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女工绘》不仅展现了正值芳华的矿场女工对爱情的向往和追逐,还折射出每一个人曾经拥有的、正在经历的青春的困惑、痛楚、张力与元气,套用文学巨匠托尔斯泰关于“幸福”的经典句式,“华美的青春总是相似的,但疼痛的青春各不相同。”而个人奋斗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挫折、困惑、不甘、雄心等更是超越了时空的拘囿,透过作品中华春堂、魏正方等人物的故事牵动着每个人敏感的神经与现实的记忆。好的作品不独属于“某一代人”,因为参悟命运、时代与生活的要义,需要展望,也需要回眸。

刘庆邦堪称世界范围内“矿工题材”小说创作*人,煤矿是刘庆邦的文学富矿,半个世纪以来,他在“小说”这口矿井中持之以恒地开掘,越开越远,越掘越深。黑色煤炭所蕴含的光明、舒缓文字所深藏的能量在其作品中彼此交融,浑然天成。《女工绘》是其庆邦继《断层》《红煤》《黑白男女》之后,第四部煤矿工人题材的长篇力作,也是其目前*一部书写矿场女工故事的长篇小说。

短篇小说格外强调文本的文学性和诗意化,《女工绘》是有“短篇王”美誉的刘庆邦,本着“短篇小说精神”精心创作而成的长篇新作。全书二十一章,像由二十一个精悍的短篇巧妙连缀而成,可从中读到煤炭的哲学、麦浪的诗意,世俗的烟火气、凡人的众生相,静水深流般的文字里有不时跃动的幽默、平实可感的人生智慧,也有力透纸背的慨叹、叩问与沉思……

青春之美、爱情之美、女工之美、人性之美,一切美好的生成都非一帆风顺。越是受到压制的东西,越会想方设法寻找出路,哪怕是一条曲折的道路;越是禁止的东西,越能刺激人拼命得到它,哪怕付出沉重的代价。《女工绘》,保留青春的印记,唤醒时代的记忆,发出对爱与美的礼赞。

时间,神奇又可怕,催生青春的花朵,也销蚀人类的记忆,唯有将其深植在文学的土壤,青春的芳华才能永不消弥。

她们的故事其来有自,若超出你的理解、推测与预期,都拜时代与命运的“无常”所赐,这是一部苍宇之中女性生命的水墨图。

一“梦”一“绘”,一“红”一“黑”,一个典雅地回旋在旧时大观园,一个质朴地行走在当代煤矿场。同为“爱之书”,滋味大不同。

“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通。”这是《红楼梦》中的一则灯谜,也是包括华春堂在内很多人莫测的命运密码。


【内容简介】

她们结束了上山下乡的知青生活,走进煤矿的工人阶级队伍,当上了矿山女工。她们的到来,使古老沉寂的矿山一下子变得生机勃发,春风荡漾。青春总是伴随着爱情。她们的爱情是顽强的,如向上的生命一样不可遏止。但在那个天天“斗私批修”、没有隐私的特殊年代,她们每个人似乎都有问题,不是家庭成份不好,就是生活作风上有闪失,指指戳戳的人言,使她们的日常生活和情感生活备受磨难。阴影,压抑,痛苦,血泪,同时也有抗争,诗意,崇高,华美,构成了后知青时代丰富多彩的女工群像“大观园”。


【作者简介】

刘庆邦,著名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委会委员。著有长篇小说《红煤》《断层》《远方诗意》《平原上的歌谣》等五部,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走窑汉》《梅妞放羊》《遍地白花》《响器》等二十余种。短篇小说《鞋》获1997至2000年度第二届鲁迅文学奖。长篇小说《家长》获第二届南丁文学奖。中篇小说《神木》获第二届老舍文学奖。根据其小说《神木》改编的电影《盲井》获第53届柏林电影艺术节银熊奖。曾获北京市首届德艺双馨奖。


