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原生家庭

樊登读书会重点推荐,豆瓣年度重点推荐图书,北京阅读之城2018年请读书目。

美国知名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经典著作,告诉你如何打破原生家庭的束缚,治愈父母给你的伤害,扭转不良的生活状态。

长期雄踞《纽约时报》图书排行榜榜首,全美销量超200万册!

心理学家武志红作序推荐!“你的所有感受都是有道理的,尤其是那些灰暗的感受。”

性格拼图

德国知名性格咨询专家、语言学家、权威分析师西尔维亚·洛肯经典作品!

她的“生活中的性格心理学系列”作品《内向高敏者》《性格拼图》《内向心理学》出版后都成为畅销书,广受好评,成为热门公众话题。2012年8月,她登上《明镜周刊》封面故事,并于同年获得德国“年度演说者”殊荣。多年来,她陪伴周围的内向者一步步走向成功,其中包括企业领域、科学领域的领导者,还有经理人、科技人员、社会工作者、自由工作者与创业人士。

你的性格塑造了你,但没有锁定你!

大多数人其实并非*的外向型或内向型,而是在“外向—内向”性格曲线的某一范围内游移,属于“混合型性格”。外向者和内向者都是性格的混合体(更不用说混合型性格者)。

真正的性格形成于自我实现的过程。

性格绝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环境和心境的改变,不断调整变化中。只要清楚自己的优势和需求,你完全可以发挥能动性,不断拓展自己的舒适区,在形形色色的协作关系中做到游刃有余。


【内容简介】

原生家庭

不健康的家庭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

这是一部振聋发聩的家庭心理疗伤经典之作。苏珊·福沃德博士通过工作中接触到的大量真实素材,分析了不健康的原生家庭是如何伤害子女,并特续影响子女成年后的生活的。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的主旨并不在于控诉这样的父母,而在于传授具体的对策,使那些受过或仍在承受父母伤害的人们获得勇气和力量,从与父母的负面关系模式中解脱,恢复自信和力量,得到自由和幸福。

这本书的作者苏珊·福沃德对我有特殊的影响。在北京大学学习时,一次在图书馆借到了一本书《情感敲诈》(Emotional Blackmail),这本书让我读得很过瘾,尤其是长期困扰自己的一些东西一瞬间就明白了,这种理解来得相当简单容易。那时我就想,为什么不这样写书呢?为什么非得将书写得晦涩难懂呢?

性格拼图

你的性格类型塑造了你,但没有锁定你!

我们的性格并非一成不变。严格来说,它更像是位于“内向—外向”两个*之间的曲线,区别仅在于更靠近内向还是外向。

而且,每种性格类型都不是孓然独立的,它们之间存在巨大的自由空间——作为外向者有时需要从事内向型工作,比如科研或埋头写作;内向者有时需要从事外向型工作,比如销售、讲话或管理团队。

本书还告诉我们:真正的性格形成于自我实现的过程!我们虽不能选择自己的遗传特征,但可以根据环境和心境的变化,自主地做出选择,在性格曲线上找到适合自己的舒适区。

只要清楚自己的优势和需求,你完全可以发挥能动性,不断拓展自己的舒适区,在形形色色的协作关系中(与家人或伴侣相处,与朋友或同事相处,与老板或员工相处,等等)做到游刃有余。


【作者简介】

苏珊·福沃德

国际知名的心理治疗师、演说家和作家,她的著作有《执迷:如何正常地爱与被爱》《依恋:为什么我们爱得如此卑微》《如何识破男人的谎言》《金钱魔鬼》《情感勒索》等。本书曾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目前,她的作品已被翻译成15种文字,在全球发行。

她经常出现在媒体访谈节目中,曾在美国广播公司主持谈话节目长达6年,并在美国加州成立了私人性虐待诊疗中心。

克雷格·巴克

影视编剧兼制片人,他曾为全美许多杂志和报纸撰写文章,探讨人类行为问题,现居于美国洛杉矶。他曾与苏珊·福沃德合著过多部作品,如《执迷:如何正常地爱与被爱》《金钱魔鬼》《对天真的背弃》等。

西尔维亚·洛肯

语言学博士,企业培训师,在德国学术交流资讯中心(DAAD)从事过多年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独特的工作经历让她对性格这一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2003 年起,她开始专为性格内向者这一特定人群做咨询工作。

事实上,洛肯博士自己就是一个安静的内向者。多年来,她陪伴周围的内向者一步步迈向成功。她认为内向和外向是一个高度多元的话题,领导者可以利用内向者和外向者的差异,提高合作与深化关系。

