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全面解析区块链思想与技术;
透视数字货币的演进与未来;
展现数字经济的崛起与远景。

我们这个时代的瞭望者朱嘉明先生力作隆重上市;
数字经济领域的集大成之作,把握未来数字化趋势的之书。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关于区块链、数字货币、数字经济的一部深刻与精彩的著作,视角恢弘,结构完整。*编全方位解读了区块链的思想和科学渊源,揭示区块链技术对当代经济活动、社会制度、人类文明转型的重大意义;第二编阐述了数字货币的形成与演进,展现数字货币体系与构造,特别是法定数字货币的意义;第三编描述了数字经济崛起的历史过程,以及传统经济数字化的不可逆转趋势。
本书以区块链、数字货币和数字经济作为主题,引入相关的现代科学、经济学、历史学以及哲学,从不同维度探讨区块链、数字货币和数字经济之间的内在逻辑,使得这部著作具有深厚的思想性和学术性,折射了区块链、数字货币和数字经济过去十余年的全球性图像。不仅如此,读者还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强烈的理想主义以及严谨的治学精神。


【作者简介】

朱嘉明,经济学博士、教授,长期从事数字经济理论研究和实践。现任数字资产研究院( C I D A )学术与技术委员会主席,中国投资协会数字资产研究中心专家组组长。


【媒体评论】

他是一位瞭望者,在见证与推演间,捕捉数字时代发展轨迹。
他是一位思想家,在创作与思考间,引领无数区块链人迈向通途。
他多年来研究以区块链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以经济的观点,以历史的视角,输出宝贵的思想精华。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在平凡中非凡,在尽头处超越,这是他的人生,也是他的能量!
他的前行,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他的理想,提醒着我们不忘理想。
——2 0 2 0 年杭州区块链国际周为朱嘉明先生颁发“特别致敬奖”的颁奖词


【目录】

篇 区块链
1-1 关于区块链的若干常识问题 / 3
1-2 区块链技术的制度意义 / 9
1-3 区块链的现状与趋势 / 15
1-4 区块链是连接传统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 / 24
1-5 区块链的宏观本质是集群 / 31
1-6 用怎样的历史观来看待区块链? / 35
1-7 以传统思维方式理解区块链一定会陷入思维误区 / 40
1-8 数学未来将更多地嵌入区块链 / 43
1-9 区块链•熵•耗散结构 / 47
1-10 量子计算与区块链 / 53
1-11 区块链证明“范式革命”的存在与价值 / 57
1-12 全面认知区块链的科学特征 / 67
1-13 区块链引发了一场独特的社会运动 / 74
1-14 区块链与公平/效率及制度选择 / 77
1-15 区块链产业与互联网产业异同 / 84
1-16 产业区块链代表一种未来 / 91
1-17 区块链产业化和产业区块链化 / 95
1-18 区块链与法律的融合模式 / 102
1-19 区块链与数据安全 / 107
1-20 8K 5G AI 区块链和智能手机 / 110
1-21 链接未来 / 113
1-22 区块链与矿业转型 / 117
1-23 区块链在抗疫防疫中的应用 / 120
1-24 如何理解“医疗新基建”? / 122
1-25 区块链和“时空合作社” / 127
1-26 区块链是重建人类信任的基础结构 / 133
1-27 区块链•哲学•艺术 / 137
第二篇 数字货币
2-1 数字货币:从边缘到中心 / 163
2-2 从货币史的重要节点认识数字货币与数字经济 / 180
2-3 数字货币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模式 / 210
2-4 2020年代:全球货币体系转型的关键十年 / 220
2-5 货币多元化的时代 / 224
2-6 数字货币与复杂科学 / 231
2-7 认知未来货币需要新的思想资源 / 236
2-8 数字货币的理想元素 / 242
2-9 数字货币对宏观经济影响的思路 / 248
2-10 全球加密数字货币、区块链和人工智能 / 256
2-11 比特币:预示未来货币形态的实验 / 271
2-12 Libra:数字货币的一种综合创新 / 286
2-13 未来世界货币体系与货币金融资源平等 / 291
2-14 人民币与法定数字货币 / 308
2-15 关于稳定币机制、央行数字货币和货币竞争 / 312
2-16 对ICO的反思和检讨 / 318
2-17 如何认识STO前景? / 327
2-18 区块链、数字金融与数字经济 / 339
2-19 数字货币与“实事求是” / 359
2-20 数字货币对古典货币理论和新货币理论的挑战 / 365
第三篇 数字经济
3-1 认知数字经济时代 / 379
3-2 数字经济六十年:从“奇点”到“大爆炸” / 381
3-3 数学思维,数字技术与数字经济 / 396
3-4 构成平行世界的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 / 410
3-5 数字经济、区块链与法 / 420
3-6 判断与预测全球经济趋势 / 425
3-7 对现代化脆弱性的反思 / 431
3-8 互联网文明对中国制度转型的意义 / 439
3-9 金融—科技的一体化 / 454
3-10 科技:正在改变经济增长的周期与模式 / 468
3-11 科技VS人文 / 477
3-12 新技术革命:人文危机,抑或文明转型 / 480
3-13 金融危机十周年:回顾与思考 / 483
3-14 2008—2018年:数字货币诞生、IMF改革、茶党运动和占领华尔街的历史逻辑 / 496
3-15 走向衰落的华尔街、硅谷、WTO和IMF / 504
3-16 论“新中性利率”常态化 / 509
3-17 通货膨胀:是走向死亡?还是正在休眠? / 515
3-18 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一体化趋势 / 538
3-19 历史不会熔断: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九十年后的启示 / 545
3-20 观念经济学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 553
后 记 / 565


