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网格化城市治理成果一本通。

全面介绍了网格化治理模型的实践应用及探索,论证了“政府网格化治理模式”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科学价值。

有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助力建设智慧城市和创新型国家。


【内容简介】

20世纪末期以来,网格化被应用于政府管理的各个领域,形成了。本书系统梳理了网格化管理发展的历史、地位及作用,基于网格化治理理论,构建了网格化治理模型,详细介绍了网格化治理模型在北京市东城区的实践应用和自检修复的机制探索,并对网格化可利用技术和智慧城市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为我国探索和应用网格化城市治理模式提供了有益参考。


【作者简介】

高建武

北京市东城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住建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专业委员会、北京城市管理科技协会专家,智慧城市试点建设专家库成员,北京大数据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主持第五批*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北京市东城区网格化数据信息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主导编制《市域网格化治理标准体系建设指南》。获得“新型智慧城市创新实践之星”、“华夏建设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北京市调研成果一等奖”等荣誉。参与编写《网格化城市管理新模式》《风险管控——城市安全运行管理新体系》《物联网社区服务集成方案和模式研究——智慧社区的建设与运营》,主编《网格化管理与服务》系列教材。


【目录】

目录
*章 网格化管理发展的历史、地位及作用 / 1

一、网格化发展的历史/1

(一)国外网格化管理的发展历史/1

(二)中国网格化管理的发展历史/15

二、网格化的地位及作用/35

(一)网格化管理的政策要求 / 35

(二)网格化管理向网格化治理的转变 /41

(三)网格化治理作用的再认识/45

第二章 网格化治理理论构建 /47

一、网格化治理基础理论/47

(一)政府治理现代化理论/47

(二)整体性政府理论/51

(三)流程再造理论/56

(四)风险社会理论/57

(五)社会资本理论/ 60

(六)系统论/62

(七)信息科学理论 /62

(八)博弈论理论 / 64

(九)运筹学理论 /65

二、网格化治理驱动变量 /66

(一)政府改革/66

(二)社会治理矛盾/68

(三)城市病诱因/70

(四)科技发展/73

三、网格化治理模型架构/76

(一)核心概念层/76

(二)定位流程层/77

(三)模式预案层/105

(四)机制制度层/108

(五)网格化治理水平评价指标体系/114

第三章 网格化治理的实践应用与检验 / 129

一、网格化治理系统构成与运行实践应用 /12

(一)感知应用/130

(二)决策及配置应用/131

(三)预警和监测应用 /133

二、网格化治理自检工作的实施 /133

(一)整体思路/133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134

(三)技术说明/135

三、网格化治理自检结果的分析 / 136

(一)东城区城市治理获好评,网格化运行效果显著/136

(二)认知尚未统一,网格化治理模式社会影响力待提升/137

(三)闭环流程提升效率,但协同联动效果不佳/139

(四)运行机制亟待优化,考评机制需更科学合理/140

(五)资源配置尚有缺口,多元主体作用有待激活/141

四、网格化治理的修复建议/143

(一)治理理念及机制革新 /143

(二)平台系统架构优化 /143

(三)拓展信息采集及应用/ 144

(四)重视物联网技术应用/ 145

(五)网格模式影响力推广/145

(六)多元主体参与共治 /146

第四章 网格化可利用技术及智慧城市未来发展展望 / 147

一、技术展望/147

(一)互联网“改变”未来——演进性技术预测/147

(二)互联网“创造”未来——变革性技术预测/153

二、未来城市展望/157

(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发展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影响/157

(二)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发展对城市能级提升的影响/161


【前言】

*章 网格化管理发展的历史、地位及作用

网格(grid)作为空间分析的一种方法,起源于中国上古时代的井田制度,由井田衍生出"计里画方"的"制图六体",开始赋予网格以二级坐标和方位的含义,形成网格地图。据史料记载,网格地图于公元7世纪起源于中国,18世纪传播于欧洲,随着19世纪学科的分化逐步推广应用于许多科学领域,渐成定式。20世纪末期以来,网格化日益发展成为高性能计算机、数据源、互联网三种技术的有机组合和发展,被应用于政府管理的各个领域,形成了政府网格化管理模式。

