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解决想亲近《红楼梦》又有畏难情绪的大众读者的痛点。从被誉为“中国电视史上的绝妙篇章”和“不可逾越的经典”的87版《红楼梦》这样的大众传媒经典切入,有故事、有画面、有音乐、有颜值、有青春、有诗酒,轻松进入红楼世界。

2.有声有色说红楼,并不止于故事情节及文本本身,更讲述红楼世界的传统文化与风俗习惯,如吃茶与做媳妇的关系、手帕的定情作用。

3.秉承“整本书阅读”理念,逐集、逐回讲解,著名人文教授 资深高中语文教师 名校博士生从传统知识、人物形象、文学笔法、文化内涵、续书情节等多种角度走心评论,帮助读者熟悉内容、生发观点、解惑人生。

4.堪称电视剧《红楼梦》拍摄避坑指南。87版《红楼梦》虽为电视史上的经典之作,仍难免存在细节有误、情节压缩挪移失真等问题,重拍红楼时可资借鉴,或可更上层楼。


【内容简介】

本书以有声有色的87 版电视剧《红楼梦》36集为门径,一路风光旖旎,来到蕴藏丰富的原著,寻绎弦外之音及传统文化与习俗,融入生命的理解,试解“其中味”。秉承“整本书阅读”理念,内容涵盖传统知识讲解、文化内涵挖掘、诗词句精选赏析,等等,不仅让你知红楼,而且让你论红楼、用红楼。


【作者简介】

李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师从启功、聂石樵、夏传才等学界耆宿,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化史,在《诗经》研究、先秦两汉文学研究领域卓有建树。著有《大邦之风——李山讲〈诗经〉》《讲给大家的诗经》《诗经析读》《对话〈诗经〉》《诗经的文化精神》《西周礼乐文明的精神建构》等。

徐德琳,北京市八一学校语文高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古典文献学硕士,微信公众号“桃李国学苑”之“课堂内外”栏目主持人。

贡方舟,北京师范大学古典文献学博士,曾为商务印书馆编辑。

薛宇,北京师范大学古典文献学在读博士。


【目录】

读一本书,看一部剧

*集 林黛玉别父进京都

第二集 宝黛钗初会荣庆堂

第三集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第四集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第五集 王熙凤毒设相思局

第六集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第七集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第八集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第九集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

第十集 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第十一集 为争宠姐弟遭魔魇

第十二集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第十三集 享福人福深还祈福

第十四集 含耻辱情烈死金钏

第十五集 弄唇舌宝玉遭笞挞

第十六集 刘姥姥嬉游大观园

第十七集 变生不测凤姐泼醋

第十八集 鸳鸯女誓绝鸳鸯偶

第十九集 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第二十集 勇晴雯病补雀金裘

第二十一集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

第二十二集 判冤决狱平儿行权

第二十三集 慧紫鹃情辞试忙玉

第二十四集 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第二十五集 贾二舍偷娶尤二姨

第二十六集 酸凤姐大闹宁国府

第二十七集 嫌隙人有心生嫌隙

第二十八集 开夜宴异兆发悲音

第二十九集 痴公子杜撰芙蓉诔

第三十集 大观园诸芳流散

第三十一集 家宅乱误窃通灵

第三十二集 伤离别探春远嫁

第三十三集 惊噩耗黛玉魂归

第三十四集 强英雄凤姐知命

第三十五集 大厦倾公府末路

第三十六集 白茫茫厚地高天


【前言】

读一本书,看一部剧

《红楼梦》,清代长篇章回体小说,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研究它的“红学”在学术之林中热度极高。1987年首播的央视版《红楼梦》,由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摄制制作,王扶林导演,周汝昌、王蒙、周岭、曹禺、沈从文等多人参与制作。该剧播出后,得到大众的一致好评,被誉为“中国电视史上的绝妙篇章”和“不可逾越的经典”,是无数人的心头好。今天我们又拈出这一部书、这一部剧,究竟要谈些什么,又如何去谈呢?

1. 细读一本书

关于《红楼梦》的书,不论是原著小说、专业的学术研究,还是普及性的读物,市面上已经不知道有多少。我们为什么要再为这棵大树添一片叶子呢?又为什么要从87版的《红楼梦》影视剧入手,来讲这部大书呢?

在微信里搜索“红楼梦”,跳出来的公众号文章都很吸引人:《红楼梦》里的幽默艺术、《红楼梦》里的儒道观、《红楼梦》里的绝美爱情、妙玉是个怎样的人、探春活得如何漂亮……有趣固然有趣,但细细想来,却又觉得一部《红楼梦》,仿佛就是由一个个单独的主题和不搭边的人物搭起来的架子,只有一张皮,缺少了丰美活泼的筋肉骨血,缺少了挺拔深邃的灵魂与品格。《红楼梦》里的人和事,没有一句话是大家看不懂的,却也没有一句话是白写着玩儿的。就像画画儿的时候,一遍一遍地打底,没有一遍是白费的。一件大事的爆发、一个人物的出挑,往往在前头有许多一笔带过,乃至“不写之写”的小细节,有风物、民俗与文化撑起的“底子”。我们的“快餐文化”画不出这样丰神远韵的美人儿,只能糊个美人灯儿,大家看个热闹就完了。要想画出“真美人儿”、欣赏“真美人儿”,还得沉潜到原著里去细读文本,了解那一层一层的渲染,究竟是怎样的。我们写这本书,就是想从好看的影视剧入手,用“整本书阅读”“整本书细读”的方法,和大家一起看看《红楼梦》这位美人灯后的真美人儿。