【前言】

序言:未来决定现在,为什么?

撰写本书序言是一件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因为,书名的主标题是“未来决定现在”。提出这样的标题,无疑就要陷入如何认知时间本质、如何诠释“过去”“现在”和“未来”关系的陷阱;本书还有“区块链·数字货币·数字经济”的副标题,无疑需要将区块链、数字货币和数字经济置于更为科学和宏观的语境下加以解读。所以,与其说这是“序言”,不如说是一篇“导语”,所要回答的是本书正文没有机会提出和阐述的那些课题。

  1. 时间观念的“三次革命”

自人类社会产生,时间就作为一个原始的观念进入了人们的生活。时间是自然的组成部分。时间是与人有关的意识,是主观的,是感性的。之后,希腊几何学家将时间和空间加以精确测量。如何认识时间的本质成为早期哲学思想中的基础论题之一,也是学者们在几个世纪中争论的焦点话题,具有神秘性的时间甚至超出哲学范畴,进入了宗教和政治。

到了17—18世纪,首先是伽利略(Galileo Galilei),之后是牛顿(Isaac Newton),将时间纳入科学领域。时间被视为运动定律中的一个基本参照系,并被置于科学的核心位置。牛顿在1687年发表著名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Mathematical Principles of Nature Philosophy)一书,书中给出了“时间”概念:“的、真实的数学时间,就其自身及其本质而言,是永远均匀流动的,它不依赖于任何外界事物。”按照“时间”理念,时间只是作为一个“给定的”的概念,传统的时间内涵遭到摈弃,完全被剥夺了它自身的特性,是一种独立存在的理想时间尺度,不再与任何特定事件过程存在关联性。

牛顿的“时间”观念和他的“空间”观念是不可分割的。牛顿的“空间”,是没有任何物理实体的无形空间,独立于事物之外的存在,是“空的空间”,永远处于均匀和静止状态,属于欧几里得空间。

尽管牛顿的“时间”理论遭到了与他同时代的数学家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的反对,但是在两百多年内,牛顿的时间观念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1890年,世界标准时间的倡导者、加拿大测绘工程师桑福德·弗莱明(Sandford Fleming)仍然是时间论的追随者,他在1891年撰写的文章《落伍的古代计时方法》中说:“时间不受物质、空间或距离的影响。它是普遍而非地区性的,它是的单一,整个宇宙都一致。”一代又一代,人们自进入学校开始,就被灌输牛顿学说中的时间是合理而又客观的真理,时间被定义为度量物理系统内在变化的正确测杆。

进入20世纪不久,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Special Theorg of Relativity),提出区别于牛顿时空观的新的平直时空理论,不仅颠覆了牛顿的时间体系,而且颠覆了来自个人经验感知的时间概念,开启了时间概念的第二次革命。1916年,广义相对论问世,不仅涵盖了时间和空间,而且描述了物质的多种形态。从此,时间不再是哲学体系的组成部分,而是物质的一部分。时间可以被运动和引力弯曲、延伸和压缩。时间成为处于物理学中心位置的组成部分,服从物理学的定律和方程,并需要通过实验进行研究。只要时间和空间的结合中没有任何东西能快于光速,那么,质量就等于能量。

