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苏枕书是深受读者喜爱的作家,她的《有鹿来》《京都古书店风景》《岁华一枝》《松子落》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这本新作是她在疫情期间收尾完成的,也因此而记录下这段特殊时期对外部世界以及自我内心的省察。
◎这本书既是苏枕书的随笔新作,也是她的突破转型之作,是一本有着深刻洞察力,富于人文思考,知识含量充足的文化随笔。书中详实记录了她有关东亚历史、社会的见闻与思索。她关心日用饮食、走访名山古迹,始终怀着纯粹的热情,追寻历史与现实的关联。读者可以透过她一贯沉静细致的笔触,领略异国的往昔与当下,文化与人情。她长居京都北白川畔的山中,从避居春山,到怀抱春山,书题不仅是写实,更是某种隐喻。
◎本书四色印刷,锁线胶订,图文并重。在疫情发生前的几年,作者遍访东亚诸城,拍摄记录下她曾走过的旧书店、寺庙、店铺、古道、茶室,看似寻常的风景,其实都有着时光流转的含义,也是当时社会气氛的写照。
◎知名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许知远推荐:这是一个我期待看到的京都。它从被美术馆化的描述中醒过来,它挣扎、焦灼、困惑,在昨日与今日之间摇摆。
写作者淡豹推荐:枕书擅长通过风物习俗去写一个地方特有的生活方式,以及让这种生活方式能活下去的人。《春山好》的语调有了微妙的变化,目光所及是寺庙、街头、花铺、食肆、旧书店、课室,人物是打零工的女性、韩语教师、住持、房东夫妇,但它是一份在京都写就的当代日本社会气氛和思想状况的报告。


【内容简介】

这是一段漫长而深入的旅程。
从栖居的京都,到背负沉重历史的广岛,再漫游韩国的庆州、大邱、首尔,归途乘船穿越朝鲜海峡抵达达釜山,自九州登岸,返回近畿之地。过去数年间,作家苏枕书踏访日韩各地,所到之处除却著/名景点,更多是书院、古寺、博物馆与旧书店。她记录下有关东亚历史、社会、儒家文化圈的见闻与思索。在寻找历史痕迹与当代人事内在关联的过程中,反省自己的认知,也认请此前生活中的诸多虚幻泡沫。
京都在这段旅程中的意义,不再是旅行者眼中梦幻的地标,而是审视与追问之旅的起点。枕书以一种更加尖锐的笔触,剖析那些隐藏在东邻传统而精致的外表之下、晦暗不可言说的细节,深入多重而复杂的现实,并发出新的追问:一个精神自由的人,尤其身为女性,在当下正面对什么样的现实与困境。
书中讲到从景气时代过渡至老龄化社会后打零工的女白领、拼命工作的单亲母亲、艰难维持生计的旧书店主人,还有抵制侵害与暴力的勇敢女性。读者可以透过她一贯沉静细致的笔触,看到她对重大问题的鲜明态度;也可获知她的温情与冀望,正如后记所引的“严冬已过,时雨止息,且已过去”,绵延的春山就在眼前。


【作者简介】

苏枕书,江苏南通人,历史学博士。留日多年,热爱买书、读书、种植。著有《京都古书店风景》《有鹿来》《松子落》《岁华一枝:京都读书散记》《尘世的梦浮桥》等多部作品,另有译著若干。


【目录】

序:从山脚出发 / 吴从周................................001
漫长雨季
从月待山前到北白川畔...................................012
同一屋檐下.....................................................038
市长选举战.....................................................052
百万遍风土记.................................................066
偶尔呐喊........................................................082
成为病人........................................................100
走出雨季
夜之游行........................................................112
康复训练........................................................130
日用饮食........................................................148
笋之佳味........................................................172
真如堂四季.....................................................186
新探险
永恒的旧书店.................................................226
京都与朝鲜之间..............................................252
安东之旅........................................................280
釜山宝水洞书店街..........................................308
再访仁寺洞通文馆..........................................330
黑夜与白昼
不甚平静的令和..............................................348
隐秘的广场.....................................................360
寂静春日........................................................370
后 记............................................................384