【目录】

目 录Contents

章 五月里来五端阳

第二章 我是矿山一女工

第三章 到处充满青春气息

第四章 矿上成立了宣传队

第五章 怎么可以没有我呢

第六章 抽空回了一趟家

第七章 照了一张集体合影

第八章 调到了化验室

 第九章 风云突变

 第十章 各奔东西

 第十一章 找对象的事重要

 第十二章 看准了只管追求

 第十三章 掀起恋爱高潮

 第十四章 下淋冰

 第十五章 一桩奇怪的案子

 第十六章 零星事故

 第十七章 继续寻找

 第十八章 转机

 第十九章 华春堂一饮而尽

 第二十章 高度

 第二十一章 命运之命

 后记 我写她们,因为爱她们


【免费在线读】

章 五月里来五端阳

地下生煤,地上长庄稼。矿工在地底挖煤,农民在地表种庄稼。矿区建在山里,与山村互有交叉。煤矿是后建,地盘总是小。农村来历久远,范围总是大。煤矿左突右冲,似乎老也超不出广大农村的包围。矿工用矿灯指出一线光亮,走在井下纵横交错的巷道里,以为自己已经走得很远了,出得井口稍一眺望,不远处就是农村的庄稼地。地下的煤都是黑的,黑得一成不变。而庄稼刚出苗时都是绿的,一成熟就变成了黄色,黄得遍地流金,浩浩荡荡。

小满过罢,离芒种和端午节就不远了。小满见三新,指的是新大麦、新蒜和新茧。新大麦是看到了,新蒜也吃到了,只是作为第三新的茧子很难看到。茧由蚕结,现在的人们都不养蚕了,哪里会看得到白银蛋蛋一样的新茧呢!如果说大麦是麦科中老大的话,小麦当是老二。“老大”熟过“老二”熟,大麦一熟,不过三五天,小麦紧接着就熟了。因大麦产量低,脱粒难,磨出的面也有些发黏,不好吃,农人种大麦总是种得很少。小麦与大麦正相反,大麦的缺点到小麦那里都成了优点,小麦产量高,脱粒易,磨出的面粉又细又白。用小麦面蒸出的馒头一捏一弹,吃起来满口麦香。擀成的面条筋筋道道,扯都扯不断。看来世上的东西不见得大了就好,小了就不好。

成熟的麦香,随着五月的熏风连天波涌,一涌一涌就涌到矿区去了,涌得一浪高过一浪。矿区的人大都从农村而来,不久前才脱下农装,换上工装;放下锄头,拿起镐头,他们与农村有着扯不断的联系,对成熟时节的麦香有着天然的敏感。他们不必特意去想,也不必特意去闻,只要呼吸的通道还开通着,麦香前呼后拥,忽地就扑进他们肺腑里去了。但他们还是情不自禁地吃了一惊:哎呀,麦子熟了!是哩是哩,布谷鸟在叫,紫燕在空中掠来掠去,云彩也仿佛被麦子映成了金色,成了祥云。五月的麦香是一种燥香,香气里有一种热腾腾的气息。五月的麦香是带有锋芒的,一如万千麦穗上炸开的麦芒,会给人们的肺腑构成一种刺激。生活在矿区的人们家家烧煤,煤炭燃烧时会散发出浓浓的硫黄味儿,在他们闻来,硫黄味儿也是香的,让他们认为是煤香。相比之下,煤香与麦香差远了,麦香更原始,更浑厚,也更有力量,麦香一来,就把煤香的香覆盖住了。受到麦香熏染和刺激的矿区的人们,有些坐不住了,他们转来转去,似乎在找收割用的镰刀和下田戴的草帽。