爱因斯坦在25岁的时候,也就是他提出广义相对论(General Relativity)的前十年,已经发现了时间可以被速度延缓。之后,在很多物理实验中都可以观测到时间延缓的现象。“时间长短只是与拥有既定轨道的物体的运动有关”,不仅如此,只要以宇宙作为观测范围,“当下”不过是个“气泡”。至于这个“气泡”可以延伸多远,取决于时间的精确程度:“如果用纳秒,‘现在’的定义仅有几米;如果用毫秒,那就有几千公里。”所以,“‘现在的宇宙’是没有意义的”“‘现在’即是空无”,需要接受“不含当下的时间结构”。那种认为宇宙以特定结构存在于现在,并且伴随时间流逝而改变的观念,已经被证明是站不住脚的。还需要注意的是,尽管爱因斯坦的时间视观测者而定,终没能超越拉普拉斯(Pierre-Simon Laplace)的宿命论,遵循着一连串严格的因果关系,相信自从宇宙诞生那一刻起,宇宙的命运就已经铭刻在大自然的结构之中。

量子科学和“时间量子”概念,引发了时间观念的第三次革命。以“普朗克时间”(Planck time)作为小时间单位,再以“普朗克尺度”作为小尺度,人们关于时空的传统想象全部崩塌,“世界是精细分立的,非连续的”。“时间的‘量子化’表明,几乎所有时间t的取值都不存在”,所以,时间是非连续的。不仅如此,时间发生量子叠加,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界限进入不可确定状态,一个事件可以在另一个事件之前与之后。

总之,基于量子物理学的时间,具有非统一性、非单一性、非线性、非连续性、非方向性,“时间之箭”只不过是一种想象,也不具备爱因斯坦研究的平滑弯曲的几何结构特征。

2.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变和时间观念革命的对称性

如果以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变作为参照系,时间和经济形态之间存在着折射关系和显而易见的对称性。

人类处于原始社会时,经济活动主要是狩猎和早期农业。在这个漫长的历史阶段,很多民族信仰太阳,崇拜日月。正如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在他的著作《历史》中所说:“游牧民族只向太阳和月亮奉献牺牲,这就是说,全体利比西亚人都是这样做的。”日月星辰就是萨满教的重要崇拜对象。因为对宇宙天体的崇拜,逐渐形成“自然时间”观念。

“自然时间”观念源于自然界向人类所提供的经验:(1)循环时间的经验。直观的自然现象,日夜交替、四季轮回。(2)不可重复时间的经验。生老病死过程的切身体验。在“自然时间”环境下,人类没有关于时间的确切尺度。即使在当代的非洲原始部落,因为没有数字意识,所以不知道自己活了多久。作家安东尼·艾凡尼(Anthony Aveni)在其著作《时间帝国》(Empire of Time)里说:旧石器时代的祖先们至少在两万年以前就按顺序在骨头上刻凹痕,表示时间的隔离。这很可能是人类对时间的一种空间表述。

中国历史上的殷人以时间的循环性为前提,提出“宗教时间”概念:(1)宗教时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循环的。(2)宗教时间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时间不只是现在,过去从未停止,未来并非未来。过去时间中的存在,是以鬼神、祖先神为主;未来时间中的存在,也是以鬼神为主。殷人的宗教时间是对自然时间的一种超越,它具有循环性和不稳定性两个基本特征,所以,殷人既要祭祀鬼神,又要明德。这对商代政治理念和政治制度产生重大影响。

比较玛雅的时间观,存在相当的类似性。因为玛雅的时间观具有强烈的“循环性本质”特征,祭典都是与许多不同周期的结束与重新开始有关,重大的历法周期祭典,通常会标记在石碑上以作纪念。玛雅人的“长历法”,即以线性关系记录不同事件的系统。这个系统可以显现任何所需的时间长度,只需增加代表更高位的数字即可。所以,玛雅人的时间认知中包含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线性思维。但是,也有玛雅文明研究专家提出:玛雅人“对时间的认识大多是针对过去的,而不是未来”。“长历法”所描述的大多是玛雅统治者和他们祖先的关系。统治者把自己的渊源说得越久远,越能说明其地位的合法性和正统性。“因此,长历法并不是为了预言未来,而是为了证明过去。