【书摘与插画】

隐秘的广场
2016 年,在教务处门外放置各种宣传单的小桌上看到“性暴力被害者综合咨询支援中心”的宣传小册,这是成立于 2015 年的组织,由民间组织与本地政府合作,“不要独自烦恼,请拨打电话”。小册色彩柔和,用了小巧温和的手写体,忍不住拿起来翻了翻。“你不希望的性方面的行为,都是性暴力。”“不仅是强奸、强制猥亵(包括未遂),也包括不愿意附和对方意图、被强迫的性方面的行为及性方面的虐待。”“此外,因性方面的言语或行为伤害到自尊感情,也属于性暴力范畴。”这些在现在看来已相当普及的常识,在当时的情境里依然令我感到新鲜,并隐隐觉得相当遥远,“性暴力”=“暴力”=“殊死搏斗”,这是长期以来我
脑海中的基本图式。
不久,在学校卫生间门后角落也看到了这份宣传册。“要不要跟我们谈一谈呢?聊什么都可以!”“为了你宝贵的身体与心灵。”那时距我遭遇校内熟人跟踪乃至更严重的情形,其实已经过去了几年。迟钝的我反复翻看这份小册,甚至没有领悟到它可能与自己存在的关系,但终还是选择把它夹在手账里带走。
多年以前,一位很崇拜学者丈夫并经常与之联署作者名的女性研究者在我们跟前用惋惜无奈的口吻提起她的师母,说她那位博学质朴的老师很孤独,因为师母苛刻且没有学识,既不能辅佐老师,也无法给老师爱。“所以老师总是待在研究室不回家。”这是学院里可怜的充满矛盾的有关情感的教育。曾遇到一位老师,每到周末总将学生们叫到他的研究室饮酒,高兴了会讲些与学术有关的话题。那里是他的独立王国,围拢倾听的学生是他个人意义的彰显,家中等待的妻儿也是他作为成功人士不可缺少的装点。这是学院里代代相传的佳话模式,当时没有人觉得不适,大家都仿佛乐于参与其中。我们在这样的聚会里耳濡目染习得顺从、崇拜、秩序,幻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接近学问(其实仅是虚无的人际关系)。这里存在的陷阱是:师长是男性,只有男学生才有效仿师长这种模式的可能,多发论文、找到教职、娶妻生子、被弟子门生环绕,好再有个不如自己的学术佳偶,既能为自己打杂助力,又可衬托自己的才华;女性在崇拜老师、怜悯师母之际,是将自己代入了老师,还是幻想自己会是更优秀、更理解老师的学术佳侣?
异性之间存在多种模式的关系,但少见真正的平等。男性被鼓励去冲动、冒犯、突破防备,将胆大妄为视为男子气概。女性总被鼓励奉献或忍耐,掩藏痛楚或耻辱。这些叙事在各种文学作品、艺术作品里有极为丰富的呈现:少女的成年礼总是伴随孤注一掷的献身;婚姻中的男性往往有乏味刻薄庸俗丧失性特征及理解力的妻子,因此格外值得年轻女子的同情与眷恋。“你初爱的那个人并不是你终爱的那个人,爱不是终目标而是一个过程,借助这个过程,一个人想去了解另一个人。”(《斯通纳》)这句话若单独拿出来看,似乎有些道理。但若回到故事的语境中,知道那是一位中年男性意识到婚姻失败后与年轻学生的婚外情,
便觉索然无味。大量情感专栏靠人们对爱的渴求或痛苦而得以存活,情感导师们颠来倒去说些似是而非毫无逻辑的片段,像星座占卜一般,抚慰人们不安的灵魂。
许多时候我们意识不到自己是幸存者,或者已经是受害者。面对既定的结构与规则,我们或许感到不快,但并不认为有必要反抗。在既定框架之下温和地解决问题,是许多人的理想。提出异议不仅有风险,也显得不够冷静理智。而与性有关的事件中的受害者,比一般事件中的受害者更容易遭到污名化。传统道德中,女性需要保卫贞洁,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无数文学作品赞颂处女的贞操与神秘,合理地失去贞操只有通过婚姻关系定义下的丈夫,此后她便不再具有性的魅力,而转为承担生育职能。