《红楼梦》里的人与事,都是从小处细细渲染出来的。这些“小处”,一方面是人物的一言一行,另一方面就是融汇在文字里的环境与文化。原著里的一句念白、一个微表情,稍稍照顾不到,理解上就要出岔子。小说写人物,并不特别花大笔墨,而是捎带着、自然而然地就把形象立起来了,颇有些史家“春秋笔法”的味道。写王夫人,没有直接的评价,可从金钏跳井直写到晴雯冤死,就难免让人觉得此人可恶。写刘姥姥饭桌上讲笑话,人人的笑都描绘,独不写宝钗与迎春,这又是“不写之写”了。至于“好人”难免有些坏心思,“坏人”有时也很可爱,就更像在告诉我们,作者不是在着意“塑造”一个人,而是如实地在生活中“呈现”一个人。生活是不会给主角打高光的,也不会在坏人脸上刻字儿。我们了解一个人,就是从小处一点点见出的。这就是小说细处的“妙”,它让小说有可品味的余韵,但又紧紧贴着生活。

只有用深厚的时代和文化撑起来的“生活”,才经得起推敲和品味。《红楼梦》展现了文化风俗上的许多现象,这些现象又与故事的进展缝合在一起,这才是这部大书灵动的地方。单讲故事,或单讲文化,都会让小说沉重呆板。糅在一起说,就变成了一个衬着另一个:故事在文化里显得不得不如此,文化在故事里显得可亲可感、有趣味。古建筑文化造出一座如梦似幻的大观园,光景明媚或白雪琉璃的时节,少男少女们的诗酒风流随意带出。诗酒文化又借着风流人物的口说出来,什么“不以词害意”、闺秀也可作文章之类,难道还用得着单写一篇小论文,论述我这是在讲诗歌文化吗!再如节俗、吃食、衣着、流行语、俏皮话,都自然地融在故事里,又推动着故事向前走去。将深厚的文化通过一言一行展现出来,这才是生活的真实面相,才是生活之所以波澜不惊,却又能汇成历史巨浪的原因所在。因此,在说人物与讲故事之外,我们还得谈谈《红楼梦》里的文化。

《红楼梦》的精密和厚度,让她成为一部令无数人热衷、必须反复体会才能得其意味的大书。美人在骨不在皮,而世人见美人,往往只能看见一张皮囊,这就是名著改编,特别是整本书改编的大不易。所以从改编入手,与名著细细对读,方能见出我们单从现代传媒的改编了解《红楼梦》时究竟漏掉了什么,见出一本《红楼梦》何以如此了不起。

2. 《红楼梦》改编,由来已久

将《红楼梦》从文学文本改编成其他的艺术门类,大概从小说面世后不久就开始了。清代仲振奎在《红楼梦传奇》序言中自言:“壬子秋末(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乃成《葬花》一折。”学界公认这折《葬花》拉开了《红楼梦》戏曲改编的序幕。从此以往,传奇、杂剧等戏曲形式轮番登场,不止改编原著,还添上了自己或他人增补的续书:刘熙堂的《游仙梦》里,袭人正式许配给宝玉做妾;徐延瑞的《鸳鸯剑》里,钗黛邀尤三姐游园。大约在民国,京剧这一大国粹也加入改编行列,欧阳予倩、梅兰芳、荀慧生等一众名家或编或演,赋予这个故事无限的活力。地方剧种也一直偏爱《红楼梦》题材,越剧里那一句“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连几岁的孩童都能哼唱。不止是戏曲,诸如子弟书、评书、弹词等曲艺形式也爱改编《红楼梦》。民国时候,“文明戏”来了,这种还没有完全脱离戏曲的早期话剧形式,一兴起就盯住了《红楼梦》,尤其是刘姥姥进大观园或者吃醋妇人大闹起来这种戏剧性强的热闹情节。《红楼梦会心录》一书专门提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重庆上演并出版的话剧《郁雷》,后由上海名山书局改版印行,从现在保留的剧本和剧照中很可一窥西洋韵味、诗意哲趣盎然的话剧《红楼梦》风采。近年来的先锋话剧更直接将《红楼梦》故事搬到现代、搬到国外,将《红楼梦》填充到稀奇古怪的壳子里。至于似是而非的“改编”,如张爱玲的《金锁记》,热播电视剧《甄嬛传》在对白、人物设置等诸多方面与《红楼梦》的暗合,则更显示出《红楼梦》已经生长进相似题材的文化基因里,暗暗影响着一个个故事的生成。总之,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艺术门类对《红楼梦》有源远流长、风格迥异的接受。而中国影视剧对《红楼梦》的改编,几乎从电视娱乐刚生长起来的时候就开始了,这就是1987年的大型电视连续剧《红楼梦》。

据说,王扶林导演去英国广播公司访问了一趟,看到人家在翻拍莎士比亚的名著,回来就向央视领导上报了翻拍四大名著的想法。1982年2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发表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筹拍的消息。1983年5月,刘耕路、周雷、周岭三位被聘请为编剧。剧组还发布消息,要在全国选演员。所选演员大都是新演员,选来以后先集中培训,再在拍摄的过程中边拍边培训。为了拍摄严谨,剧组还邀请了沈从文、启功、吴祖光、周汝昌、曹禺等一批大家做顾问,甚至为剧组开坛讲学,并邀请红学家邓云乡先生全程跟随剧组拍摄。1984年2月,剧组正式开机,1986年9月底完成拍摄。《红楼梦》电视连续剧从1987年春节期间开始播放,在那个娱乐匮乏的年代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演员们一下子打开了知名度,连带着拍摄时在河北正定县修建的宁荣街,也在1987年迎来了130万人次的客流。