在农耕社会,人类的经济活动更加依赖于自然界、自然法则、春夏秋冬周期、气候,形成单纯“线性循环”。“自然时间”构建了农耕社会的基础。在古代中国,农业是古代农耕社会的立国之本,尤其与24个节气休戚相关。历朝历代都高度重视制定历法。将历法视为自然时间秩序的体现,古人称之为“时令”,成为政府颁布政令和组织农业生产的依据。《尚书·尧典》中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这里所说的“人时”,就是根据自然规律而制定的历法,政府通过历法安排农业生产。农耕社会的“自然时间”包含了“未来”意识。农民春天耕地播种,与其说关注的是春天,不如说着眼的是秋收,从来是秋天决定春天。人类生命的繁衍,十月怀胎,也是未来决定现在。

到了周代,在维系“自然时间”的同时,以殷人的“明德”为基础,又形成了以人为重心,将人文道德意识结合在一起的“道德时间”。

1687年,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所建立的经典力学理论体系成为近代科学的标准尺度。几乎是同时,发源于英国手工业工场的工业革命悄然开始。之后,工业革命和牛顿的“时间”观念形成了紧密互动的关系,彻底改造了人类文明的结构,工业社会替代了农耕社会。

按照牛顿的“时间”,“自然时间”和包含人文精神的“道德时间”瓦解。时间成为与自然和人性分离之后的一种抽象的和独立的存在。基于牛顿的时间轴的有序排列,形成了包括加工工业的工业体系。与此同时,身处工业革命中心的英国人,开始废弃“自然时间”观念,开始了从“任务驱动”向“时间驱动”的转变,以事件标记的生活节奏逐渐被以数字标记的生活方式取代。新的产业工人必须习惯规律的工时安排、固定的出勤以及一定的工作节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现代钟表业,实现了机芯生产机械化和钟表零件标准化改革。与计时设备普及相关联的,是人们日常生活节奏的变化,用于休闲的时间普遍减少。其结果是,“一方面,时钟改善了监督劳力的效果;另一方面,时钟也便利了分工、协调与交易”。时间,亦关乎权力。“时间开始成为金钱,雇主的金钱”

在工业社会,时间结构和机制日趋复杂。但是,依然存在周期循环。有标志性的是“商业周期”。“商业周期”包括萧条、危机、复苏、繁荣四个阶段,是一种“正弦”模式。但是,萧条、危机、复苏、繁荣四个阶段已经不再像春、夏、秋、冬那么单纯,在其每个阶段都有着太多的“变量”,而且“变量”之间有着不同的组合。终,每次的“商业周期”都有着重大的不同。1929—1932年的“大萧条”彻底影响了资本主义的传统轨迹。

1990年代后期,人类社会开始向信息社会全面转型。信息的特性决定了信息社会的本质。意大利学者朗高(G. Longo)强调的是,“信息”是反映事物的形成、关系和差别的东西,它包含于事物的差异之中,而不在事物本身。英国学者艾什比(William Ross Ashby)则认为:“信息”的本性在于事物本身具有“变异度”。不仅如此,信息具有非自然化、非线性、非周期性、非确定性四个特点。所以,在信息社会,无常、无序、混沌、变量不断增加,世界是事件的网络,通过各种事件体现的信息组合,弥漫、分散、无序、不会停滞,呈现指数性爆炸增长。经验愈来愈没有价值,内生和外生没有界限。

所有这些现象都表明:信息社会里,信息和时间重叠越来越明显,更符合量子时间。“让世界感到疲倦的不间断的事件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无法被一个巨大的钟表所测量。

3.热力学“熵”与香农“熵”的碰撞

熵增理论与概率学理论结合,产生形而上的哲学指导意义:事物的混乱程度越高,则其几率越大。

工业社会和基于工业社会的消费主义的现实,不断为熵增定律提供实证性证明,有代表性的指标是CO2排放增加导致地球温度上升。熵增定律不可逆特征与牛顿的“时间”理论是相互匹配的。

现在的问题是,因为信息时代来临,人类正面临着信息爆炸的困扰和压力。“信息爆炸”一词早出现于1980年代。进入1990年代,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信息量持续以几何级别增长。按照保守的和已经过时的统计,全球每年约产生100万份发明专利、450万篇科技文献、1.2亿册各类出版物,以及数以亿计的各种机构的文件和资料,并且每十年翻一番。

为了理解信息的加速度积聚和信息指数增长的过程和后果,需要引入“信息熵”的概念。所谓信息熵,由香农(Claude Elwood Shannon)于1948年提出,故又称为“香农熵”(Shannon entropy)。香农在研究随机变量不确定性度量时所得的公式,在数学模型层次上与热熵完全相同。根据香农的信息理论,信息熵是接收的每条消息中包含的信息的平均量。这里的熵属于不确定性的度量而不是确定性的度量,因为越随机的信源,其熵越大。或者说,熵值越大,事件的不确定性就越高,熵值为0,说明事件是完全确定的。所以,“熵”即信息的“不确定性”或“选择的自由度”的度量。

