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旧雨新知”
为什么指新、老朋友?

“马齿徒增”
“马齿”跟人的年龄有什么关系?

“凤毛麟角”
“凤毛”原来指像父亲的儿子

“以貌取人”
这事儿竟然是孔夫子干的

一趟别出心裁的成语考古 复活典故里的喜怒哀乐
一场美不胜收的美术特展 寻踪古画中的历史表情

诚品书店蝉联四十周上榜作者
《100个汉语词汇中的古代风俗史》续篇

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从文化的源头,领略传统生活之美……


【内容简介】

理解一个成语,有没有可能突破惯常的成语辞典式的拘束?不仅仅是释义,不单单是用例,而是穿透时光的隔阂,回到它诞生之初的语源现场,去洞见另一种当时的旦暮朝夕、饮食男女,抑或惊心动魄、生死无常?

《100个成语中的古代生活史》从语源学的角度,寻找失落在时光中的动人典故:从“一唱三叹”礼赞周天子的《清庙》之音,到韩寿“偷香”、贵妃“窃玉”的风流飘逸,从“八面来风”中的四季流转,到“十恶不赦”里的人间百态……在成语——这一古人用智慧锻造的文字容器中,语言大师许晖以轻松晓畅的笔调,原汁原味、“入乡随俗”地展现了古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精心选取的100幅古画则如同一场以成语为名的美术特展,用色彩与线条赋予活色生香的古代生活以一种视觉生命力,传递出不同时代人眼中的美的内涵。


【作者简介】

许晖,1969年出生,自由作家。主编有《“六十年代”气质》《中国历史的后门》,主要著作有《身体的媚术:中国历史上的身体政治学》《乱世的标本:中国历史上的乱世人格症》《这个词,原来是这个意思(一、二、三、四、五辑)》《这个字,原来是这个意思(一、二、三、四辑)》《古人原来是这样说话的》《植物在丝绸的路上穿行》《香料在丝绸的路上浮香》《100个汉语词汇中的古代风俗史》。


【目录】

礼俗


一唱三叹 到底是怎样“唱”、怎样“叹”的? · 〇〇三
入木三分 什么东西能够进得这么深? · 〇〇八
大放厥词 “放”的到底是什么样的“词”? · 〇一二
入乡随俗 “随”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俗”? · 〇一四
十恶不赦 不能赦免的到底是哪十种“恶”? · 〇一八
三令五申 古代军事有哪“三令”、哪“五申”? · 〇二二
半截入土 原来指已过半年 · 〇二五
以貌取人 这事儿竟然是孔夫子干的! · 〇二八
不分轩轾 “轩”和“轾”分别是什么东西? · 〇三二
固若金汤 “金汤”到底是什么东西? · 〇三五
文不加点 这个“点”是指标点吗? · 〇三八
引车卖浆 到底是什么职业? · 〇四二
白衣卿相 原来是推重进士的称号 · 〇四六
皮里阳秋 本来是褒奖人有气度 · 〇五〇
正襟危坐 “危坐”到底是怎样的坐姿? · 〇五四
当头棒喝 “棒”和“喝”原来是禅宗的两种顿悟方式 · 〇五七
美轮美奂 只能用来形容建筑物 · 〇六〇
齐人之福 真是指多妻、妾的艳福吗? · 〇六四
如丧考妣 “考妣”到底指的是什么样的父母? · 〇六七
伯仲之间 为什么比喻不相上下? · 〇七〇
金声玉振 原来指奏乐从始至终 · 〇七三
奇装异服 原来指不合礼制的服装 · 〇七六
钟鸣鼎食 原来是形容严格的等级制 · 〇八〇
折冲樽俎 为什么比喻在酒宴中制敌取胜? · 〇八四
唯唯诺诺 原来是古人应答的声音 · 〇八七
顺手牵羊 “顺手”本来指右手 · 〇九〇
差强人意 原来是夸赞之辞 · 〇九四
旁门左道 为什么比喻歪门邪道? · 〇九七
雕虫小技 “雕虫”的“虫”到底是什么虫? · 一〇〇

......


【免费在线读】

文不加点

这个“点”是指标点吗?

人们常常会把“文不加点”误解成文章写得非常快,中间连加标点符号的工夫都没有。这个误解是因为不了解“点”的含义,也不了解古书中的断句方法所致。

古时候没有我们现在所用的标点符号,而是用“句读”来作标记。文辞语意已尽的地方为“句”,未尽需要停顿的地方叫“读(dòu)”。反映到书面上,“句”用圈(“〇”)来表示,“读”用点(“、”)来表示。不过“文不加点”的“点”可不是这个逗点,因为这个逗点不叫“点”,而叫“读”。

在“文不加点”这个成语中,“点”是动词,用笔将字涂掉叫“点”。《尔雅·释器》中说:“灭谓之点。”晋代学者郭璞注解说:“以笔灭字为点。”因此,“加点”就是加以涂改、加以改动的意思,相应地,“文不加点”就是写文章一气呵成,再也不需要加以修改了。

古人“文不加点”的例子很多,比如唐人徐坚所撰《初学记》卷十七引张衡《文士传》:“吴都张纯,少有令名,尝谒镇南将军朱据,据令赋一物,然后坐,纯应声便成,文不加点。”

著名的例子是东汉末年的名士、曾经“击鼓骂曹”的祢衡。祢衡时任江夏太守黄祖的书记,做文书方面的工作。黄祖的长子黄射和祢衡友善,有一次黄射大会宾客,有人献上一只鹦鹉,对祢衡说:“窃以此鸟自远而至,明彗聪善,羽族之可贵,愿先生为之赋,使四座咸共荣观,不亦可乎?”祢衡二话不说,“笔不停缀,文不加点”,写就了一篇著名的《鹦鹉赋》,借鹦鹉表达了生不逢时的遭遇。“文不加点”这个成语也被祢衡用在这篇赋的自序之中,可见祢衡的自负。

《上阳台帖》,李白。

“李白一斗诗百篇”,论才思之敏捷,无出其右。《上阳台帖》是李白传世的书法真迹,书自咏四言诗:“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山是王屋山,“老笔”是指司马承祯的作品,对山水的赞叹,对司马承祯的仰慕,皆在其中。宋徽宗跋文曰:“太白尝作行书‘乘兴踏月,西入酒家,不觉人物两忘,身在世外’一帖,字画飘逸,豪气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诗鸣也。”全卷苍劲雄浑而又气势飘逸,用笔纵放自如,快健流畅,不拘一格,可以想见李谪仙挥毫时文不加点、一气呵成的豪迈洒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