1.20世纪网格化在城市管理中的探索

从科技发展的历史来看,每一次根本性的变革都伴随着依赖相关产品而形成的网格。例如,电的发明需要架设电网(电力网格)才能照亮千家万户,交通工具的使用需要交通网的全面建设(交通网格)才能投入使用。20世纪20年代以来,美国的芝加哥学派开始将网格技术应用于社会调查与研究,开创了应用网格技术解决城市社会管理问题的先河。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韩国及欧洲一些发达国家逐渐开始将电子信息和网格化技术应用于社会地区分析,主要体现在社会地区的划分和社会地图的绘制与应用。

20世纪 20年代,芝加哥大学帕克、伯吉斯等学者为调查研究芝加哥市青少年犯罪、犯罪组织分布、少数族群及社会问题频发的区域,运用地理学方法,按照芝加哥实际地图形状,将统计调查数据描绘成"社会地图",并将贫困、人口流动、社会分裂、犯罪、性服务、精神病等社会问题在这张地形图上一一标出,研究社会问题的空间分布和规律。

帕克借用达尔文进化论和生态环境论来描述社会进程,他称之为“人类生态学”(Human Ecology),或译为“人文区位学”,其中包含着四种主要的社会进程:竞争、冲突、适应与同化。伯吉斯则绘制了一幅更接近地理意义上的地图。他以城市中心为圆点,把芝加哥画成了由五个同心圆扩散而成的有机生态体。其中,*核心的圆是中心商业区,它的地理位置*、人口密度*、地价*,*档的百货公司和大饭店等商业机构位于此处;第二个圆是贫民区或称退化区域,它包围着中心商业区,是贫民窟、工厂和仓库的所在地,里面居住着贫民、新的无产移民、流浪汉,还有大量黑人,这里正是种种社会问题的温床;第三个圆是蓝领工人区或称第二代移民区,居住在这一区域的人大都有技术专长,该区域环境较贫民区略胜,但住房和辅助设施条件依然简陋;第四个圆是白领工人区,多是高档公寓和独家院落;第五个圆是“通勤区”,那些上层人士的别墅和豪宅便位于此处,他们每天开车来往于中心商业区和自己的高档住宅之间(如下图)。同时,芝加哥大学地域社区调查委员会还运用网格技术开展社区研究,以地域社区区域为单位,根据交通、铁路、公园、居住区、商业区分布等基础数据绘制出社区“基础地图”。

"社会地图"为芝加哥社会事业发展机构、社会保障等政府机构所采用,所划分的75个地域社区区域也得到市民的广泛认同。自1930年至今,芝加哥市的"社会地图"每隔10年更新一次,并加人国情调查内容,完善统计方法,成为芝加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

(2)日本东京的网格地图

随着 20世纪中期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地图的网格化应用出现了新动向。日本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采用网格技术开展社会地区分析。1986年,日本东京都立大学的仓泥进教授出版了《东京的社会地图》一书,该书使用人口普查资料、事业所(单位)统计调查、土地利用状况、投票率、犯罪与交通事故发生件数等数据资料,以500 平方米网格为单位绘制了95张地图,分析东京都23区的人口、家庭与住宅、社会阶层、产业与事业所、土地利用以及社会行动的社会特征,并对东京的社会地区做了聚类分析。2004年,仓汜进教授课题组出版了《新编东京圈的社会地图(1975—1990)》,该书将研究范围扩大到南关东地区,并与上次研究加以比较,分析了10年来东京地区城市变化的基本特征。

网格地图是在社会统计数据基础上进行处理和转换而成,相比于统计地图更强调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东京圈网格地图的特色主要表现为:一是网格划分,根据东京都23个区实际面积设立经纬度,每500 平方米为一个网格,共划分为2287个网格,便于进行不同时段比较与国际比较。二是数据收集,主要包括国情调查,人口、经济普查,以及职业阶层、犯罪率、流动人口、社会组织、土地利用等专项调查数据,设立包容广泛的社会发展指标群,便于对各网格进行经济社会综合性分析。三是数据分析,采用样本相近系数分析、网格分析及KS群分析法,依据各指标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类,具体方法为:首先,将国情调查、经济普查等资料以网格为单位做成数据文件,并将各专项调查(贫困阶层、流动人口等)数据以网格为单位进行数据交换、追加;其次,根据上述数据计算出具体指标值,根据平均值与标准差进行标准化,编制成指标文件;*后,根据各专项指标绘制各个专题的社会地图。四是综合分析,即对上述社会地图内容进行综合分析。与芝加哥的网格化社会分析相比,日本学者更多地采用计算机技术与网格分析技术,指标设计更为广泛,分析内容更为精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