进而可以这样想象:信息时空和量子时空是映射关系。根据量子时间,这个世界基本单元的事件,既在某处,也在某时。“‘物体’本身仅仅是暂时没有变化的事件。”那么,什么是事件?事件不就是信息吗?所以,世界是事件的集合,即世界是信息的集合。或者说,“历史就是不重复出现的事物的科学”。因为信息没有时间顺序,充满不确定性,所以,这个世界原本不存在时间顺序,始终处于不确定状态。

………………

6.算法技术和信息时代

当代人类同时生活在传统工业化社会和信息社会。但是,因为数字技术的迅速进步,从传统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和数字社会转型成为了可能。

信息社会,或者数字社会,与工业时代和工业社会存在一系列根本的不同,其中比较突出的是这样几点:(1)工业时代是原子时代,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通过大机器和标准化生产,产出是实施加工后的物质产品。在信息时代,信息体现为数据,数据则是可以存储和计算的。(2)工业时代通过大机器和标准化生产,产出是实施加工后的物质产品,终可以分解为原子和分子;信息时代所生产的信息产品,其本质是量子。(3)工业生产依赖硬件,以欧几里得作为基础的机器和机械;信息社会依赖的是软件,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显现的非欧几里得模型。(4)工业生产需要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信息生产过程超越时空限制。(5)工业存在不同的部门和行业,其产品的数据化唯有通过货币和价格表现;信息产品体现为数据,基本单位是比特(Bit),即通过随机组合的成百上千的0和1的二进制数字符串。(6)工业增长需要消耗矿产资源、化石燃料和人力资源,没有可能持续几何级数增长,存在增长的极限;大数据时代则完全是天地差别的情况,现在,认知世界每天所产生的数据,需要以TB为单位,预见未来的数据存量需要以ZB为单位。若干年前,互联网数据中心(IDC)预测的2020年的数据总量是35ZB。(7)工业生产必须控制产量,减少库存,对物质形态的工业产品无法实施“压缩”;大数据则可以持续存储,可以实施“压缩”。所谓的“云计算”的“云”就是数据的一种“容器”。(8)衡量工业社会经济规模的指标是GDP,代表财富的是贵金属,或者法币;信息社会可以摈弃GDP,可以通过基于技术的数字货币实现交换。

在上述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或者数字社会的若干比较中,重要的是工业社会是基于原子和分子的物质社会,而支持信息社会的信息本质是数据,具有量子特质。比特构成一种真实的存在(Being)。所以,支撑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实现信息化和数字化一体化,所依托的是计算机技术和大数据量化工具,进一步说,是算法的底层技术。唯有通过算法底层技术,可以实现时间演进和计算的同步,呈现数学结构与真实世界的映射关系。“我们的外部物理实在是一个数学结构,该结构是由可计算函数来定义的。

现在的人类社会,几乎在不知不觉,或者少知少觉中,迅速过渡到所谓“算法社会”(Algorithm Society)。在传统秩序继续存在的情况下,因为算法技术所支持的隐形秩序悄然形成,Code Is Law(代码即法律)。如果说在工业社会,工程师、建筑师是主要的社会中坚力量,那么,在算法社会,软件构成算法的核心,算法工程师、框架工程师开始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如今,人们很难设想一个没有C 、JAVA、VB、Delphi等编程语言,失去算法技术支持的世界将会怎样?

因为算法技术,可以高效地解决繁重的数字工作,为数字经济系统提供另一种“看不见的手”,算法已经并正在改变所有经济范式。不论是比特币,还是法定数字货币,一切数字经济形式归根结底都是基于不同的算法技术。至于区块链,也是一种算法模式,还是联结物质经济活动和信息经济活动的一种基础设施。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即深度神经网络计算,正在成为流行算法,迅速取代传统的非人工智能类计算。人工智能计算框架是推动实时推理的重要驱动力,而实时推理则是典型的矩阵计算。几乎不存在任何悬念,历史再往前走,如果没有算法技术的支持,社会的一切部门将难以运行。

结论:未来可否预测?

