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1.紧扣时代精神,重大政治命题的全新阐释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及其影响进行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在主持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完成这一重要任务,要求广大理论工作者既要全面准确深入分析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问题,又要自觉把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贯穿科研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本书紧扣时代精神,融入新时代新内容,全面探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实践路径,助力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彰显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

2.通俗易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读物,理论性和可读性兼备

本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基于理论思辨、历史视域、现实境遇等展开了深刻论述,剖析说理深刻,内容通俗易懂,旨在帮助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工作者全面准确深入分析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问题,同时内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式。

3.本书坚持政治、学术和大众可读性的有机统一

本书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及其基本原理的前提下,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一重大的政治命题转化为重要的学术问题,力求用学术讲政治、从政治找学术,进而在坚持讲政治的前提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探究。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以解决中国问题为中心的过程,它关乎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关乎中国共产党的前途,关乎社会主义中国的命运。本书坚持政治、学术和大众有机统一,用学术讲政治、从政治找学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学术探究。

本书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大意义,梳理总结了以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讨论了理论思辨、历史视域和现实境遇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包括其理论基础、精神实质、科学内涵、辩证关系、疑难问题,历史脉络、历史经验、历史启示,以及其存在的优势与问题、机遇与挑战,进而揭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现实路径,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感召力、影响力、凝聚力、辐射力。


【作者简介】

韩庆祥,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校原校委委员、副教育长兼科研部主任,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11次集体学习主讲专家,中央组织部联系的高级专家。

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008年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014年入选“万人计划”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国务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曾兼中国人学学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等有关学术机构兼职教授。

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人学、能力问题、结构理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出版《强国时代》《强国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面向“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的人学理论》《能力本位》《社会层级结构理论》和《中国道路及其本源意义》等多部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哲学动态》《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求是》《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190多篇。

获首届“胡绳青年学术奖”等7项奖励。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原理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重点项目“人的全面发展研究”“马克思的人学理论”等。

陈远章,中共中央党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目录】

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大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三化”关乎马克思主义的生命 / 002

二、马克思主义“三化”关乎中国共产党的前途 / 006

三、马克思主义“三化”关乎社会主义中国的命运 / 009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的梳理总结

一、国内学界的马克思主义“三化”研究 / 014

二、国外学界的马克思主义“三化”研究 / 034

三、马克思主义“三化”研究:亟待挖掘的富矿 / 039

第三章 理论思辨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一、马克思主义“三化”的理论基础 / 050

二、马克思主义“三化”的精神实质 / 057

三、马克思主义“三化”的科学内涵 / 065

四、马克思主义“三化”的辩证关系 / 082

五、马克思主义“三化”中的疑难理论问题 / 092

第四章 历史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一、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历史脉络 / 106

二、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历史经验 / 119

三、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历史启示 / 132

第五章 现实境遇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一、马克思主义“三化”存在的优势 / 146

二、马克思主义“三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157

三、马克思主义“三化”面临的机遇 / 163

四、马克思主义“三化”面临的挑战 / 174

第六章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实践路径

一、坚持“三化”互动共进,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 184

二、促进“马”“中”“外”三者交融,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感召力 / 190

三、推进“三形态”有机统一,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 / 204

四、打造“三元素”的文化产品,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凝聚力 / 220

五、构建全方位的“三化”推进机制,彰显马克思主义的辐射力 / 237

参考文献 / 249


【前言】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2017 年9 月29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及其影响进行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在主持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发展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完成这一重要任务,要求广大理论工作者既要全面准确深入分析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问题,又要自觉把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贯穿科研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有着强大生命力,就在于它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就在于它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就在于它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就在于它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实践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维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前提,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及其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不仅来源于它的科学性,而且来源于它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恩格斯早就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因此,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必须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

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新的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所指出的:“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各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成果,指导党和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表明,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态度和实用主义态度。教条主义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什么都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语录来说话,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说过的就不能说,这是所说的“幼稚者的蒙昧”,事实上割断了理论与实践、思想与实际的联系,终会把我们党引向歧途。实用主义则根据需要找一大堆语录,把什么事都说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说过的,生硬“裁剪”活生生的实践发展和创新,完全不顾马克思、恩格斯原话的本义,这也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正确的态度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箭”“去射中国革命之的”。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

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深刻变革。同时,世界格局正处在加快演变的历史进程之中,产生了大量深刻复杂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课题。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 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丰富和发展的。“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要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就不能将这一理论局限于少数人之中,而必须使之面向广大的人民群众,为群众所了解和掌握。我们党一直重视理论的宣传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已经全面进入国民教育体系,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为主干的干部教育体系更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作为主课。报刊、出版、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体共同发挥作用,马克思主义日益深入人心。当前,继续发展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必须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新的伟大实践。

我们坚信,只要坚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一定能够使马克思主义彰显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影响力、感染力,就一定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下,不断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基于上述考虑,本书坚持政治、学术和大众有机统一,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及其基本原理的前提下,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一重大的政治命题转化为重要的学术问题,力求用学术讲政治、从政治找学术,进而在坚持讲政治的前提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学术探究。其中,哲学思维是我们在分析研究中一贯坚持的研究方法,把坚持和发展统一起来,把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统一起来,也是我们一贯坚持的方法论。


