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深入艺术写作的各个细节,实用性强;

2)通过解读案例加深读者的理解,指导性强;

3)提供各类艺术写作模板,可操作性强。


【内容简介】

全书从细节入手,首先为读者指出了艺术类写作需要用到的基础知识,然后具体介绍了三种艺术文类型的写作方式(描述、分析、辩论),并就展览评论、考试文章和研究性论文分别进行了展开,循序渐进地指导读者进行艺术类文章的写作,辅以详实的例证。*后为读者指出了写作资料的收集方式和论文的注释格式。本书能从艺术写作的各个方面帮助读者提高撰写艺术类文章的水平。


【作者简介】

苏珊娜·赫德森:美国科罗拉多州大学英语专业教师,拥有15年英语教学经验。曾教授过的课程包括:戏剧、剧本写作、文学和写作。曾撰写过三本大学写作教材:《戏剧写作》《艺术写作的艺术》《人文主义的思考和写作方式》。
南希·努南·莫里西:美国科罗拉多州大学艺术史专业教师,从事大学艺术史和人文学科教学已有15年。她拥有一家名为“Artful Solution”的公司,这家公司主营艺术策略等方面事务,服务对象主要为企业和组织。南希也是书籍《如何功成名就:触发你成功的12条策略》的合著者。


【目录】

序言 /003
前言 /007
引言 /010
为什么要就艺术进行写作?/010
这本书能提供哪些帮助?/011
*章
对艺术品的反应 /017
*节 /019
客观的反应
第二节 /020
主观的反应
第三节 /022
艺术的语言
第四节 /031
艺术批评
第五节 /040
写作任务:目录条目
第二章
有效写作的原则 /043
*节 /045
论述方式
第二节 /049
艺术写作的过程
第三章
分析性地写作 /065
*节 /067
形式分析
第二节 /073
分析性文章
第三节 /084
分析性对比
第四章
撰写展览评论 /095
*节 /097
读者和目标
第二节 /098
规划展览评论
第三节 /102
起草展览评论
第四节 /119
学生范文
第五节 /122
修改和编辑展览评论的检查清单
第五章
撰写论证性文章 /125
*节 /127
规划论证性文章
第二节 /134
起草论证性文章
第三节 /138
修改和编辑论证性文章的检查清单
第六章
撰写研究性文章 /141
*节 /143
规划研究性文章
第二节 /149
起草研究性文章
第三节 /175
学生习作
第四节 /181
修改和编辑研究性文章的检查清单
第七章
写作测验 /183
*节 /185
为测验做准备
第二节 /188
参加测验
第三节 /190
写作测试样本
第四节 /192
交卷之前
第八章
语法和文体 /193
*节 /195
定义
第二节 /205
句子结构
第三节 /211
选择词语
第四节 /220
标点
第五节 /225
技术性细节
参考书目 /231
图片索引 /235