当然,红学家们对这个改编的版本仍是褒贬不一,对演员形象的批评咱们暂且不论,单说改编*的后四十回的情节,就有很多争议。后四十回的改编,是周岭编剧执笔的,原则就是不拘于续书,而是根据前八十回的原著文字、批点及红学界的研究成果来进行创作。为此,剧组还专门召开了“后四十回”讨论会,讨论剧本的修改。续书里可取的地方,比如海棠花妖的情节,就被电视剧吸收了。至于对续书的改动,据邓云乡先生在《红楼梦忆》里的总结,主要有以下各处:

探春远嫁;宝玉出远门;黛玉先死;宝玉奉元妃懿旨与宝钗完婚;元妃薨;贾母逝世;查抄贾府;贾家人等入狱;刘姥姥找巧姐;狱神庙贾芸、小红探监;凤姐在羁留所大雪中死去;宝玉被释放,流落街头;流落中的宝玉遇到坠入风尘的湘云;宝玉流浪乞讨,巧入蒋玉菡家,又遇袭人;蒋玉菡接来被卖又赎回的宝钗;宝玉路遇坐在囚车中的贾雨村、坐在大轿中穿猩袍的门子;宝玉向天边走去,剩下白茫茫的大地。

这些改动中,有些依据的是人物的判词,比方说探春的远嫁,依据的是“放风筝”的图与“骨肉家园齐来抛闪”等语句;有的依据的是原文,比方说电视剧根据前八十回的文字,特意将元春死后迟迟不定谥号这一细节表示出来,暗示了元春死得不同寻常;还有的依据的是评点,比方说黛玉因急虑而死,依据大概是脂砚斋批语曾说的“《牡丹亭》中伏黛玉死”,暗示她是病死香闺。不论如何,大多数改动都是出自编剧和红学家对作者心思的揣摩、把握,虽不能说就是原书的想法,但总比续书好些、可信些。

不过,尽管电视剧改编的大致路数是自有其道理的,也难免有些理解不大妥当,或者说还可商议的地方。讨论*激烈的“黛玉之死”虽有脂批做靠山,但这种改动在当时还是成为了众矢之的:李希凡先生觉得浅薄,胡文彬先生觉得这是对全剧的悲剧气氛的削弱。对比原著和批点,湘云*后成为楼船上的歌女、赵姨娘比较潦草的结局处理,以及凄凉透顶的凤姐之死等也都仍有讨论的余地。此外,像选择文献依据时,演到四大家族崩塌,用的应当是雍正的批示:斥责曹頫,令他不要瞎跑门路。但小说是不是就按这样的路数写,还是个问题。尤其是一涉及故事细节,电视剧的改编就显得不那么灵光。从《十独吟》到贾母病倒后大家哭成一片,都可见电视剧在细节上还可再加打磨。咱们正文再细说,这里不赘述。

总之,19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面世以后,影响是巨大的。对许多人来说,《红楼梦》意味着的甚至不是原著文本,而是这一部好看好听、可亲可感的电视作品;《红楼梦》的结局也并不是续书的结局,而是电视剧演绎出的结局。1989年谢铁骊导演拍摄了《红楼梦》电影,2010年李少红导演拍摄了新版《红楼梦》电视剧,尽管各有各的优长,但都没能在口碑上超越87版。从87年初出茅庐,到现代传媒改编版本辈出的当下,大家仍不厌其烦地讨论87版电视连续剧,批评她或者赞誉她,代表的都是她在红学界及普通观众群体中极大的知名度和接受度。因此,我们选择这部电视连续剧作为讨论的切入点,目的就是从得到*普泛的接受和认同的《红楼梦》现代改编版本出发,回归原著文本,尽可能明晰这个版本的优长和不足,让现代观众在观看活泼泼的《红楼梦》连续剧的同时,也能带上一些更理性的眼光,进一步对原著有更深刻的理解。

3. 说一部剧,是为讲透一本书

前面已经说过,我们要从87版影视剧的改编入手,与名著细细对读。因此,这部书的架构,就是按电视剧的分集来划分章节,并以每一集的剧情为线索展开讨论。在看87版《红楼梦》的时候,我们发现电视传媒从自身和受众的特点出发,对原著的剧情做了一些改动,而这些改动实际上反映出的是读者在读《红楼梦》故事的时候容易迷惑的,或者容易忽视的地方。但《红楼梦》是用细节勾勒和层层渲染的方式写出的一部大书,细节的遗漏或者情节的改挪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进而影响观众对整体故事和意蕴的把握。因此,我们的每一讲都会顺着电视剧的故事展开,以“情节梗概”打头,先简要概括影视剧一集的剧情,同时说明这一集的故事出自原著的哪些回目,便于读者理解下文和自行检索。在梳理明白剧情的基础上,基于对原著的析读来展开“对话”,指出影视改编与原著的差异,并且补上我们认为影视剧遗漏、删改的比较重要的东西,分析影视剧删改的妥与不妥,以期尽量客观地评价影视剧呈现出的故事、人物面貌和文化景观,展现原著的用心与价值。每一讲的结尾处还会列出本集影视剧中出现的诗词,邀请读者再次品味《红楼梦》中承担着结局暗示、意蕴渲染、文化构建等多重功能的诗词世界。