当代人类所生活的星球和社会,因为日益的复杂性,绝非一般科学所能够解读,所以,不得不接受混沌理论(Chaos Theory)和量子力学。然而,只要引入这两个理论,等于承认所谓的复杂系统即混沌系统和量子系统。进一步的问题是,是否可以预测这样充满随机性的复杂系统,甚至无序系统?按照对混沌理论的一般解释:在现实中虽然始终存在着通常不可见的根本结构,但是,这样的结构不仅可以被发现,而且可以被改变。所以,可以通过对动态系统的量化分析,解释系统可能产生的随机现象,实现对复杂系统的预测。

但是,现在与提出“混沌理论”的1960年代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个世界复杂性已经不再是可以用非线性系统、多样性和多尺度性加以概括的。信息社会的到来、生态环境的系统性恶化、911事件,还有自2019年冬天至今长达半年之久的“新冠病毒”的世界性蔓延,都是证明。

现今世界所展现的复杂程度,需要的是“混沌理论”2.0版和“量子科学”的结合。只有在这样的思想境界下,终究有可能理解爱因斯坦那段影响颇大,却有不同诠释的话:“像我们这样相信物理学的人都知道,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区别只不过是持久而顽固的幻觉。”

1895年,英国作家威尔斯(Herbert George Wells)发表科幻小说《时间机器》(The Time Machine),讲述时间旅行者发明了一种机器,能够在时间纬度上任意驰骋于过去和未来。当他乘着机器来到公元802701年时,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幅奇异恐怖的景象。人类分化为两个种族:爱洛伊人和莫洛克人。爱洛伊人是原来的统治阶级,长得精致美丽,因为长期的物质极大丰富和不劳而获,其智力和身体机能退化,后竟成为原本是工人阶级后代的莫洛克人的捕食对象。不要认为人类不存在整体“爱洛伊化”的可能性。人类正处于弗诺·文奇(Vernor Steffen Vinge)所说的时刻:“我们正站在变革的边缘,而这次变革将和人类的出现一般意义重大。”

如果说,“未来是可以想象和预见的”,只有一个重要内涵,那就是未来的非确定性,超出想象和不可预测。因为,所谓的未来,不过是“量子时间”观念下的一个不断形成和改变的“量子结构”。人类生存在一个奇妙无比的宇宙中,“在这个极其广袤的宇宙中,我们人类所处的地位似乎微不足道”。人类唯有突破数千年所固有的传统视角,超越被知识结构制约的想象力,使得即将到来的科学奇点造福人类,驾驭人工智能,洞察和跨越各种毁灭性陷阱,在多重宇宙中,在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中,重新确认应有的位置,迎接后人类社会。仅仅在这样的意义下,未来是可想象和预见的,未来决定现在。

