琪罗传》
译者弁言01
原 序02
米开朗琪罗传001
这便是神圣的痛苦的生涯163

《托尔斯泰传》
罗曼·罗兰致译者书(代序)01
原 序05
托尔斯泰传001
托尔斯泰遗著论191
亚洲对托尔斯泰的回响203
托尔斯泰逝世前二月致甘地书223


【免费在线读】

……

我恨那懦怯的理想主义,它只教人不去注视人生的苦难和心灵的弱点。我们当和太容易被梦想与甘言所欺骗的民众说:英雄的谎言只是懦怯的表现。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便是注视世界的真面目——并且爱世界。

我在此所要叙述的悲剧,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痛苦,从生命的核心中发出的,它毫无间歇地侵蚀生命,直到把生命完全毁灭为止。这是巨大的人类中显著的代表之一,一千九百余年来,我们的西方充塞着他的痛苦与信仰的呼声——这代表便是基督徒。
将来,有一天,在多少世纪的终极——如果我们尘世的事迹还能保存于人类记忆中的话——会有一天,那些生存的人们,对于这个消逝的种族,会倚凭在他们堕落的深渊旁边,好似但丁俯在地狱第八层的火坑之旁那样,充满着惊叹、厌恶与怜悯。
但对于这种又惊又佩又恶又怜的感觉,谁还能比我们感得更真切呢?

因为我们自幼便渗透这些悲痛的情操,便看到亲爱的人们相斗,我们一向识得这基督教悲观主义的苦涩而又醉人的味道,我们曾在怀疑踌躇的辰光,费了多少力量,才止住自己不致和多少旁人一样堕入虚无的幻象中去。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