华妈妈在为过端阳节做准备。“五月里来五端阳,做甜酒,包粽子;缝香包,抹雄黄;艾枝插在门头上,出门就见杏儿黄。”趁附近的农村开始割麦,华妈妈去地里捡了一些人家没收净的麦穗,回家用擀面杖在地板上捶出麦粒,下到住在沟底的农家,借用农家院子里的石头碓窑子,舂去麦粒上的麸皮,就成了麦仁。有了新麦胖胖的麦仁,到端阳前夕,就可做甜酒了。在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民谣提示下,华妈妈在每年的端阳节都要做一瓦盆甜酒。她做甜酒做得得心应手,每年的端阳节都会给全家人带来口福,并给下一年的端阳节带来盼头。缝香包,是用五彩布把香草的草末缝成多种形状,给孩子佩戴,把小臭孩儿变成小香孩儿。抹雄黄呢,是抹在孩子的口鼻处和耳朵眼边,以防夏日里有毒虫侵袭。华妈妈的三个孩子都大了,他们不愿意再戴香包,也拒绝再抹雄黄,这两样可以免去。至于在门头上插艾枝,那是必须的,青艾特殊的气息,代表的是节日的气氛,门头上一插上艾枝艾叶,就表明端阳节到了。湿艾晾干后,至盛夏蚊子猖獗时,可以把艾在室内点燃,驱赶蚊子。目前的问题是,今年的端阳节还要不要包粽子?包粽子所需的大米是有的,小蜜枣是有的,只是缺苇叶。包粽子不能用别的任何叶子代替,只能用苇叶,只有用苇叶包粽子,粽子才有那么一股子清香气,才能吃出端阳节的味道。世上被称为绝配的事物不是很多,苇叶和粽子堪称绝配。苇子是喜水喜湿的植物,只有在水里和湿地里才能生长。而华妈妈所在的矿区处在浅山地带,虽到处都是沟壑,却缺河少湖,缺水少湿,不利于苇子的生长。每年临近端阳节,苇叶在县城有卖,苇叶只能到县城去买。华妈妈家住的地方离县城远一些,走小路十多里,走大路二十多里。小路曲曲弯弯,穿山越沟,都跟羊肠子一样,不好走。大路是煤炭外运的通道,朝天而开,要宽敞一些。宽敞的大路也不是很好走,上坡下坡不说,路上老是有拉煤的卡车呼啸而过,吓得贴边走路的人们仄着一边的膀子,紧张得很,一路都不敢放松。去一趟县城的人们,难免会占一些便宜,那就是满头满脸的煤尘。

往年去县城买苇叶,都是由华妈妈的大女儿华冬梅执行。华妈妈的丈夫留下了一辆男式加重自行车,眼下家里人只有华冬梅一个人会骑。这天是星期天,华冬梅不上班,按理说,她骑上车走大路,去一趟县城不是什么难事,一两个钟头就能把苇叶买回来。干苇叶很轻,一把苇叶跟一把鸿毛差不多,不会对华冬梅构成什么负担。可是,华冬梅今年不想去买苇叶了。她习惯把端阳节说成端午节,说:谁规定的过端午节非要吃粽子,我看不吃粽子也能过。粽子不就是一个米饭疙瘩嘛,把米饭攥成一个疙瘩一吃不就得了。这是华冬梅说出来的话,她的没说出来的话还有很多。她的话好比是一棵苇子,说出的话只是苇叶,没说出的话才是苇根,苇根要比苇叶多得多,也深得多。在她看来,过端午节的那一套习俗,都是农村兴起的、养成的。农村有苇子、艾草等,可以就地取材包粽子、插艾蒿,是凑热闹的意思,也是苦中作乐的意思。华冬梅没在农村生活过,她一出生就在矿区。他们家的户口是矿区户口,城镇户口。这样的户口还有一个说法,叫非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的门户里,生活的就是非农业人口。矿区有一个管理机关,叫矿务局,金宝矿务局。矿务局周边建有医院、学校、幼儿园、俱乐部、百货商店、银行、自来水厂、机械修理厂、水泥支架厂,还有粮店、菜店、肉店、理发店、缝纫社,等等。矿务局虽说还没有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没有形成一座城市的规模,但已经有了城市的雏形和做派。以矿务局作依托,华冬梅给自己的定位是城里人。她挣的是工资,领的是粮票和布票,吃的是商品粮,穿的是细布衣,不是城里人是什么!既然是城里人,就要跟农村人拉开距离,在吃的方面、穿的方面、用的方面拉开距离,连说话的口气、走路的姿势,好都要拉开距离。比如农村人做饭都是烧柴草,村里烧得狼烟动地。城里人做饭都是烧蜂窝煤,早上掀开炉盖,蓝色的火苗不声不响地就长起来了。再比如农村人整个冬季都不洗澡,白皮上面差不多结一层黑皮。城里人每个单位都有澡堂,天天洗澡都可以,人人身上都带着水香。那么在过节方面呢,城里人就不一定跟着农村人的套路走。城里人过五一国际劳动节就可以了,不一定再过什么端午节。就算过端午节,也未必要在门头插艾草,非要吃什么粽子。过端午节跟农村人一个过法,两者之间还有什么区别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