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2019年美国记者与作家协会杰出非虚构类图书奖,入选美国“社区共读书”

★2018年“35名35岁以上优秀新作家”得主,“母亲琼斯”网站极受欢迎、被世界各地读者追捧的热门作者

★如何成为为孩子提供资源的人,而不是他们前进路上的障碍?

★关注“孩子难管怎么办”,不如关注“孩子为什么难管”

★为什么“学徒型养育模式”更适应当下的育儿环境?

★作者走访十余州搜集丰富案例,“学徒型养育模式”为学校、家庭、社区、教育机构带来哪些神奇变化?

★2-18岁分年龄段适合家务清单,助力孩子掌握生活技能,和孩子一起做家务吧!


【内容简介】

孩子表现好了就奖励,表现不好就惩罚?这种旧的管教模式就像拨号电话一样过时了!

社会的快速变化和电子产品的密集使用,导致问题孩子越来越多:据统计,美国18岁以下的孩子当中,每两个就有一个会有情绪或行为失调、药物滥用、烟酒依赖等问题。

资深媒体人兼育儿专家凯瑟琳·雷诺兹·刘易斯花费五年时间走访调研,以坚实的神经科学、心理学研究为依据,以大量家庭、学校、社区、教育机构的案例为佐证,提出了一种以培养孩子自我控制为核心的“学徒型养育模式”(The Apprenticeship Model),即通过与孩子加强联系、增进沟通和提升他们的能力来消除不良行为的根源。如果相信孩子能够面对后果,他们将提升自信,并学会适应和自我节制。在此基础上以家庭为单位共同制定规约,混乱的家庭变得平和,困惑的老师获得进步,作者自己的家庭亲子关系也在这些新理念的指引下获得极大改善。

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家长们不必纠结自责,而应视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你和你的家庭更因此获得了操练新型教养工具的好机会,从而找到一条让每个人都更能发挥所长、更善良和更快乐的道路。


【作者简介】

凯瑟琳·雷诺兹·刘易斯(Katherine Reynolds Lewis)是一位屡获殊荣的记者,并持有家庭培育师资质证书。毕业于哈佛大学物理系,曾任纽豪斯新闻社和彭博新闻社的全美通讯记者。长期为《大西洋报》《财富》《美国今日》《华盛顿邮报》《职业母亲》《彭博商业周刊》《纽约时报》等报刊撰稿。她的调研和写作曾得到诸如凯瑞全球善行中心、美国新闻基金会、波因特研究所和马里兰大学凯西新闻中心等机构的资助。如今与丈夫及三个孩子在华盛顿定居。


【媒体评论】

凯瑟琳·雷诺兹·刘易斯为当代许多快节奏、高压力的家庭敲响了警钟:跟孩子建立联结、良好沟通并且给孩子发展自身能力的空间,实在迫在眉睫。这本书中引人入胜的故事和研究,在密布的育儿之路上,不失为受欢迎的指南。

—南希·K .施罗斯伯格(美国教育委员会高级研究员)

如果你正在养育令人头大的难管的孩子,那本书是你的之书;如果你迫切想要教会孩子如何调控自身的行为,并*终得以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得成功,那么这本书也定能为你带来启发。

—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畅销书《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作者)

如果你讨厌使用关禁闭或是惩罚的手段来规约孩子的话,那么买到这本书算是恰逢其时。这本书揭示了你与其试着操控孩子,不如教导孩子们进行自我控制。

—亚当·格兰特(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教授,与雪莉·桑德伯格合著

《另一种选择》)

这是本机智而引人共鸣的书,专为21世纪的家长所写。别再把孩子当骡马,前面吊根胡萝卜来哄着走了,这种操控孩子行为的方式实在需要更新一下了。只要遵循书中富有智慧的指点,我们既可以帮孩子挖掘好好表现的内在动机,同时又能缔结持久的家庭联结。

—丹尼尔·H . 平克(《纽约时报》畅销书《时机管理》和《驱动力》作者)

为了理解同理心与真挚的人际关联和积极行为结果间的关系,家长和老师们会需要这本书。它告诉我们,孩子如果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和韧性,会带来一系列育儿困境;同时还有许多实用的建议,令我们知道如何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杰西卡·莱西(《纽约时报》畅销书《失败的礼物》作者)

童年历程和育儿模式在过去几十年间的变化之剧烈,已经演变到了如今众多孩子在控制自身方面都极其困难的地步。这就是凯瑟琳·雷诺兹·刘易斯在新书中所提出的主要

观点。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

作家刘易斯以秘密跟拍般的家庭实况记录和亲身经历的家长培训课程实例,并借鉴神经科学*研究成果,为我们铺设了一条令人放心的育儿道路,她还告诉我们,让孩子帮忙洗洗衣服没什么坏处。

—《西雅图时报》

这本书所倡导的育儿模式允许孩子的童年出现乱七八糟的局面。由于当今的孩子们手握着科技与社交媒体,他们玩耍的方式已经彻底改变。而相较于家庭和谐,社会文化更侧重于个人成功。作者认为我们不能再依赖诸如关禁闭之类的陈旧规约模式了。