【免费在线读】

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历史脉络

关于马克思主义“三化”尤其是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理论界有一个说法,即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时期三个阶段,并大致勾勒为三个“30年”。个“30年”(1921—1949年,实为28年)是历经曲折但终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形成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次飞跃的“30年”。第二个“30年”(1949—1978年,实为29年)是次历史性飞跃的延伸和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准备。第三个“30年”(1978—2009年,实为31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出困境,不断从一个胜利迈向又一个胜利的“30年”。这是从大历史的角度进行鸟瞰,呈现的是三个“分水岭”,但还有10多年的历史没有纳入。我们认为,尽管在各个时期,“三化”形式和内容有所侧重,但不宜割裂开来单个地分析,而应整体观照。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三化”可划分为七个时期。

(一)引入与播种期(1917—1935 年)

这一时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开始从日本、欧美(主要是法国)和苏俄三条渠道传入中国并得到传播。主要代表人物是李大钊、陈独秀、李达、陈望道、李汉俊、瞿秋白、蔡和森、、艾思奇等。主要内容体现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初步解释,所采取的范式主要是“启蒙”,不但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而且他们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分析社会历史,用通俗化的语言教化劳苦大众。可以说,既为中国革命准备了“干部种子”,又为中国社会准备了“理论种子”。

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先进分子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掀起了留学高潮。这一留学高潮直接产生了许多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战士,其中大部分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如李大钊、陈独秀、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邓小平、瞿秋白、蔡和森、蔡畅、李维汉、赵世炎、向警予、李富春、李立三、王若飞、聂荣臻、陈毅、叶剑英、萧楚女、徐特立等,对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日本留学归来的李大钊于1920年创立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其主要成员有邓中夏、黄日葵、高君宇等,并深入工人群众进行实地宣传。1920 年5月,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陈独秀在上海发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主要成员有李达、李汉俊、陈望道等,他们用日文翻译和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时期陈独秀、李大钊等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点内容是历史唯物主义,主要介绍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理论。

1920年10月,瞿秋白以“为国人开一条新路”为目的,以北京《晨报》驻莫斯科特派员的身份前往苏俄,是比较全面地传播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人。1923—1924年,瞿秋白先后出版了《社会哲学概论》《现代社会学》《社会科学概论》三本书。1927,他翻译出版了苏联学者哥列夫的《唯物论——新哲学》一书,该书附录了他自己写的《唯物论的宇宙论概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概念》两篇论文,进一步传播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留学法国的蔡和森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和早期卓越的领导人之一,是党的历史上系统传播唯物史观的人。蔡和森积极探索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国革命实际。他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世界各国共产党是一致的,但当应用到各国去,应用到实际上去才行的。在这里,他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应与各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在斗争中运用理论,又在斗争中发展理论,形成共产党“自己的理论”。蔡和森出版了《社会进化史》一书,全面宣传马克思发现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初步介绍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当时中国是早的宣传者之一。艾思奇是当时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人”。他的《大众哲学》结合大众所关心的问题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成功范例。对此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称赞《大众哲学》是一本“通俗而又有价值”的著作,认为自己从艾思奇的著作中“得益良多”。《大众哲学》不仅受到共产党许多人的赞许,就连国民党败退到中国台湾后,蒋介石也感叹道:“一本《大众哲学》冲垮了三民主义的防线,人心丧失乃败于艾思奇先生之《大众哲学》。”《大众哲学》成功的关键在于用通俗生动的语言、群众熟知的事例和当时大家为关心的问题,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引导人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这一时期,青年尽管没有选择出国留学,但他通过研读马克思主义的译著,开始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问题。1921年,在总结自己亲身经历的革命斗争实践的基础上,初步探索了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问题。他明确指出:改良主义之社会政策“不成办法”;“无政府主义否认权力”,恐怕永远都达不到目标;“温和方法的共产主义,如罗素所主张的自由,放任资本家,亦是永世做不到的”。在中国,只有“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即所谓劳农主义,用阶级专政的方法,是可以预计效果的,故宜采用”,所以“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在考察中国的具体国情后发现,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的基本问题,中国革命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革命,将农民运动视为“痞子运动”是完全荒谬的。如果放弃党对农民运动的领导,实现无产阶级对国民革命的领导权则无从谈起。认为,必须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与工农群众的结合,党领导农民运动,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农革命相结合的有效途径。1927年,主持“三湾改编”,将支部建在连上,实现了党对工农武装的领导;秋收起义推动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开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中国化的结果。1928年10月至1930年1月,为了使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被人民群众所掌握,成为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在总结中国革命斗争经验和同教条主义斗争经验的基础上,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井冈山的斗争》《反对本本主义》等光辉著作,创造性地提出中国革命应当重视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工农武装割据”的斗争方式,科学地回答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的开辟推动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中国化不断地走向深入和具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