她与丈夫育有一子,居住在波昂及柏林,来往于德国与美国文化之间。她总是不停地在寻觅好书、精彩的谈话对象以及吉光片羽的智慧。


【目录】

原生家庭

推 荐 序 直面家庭的真相 武志红

前 言 有毒的父母,中毒的孩子

*部分 有毒的家庭行为模式

*章 “他们当时只不过是想帮我”——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第二章 “你不是故意的,不等于你没有伤害我”——不称职的父母

第三章 “为什么不能让我过自己的生活”——操控型父母

第四章 “这个家里没有酒鬼”——酗酒型父母

第五章 “你永远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事”——身体虐待型父母

第六章 “你要是没生出来多好”——言语虐待型父母

第七章 “父亲对我做的事情永远都不可以告诉任何人”——性虐待型父母

第八章 为什么父母们会这样做——家庭体系

第二部分 拥抱你的内在小孩

第九章 “我认为上帝想让我好起来,而不是想让我原谅”——原谅的陷阱

第十章 “我已经是个成年人了,可为什么自己感觉不到”——观念、感受、行为调查表

第十一章 “我就是没办法丢下他们不管”——自我界定

第十二章 “你不该为……负责”——不再自我惩罚

第十三章 一劳永逸地克服直面父母时的恐惧

第十四章 有些创伤需要专业的心理治疗

第十五章 “我能保护自己的孩子”——打破旧有的家庭模式

尾 声 放弃斗争

性格拼图

序一 发现内向者心中的能量

序二 探索巨大而未知的性格领域

引言一 不只内外向——定位自己真正的性格

引言二 真正的性格形成于自我实现的过程中

*部分 性格拼图:发现自身的优势与障碍

*章 性格差异:内向型、外向型与混合型

内向和外向的生物差别

不同性格的优势与障碍

初步自我认知问卷

附论:兼具灵活性与稳定性的混合型性格

第二章 安全纽带:内向者和外向者共同成长

内向者同样需要群体

内向者和外向者的成长

内向者和外向者眼中的社交媒体

内向者和外向者:合作改变世界

内向与外向:共组一支强大的团队

聚合的力量:差异为团队带来优势

第三章 自我意识:自主决定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的能力

意识:决定生活的本质

自我定位——舒适区域的对立面

外向者在“内向领域”

内向者在“外向领域”

第二部分 性格心理学: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第四章 内向者和外向者:如何用不同的方式达成目标

目标1:运动

目标2:学习

第五章 内向者的独家优势:管理与沟通

内向管理者和外向管理者

管理者的四个重要的沟通任务

第六章 混合性格的天然优势

销售需要了解性格

外向销售者:充满热情的进攻者

内向销售者:胆怯的倾听者

混合型销售者:低调的明星

内向和外向的顾客

第七章 身份沟通:内向者与外向者冲突进行时

身份沟通:权力中心

压力之下保持真诚

内向身份与外向身份

五个身份领域

当内向者和外向者相互碰撞……

第八章 感谢差异,学会欣赏他人

致谢


【前言】

推荐序 直面家庭的真相

武志红

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广州日报》心理版专栏作家

你的所有感受都是有道理的,尤其是那些灰暗的感受。

内心充满痛苦的人,只要能发现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他们的痛苦就会减轻很多。

并且,这个道理的核心是,你那些灰暗的、一直以来难以被别人和自己所理解接纳、似乎根本无处安放的感受,其实就是来自你的家庭,而且主要是来自你与父母的关系。

这是一个真相,我们必须尊重的真相。

父母是伟大的,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是我们文化一直所宣导的,经过两千多年一以贯之的宣导,孩子对父母的孝道就成了一种“非如此不可”的教条。

在这种教条之下,你的那些灰暗的感受将无处安放。

一位男士,他的精神濒临崩溃,他有想杀死妻子的冲动,他觉得妻子背叛了他。

我问他,什么时候还曾有过这样的冲动,他说,偶尔有。

我再仔细询问,这些时候有一些什么样的共同点。

结果发现,其中*的共同点是,每次都是妈妈过来和他一起住,约半年后他产生了杀死妻子的冲动。

我再问,你真正想杀的是谁?他沉默了很久后说,是妈妈。

我另外一位来访者,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杀死了一个女同学,然后就四处逃亡,终日活在惶惶不可终日的道德焦虑中。我请他自由联想,即这位女同学会让他*时间想到谁,他说,妈妈。