在本书中,我们着重要做的工作就是指出书、剧差异,补充影视剧删减的原著精华。我们已经提到过电视剧对后四十回续书的改动,其中有许多地方争议不断。实际上,小说改编为影视作品,媒介一变,两方各自的特点就更凸显。前文也已经说过,小说是极其重视小处见大、前后贯通的,但是因为艺术形式的局限,小说中的许多伏笔和细节都没有在电视剧中表现出来,而这些细微之处又恰恰是原著精髓。首先,《红楼梦》并不仅仅是一本讲故事的书,它还展现了文化风俗上的许多现象,也因此才显得不呆板。林黛玉进贾府,晚上的一顿饭,座次、举止都是文化,电视剧没有详细展示,多少让人觉得不尽兴。其次,电视剧有很多地方显得顾头不顾尾,在细节的因果上考虑不周到。贾雨村判了案子,又把知道细节的门子发配去充军,这才是*见他人品的地方。电视剧也没有演出后续。一些伏笔,像元春点的几出戏这样“草蛇灰线”的笔法,都草草带过了。细节上考虑不周到,人物也就显得类型化。不过在这么短的篇幅里演如此众多的人物,倒也难免。而*重要的,就是大量的剧情被大刀阔斧地砍掉,或者按着主题分了类改了顺序,全然不顾对剧情前后逻辑的影响。太虚幻境这个情节,实在是宝玉情窦初开的重要情节,但出于各种考量(据说是剧组经费不足,演员常常要一人分饰两个角色。太虚幻境也因为场景不能重复使用,就没有呈现)被砍掉了,让人遗憾。删减*多的还是各种各样的诗社和诗情,这大概也是考虑到观众的接受度。焉知这些诗酒风流的“无聊”情节才是大观园的生命才情,才是红楼“梦”的灵魂所在!至于情节挪动导致的唐突和顾此失彼,就更多了。电视剧有很多的处理与小说不同,大概还是因为将《红楼梦》中的爱情戏份看得太重了。虽然编剧多次在各种场合强调自己并不把小说看作一部爱情小说,但就算考虑到观众的喜好,也难免要加重爱情戏的分量。所以宝黛钗三个爱情主角急乎乎地见了面,电视剧也就因此定了调子。另外像演员的神态描摹、念白语气等,都是小问题,但也让我们看到媒介之间的传神转化很需功力。总之,电视剧删去、改动了原著中许多衬托的颜色,让剧情平淡、浅显了不少。要找回这些色调和味道,还是得回到原著中去。

当然,本书的目的并不是挑剔电视剧,因为名著的改编本来就是极不容易的,一些符合观众根本需求的改动,也是自有道理的。我们看似鸡蛋里挑骨头地说这么多,目的是让读者知道,看电视剧也应该知其不足,在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也要知道经典文本仍有不可替代的美感,有值得反复咀嚼的余味。这也正是这部电视剧*“功德无量”的地方。电视剧为单纯的文字增添了活泼泼的美景美人,增添了动人的音乐,让观众觉得好看,对红楼世界多了一份了解和兴趣,这就足够了。像周汝昌先生说的,“朱楼搬演多删落,首尾全龙*功”。一部三十六集的影视剧,让观众们知道《红楼梦》的大致首尾,知道去读读原著,知道市面上流传的百二十回本续书的不可尽信,就已经是大功一件了。

鲁迅先生在《〈绛花洞主〉小引》里说,《红楼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我们想做的,不过是抛开这些既定印象,借着影视剧传播极广的这阵“东风”,从影视进入文本,通过文本细读和对照,为喜爱87版连续剧和《红楼梦》世界的观众、读者们来解读这部剧和这部书,看看这本书究竟写了些什么人、什么事,究竟展示了些什么样儿的生活和文化。我们的“醉翁之意”不在吹嘘或批评一部电视剧,而是想让大家知道,在娱乐至上的今天,对于广泛提倡的“整本书阅读”以至于“整本书细读”的观念来说,《红楼梦》这部大书值得被选择,也必须被选择。

...

*后简要介绍几种当下通行的《红楼梦》版本,以供读者参阅。

“红研所”校注本《红楼梦》 19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署名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的校注本《红楼梦》,简称“红研所”校注本。冯其庸担任总负责人,李希凡、刘梦溪、吕启祥、蔡义江等二十余位学者先后参与校注,周汝昌、启功等多位学者担任顾问。校注本前八十回底本选择庚辰本,以程甲本配补,后四十回以程甲本为底本,全书一并以多种抄本、印本参校。1982年初版后流通广泛,又在1996年和2008年修订再版,对正文和注释均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增删。书中注释不仅涉及语词、典故,还涉及名物、风俗等,细致严谨,是影响很大的通行本《红楼梦》。

北师程甲本《红楼梦》 1987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校注本《红楼梦》,启功先生担任顾问。底本采用对校后的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程甲本翻刻本,广取抄本、印本为参校本。注释工作由张俊、聂石樵、周纪彬负责,注释内容涉及名物故实、职官制度、建筑陈设、方言俚语等多个方面,且注意结合文意、征引史料,以便读者和研究者阅读、取资。1998年由中华书局重新出版,修订错讹,抽去插图,改简体竖排为横排。程甲本于乾隆年间刊印后,大量翻刻,但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未曾重新整理出版。北师程甲本填空补阙,力图保持程甲本原貌,吕启祥先生评价此书在红学版本史上“有很高价值”。

