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研读《论语》 古为今用 融会贯通 释疑解惑


【内容简介】

是作者整整40年研读《论语》的心血结晶。正文每字都注上汉语拼音,为读者准确朗读原文提供基本依据。每章一般包含三部分:(一)原文(加上新式标点);(二)译文(按“信、达、雅”的要求提供现代汉语翻译);(三)说明(取代过于繁琐的注释。或择引旧注,或自出简注,或略陈管见,或有所辨析);此外,有些章节还会安插讨论(由著者提出问题,简析问题,或阐明今读今译的依据,或提示对“古为今用”的思考等,融会贯通,以进一步为读者释疑解惑)。


【作者简介】

高小方,男,1948年11月生,江苏江阴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史、中国语言学史、史料学、语料学。著有《中国语言文字学史料学》、《汉语教学与研究》、《读书法与研究法》、《汉语史语料学》(合著)、《工具书使用和文献检索》(合著)、《〈尔雅〉评介》、《〈辞源〉修订匡改释例》等。


【目录】

凡例/1


孔子的思想及其渊源/1

《论语》题解/6

《论语》研究简史/9

学而篇*/32

为政篇第二/47

八佾篇第三/62

里仁篇第四/78

公冶长篇第五/90

雍也篇第六/111

述而篇第七/128

泰伯篇第八/149

子罕篇第九/163

乡党篇第十/181

先进篇第十一/194

颜渊篇第十二/215

子路篇第十三/233

宪问篇第十四/256

卫灵公篇第十五/288

季氏篇第十六/312

阳货篇第十七/327

微子篇第十八/347

子张篇第十九/358

尧曰篇第二十/374

孔子弟子一览表/380

参考文献/384

附录1《论语》论“学”/388

附录2儒学精神/408


【前言】

《论语》题解
《论语》的“论”读阳平,不读去声。
一、 《论语》是一部什么书?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书。“论”是论纂、编辑的意思,“语”即言语,指“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班固《汉书·艺文志》)。这就是说,这些言语包括了: (1) 学生们向孔子请教,孔子所回答的一些话;(2) 当时社会上的一些人询问孔子一些问题,孔子所答复的一些话;(3) 学生们互相交谈,所谈又是直接或间接地从孔子那儿听到的一些话。
对于这几方面的言语,当时学生们各有所记,孔子逝世以后,门徒就把所记的内容互相凑集并加以编辑,所以就把这部书叫做《论语》。(除了言语之外,《论语》也记了一些“行”。如:“席不正,不坐。”“食不语,寝不言。”)
二、 《论语》的内容、体制和篇章
《论语》的内容包括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伦理观念、品德修养等许多方面。如:“为政以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贤贤易色”“色难”等。它是反映早期儒家思想的一部*重要的著作。
其体制为语录体。每一段语录就是一章,长的有好几百字(《乡党》600多字,《侍坐》章300多字),短的只有几个字(《学而》篇第三章:“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9字。《卫灵公》篇第三十九章:“子曰:‘有教无类。’”6字),每章记一段话(或一件事)。
《论语》全书究竟多少字?宋郑畊老云13700字(一作12700字),小方统计得15919字。共二十篇,每篇取*句开头的两三个字作为篇名,是战国时编纂者所定。每篇若干章,全书近五百章。清刘宝楠说:“至后世分析移并之故,言人人殊。”
三、 《论语》的编纂者及成书年代
《论语》的编纂者为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在再传弟子手中编辑成书。*后的编定者很可能是曾参的学生(《论语》中出现“曾子”16次)。
其成书年代为战国初期,大约在公元前479年(孔子卒年)至公元前402年(子思卒年)之间。
四、 《论语》的语言特色
《论语》的语言特色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简而易晓,含蓄有致”(简朴,好懂,含而不露,饶有情趣,耐人寻味)。其中有很多总结生活经验和教学方法的言论,后来逐步发展为格言和成语,对后世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至汉,《论语》被列入经书(汉代“七经”——于“六经”之外再加《论语》。一说,于“五经”之外再加《论语》《孝经》);宋朱熹又把它列为“四书”之一,不但作为一般学童的教科书,而且成为参加科举考试者的书。由于《论语》的这种地位,就更扩大了它对后来书面语的影响。
五、 《论语》的传本及重要注本
传本: 汉初所传的《论语》,有古论、齐论、鲁论之分。
重要注本: 东汉郑玄就鲁论篇章,参考齐、古,为之作注,大概佚于五代时。(《论语郑氏注》今存唐写本残卷。)三国魏何晏有《论语集解》,南朝梁皇侃为之作义疏(《古经解汇函》本),北宋邢昺为之作疏(《十三经注疏》本);南宋朱熹有《论语集注》(《四书集注》本);清刘宝楠有《论语正义》(《诸子集成》本);近人杨伯峻有《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