【前言】

在这一变化特别驳杂而又迅捷的时代里,人们常常可以感受到一种暗中涌动着的物质主义的迷茫情结,因而,对于走向“诗与远方”的艺术的存在,有些人就有了一种莫名的、不自觉的隔阂、疏离甚或回避。不过,这并非不可改变。当我们频频自觉地接触艺术本身后,它就不再是外烁的,而可能逐渐内化为我们内心世界的一部分,也就是真正走向“诗与远方”。
当然,我们需要亲验的应当是赋予我们以高峰体验(peak experience)的艺术杰作。否则,也有可能徘徊在艺术精神之外的地方。尤其是如今形形色色借“娱乐至上”或“惟新”为名行世的艺术,可能常常红极一时,但是,却并非都是值得称道的,其中有太多浅薄、低俗、反智和无的放矢的东西,与真正的艺术旨归其实相去甚远。它们既不可能久久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也不会在艺术史上激起任何有影响力的涟漪。倒是如果不予清理、修正或抵制,一时或会让人铸成无可救药的蹩脚趣味,即当年德国哲人黑格尔所谓的“癖性”。
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Benedetto Croce)说过一句非常值得反复思考的经验之谈:“要了解但丁,我们就必须把自己提升到但丁的水平……”无疑,只有在*艺术的熏陶中,才能养成纯正而又高雅的趣味和眼光,同时实现自身精神的真正提升。这也正是我们为什么要亲近经典艺术以及具有深刻意义的杰作的根本原因。
因而,何谓“经典”和“杰作”,如何接近与理悟“经典”和“杰作”,并以此为真实的参照和范本去实现新的创造高度——这类问题显然还是一种思之弥新的课题。尤其是在中国经济正迅速崛起,面向国际社会大家庭或人类命运共同体,日渐成为一个令人瞩目的大国、强国的当下,怎样的文化气度和艺术格局才与之相称或相得益彰,就成了一个特别现实的课题。回望曾经的汉唐开放气象和几乎不可逾越的高度,再想想如今泱泱十几亿人对世界应该有怎样的卓越贡献,我们就不能不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担当。
*为理想的,当然就是艺术与生活的和谐融合,这是我们应该为之不懈追求的方向!在伟大的艺术面前,俄罗斯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经坦承,自己愿意成为“美的奴隶”,因为“美可以拯救世界”!另一位俄罗斯大作家屠格涅夫在德国柏林终于亲睹古希腊的雕塑时,曾经由衷地感慨:“我多么幸运,我没有在饱享此番眼福之前死去,我看到了所有的一切!”让艺术,尤其是美的艺术,成为我们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美好不过的。与此同时,也并非所有人都需亲手创造艺术。除了成为艺术家的那极小一部分人之外,更多的人,无论是从事与艺术相关行业的人(如教育者、博物馆从业人员、文化行政管理人员等),还是从事与艺术相关甚少的职业的人(这应该是为数更为众多的人群),都是要以享受艺术为旨归的。要做到这一点就不能浅尝辄止、附会风雅而已,而是有必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水准,增加有关艺术的理论、历史知识,提升用文字加以深刻阐述的能力。只有这样,那些能够激赏伟大艺术的人才会成为推动艺术创造的受众,让艺术家协力缔造新的“期待视野”!与此同时,正是在人们一次次地穿行在伟大艺术的时间长廊里并得到沦肌浃髓的高峰体验时,文化和艺术的创造力才可以获得滋养和激发。所以,归根结底,与伟大艺术联系在一起的生活,是一种有意义的、令人心仪的境界。
我们相信,无论是艺术院校中的莘莘学子,抑或是会对艺术念兹在兹的普通读者,都可以从艺术(尤其是伟大的艺术)中得到滋润心灵的雨露,尤其是在有一套相对系统的丛书予以导引的情况下,就能事半功倍。
这套丛书的推出正是基于以上的出发点。首先,丛书的内容范围涉及艺术美学、艺术概论、美术心理学、中国美术简史、外国美术简史、中国画论导读、外国画论导读、美术鉴赏、中国书法艺术鉴赏、中国书画鉴赏以及美术专业论文写作等。这是关于艺术的一个颇为基本的知识系统,基于此,读者可以进一步深化,并延伸到艺术的诸多其他方面。其次,它力图融入国内外*的学术成果,以给人耳目一新的印象。再次,它体例上则尽可能脉络清晰,语言尽量精练。这样,把读者的期待放在首位,就会拉近本套丛书与读者的距离。相信作者们的良苦用心会获得读者或多或少的共鸣。
艺术,自然是一个开放的大话题。我们这套丛书只是一个引子而已。
是为序。

