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 止庵经典随笔文集
《云集》实为作者自我教育过程的一份记录,写来写去,*终观照的并不是所谈论的作者和作品,而是谈论者自己。书中由“收萤卷”和“传奇人物图赞”两个部分集成。前部分是随笔文章,后部分是张爱玲小说人物专谈,这也是迄今为止止庵写张爱玲*完整的集子。

▼ 读书的意义,就是看到遥远的相似性
止庵说:“我花费一生的大部分精力用于读书的原由:希望尽量结识古今中外的智者,了解他们感受如何,想法如何。虽然也许藉此发现,在很多方面无法再以所谓‘原创者’自居,只是对远方传来的我们的心声有所呼应罢了。”
鲁迅、周作人、张爱玲、阿尔志跋绥夫、普里什文、纳博科夫、卡尔维诺、帕慕克…… 作家所能给予我们的,可能就是某一刻的共鸣,这个共鸣或许稍纵即逝,说长不长,说短不短。15万字,20余位重要作家,只需要一个下午的阅读时光,即可尽收囊中。

▼ 精装典藏
从全书品质到装帧设计,止庵均亲自把关,严谨校订。圆脊锁线精装,潘通色印刷,进口雅质纸,以松木纸浆为原料,拥有植物纤维,纸色护眼。精致双封呈现,随书附赠书签1张。


【内容简介】

“在躁竞的年代里,做个自适其适的人。”

《云集》由“收萤卷”和“传奇人物图赞”两个部分集成。前部分是随笔文章,后部分是张爱玲小说人物专谈,这也是迄今为止止庵写张爱玲*完整的集子。

其中“收萤卷”集文三十二篇,开篇还是从止庵熟悉的领域周氏兄弟谈起,另外还有外国文学,如阿尔志跋绥夫、普里什文、纳博科夫、卡尔维诺、帕慕克等。
另一部分“传奇人物图赞”,依次谈论张爱玲的《茉莉香片》《心经》《倾城之恋》《琉璃瓦》《金锁记》《年青的时候》《花凋》《红玫瑰与白玫瑰》。


【作者简介】

止庵,知名文化学者,随笔、传记作家,周作人、张爱玲研究者。出版有《惜别》《周作人传》《樗下读庄》《老子演义》《插花地册子》等二十余种著作,编校有《张爱玲集》、《苦雨斋译丛》、《周作人集》、《艺术与生活》、《废名文集》等二十余种书籍。做过医生,当过出版社副总编辑,如今是自由恬淡的笔耕者、读书人。


【目录】

收萤卷



……

知堂佚著考

手札与录文

《近代散文抄》之“抄”

“京派”的三幅漫画像

关于郑振铎

又谈张中行

张爱玲的《色,戒》

李安的《色|戒》

“四大名著”之外

俄罗斯式的自杀

热爱大自然的人

一本书的故事

再说《洛丽塔》

用脑写作的作家

帕慕克与侦探小说

《今昔物语》与芥川

借用鲁迅的眼光

漫画史漫话

我看埃舍尔



《传奇》人物图赞



小引

《茉莉香片》

《心经》

《倾城之恋》

《琉璃瓦》

《金锁记》

《年青的时候》

《花凋》

《红玫瑰与白玫瑰》


【前言】

孔子师徒活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年代,为什么我们回过头去,还能看到这些遥远的人呢,因为他们其实是与我们相同的人,对人生和世界具有类似的感受和认识,所以才能产生共鸣。也许只是相视一笑或一泣,甚至相对无言,然而却惺惺相惜,心心相印。纵观人类文明的进程,技术、物质和生活方式上的变化非常大,也非常快,不过“人心不古”之外,还有“古风犹存”。也就是说,一代又一代人过去了,其间确有一种不朽的东西,它永远存在,只是常常被我们忽略了而已。我所理解的古典范儿,就是承认我们可能重新体验古人的想法、情绪,以至不得不一再复述他们实际上早已讲过的话。

我曾以“历久而弥新”和“放之四海而皆准”来描述经典作品,因为它们能够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如今想想用来形容古今相通以及中外相通的此类情感或精神更为恰当。譬如我们看高更的画,读《安娜?卡列尼娜》,往往也会受到感动。无论如何,大家同属于整个人类,文明是同一个东西。这也是我花费一生的大部分精力用于读书的原由:希望尽量结识古今中外的智者,了解他们感受如何,想法如何。虽然也许藉此发现,在很多方面无法再以所谓“原创者”自居,只是对远方传来的我们的心声有所呼应罢了。我偶尔写点小文章,也不过是将这种呼应记录一二。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有云,“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此之谓也。


【免费在线读】

我读《庄子》与《论语》

《庄子》讲的是关于一个人的哲学——这世界上只有“我”;《论语》讲的是关于两个人的哲学——除了“我”之外,还有“你”或“他”。



张爱玲的《色,戒》

张爱玲笔下存在着两个视点,一是人间视点;一是在此之上,俯看整个人间的视点。从前者出发,人物自有其人生的愿望与体验;从后者出发,这些愿望与体验是何其微不足道。这在《色,戒》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讲,小说标题中的“色”和“戒”,分别对应着上述两种视点。我不知道别人——包括李安在内——是否接受得了同时拥有两个视点,而且将二者都发挥到极致的张爱玲。而在张爱玲,正是相得益彰。

《色,戒》是张爱玲描写人的情感——不仅仅是爱情——*复杂、*深刻的一篇小说,不易理解,甚至常被误解。不妨将其置于张爱玲作品的序列之中去看。从前我说,假如“张爱玲文学”里有个“张爱玲哲学”的话,概括起来就是《倾城之恋》里所说:“在这动荡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这口气,还有睡在她身边的这个人。”



再说《洛丽塔》

《洛丽塔》或许被看成某种计谋的产物。作者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多年,此前他只在俄国流亡文学的小圈子里享有名声;而他用俄语写作的那些小说,几乎完全不为新大陆的读者和评论界所知。《洛丽塔》改变了这一切。从此他成了焦点人物,无论在美国,还是在全世界。论者尊之为继康拉德后第二位采用非母语写作成功的作家。所写《普宁》、《微暗的火》等继续引起轰动,早年诸作亦经自己或他人之手一一译为英文重新出版。纵览二十世纪文学,纳博科夫堪称“大师里的大师”。

而《洛丽塔》能成为纳博科夫人生与写作上的转折点,又与所写内容有关。它迹近“诲淫之作”:一位中年男子竟爱上年仅十二岁的小姑娘。此书也的确因此曾被某些国家查禁。这就该说到前述“计谋”了:纳博科夫精心策划一部至少颇具争议的作品,为自己赢得大名。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洛丽塔》*初未能在美国出版,改由法国一家声誉可疑的出版社印行;只因格雷厄姆?格林的推荐,才受到大家关注。假如纳博科夫真有计谋,*终的成功纯属偶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