—旧金山公共广播电台

刘易斯提出,与其依靠一时的惩罚,家长还不如跟孩子们共同讨论,并界定清楚如果破坏了规矩,要面临怎样的后果。

—《华盛顿人》

这是一本颇有见地的新书,作者认为:做家务可以培养孩子的能力、帮助他们提升独立性和主人翁意识、与家人建立联结,并帮助孩子们长成有能力的大人。

—《旧金山纪事报》

刘易斯看到当今的孩子们在自我管理方面面临着怎样的危机,因此针对这些危机写了这本书。她也同时解释了,自我管理能力不足导致当今时代有半数的孩子,长到18岁的时候会出现情绪或行为失调和物质滥用的问题。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络

作为记者兼家长培训课程的指导师,刘易斯详实记录了各个年龄段的儿童所共同面临的危机……并且提出了许多具有操作性的建议……这本书适合公共图书馆购入,以便充实育儿类书籍的藏书量。

—《旧金山纪事报》


【目录】

PART 1 今天的孩子面临着自控力危机

  孩子问题的根源往往都在家长身上,我们可能说得太多、可能用的方法

不得当,也有可能总是试图控制自己的孩子。

1.孩子越来越难管,聪明爸妈怎么办? 

2.不听话会传染 

3.“熊孩子”与大脑发育有关? !

4.老一套的育儿方法该淘汰了 

PART 2 培养孩子自控力的关键步骤

  传统的奖励或惩罚手段不利于孩子自我管理意识的建立,而自我管理却

是在学习、工作以及人生更广阔的范围内走向成功的关键。我们的目标应该

是培养一段强韧而健康的亲子关系,把你变成为孩子提供资源的人,而不再

是他们前进的障碍。

5.用“学徒型”养育模式代替“命令—服从”模式

6.真诚联结:缔造强健亲子关系的*要素

7.积极沟通:不包办、少命令,共情式聆听

8.提升自我管理能力: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

9.确立界限,才能规约行为

PART 3 “学徒型”养育模式的实用技巧与建议

  养育孩子都是有相似性的,孩子需要在你有爱的指引下,在生活中进行长

期学习,这期间是没有捷径的。我们的任务就是孩子取得胜利的时候为他们欢

呼,在他们跌倒的时候把他们托住。同时为孩子祈祷他们能够迎来强劲的离岸

风,让他们加速向自己的目标前进。

10.放弃做完美父母,但要努力成为孩子的榜样

  1. 持久改变:建立育儿支持网络

邀请你的孩子一起来做家务吧:2-18 岁分年龄段适合家务清单

精华知识要点以及延伸资讯

鸣谢

参考文献


【免费在线读】

当我开始为本书的写作做研究的时候曾经想象过,只要能够使用恰当的鼓励性语言和跟孩子的成长相匹配的育儿策略,那么我的家庭生活就会变得有序而且冷静。但是由于我养的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机器人,所以不免意识到无论怎么样,养孩子都会是一个充满麻烦的过程。即便我已经在脑子里把家长培训课程的各大原则都内化了,但是相应的育儿语言和思维模式,仍然需要经过几年持续不断的练习,才能习惯成自然,尤其是在面临亲子冲突的时候,坚持这些理念就更是一种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我不得不摒弃许多自己曾经深信不疑的育儿理念,而且还要依赖布莱恩或者其他跟我们育儿思维类似的家长,来给自己坚持下去的意志。比如说如果孩子们在准备入睡之前磨磨蹭蹭的,那么就得不到睡前的拥抱了,但是我们不会出言挖苦孩子,也不会用眼神警告他们。好的时候,即便是一点点的进步,也要花好几个星期的时间才能看得见,而每当在这个时候,我就只能依赖信仰的力量来坚持这条路了。

我必须让自己放弃,不能总是想着时时刻刻都要说出*完美的话语,也不用要求自己在任何一种情况下都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所有育儿理念都告诉我们,要尽可能维持始终如一,但我们都是人,总有起起伏伏,状态好的时候耐心十足,可以又冷静又坚定地慢慢商量好规则,说清楚如果孩子不守规则,要面临怎样的后果。而状态不好的时候也会不冷静。但是状态不好并不是什么值得羞愧的事,而是一个好机会,可以向孩子们展现应该要怎样去道歉,还有弥补自己的错误。

又或者如果我们能够在发脾气之前及时刹车,就又获得了一个锻炼在五分钟之内平息情绪的好机会了,这样一来也不会直接把怒火都发泄出来。更何况,那种宣称只要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任何语言模式都能起作用的说法,其实并不对。反之,已经有研究证明如果长期对孩子打骂的话,势必会造成持续的伤害。要相信孩子们能够在不经历痛苦或者羞愧的情况下得到学习经验,其实并不容易。当我开始启用什么行为就会产生什么相应的后果,而不再用做错事就要接受惩罚这个方式来教育孩子的时候,仍然常常使用谴责的语气,有的时候也在家长培训课程当中感到很纠结。如果要是这种育儿方式,跟孩子立规矩显然是特别困难的,这也是我们常常遇到的问题。如果孩子的行为带来了相应的后果,那么我们应该要让他们静静地品味这一段经历,如此一来,孩子才可以在后果当中得到教训。而要做到这一点,对家长来说就意味着要对于这种教法有信心。