【书摘与插画】

〔讨论〕
1. 关于“学”的词性
程树德按:“‘学’字系名辞。《集注》解作动辞,毛氏(奇龄)讥之是也。”小方按: 程氏谓此章的“学”是“名辞”,不确。
我们不妨先来考察古汉语中连词“而”的使用情况:
形 而 形A) 表示并列,犹言又……又……美而艳
B) 表转折,犹然而,却辞多类非而是,
多类是而非
形 而 动C) 表示递进,犹并且敏而好学
动 而 形D) 表示假设,犹如果与人歌而善
动 而 动E) 表示并列,犹又,犹与,犹并节用而爱人∥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信而好古
F) 表示承接,犹言然后就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G) 表示转折,却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主谓 而 主谓H) 而且(形谓)任重而道远
I) 表因果,犹因而,所以(动谓)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
状 而 谓J) 连接状语与动词,……地(de)子路率尔而对
主 而 谓K) 用以强调主语,竟然、却十人而从一人∥子产而死,谁其嗣之?∥人而无信
“学而时习之”,当属F,不当属K。朱熹注:“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把“学”解为动词,不误。
……
〔讨论〕
何谓“以时”
以时,本指按一定的季节。如《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此处“以时”,指在农闲季节。

1.6子zǐ曰yuē:“弟dì子zǐ入rù则zé孝xiào,出chū则zé弟tì(悌tì),谨jǐn而ér信xìn,泛fàn爱ài众zhònɡ,而ér亲qīn仁rén。行xínɡ有yǒu余yú力lì,则zé以yǐ学xué文wén。”
〔译文〕孔子说:“后生晚辈,在家就要孝顺父母,出门就要敬爱诸兄师长,言行谨慎而且诚实守信,普遍地关爱大众,并亲近其中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去学习文献道艺。”
〔说明〕这一章的大意是说,为人弟者与为人子者,先要致力于躬行“孝悌、谨信、爱众、亲仁”这些做人的基本准则,然后再将余力用于学习书本知识等。清李毓秀撰《弟子规》,即以此章为纲。
〔讨论〕
关于“行有余力”
“行有余力”的“行”,动词。行动,实行。陆德明《经典释文》:“下孟反。”破读为去声,其实不必;朱熹集注不破读,可从。
……
〔讨论〕
1. “君子之重”的具体内涵
——外表要庄重,学问要厚重,性格要稳重,处事要慎重,对人要尊重。
2. 何谓“无友不如己者”
宋游酢《论语杂解》以不如己为不及己。朱熹注:“‘无’‘毋’通,禁止辞也。友所以辅仁,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杨伯峻译为“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同于此说。
元陈天祥《四书辨疑》卷二:“‘如’字不可作‘胜’字说。如,似也。《南北广韵》《中原韵略》‘如’又训‘均’。不如己、如己、胜己凡三等。不如己者,下于己者也。如己者,与己相似,均齐者也。胜己者,上于己者也……如己者德同道合,自然相友。《孟子》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此皆友其如己者也。如己者友之,胜于己者己当师之,何可望其为友耶?如己与胜己者既有分别,学者于此可无疑矣。”
清黄氏(式三)《论语后案》:“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陆子静(九渊)曰:‘人之技能有优劣,德器有大小,不必齐也。至于趋向之大端,则不可以有二。同此则是,异此则非。’陆说是也。”
小方按,当以陆、黄之说*为通达。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又道是:“惺惺惜惺惺。”《孟子·万章下》谓“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当亦此意。志趣、爱好、品性相像者才能做朋友。假如志趣、爱好、品性不相像,比如说,一个酷爱读书学习,另一个却迷恋打麻将,那就无法成为可以切磋琢磨的好朋友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