丁 宁
2017 年 8 月 9 日深夜写于爱丁堡大学

【前言】:一开始我们是基于各自在高校教学的共同经验 —苏珊娜·赫德森(Suzanne Hudson)教 修 辞 学 和 作 文,南 希·努 南·莫 里 西(Nancy Noonan Morrissey)教艺术史—而走到一起开始这个项目的。我们使用本书*版进行了多年的教学实践,对于这本书哪些部分能够指导学生写出经过深思熟虑、重点突出并且组织良好的文章,哪些部分需要修改和更新有直接的经验,于是有了这本书的第二版。有一件事情始终没变,我们仍然认为各个学科的学生,不仅仅是作文班的学生,都需要进行写作训练,并且他们的导师们应当对学生的写作水平有更高的要求。要将这个理念转化为现实,我们面临着两个问题。首先,导师们在本学科之外没有时间教授写作。因而,他们在评估学生的写作质量时,更看重的是写作的内容是否充实,而不是写作水平的高低。第二个问题是,尽管许多学生都想写出漂亮的文章,但他们却不知道如何把文章写好。而有关艺术的写作尤其需要高超的写作技巧,它不仅要在构思上下功夫,还要有描述艺术体验的技巧—描述影响艺术家和艺术风格的历史、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艺术理论以及艺术家和观者之间的互动。我们认为,能够得到全面的写作指导的学生,在艺术欣赏、艺术史和人文学科等包含写作的课程中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本书从激发学生对艺术作品产生回应着手,并为学生提供了用言语表述艺术体验的必要词汇。当学生们掌握了用诸如线条、透视、图像、媒介和风格等有关作品的构成的术语,并以此来讨论艺术作品时,关于艺术的写作这个任务就从难以应付变成易于处理了。学生们发现,一次专注于一种构成部分能生成更多的词汇、想法,也能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第二章对如何有效地写作进行了指导,阐释了不同的论述模式、写作的过程,以及整体性、展开性、组织性和关联性的概念。
本书在为学生提供了交流写作与艺术的词汇之后,又通过多样化的写作任务逐步地引导学生:条目写作,分析性文章(包括形式分析、对比分析、展览品论),辩论性文章,研究性论文,以及写作测验。每一项写作任务之后都有一个修改和编辑清单以帮助学生们做好提交作业的充分准备。本书还包含一个针对艺术写作语法和风格的规则手册。我们在本书中提倡写作要形成一个中心论点,采用合适的论述模式,我们也建议学生根据论据,即他们持有某个观点的原因来组织文章。这样一个简单的框架往往既能够产生重点突出、组织合理的讨论艺术的文章,又能产生包含独特洞见和复杂观点的文章。如果没有一个清晰的模型,这类文章的写作是很难掌握的。从这一点来说,艺术和写作是盟友,它们都需要从各种要素的组合上升到思想的提升。
本书通过大量艺术和人文学科学生、艺术家和专业作者的写作范例为学生提供帮助。范例包括:两条条目写作、一篇形式分析文章、一篇对比分析、一篇展览评论、一篇辩论文以及一篇研究性论文(采用 MLA 格式的注释),这些范例都是学生习作。在文章规划阶段,本书为学生提供了许多主题上的建议、图书馆和网上搜索资源的技巧、规划和撰写文章大纲的模板、加强对关键概念理解的练习,以及为其观点组织论据的建议。本书还在展开引言、结论和正文段落的讨论,用 MLA 和 CMS 格式引用资源,以及在设定标题、修改、编辑和校对自己的文章等收尾工作诸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帮助。
本书在写作和对艺术学科进行批判性探索两个方面都满足了那些想要写出更好文章的艺术和人文学科的学生的需求,也满足了老师们希望把更多的时间用来教授他们*擅长的知识这一需求,他们想要教授各种形式的艺术以及其在我们文化遗产中的作用,而非关于如何写作。感谢哈里森·博塔斯尼克(Harrison Potasnik)、施蒂芬妮·金(StephanieKing)、查尔斯·汤普森(Charles Thompson)、瑞切尔·格斯博格(RachelGothberg)、奥尔加·沙托夫斯卡娅(Olga Shatovskaya)、卡琳·霍尔兹曼(KarinHolzmann)、丽雅娜·凡·德·沃特(Liana Van de Water)、乔尔·森格尔(JoelSenger)、路易莎·法瑞尔(Louisa Ferrer)等同学允许我们使用他们的作品。感谢修辞和作文教师弗朗西斯·查特里斯(Frances Charteris)和莫莉·勒克莱尔(Molly LeClair)与我们分享了他们的学生论文。感谢审稿人给出的宝贵意见,他们是:印第安纳大学—普渡大学印第安纳波利斯分校赫隆艺术学院(HerronSchool of Art)的施蒂芬妮·S.迪奇(Stephanie S. Dickey),阿拉巴马大学的埃洛伊丝·奥吉奥拉(Eloise Augiola),杰弗逊州立社区学院的朱迪·凯·克诺夫(Judy Kay Knopf),特拉华大学的 H.佩里·查(H.PerryChapman),
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的伯纳丁·赫勒 - 格林曼(Bernadine Heller-Greenman),以及蒙大拿州立大学的乔安娜·曼内尔·诺尔(Joanne Mannell Noell)。还要感谢
我们的圣智(Cengage)团队,尤其是:克拉克·巴克斯特(Clark Baxter)、阿比盖尔·巴克斯特(Abigail Baxter)、玛丽·克拉克·斯特拉通(Marri Clark
Straton)、沙伦·亚当斯·普尔(Sharon Adams Poore)、约翰·希尔(JohnHill),以及全球前媒体(PreMediaGlobal)的制作团队,特别是乔伊斯纳·奥哈(Jyotsna Ojha)。*后我们还要特别感谢多恩·艾伦(Don Eron)和理查德·莫里西(RichardMorrissey)长久的热情支持。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