这套腐朽的女性观念在中国至少已被批判了百余年,加上性革命浪潮的洗礼,我们一般都能对过去受传统性道德压迫的女性表示同情,并认为社会进步,我们已经充分幸运。但性侵事件中人们对受害者的苛责与侮辱,又让我意识到传统性道德的阴魂不散:清白自守教养良好的女性不会受到侵犯,受到侵犯必然事出有因;没有人知道她们身上具体发生了什么,焉知她没有合意甚至交易,焉知她不是未达目的而反咬一口——阴谋论总不过时;即便是对无辜的受害者,也只能说句可怜,因为她在性的方面被掠夺,真是令人难以启齿的悲剧。诸如此类,所以隐忍与沉默是有教养的体现,将耻辱的性解释为不顺利的情感纠纷,对于弱者一方似乎更容易被接受。
甚至要等看到决绝的死、无辜且美丽的死,才能让人们感到震悚,进而有一点反思。而对于这样的死,我们其实已经看了很多,也积累了许多诸如“红颜薄命”“造化弄人”的轻薄叹息。当我再次想起卫生间内带走的小册,是在读到林奕含小说之后。那时她刚刚去世,我在网络书店购买了她的小说,花了一个晚上读完。这部小说令我内心发生地震,也许可以称作“启蒙”,天才的她,精准描摹了一种不同于印象中“殊死搏斗”的“性暴力”模式。一旦改变看问题的视角,世界将全然变貌。我并非不知道剧烈的痛楚,但那是私人、无法交流的,也难以准确描述,因此我选择掩埋,悄悄寻找藏身之处。而林奕含拨开笼罩在痛楚与耻辱之上的黑暗,将被掩埋的问题带到有光照亮的区域,我们可与之参照、衡量,进而意识到问题的所在,并发现自己与历史事件及他人苦痛的关联。我们知道,那段时期被认为是“我也是”(Me too)运动在亚洲的共振期,也令不少人嗤之以鼻,认为那只是小部分女权主义者的阴谋。然而事实上这仍然是一场深刻的共振,且尚未终结,从韩国的“姐姐来了”到《日本之耻》。
伊藤诗织的遭遇在日本并不是闻所未闻的事。日本职场、高校性骚扰、性侵案频发,但加害者被判罪的情况则非常少。单是2019 年 3 月,日本就有四起性侵案例做出无罪判决,以至于有“属于强奸者的黑暗三月”的说法。其中 3 月 12 日福冈地裁久留米支部的判决案例与伊藤诗织的情况有相似之处,该案中的女性社员与上司外出饮酒,被要求一口饮下龙舌兰,随后烂醉。正当她在店内沙发上躺卧休息之际,上司实施了性侵行为。女性报案,检方提起诉讼,而法院判决认为,女性在烂醉情况下没有抵抗能力,但上司将她的拒绝(いや)误认为许可(いい),并无“犯罪故意”,因此无罪。3 月 19 日静冈地裁浜松支部的案例判决逻辑也很类似,一在日墨西哥中年男子在街头对年轻女性实施强制性行为,造成女性受伤。但检方认为女性因头脑空白,没有做出抵抗,因此被告不能意识到自身暴行的严重程度,难以认为他有“犯罪故意”,故而不予起诉,法院判定无罪。3 月 26 日名古屋地裁的判例中,一位少女两度受到父亲强暴,但法院认为少女并非完全不能抗拒,存在一定程度的合意,因此判定父亲无罪。3 月28 日静冈地裁的判例中,十二岁少女自诉受到父亲长期强奸,但
法官认为狭窄屋内共同居住的其他家人均声称未发觉异常,这极不自然,故而少女证言未予采信。而调查过程中,发现这位父亲持有儿童性虐待图像,才因此被处以十万日元的罚金。这便是伊藤诗织所面对的日本司法现实。更荒谬的是,久留米判决中还有至少四名证人目击了上司对烂醉的同僚的性侵行为,但仍然做无罪判决。受害者说了“いや”(不要,反抗)或者“いい”(好,合意)并不重要,因为不论是反抗或合意的言辞,在某类恶劣的性文化中,都代表同意。“贞洁自爱的女性怎么会跟男人喝到烂醉不起呢?选择喝酒的那一刻就代表着合意。