现实中,他当然没有杀死妈妈,他对妈妈百般孝顺。事实上,他对女性极其温柔,他甚至都不会和女性吵架。但他的内心深处藏着很深的道德焦虑,因为他真的对妈妈有巨大的愤怒,这种愤怒有时会让他在一闪念中产生想杀死妈妈的冲动。

孝道教条主义之下,对妈妈的愤怒成了不可呈现的东西,不管这份愤怒有多大,它也不能流向妈妈哪怕丝毫,于是,它*终流向了另一个女人,或者其他人。

这是迁怒,而我们社会中的无数恶性事件乃至陋习,其核心都是迁怒,即将对父母的不满迁怒于其他人。

这两位男士,在相当长时间的咨询中,细致地审视了与父母的关系,尊重了自己对妈妈的愤怒,于是这份愤怒就真的可以放下了;愤怒放下后,对妈妈的更充分的爱出来了。同时,他与妻子就真的可以相爱了。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有一个术语“阴影”。我很喜欢这个术语,不能在阳光下呈现的心理,*后就会躲入阴影中,但它不会消失,而是会以我们不能控制的破坏性的方式出现。

譬如这位男士对妈妈的愤怒,如果只能躲在阴影中,那么*终真可能会以制造北京大兴灭门案的李磊的故事模本而结束。相反,当这份愤怒可以用觉知之光照亮时,它反而可以化解了。

在我听到的几千个故事中,类似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

所以,我们需要《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这样的书。这本书并没有很深的道理,它简单直接,可以让我们很清晰地去认识自己的家庭。

我们的文化尤其需要这样的书,因为孝道流传两千多年,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扎根太深。我个人认为,孝道以及与孝道密不可分的重男轻女,*终成为几乎一切常见的病态心理的根源。

譬如中国人好面子。为什么?因为我们在孩子的时候是没有面子的,既然父母怎么对孩子都是对的,那么父母可以肆无忌惮地否定孩子、攻击孩子,孩子的尊严荡然无存。于是,等长大了有力量有力气了,就会过度地去捍卫自己的面子。

譬如中国人好吃。为什么?因为看似“一切为了孩子”的我们,实际上在喂孩子吃奶这件事上做得相当之差。于是我们做孩子时吃奶的欲望普遍没有得到满足,一切没有完成的重大愿望都会成为诅咒般的力量,这种吃奶的饥渴感*后就化为了对吃的执着。

譬如中国人有私德而缺乏公德。为什么?因为私德的核心是孝道,是孩子要无条件地遵从父母的规则,这是“非如此不可”的、必须做的东西。相反,公德的核心是良知,但在家里过度孝顺的我们到了社会上就忍不住想放肆,破坏公德都会给我们叛逆的快感。可以说,破坏公德就是过度孝顺的阴影。

类似这样的对比,如果仔细分析起来,可以无穷无尽。

家,是爱与温暖的传递通道,也是恨与伤害的传递通道。但孝道让我们只看到前者,而否认后者的存在。于是,打着“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旗号,父母们就可以放肆地去伤害孩子,像自己的父母伤害自己一样,由此将恨与伤害传递下去。

这个通道,在我看来,远大于战争的破坏力,因为至亲之间的相互伤害容易让人丧失对人性的希望。

有些父母是“中毒”的,而且中毒的父母绝不在少数,尊重这一点,而不是活在孝道的教条主义之下,我们的心就有了空隙,觉知之光就可以照射到我们的心中,爱、幸福与自由就会点燃。

《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这本书的作者苏珊·福沃德对我有特殊的影响。在北京大学学习时,一次在图书馆借到了一本书《情感敲诈》(Emotional Blackmail),这本书让我读得很过瘾,尤其是长期困扰自己的一些东西一瞬间就明白了,这种理解来得相当简单容易。那时我就想,为什么不这样写书呢?为什么非得将书写得晦涩难懂呢?

也许这是一个重要的起因,为什么我自己的书会写成我现在的风格。

《情感敲诈》这本书,是苏珊·福沃德的另一本力作,我也很期待国内的出版社能将这本书“激活”,就像《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这本书被“激活”一样。

出版这样的书,是功德无量的事情。说“功德无量”这样的话,容易给人一点压力,似乎这么好的书,你不接受就是你的错。我不希望给你这样的感觉。

选择一本书*好的方式,在我看来,就是你喜不喜欢这本书,至于这本书是否重要,这真的不算重要。

虽然我还想补充说,《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真的是一本重要的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