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长期致力于地域文化研究,耗时四十年,终于撰成《江湖百相丛谈》初、续、补共三编。本书以中国历史上近百种民间众生相为对象,综合前人诸种说法,加以综合、提炼,追溯其源流,描绘其状态,分析其特点,介绍其影响,别开生面,读来兴味盎然,兼具趣味性、文学性、学术性、收藏性。


【内容简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山川、气候、物产的不同,给居住在那里的人带来了体质、性情、风俗的差异;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区别,使得那里的人文景观呈现出异样的风采。特定的地理环境必然养育出具有某些共性、不同嗜好的人群;特定的山川地域一定会产生出某种特殊的职业与行当。长期以来,作者对这种现象广为搜讨,细加研磨,资料积久渐多,终成《江湖百相丛谈》一书,初编、续编、补编同时推出。三编所写江湖众生,每编三十三种,共九十九种,号称“百相”,力求多角度、多侧面反映东、西、南、北、中全国各地不同人群和特殊职业行当的方方面面,对江湖众生逐一考镜源流、娓娓表述,既有知识性,也充满趣味性。本书选插适量的图片,争取得到图文并茂的效果,不仅可以作为一般读者闲暇之余的消遣读本,也可以作为准工具书,方便广大读者查询检索,了解感兴趣的民间文化知识。


【作者简介】

韦明铧,1949年生,文化学者、一级作家、扬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历任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扬州市政协常委,现任扬州市老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出版著作七十馀种,代表作有《扬州文化谈片》、《扬州戏曲史话》、《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等。荣获国家图书奖、华东图书奖、华东田汉戏剧理论奖、中国曲艺*奖——牡丹理论奖。


【目录】

【目录】:
初版序………………………………………… I
米脂婆姨………………………………………… 161
苏州状元………………………………………… 171
吉水翰林………………………………………… 179
绍兴师爷………………………………………… 189
西北驼帮………………………………………… 201
云南马帮………………………………………… 209
两淮盐商………………………………………… 219
红头阿三………………………………………… 229
东北流人………………………………………… 236
北方侉子………………………………………… 245
闽中契兄弟……………………………………… 257
广州十三行……………………………………… 268
南京大萝卜……………………………………… 279
天桥八大怪……………………………………… 289
山西九毛九……………………………………… 300
达坂城姑娘……………………………………… 309
后记……………………………………………… …I


【前言】

《浊世苍生》出版以后,有没有勇气写一本续集,我是没有把握的。
好在很快看到《文汇读书周报》上郭梅女士(或者先生)的一篇书
评《〈浊世苍生〉:地域人群写生集》。作者写道:“有道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国疆域的广大造就了姿采各异的人文景观,也使得研究地域文化和国民性格的专著不断问世,*近出版的《浊世苍生》就是其中值得关注的一种。”“《浊世苍生》近三百个页码,二十二万字的篇幅算不上十分厚重,但作者写得很扎实—*扎实的,是材料。从古今小说、笔记传奇到俚曲、民谣、竹枝词,作品引用的范围很广,有读者比较熟悉的‘三言二拍’和《聊斋志异》等,也有大部分读者闻所未闻的官方史料或者野史笔记,书中有不少内容丰富的插图,也大都来自旧时的小说、画报等。第二扎实的,是作者的写作态度。引经据典,娓娓道来,客观、诚恳,但又不失之于‘掉书袋’,字里行间常常显露作者自己的立场。比如,《保定狗腿子》一篇,是以‘写不写这个题目,我一直犹豫不决’开头的;《广东咸水妹》里则提及自己对广州的印象是‘炎热、清秀、浪漫’……于是,作品便扎实而不板滞了。”作者说:“我比较喜欢《湖北九头鸟》这一篇—这个题目早就有人做过了,很不好写。作者巧妙地绕开了一味拿史料说话、陷入前人窠臼的陷阱,主要借现当代著名作家林语堂和贾平凹的视角展开评述,他说贾平凹描写湖北人‘自夸这里男人义气,女人好看……你要问起这儿特产,他就更是天花乱坠,说这里的火纸,吃水烟一吹就着……说这里的老鼠药特有功效,小老鼠吃了顺地倒,大老鼠吃了跳三跳,末了还是顺地倒。说的时候就拿出货来,当场推销。’作者说他很欣赏贾的这段描画,因为‘湖北人的会说,会做,可爱,可恨,都在其中了’。”感谢作者的评价:“如果说《浊世苍生》是在为旧时的特殊地域人群写生,那么,我觉得,这是一册工笔写生集。”不久,《扬州日报》发表孟瑶女士的书评《浊世里的悲悯》,说:“京油子、卫嘴子、关东胡子、湖湘兵勇、保定狗腿子、湖北九头
鸟……这样一些称呼是我既熟悉又陌生的。熟悉,是因为这些带着调侃乃至讥讽的名称,表明我对某一个人群的笼统而又模糊的认识;陌生,是因为我并不知道这些名词背后所包含的历史的和文化的深意。而另一重陌生是,以中国之大,还有大量有显明特征的地域文化人群,因着距离的遥远和我阅读的褊狭,尚不在我的视线范围里。因此,当我读到《浊世苍生》时,有一种特别的惊喜:除了上面那些诨号,我还看到了西南蛊人、三河老妈、北国念秧、岭南强盗、江西腊鸡……书中对三十三种各地人群的诨号作了发微抉隐式的叙述,中国南北各地那些带着强烈的地域特征、充满个性的人们,由此得以清晰呈现。”作者说:“我以为,作者书中写到的人们,即便在当时,也不能被称为主流人群,但他们身上,打着当地历史、文化、民俗的烙印,他们大多数离‘江湖’更近,带有‘江湖’特有的苍白、暧昧和灰暗的色调。他们萌生于那个黑暗的时代,他们生活于社会的边缘,用种种手段,换取自身的生存权利。我从那些看似平实淡泊的文字里,时时感受着作者对这些芸芸苍生悲悯情怀。作者笔下的各色人等,大抵从其产生的背景缘由,写至民国时期结束。这给我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他们就这样彻底消逝在历史的暗夜里了吗?今天还有没有这种带有特殊印记的人群值得我们去注目?我希望看见作者未来有续篇为我解疑。”作者指出:“扬州人有‘扬虚子’诨号,但书中却没有关于‘扬虚子’的描述,作者韦明铧是扬州著名学人,如何把这样一个近在身边的称谓忽略了过去?数日前韦明铧用 E-mail 把‘扬虚子’发给我,我得以一睹为快。他告诉我,是出版社出于某种顾虑,把此篇抽去了。”“韦明铧有一个藏书万册的书
房,这使得他可以有资格名列江苏省十大藏书家的行列,但他绝不是一个单纯的‘藏’书家,说他是一个‘用’书家也许更贴切。在他的那万册书中,大凡涉及扬州的内容,哪怕寥寥数句,那一页定有纸条夹在其中,仅是这一种耐心和经年累月的搜求工夫,也令我辈望尘莫及。韦明铧近年的创作和著述之多,可以用‘井喷’二字来形容,那正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在这一本书里,《扬虚子》一文列在篇首。