蔡义江校注本《红楼梦》 1993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蔡义江的《红楼梦》校注本。在前言中,蔡先生认为尽管脂评手抄本*多存八十回,且有讹误、费解之处,但“以脂评本为前八十回底本的俞平伯校本(指五六十年代间俞平伯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整理出版的《红楼梦八十回校本》)和红研所新校注本(指19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研所”校注本)的方向是*正确的”。故是书为了“校出理想的前八十回文字”,采用了以现存的十几种本子互参互校的方法,首重甲戌,择善而从,以求在不悖情理和文理的前提下尽量保持曹雪芹原作面貌。后四十回以程甲、程乙本为主互校,参以通行诸本。书中对异体字、借用字、人名等也做了校订,注释简明,适合阅读。此外,蔡先生对版本异文、改笔、断句讹误、代词指代不清等问题都有所关注,尤其是指出了这些问题对原著的文义、人物语气、生活情态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正是照顾到了文理和情理,很具启发意义。2007年,蔡先生再次修订出版了《增评校注红楼梦》,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修订中吸收了红学研究的新成果,且增加了回前提示,对此回做一个概括性的介绍。2010年龙门书局又出版了《蔡义江新评红楼梦》,版本文字与注释据前两版,而又以评为主,将脂批分离出来,融入新加的评点之中,回末附以总评,以见积年累月之心得。蔡先生校注的《红楼梦》关注全书的文理与情理,版本与批点上用功极深,本书写作时亦多有参考。

冯其庸重校评批《红楼梦》 2005年,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一书。此书以庚辰本为底本,在参校各本的基础上吸收时贤新校注本,汇集了冯其庸先生红学研究各方面的成果。此本重在评批,包含眉批、夹批、回后批等多种形式,同时择要录入了甲戌本、己卯本和庚辰本上的脂评,以便读者参究。为区别正文与评批文字,采用朱墨双色印刷,脉络分明。

《红楼梦》作为一部家喻户晓的经典著作,通行版本层出不穷。除上文简单介绍的几种外,比较常见的还有作家出版社1953年出版的程乙本《红楼梦》、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冯其庸纂订《八家评批红楼梦》(青岛出版社2015年再版,题为《重校八家评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俞平伯校本《红楼梦》、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周汝昌汇校本《红楼梦》等,限于篇幅,不能一一介绍。本书写作较常使用“红研所”校注本与蔡义江校注本两种,读者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取合适的通行本参阅。

*后,敬请读者不吝赐教!

李山 薛宇

2019年12月


【书摘与插画】

*集 林黛玉别父进京都

情节梗概

《林黛玉别父进京都》对应小说《红楼梦》*、二、三回内容。

主要剧情如下:

据说,这是一个刻在石头上的故事。一日,两位神仙自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幻成癞头和尚、跛足道人,将女娲补天弃而未用的一块顽石携入红尘,历尽人间离合悲欢。故事便从这里开始了。

跛足道人唱着《好了歌》,汇入繁华的姑苏十里街。姑苏乡宦甄士隐带着独女英莲上街玩耍,一路热闹非常。正在这说不尽的欢喜温馨时,遇见跛足道人唱着曲儿经过,甄士隐不禁向他看去,神态若有所思。宝禅寺内寄居了一位存着“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抱负的穷儒贾雨村,他瞧见英莲眉间的胭脂记,极赞此为“福相”。

时值中秋,甄士隐邀贾雨村小酌。贾雨村将平生抱负对月吟出,且自言囊中羞涩,甄士隐立命小童封了银两与冬衣,助他进京会试。一早,贾雨村作别寺中小沙弥,西上去了。大比过后,会了进士,升了本府知府,然不到一年,便因贪酷受贿之弊革职,在巡盐御史林如海家教授女学生黛玉。

京中邸报,被革职的官员可以复官,贾雨村不日便要进京。林如海为贾雨村修下荐书一封,一并托付他携失母的黛玉进京到岳母家中。荐书正是修给林如海的内兄贾政,贾政与兄长贾赦乃荣国公孙辈。黛玉念及自此离家孤苦,不免一路伤感落泪。

黛玉弃舟登岸,得见京中繁华与宁荣二府气派光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惟恐举止不妥被人耻笑。周瑞家的接姑娘入了府,黛玉与贾母相对泣下。黛玉见过二位舅母邢夫人、王夫人与寡嫂李纨,姐妹迎春、探春、惜春和管家的琏二嫂子王熙凤。黛玉去拜见二位舅舅,贾赦称病未见。贾政有事,王夫人嘱咐黛玉,不要理会自家那个在姊妹堆里长大的“混世魔王”。贾政意欲举荐贾雨村至金陵应天府,贾雨村状极感激。

晚饭时,黛玉暗自模仿同座姐妹们的一举一动,举止皆随贾府的行为式样。饭后贾母同姑娘们花厅叙话,丫鬟报知宝二爷来了。

对谈红楼

1. 进入贾府先过门

德琳老师:黛玉的母亲死后,外祖母贾母怕她无人照顾,便接她到贾府。黛玉进贾府拜见了贾母、迎春三姐妹、凤姐等人后,又到邢夫人、王夫人房间,*后回到贾母处与宝玉相见。黛玉在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她去。饭后漱口吃茶就是典型表现。

李山老师:这一集是前三回的缩编,减了好多内容,就像用X光看美人,还是看的半身照影。若有观众因这掐头去尾、缺血少肉的改编(这不是说电视剧不好,而是说,可能电视剧、电影之类,干脆就很难办好“小说”这一“语言文学”的事),进而想知道究竟,于是有了阅读原著的兴趣,那可就是这部电视剧的特大功劳了。