遗憾的是,要坚守这种育儿模式,也意味着我们要把那些自己满意的育儿工具抛弃,尤其是当我们想要向整个世界展示,自己其实是好父母的时候。不能在公众场合羞辱孩子,也不会为他们的错误买单, 无论孩子是不是忘记带午餐到学校去,还是报名参加拉拉队之后又后悔了,都需要由孩子自己负责,而不是家长出面。与此同时,虽然教一个四岁的孩子,跟教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是不同的,但是基本的育儿原则仍然是一样的,那就是要尽可能多地赋予孩子主人翁意识,要给

予孩子充分的支持和帮助,明确讨论清楚究竟要做哪些事项,以及如果违反了商量好的规矩之后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后果。

比如说一个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可能没有办法想清楚究竟应该要怎么安排早上的行程才会更加便利,但要在早餐之前还是之后穿衣服,却是可以自己选的。从另一方面来说,一个十岁的孩子可能就有办法,能够通过头脑风暴来决定放学以后应该要做什么事情,以及做这些事情的顺序了,包括独立弄一份零食吃,然后做作业,全都完成之后再去玩耍之类的。而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应该已经足够大,可以签订协议来保证,如果爸爸妈妈帮自己出了足球训练费用的话,那么他就应该要在未来八周的足球课程中坚持下来,即便自己其实在学了三周之后,就已经觉得无聊了,那也要继续参与每一次训练和比赛。

有一件事很重要,你一定要记得,那就是孩子们如果感到心情沮丧,其实是没有问题的。有时候正是那种不开心或者是不舒服的感觉,能够促使人们产生变化。当然了,孩子只能在并不愉快的经历当中变得更有韧性,如果一直被你保护在羽翼之下,他们是不会有任何成长的。而当你开始践行类似这种新的教养模式的时候,可能在这种模式还没有落地生根之前就会遇到反抗,尤其是当你们家的孩子已经比较大了的时候。

如果某个惩罚措施披上了行为后果的外衣,你该如何区分呢?接下来就来为你介绍四个评判标准。行为后果应该是跟行为相联系的,在一定范围内是合理的,是尊重孩子的,而且是提前就说好了的。所以如果你的孩子总是忘记要把自行车放到车库里面去,那你就可以头脑风暴出一个相应的后果,比如说接下来一周就不能骑自行车之类的。如果一下就要求孩子三个月之内都不能骑自行车,就不够合理了。如果你冲孩子嚷嚷、说他们不负责任,同时又开始骂他们的话,就不是尊重孩子的表现了。当然啦,如果你们事先没有就这个行为的后果达成一致意见的话,你也不应该直接就宣布孩子接下来一周当中不可以骑车。

并不是每一个问题行为发生之前,都一定要预设好相应的行为后果的。当你发现问题之后,再头脑风暴也不迟,因为这个问题再度出现的概率其实是很高的。等待时机并不意味着你容忍这个行为,而是说你要在下一次机会出现的时候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看完这本书,你只能吸取到一点内容的话,那么我*希望你能记住的是这一点——孩子调皮捣蛋并不是紧急情况,也不是有问题的标志,只不过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自然环节。在面对孩子种种行为的时候,你要想办法暂停一下,从而在意识清晰的状况下作出回应。

脱离反应模式可以提升你跟孩子之间的联结,能够让你有机会跟孩子进行更好的沟通,同时在你不插手的情况下,给你的孩子随机应变和培养自身能力的空间。这种思维模式转变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能够强化学徒型育儿模式的三大支柱。

航海的时候是没有办法一步就到达目的地的,必须要善用逆风的力量,从而一点点儿地改变航向、迎着你的目标前进。当风不再吹的时候,你就需要改变方向了,调转船的另一边,继续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进。你仍然要继续迎风航行,来来回回地调换方向,继续以一定的角度向着目标前行。越靠近目标的时候,船越要以之字形继续前进。有的时候风停了你就只能随波逐流,似乎看上去并没有什么进步似的,如果你变得缺乏耐心、想让船直接冲向目的地,风帆反而会被吹直,随后船也会停下来。

养育孩子都是有相似性的,孩子需要在你有爱的指引下,在生活中进行长期学习,这其间是没有捷径的。尽管我们特别想要把自己头脑当中好不容易得来的知识,全都一股脑地传给孩子,但是他们需要自己经历生活的种种,他们也必须自己探索出人生的答案。我们的任务就是在孩子取得胜利的时候为他们欢呼,在他们跌倒的时候把他们托住。同时为孩子祈祷他们能够迎来强劲的离岸风,好让他们加速向自己的目标前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