作于2020年6月30日

深圳南山区科技园


【免费在线读】

1-4 区块链是连接传统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a
不久前,我参加了联合国一些机构在纽约组织的一场区块链论坛——“区块链技术支持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也就是说,这个论坛的宗旨是讨论区块链技术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系。我在此次论坛发言的题目是《积极面对全球性信任危机和信任赤字的挑战》,副标题是“区块链是重建人类信任的基础结构”。今天与各位分享以下三个问题:
个问题:如何认知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2015年,联合国公布了可持续发展目标,共17条:(1)在全世界范围内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2)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状况和促进可持续农业;(3)确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各年龄段人群的福祉;(4)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受学习的机会;(5)实现性别平等,增强所有妇女和女童的权能;(6)为所有人提供水和环境卫生,并对其进行可持续的管理;(7)确保人人获得负担得起、可靠和可持续的现代能源;(8)促进持久、包容、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促进充分的生产性就业,确保人人有体面工作;(9)建造具备抵御灾害能力的基础设施,促进具有包容性的可持续工业,并推动创新;(10)减少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不平等;(11)建设包容、安全、有抵御灾害能力的和可持续的城市和人类住区;(12)采用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13)采取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14)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和海洋资源,以促进持续发展;(15)保护、恢复和促进可持续利用陆地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森林,防治沙漠化,制止和扭转土地退化,遏制生物多样性的消失;(16)创造和平包容的社会,以促进可持续发展,让所有的人都能诉诸司法,在各级建立有效、负责和包容的机构;(17)加强执行手段,促进可持续发展伙伴关系。
理解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有几个“不易”:将人类所面临的各种严重问题罗列出来和加以分类,绝非易事;联合国所有的成员国,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形成这17条共识,绝非易事;在2015—2030年的15年时间里,在世界范围内落实这17条,绝非易事。
我于2000—2003年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工作。2001年,联合国和当时的秘书长安南分享了诺贝尔和平奖。我在联合国工作期间深切感到,联合国需要针对新的、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修订《联合国宪章》,只是我的这种想法可行性很低。如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17条目标,其实就是在新时代下对《联合国宪章》的某种补充。《联合国宪章》是所有成员国赞同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17条目标,也是所有成员国赞同的。在联合国历史上,类似这样没有争议的共识是不多的。
第二个问题:人类为什么需要严肃解决“可持续发展”?
我本人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17条目标的条、第三条、第四条非常在意。但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17条目标是不可分割的。
联合国之所以提出可持续发展目标体系,是因为人类处于是否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十字路口”。如果人类不能在未来15年有效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人类社会将没有足够的资源和不断改善的社会制度支持“发展”,因而陷入到全方位的“发展”危机之中。所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17条目标与每个联合国成员国都有关系,超越主权、意识形态、宗教信仰、政治制度,与地球上的每个人息息相关。
第三个问题:人类“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人类“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以下五个问题尤其值得关注:
人口问题。
作为经济学家,我关心的个问题就是人口问题。中国近公布中国人口达到14亿。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从13亿到14亿用了多少年?从12亿到13亿用了多少年?从11亿到12亿用了多少年?从10亿到11亿用了多少年?中国人口在2005年达到13亿;1995年达到12亿;1989年达到11亿;1982年达到10亿。也就是说,从10亿人口到14亿人口,用了38年时间。
我们这代人经历了从1950年代到改革开放早期中国人口从5亿增至10亿的过程,后来再从10亿增至14亿。我上小学时的北京城,常住人口不足400万,星期一到星期六街上很少遇到外地人,很多公园里游人屈指可数。中国在1980年代有过关于人口数量的讨论和争论。当时有两派意见,一派认为中国人口应在10亿之内,一派认为应在8亿左右。后不了了之。1958年的世界人口不到30亿,2019年至少达到78亿。没有悬念,在未来一代人甚至更短的时间内,世界人口数量可能达到100亿。地球可否承受100亿人?不下结论。但很可能对地球和相关资源的压力逼近极限。南亚的印度,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印度支那地区,还有中东,都是人口爆炸的区域。
无论如何,不要轻率和不加前提条件地夸大“人口红利”,也不要将所谓“老龄社会”的负面影响化。因为为了维系“人口红利”,或者为了消除“老龄社会”,就要不断地增加人口基数。这是简单的算数题。而人口不断持续增长,扩大就业就成为重要的社会课题,同时就会增加对地球资源的压力。在经济学思想史上,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是了不起的人物,他首先揭示了人口和资源的关系。重要的不是他的结论,而是他的思想。中国的马寅初也是了不起的,他的《新人口论》的意义至今被低估。
气候变化问题。