林黛玉初进贾府,是电视剧的重头戏,当然在小说的描述也是一丝不苟。遗憾的是,限于电视这种艺术形式,未能全面精彩地传达小说描述的精髓。

电视也注意先由林黛玉眼中所见的宁荣两府的大门,来展现贾府的气派。门第、门第,古代一个家族的社会地位,从他们的大门即可以感受到。两府都是“三间兽头大门”,规格上是王公一级的。大门非遇大事不开,所以林姑娘只可走西南的角门。进角门是贾府宅第的*层,她还是由男性轿夫抬着,走了“一箭之地”,轿夫撤了,再由“衣帽周全”的十七八岁男孩子抬。“侯门深似海”,闲杂人等不可进,所以换上另一拨人。乘轿再往前,就到了第二道门即垂花门之前。这道门与三间兽头大门是配套的。门,在古代建筑文化中重要得很。过去唱戏,有《游龙戏凤》,里面的明朝风流皇帝交代自己住在北京皇城,是: 大圈圈套个小圈圈,小圈圈里套个黄圈圈。层层的“圈圈”,就有层层的门。今天到故宫参观,就是层层不尽的门。很可惜,垂花门在电视镜头中根本就没出现,不能不视为一种潦草。之后,就进入了院子,院子周围有抄手游廊,当中还有放在紫檀架子上的大理石插屏,以及厢房、种种花鸟等富贵人家特有的气息。但是,受拍摄实景所限,到处光秃秃的,哪有这些光景?魅力无穷的古代建筑之美就无法展现了,当然损失*严重的还是电视剧艺术氛围的营造。

2. 凤姐亮相好“拉风”

德琳老师:《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出场,是一个经典场景的描写。林黛玉进贾府正和贾母叙谈时,王熙凤放诞无礼、扬声说笑而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而丫鬟婆子们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由此可见王熙凤在贾府的地位。而其打扮上也艳压群芳,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王熙凤进屋后接着就拉着黛玉的手夸她长得标致,不像贾母的外孙女,倒像嫡孙女。一语夸了好几人,可谓是八面玲珑。接着又哀伤起黛玉的母亲,说哭便哭,用帕拭泪。等到贾母责备时,她又忙转悲为喜,更体现出其见风使舵的一面。回答王夫人的话,也可见其权谋机变。

李山老师:林黛玉见贾母是这一集的重头和高潮,剧本的许多台词都是录自原著。其中*个看头就是王熙凤的出场及与王夫人一段简短的对白。小说和电视对凤姐的出场,都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且与其他人的屏息肃静相对比。

其中,王夫人问凤姐:丫鬟婆子的月钱都放了没有?王熙凤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一语带过:月钱已经放过了。马上就后浪压前浪地接着说,自己在后楼上找绸缎。找绸缎,小说和电视都交代得很清楚,是王夫人吩咐的,因为林黛玉要来,得给她准备点衣物料子。王夫人是凤姐的亲姑妈,她之所以要问月钱发放的事,看小说后面就知道,原来爱银子的凤姐有拿下人月钱去放贷的事。王夫人应该是听到了风声,所以要问,一是在向凤姐暗示自己知道她的勾当,再就是表示自己对此有意见、要干涉。可是,贾母的“眼前花儿”凤姐,更知道眼前的“热点”是什么。所以,聪明的她马上用“找缎子”的事,轻轻一拨,就把王夫人的暗示对付过去。她知道林妹妹是贾母的“心肝肉儿”,“月钱已经放完了”是先说自己照章办事,没什么;再说“后楼上找缎子”,而且是照“太太(指王夫人)昨日说”办的,则是带着王夫人一起在贾母跟前讨喜。言下之意是在向王夫人做另外的暗示: 您说的事我都挺认真地照做,且在老太太面前,我也不敢掩盖您为老太太的“心肝”着想。凤姐的性格调调,简短两句话就出来了。

小说和电视中王夫人的回答,也很值得琢磨一下。她先来了句:“有没有,什么要紧!”这实际是对凤姐搪塞自己的恼火之语,可是这样的恼火,烧到的可不仅是凤姐。她也马上觉得在老太太面前这样说不好,所以又加“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话,是表示自己也很重视林黛玉的到来。其实,是被凤姐牵着走的。王夫人的“轴性”的性格,大家也是颇能感受一些了。《红楼梦》这部小说,总是在轻描淡写中交代一些很关键的信息。简短交锋,姑妈和亲侄女之间关系的微妙,姑妈不是侄女的对手,不都于此可见一斑了吗?