不同于人们想象中黑白分明、简单明了的叙事,遭遇暴力,只要报警就能惩罚坏人——司法过程可能十分复杂,这对受害者而言是一重巨大的障碍。哪怕时间有勇气站出来揭露,之后漫长的调查、立案、诉讼流程……都是极大的折磨。许多人无法顺利撑过这一阶段,因此宁可抹去一切,并后悔开始站了出来。站出来什么都没有改变,何况后还可能败诉。在一个相对保守的环境里,“我也是”初得到的关注及支援很难长久,伴随时间的流逝,往往不能得到理想的回馈。人们在运动爆发之初或许会对勇于挺身而出的受害者表示支持与赞许,但由于诉讼流程漫长、性侵及性骚扰一类案件取证困难及立案困难(也正因为此,才有“我也是”运动的兴起及许多受害者的回应)、难求理想中黑白分明的结果等种种缘故,这种支持往往不久会退潮,对受害者的质疑、嘲讽甚至攻击也难免随之而至。站出来指控或倾诉还不是困难的部分,随后漫长、孤独、充满怀疑的过程才更艰辛。时间长河滚滚不息,唯独受害者被困在河底的淤泥难以前行。
某一天,我终于拨通了那本宣传小册上的电话,那边是温柔的女声,详细记录我的情况后,告诉我有十次免费咨询的机会,并尽快给我约了见面的时间。后来那十次机会,我大概并没有全部用完。我得到了许多具体细致的帮助,以及为宝贵的信任,并生出一些勇气。尽管至今我依然没有办法谈及个中具体遭遇,也熟知在那之前自己已背负种种污名。“不要管那些。”理智的确应当如此,但这很难。如果时光倒流,我当然希望自己能更早一点觉悟和反抗。时间过去太久,亲密可靠的人也不希望我在泥潭中挣扎不起。既然活着,就应该早些摆脱过去的痛苦,去投身劳动与创造。好在早已摈弃了那样的酒局,也会清楚地鼓励他人
逃开令人厌烦的场合。我曾得到许多挫折与恐惧,也更加理解爱与善的意义。今日很难想象或预测未来,故而今日的努力即便不能很快促成理想之结果,也应坚守对真理和道义的追求。2020 年 3 月 12 日,名古屋高裁推翻了去年 3 月 26 日名古屋地裁对父亲强奸亲女案的一审无罪判决,二审判决父亲有罪,并处以十年徒刑。此案一审判决后,检方不服判决,主张法院存在事实误认,受害少女长期受到父亲的身心虐待,无法做出有效的抵抗,提起上诉。一年后,名古屋高裁二审推翻一审的无罪判决,接受检方的十年求刑,这在日本叫作“逆転判決”,令人感慨不已。而这样的“逆転判決”,也足见抗议与发声的意义——自从前一年的“黑暗三月”以来,日本许多团体、个人都加入实体或在线的抗议活动。作家北原みのり(Kitahara Minori)、编辑松尾亚纪等人发起“花朵游行”(Flower Demo),发出“和你在一起”(With You)的呼声,手捧花束走向街头,公开支援性暴力受害者。“为了改变未来、为了改变社会、绝不容许性暴力的发声——这就是花朵游行。”我有好几位友人也在活动的前线。“不要绝望,怀着温柔的心,一步一步,朝前去。”一位相熟的律师一直这样鼓舞我。也许个人遭遇的某个案件难以扭转,自己的伤痛无法抚平和得到安慰,但从中积累的经验与教训、对他人痛苦的理解及共感,会激励自己坚持下去,将自己微小的力量汇入大河。
伊藤诗织的《黑箱》中文版引进之际,出版方曾忧心这一题材是否会遭遇冷待。大概因为大家已熟悉了这样的叙事,又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破”也尚未成功,“立”更是遥遥无期,自然会产生疲倦。但后来此书的销量及关注度让我意识到,许多地方存在着隐秘的广场。那里并非一贯沉默,并非仅有绝望与无奈,并非只是简单的标签与空洞的口号。那里聚集着超出预想的力量,在某些时候会有基于信任、善意、理解、愤怒生的清晰呼应与明
确行动。我在这广场里,愿从幽暗走到光之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