所谓全球气候问题,主要是指气候变暖及其导致的各种异常问题。现在,人们对于全球是否变暖是有争议的。在2012年,就有一些科学家质疑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的观点。甚至有人直接提出,气候变暖的提法是“伪命题”。我本人相信并认可气候变暖的观点。全球变暖的直接后果是加快北极和南极、喜马拉雅山冰川的融化速度。现在已经不是冰川厚度减少,而是冰川在大面积融化、减少和消失。反作用于气候,会导致加速地球温度上升,造成水灾、旱灾、火灾及热浪冲击,冰封污染物被释放,海平面升高,后果不堪设想。
现在,北极和南极冰川、太平洋冰川、喜马拉雅山冰川的融化正在加速。我去年去了北极,今年去了阿拉斯加,亲眼看到冰川崩塌,也脚踏很多黑色沙地——那里在三四年前曾被厚厚的冰川覆盖,一年前还有冰川覆盖。现存的冰川究竟能持续多久?有乐观态度,有不乐观态度。我是相当不乐观的。不遏制全球气候继续变暖的问题,意味着热力学第二定律所说的“熵”将不可抑制地增加,地球的生态系统将走向失序,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将不复存在。
科学技术“奇点”问题。
如今,没有人可以否定科学技术的进步,甚至没有人可以否定科学技术进步的全面性和高速度。科学技术的影响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但是,科学本身的生命力和自我发展逻辑也越来越强大。任何人群,包括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已经无法把握科学技术对生命、对人工智能、对太空、对海洋、对能源,以及对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影响和改变。
例如,因为数字革命导致了数字经济和数字货币的爆炸性发展,这是所有经济学家始料不及的。现在更为尖锐的问题是,是否库兹韦尔(Raymond Kurzweil)在《奇点临近》(The Singularity Is Near)里所描述的时刻正在到来?如果是这样,人类是否准备好了?我认为,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不仅没有准备,甚至缺少基本的思考。所以,马斯克(Elon Musk)是值得关注的,因为他在与可能到来的“奇点”赛跑。
传统的“地缘政治”问题。
今天这个世界,毕竟是由近200个国家构成,每个国家都有其主权、人口和地理空间,以及所选择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每个国家需要制定其经济、国防、外交的战略和政策。因此,所谓“地缘政治”的理论和实践得以丰富。但是,现在的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毕竟是在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基础上形成的,其中也有冷战的影响。自上个世纪后期,IT革命和信息社会的到来、恐怖主义的形成、民粹主义的重新兴起、世界经济格局的改变,特别是中国崛起,还有海洋和空间的深度开发,导致传统的地缘政治体系发生动摇。所以,即使仍旧使用“地缘政治”这个概念,也需要新的思维。
人类本身被改变的问题。
人类的平均寿命在不断延长。但是,这种延长不是没有成本的。人类本身正在被改变,被所谓的各类“生命科学”和“基因工程”改变。从“基因编辑”到各种各样药品和医疗技术,再到转基因食品,正在全面进入人的身体。
2018年,贺建奎修改一对双胞胎基因事件,不仅超越了伦理底线,而且敲响了人类本身可以被所谓“科学”改变的警钟。在某些科学家和精英追求所谓“完美人类”的背后,其实是人类正在失去对自身的控制能力。
如果考虑到机器人、大脑接口芯片技术,乃至影响人类心理的药物和硬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未来的人类很可能不再是今天的人类。所谓“人类3.0”已经不仅是理论,正在成为现实。电影《银翼杀手2049》展现的另类人类,似乎也正在走来。如果人类本身发生改变,人类文明的基础和模式自然会“异化”。这样的问题已经突破了前些年关于“后人类”的认知框架。
第四个问题:平行世界和区块链问题
因为信息社会推动着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的到来,人类进入到同时生活在两个世界之中的境地。
一个是传统的物理和物质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传统农业生产、农民、农村并没有完全消失,继续存在于身边。同时,工业社会还在持续扩张,从机械、机器到汽车、家用电器,工业产品无所不在。中国民众经历了街上几乎没有汽车到汽车遍布的过程。还有,农村逐步消亡,城市爆炸性增长。即使在世界范围内,物质匮乏的贫穷时代也正在走向消失。所以,人们不得不讨论诸如生产是不是过剩、产能是不是过剩等问题。
另一个是信息社会,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建立起来的新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生产要素完全不同。传统世界的生产要素是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而在信息世界,主要生产要素是数据、信息、知识,整个社会终要向数字经济和数字货币转型,其重要标志就是“数字化”。在数字货币或者数字化世界,需要认知数码科学、计算机科学,或者算法的基本原理。现在,以数字经济和数字货币作为经济基础的数字社会已经来临,而且开始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改变人们的生活模式。
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没有办法像理解和体验物质世界那样,理解已经开始主导我们的数字经济时代的本质。数字经济或者数字社会的来临,并不取决于我们是否理解和懂得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这样的情况在历史上并非是次。当工业革命发生的时候,绝大多数人也并不理解和不懂得工业社会。
现在,两个平行世界的关系正在加快演变,传统经济在将来的宏观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会越来越小,就像当年农业占比越来越小一样,而数字经济的比重正在急剧增长,就像工业革命之后的制造业一样。在中国,数字经济比例已经达到30%,假如超过50%,乃至达到60%、70%的时候,整个社会形态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样的过程不会很长,很可能只需要十年到二十年的时间。
人们需要在这样广阔的历史场景下认识区块链。区块链不是一种传统技术,而是一种将两个世界联系在一起的方式、一种新的基础结构,或者说,是连接传统世界和数字世界的一座桥梁。现在距离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17个目标,还剩下十年的时间。在未来十年内,世界经济、政治、社会将发生重大转型,而区块链技术将扮演重要角色。因为实现17个目标,不仅要继续解决传统物质世界、传统经济政治体制下的挑战,而且要解决信息社会、知识社会和算法社会所产生的新挑战。
现在的80后、90后,甚至00后,从20岁到40岁这几代人,生存空间跨度很大,不仅同时生活在两个世界里面,而且更为熟悉非物质世界和虚拟世界,肩负着前所未有的历史使命,就更要拓展视野,更要努力学习。
人类正在进入学习与工作、学习与生活完全融合的时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