【免费在线读】

扬 虚 子
十几岁时,我单身一人离开扬州,到南京求学。那时并不提倡说
普通话,当然也不像现在这样,以讲几句粤语、沪语为荣。南京话我
觉得很难听,从内心里不屑于学—后来才知道,被人讥为“大舌头”
的南京话,主要是指南京城南的土话,并不是泛指今天流行的南京话。
那时,我便只管讲我的扬州话。不料,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的那样,
这一口扬州话,就成了我是扬州人的“招牌”。但是别人却不叫我“扬
州人”,而叫我“扬州虚子”。
“扬州虚子”当然不是只指我一个人,而是指所有扬州人。凡是扬
州人出门在外,外地人就喜欢叫他们“虚子”。这中间也没有多少恶意
和蔑视,可是确有一些戏弄与调侃的成分在内。
“虚子”的真正含义,我到现在还说不准确。扬州人口语中说的
“虚”,有手忙脚乱、沉不住气的意思。前些年,有个外地人在扬州
购物,只因他催促了一声:“快一点。”女店员就回敬他一句:“不要
‘嘘’!”扬州人的这句口头禅,使这位外地人感到奇耻大辱。他后来
在报纸上写文章,抱怨扬州人没有礼貌,竟然叫一个外地客人“不要嘘’”。
其实,扬州人所说的“不要‘嘘’”,也就是“不要急,等一
等”的意思,并非是骂人。
“嘘”字,现在一般写成“虚”。
朱自清要写一篇谈扬州的文章,其实可谈的东西很多,不一定
偏要揭扬州人的短。但是他谈了“扬虚子”。我想,在朱自清的时代,
“扬虚子”一定是已经出了名,以致他在谈扬州的时候一定已经不能回
避这一条了。
朱自清先生关于“扬虚子”的分析,可谓入木三分。一是大惊小
怪,因为扬州在近代史上沦落为僻居一隅的小城,不再像“大唐开天”
和“皇清康乾”的盛世那样得天下风气之先,故扬州人对于新鲜事物
常常难免少见多怪。二是以少报多,扬州在近代虽然落伍,在先前却
几度雄视天下,故常常不免做些打肿脸充胖子的事。朱自清是老实人,
他一向反对“虚”。在另一篇《我是扬州人》里,他坦率地说过,“我
讨厌扬州人的小气和虚气”。他说,小是眼光如豆,虚是虚张声势。小
气无须举例,虚气例如扬州某要人坐包车在街上走,除拉车的以外,
还要带上四个人在车旁跑着推着。这种虚张声势的做法,除了可笑,
到底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虚张声势,也就是有哗众取宠之心,无实事求是之意。近年读陈
白尘先生的回忆录《对人世的告别》,见他在《漂泊年年》一章里说到
他的一个扬州同学:
阎哲吾是扬州人,在同乡中被称为“扬州虚子”,又戏称他为
“阎折五”,意思说他的话不足信,要打一折五扣的。
后来在《剧影生涯》一章里,陈白尘又说:“这位阎哲吾是扬州
人,凡事张皇,南国同学们都叫他‘扬州虚子’。或者用他的名字开玩
笑,说听他的话要打一折五扣,信不得的。”作者在书中一再提到此
事,表明此事给他的印象很深。
“哲吾”这个名字正好谐音“折五”,
固属偶然。可因为是扬州人,大家便一起叫他“虚子”,便认为他的话要打一折五扣,其中恐怕也自
有必然的因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