3. 高贵“吃货”的餐桌文化

李山老师:下一个看点正是吃饭场面所显示的大家规矩。座位次序,吃饭、漱口、喝茶等,都属于古代文化现象。饮食,可不单只是个饮食而已。电视剧写黛玉的*次进贾府吃饭,许多细节交代了,只是限于艺术形式,交代得还不是很细腻,这就需要大家进一步读原著了。

于是,进入后房门,已有多人在此伺候,见王夫人来了,方安设桌椅。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旁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贾母笑道:“你舅母和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坐了。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迎春便坐右手*,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旁边丫鬟执着拂尘、漱盂、巾帕。李、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外间伺候之媳妇丫鬟虽多,却连一声咳嗽不闻。寂然饭毕,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地改过来,因而接了茶。早有人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然后盥手毕,又捧上茶来,方是吃的茶。贾母便说:“你们去罢,让我们自在说话儿。”王夫人听了,忙起身,又说了两句闲话,方引李、凤二人去了。

4. 没“坏人”不成好故事

德琳老师:贾雨村中进士担任本府知府后,由于贪财被革职,到盐政林如海家教林的女儿黛玉读书。京城起复参革人员,贾雨村托林求岳母家荣国府帮助。林的岳母贾母因黛玉丧母,要接黛玉去身边,林便托贾雨村送黛玉到京。贾雨村与荣国府联宗,并得林如海内兄贾政帮忙,得任金陵应天府。

李山老师:就电视剧讲故事而言,这一集突出了两个人物,即林黛玉与那位嘴里念、心里想“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的贾雨村。林在小说中的地位固不用多说,至于那位贾雨村,小说虽着墨不是很多,却是十分关键的人物。可以这样说,他和林黛玉,在小说中代表着两个相反的端点,一个至高,一个*差。林黛玉身上的优点是小说*为肯定的对象,而贾雨村的品格与作为则是小说万分痛恨的。

看这一集的剧,有一个情节值得注意: 贾雨村在受了甄士隐馈赠之后,天不亮就赶紧进京赶考,而且还留了这样一句台词:“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汲汲然、惶惶然的情态,是在为他的热衷仕途勾脸,那句“黄道黑道都不怕”的话,更是揪搓出他性格中“鬼都怕”的奸雄气质。林黛玉死了,“红楼”的“梦”就算结了。贾雨村呢,他后来“一朝权在手”的行径,其实是贾府“楼塌了”的一个祸根。小说写后来荣国府的大爷贾赦,为了几把稀奇古扇子,弄死了扇子主人石呆子,直接作恶的就是这位被平儿骂作“没天理的”“饿不死的野杂种”的贾雨村。当然,再后来贾府被抄家时,这位贾雨村又反戈一击,对贾府落井下石。这在“黄道黑道”都浑不论的人,是做得出的。贾雨村,实际代表了小说对“经济仕途”之人的基本认识,是贾宝玉之所以不热心仕途的一根解释性的杆尺。

一高一低,一正一邪,小说当然也有。电视剧居然在特定情景下,把他们放在一起,他们是师生、是同行者,小说这样写是不是很非同一般?生活就是这样,俗话说:“坏人脸上写着字吗?”谁说正邪不两立?林黛玉与贾雨村之间的相反,不正如南北两极?可是,他们就可以一起乘船,一起北上,这就是生活,就是小说按照生活真实展现生活特有的手眼。

“坏人”贾雨村是《红楼梦》中重要的线索人物,常常“出没”以推动小说情节。比如: 与甄士隐结识并受其恩惠,间接引出通灵宝玉;受聘林如海家西席,成为林黛玉老师;偶遇冷子兴,引出全书框架;林黛玉母亲贾敏去世,受托送林黛玉入贾府;忘恩负义乱判葫芦案,间接送薛宝钗入京。

将来贾府败亡,这位“坏人”还会出没,只是不知道他又是怎么个出没法了。“坏人”与美女一样,没有他,就没有文学故事了。

5.“红楼世界”不易入

李山老师:上面说的,都是电视剧有的。可是,单看这些有的,还是难以进入“红楼世界”。于是就得说一下小说有,电视剧无,即那些不得已被编剧删减的内容。电视剧是大众艺术,必须“讲故事”,因此电视剧《红楼梦》就得从“黛玉进贾府”这样的故事、情节开始。可是,小说却没有这样单刀直入。小说是大部头,人物众多,关系复杂,而且,一个豪门府第的百年兴衰不是简单讲故事就可以交代清楚的。所以,小说在一开始,用了许多的笔墨,层层铺垫,步步递进,处处提示,以便读者先全局性地对头绪纷繁、内涵丰厚的小说的“其中味”有所把握。这样的笔墨,让电视剧去全面表现,就好像驱赶老牛走马步,硬让山羊长卷毛了。小说变戏剧,或者戏剧变小说,如此艺术形式的变换,*的问题是跑味儿。早在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就已在《诗学》中说过这样的话。即以《红楼梦》改编而言,开篇的铺垫性内容,有的能演,如英莲丢失、甄家着火和士隐出家这些映带全书的故事情节;有的则不可,如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许多内容。可是,对理解《红楼梦》而言,这一回中冷子兴和贾雨村谈话的许多内容,又是至关重要的。

其中一点,就是贾雨村的“正邪两赋”说。冷子兴说到贾府的衰败,就谈到了那个衔玉而生的怪人贾宝玉,他抓周时只取脂粉钗环,还有他“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的那番怪论。这样的言论,在一般人如贾政、冷子兴,都当作是“将来酒色之徒耳”“将来色鬼无疑了”的预兆,可是进士出身的贾雨村,则别有看法,这就是他的正气、邪气交织地赋予某些人的“正邪两赋”说:

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种,余者皆无大异。若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运生世治,劫生世危。尧、舜、禹、汤、文、武、周、召、孔、孟、董、韩、周、程、张、朱,皆应运而生者。蚩尤、共工、桀、纣、始皇、王莽、曹操、桓温、安禄山、秦桧等,皆应劫而生者。大仁者,修治天下;大恶者,挠乱天下。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仁者之所秉也;残忍乖僻,天地之邪气,恶者之所秉也。今当运隆祚永之朝,太平无为之世,清明灵秀之气所秉者,上至朝廷,下至草野,比比皆是。所余之秀气漫无所归,遂为甘露,为和风,洽然溉及四海。彼残忍乖僻之邪气不能荡溢于光天化日之中,遂凝结充塞于深沟大壑之内,偶因风荡,或被云推,略有摇动感发之意,一丝半缕误而泄出者,偶值灵秀之气适过,正不容邪,邪复妒正,两不相下,亦如风水雷电地中既遇,既不能消,又不能让,必致搏击掀发后始尽。故其气亦必赋人,发泄一尽始散。使男女偶秉此气而生者,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置之于万万人之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再偶生于薄祚寒门,断不能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驱制驾驭,必为奇优名倡。如前代之许由、陶潜、阮籍、嵇康、刘伶、王谢二族、顾虎头、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刘庭芝、温飞卿、米南宫、石曼卿、柳耆卿、秦少游,近日之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再如李龟年、黄幡绰、敬新磨、卓文君、红拂、薛涛、崔莺、朝云之流:此皆易地则同之人也。

贾雨村对这样的人知道很多,顺口举了从尧舜时期的许由到魏晋的陶潜、阮籍、嵇康,到唐代的唐明皇、李龟年,到宋代的宋徽宗、温飞卿、秦少游,再到明代的唐伯虎、祝枝山,以及卓文君、红拂、薛涛、崔莺、朝云等才华横溢、不拘礼法的怪才红粉。

小说家借贾雨村之口,不外是说小说主人公贾宝玉,就是这样一种聪俊灵秀又乖僻邪谬的情痴情种。可是,这样的一番言论经由贾雨村说出,实际也是在给这位黄道黑道都不论的人敷色: 他相貌堂堂,出口成章,也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甚至在世道人生的观察上,还有不凡的见地,可就是那句老话说的: 良知不能为自己做主。遇到权势富贵的机会,邪气总是占据上风。有些“坏人”,不可小觑,往往都是世事洞明的人。贾雨村的这番言论,正是其洞察世事的表现。

更重要的是,这段话其实也代表了小说家对“文学家”“艺术家”这一流人物生命特点的概括。文学家、艺术家固然非圣贤,也非奸邪,却是天地灵气之所钟,身上熏染着圣贤的善,也沾染着奸邪的恶,特别是他们身上还有某些非贤非圣,甚至反贤反圣的特性。或者说,“正邪两赋”的文学艺术天才,他们的正与邪,与正宗的圣贤不同,与历来的奸邪有别。衔玉而生的贾宝玉不正是这样的人吗?他娘胎里带来、嘴里衔着的那块玉是女娲所炼,出身贵重,气质更是高华,可就是没用,补天材料中它是剩余的(“无材补天”)。天地的精华,不得实用,必定四散飘逸,于是发而为诗文,为书画。同时,高华的灵气又往往朝正统人眼里的歪路上散发,于是就有“女儿”“男儿”的与传统观念相悖的异端说法。看似小孩子的胡说八道,其实是天才灵光的无意闪现。将倾的大厦,其中却有正邪两气交织的光华直冲星斗,这正是小说要表现的如梦的世界。可是,这些“正邪两赋”的人物,他们的价值归属何在?这又是读贾雨村(学者谓: 贾雨村,即“假语存言”的意思。假,凭借)这段高论自然联想到的。看小说,在贾家是没有出路的,贾政对儿子的态度就是如此。贾政是这个世界的“正派人”,他的态度,就是世俗的态度。这也就是贾宝玉一流人物所处的大环境,没出路、压抑的大环境。

冷子兴所说四大家族的相互勾连,是读懂小说世情的前提;借贾雨村的这番言论表达的观念,也是进入小说精神世界的通口。冷子兴说了贾府大门第贵公子那番“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的反常怪论,贾雨村不免一笑,因为他也见识过持同样怪诞言论的人,发此怪论的是江南甄家的贵公子甄宝玉。贾雨村做过他的启蒙老师,随后又做了林黛玉的启蒙老师。甄家宝玉说:“这‘女儿’两个字,极尊贵、极清净的,比那‘阿弥陀佛’‘元始天尊’的这两个宝号,还更尊荣无对呢!”与贾家宝玉的那番言论无大区别,甄家宝玉遭受“死笞楚”时“姐姐妹妹”的“乱叫”,则比冷子兴说贾宝玉更过分,其实也就是贾宝玉在未来故事中该有的表现。不过,真读到“宝玉挨打”时,宝玉却没有这样叫。这是小说家故意的省略,写了反而显得拙。

江南甄家、“中都”贾家,异地异时,其贵公子言论如此相同。其实,如大家所知,甄(真)家、贾(假)家,只是一家,小说是甄家虚写,贾家实写。不论甄、贾,言论的相同,不过是“假语存言”地强调,“正邪两赋”之人确实存在,“正邪两赋”之人的人生困境、悲哀乃至无出路的悲剧,确实存在而已。

进入《红楼梦》的世界不容易,小说家知道这一点,所以在开篇部分层层叠叠地讲了许多事和理。忽视它们,进入《红楼梦》就会越发不易。

【诗词句精选赏析】

满纸荒唐言(曹雪芹)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好了歌(跛足道人)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对月寓怀(贾雨村)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本集电视剧在贾宝玉出场之前那一刻戛然而止,从电视的角度讲倒也蛮值得期待。这宝玉一出场将如何展现“混世魔王”本色?本集开头那个漂亮的小姑娘英莲后来花落何方?新来的薛家姐姐为何惹得黛玉心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