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严谨有趣的把掌故和认知糅杂进一个体例之中,读者由文入道,庶几不远。


【内容简介】

《近代书法林品藻录》是书法名家王家葵先生书法评论作品,以司空图《诗品》为纲目,选出一百二十位1900-1999年间去世的书法家,根据其书法风格,人物性格,职业特点,归为二十四品,每品五人,前有小段序言,叙说甄选其人原由,及对此类特点的说明。接下来,每位书法家单独占一条目,每一条目由开篇、正文、图片三部分组成。开篇采用浅显文言,每一人物之末以“赞”总结;正文则用白话写成,文辞直白,观点鲜明,其内容或研究艺术流派,或介绍作品背景,或谈论相关掌故,但所有内容都与图片呼应;所选书法图例,来源慎重,首先排斥有争议或疑伪的作品,是作者精心选择的代表作。


【作者简介】

王家葵字曼石,斋号玉吅,四川成都人。医学博士,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国药学会药学史本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本草、道教、书法论著多种,代表作有《神农本草经研究》《本草纲目图考》《陶弘景丛考》《养性延命录校注》《唐赵模集王羲之千字文考鉴》《玉吅读碑》等。


【目录】

前 言 (001)
序言:天翻地覆时代的艺术 (003)
弁 言 (007)

1.雄浑

1-1 吴昌硕 (002)
1-2 康有为 (007)
1-3 郑孝胥 (012)
1-4 于右任 (017)
1-5 沙孟海 (023)

2.冲淡

2-1 弘一上人(032)
2-2 马一浮 (038)
2-3 谢无量 (043)
2-4 溥 儒 (049)
2-5 林散之 (055)

3.纤秾

3-1 梅调鼎 (062)
3-2 张宗祥 (067)
3-3 沈尹默 (072)
3-4 潘伯鹰 (078)
3-5 白 蕉 (085)

4.沉着

4-1 沈寐叟 (092)
4-2 王世镗 (098)
4-3 罗复堪 (104)
4-4 郑诵先 (111)
4-5 王蘧常 (116)

5.高古

5-1 吴大 (122)
5-2 罗振玉 (128)
5-3 丁佛言 (132)
5-4 容 庚 (138)
5-5 董作宾 (144)


6.典雅

6-1 萧蜕庵 (150)
6-2 赵叔孺 (156)
6-3 余绍宋 (162)
6-4 马公愚 (168)
6-5 邓散木 (174)

7.洗炼

7-1 黄牧甫 (182)
7-2 王福厂 (188)
7-3 邓尔雅 (194)
7-4 唐醉石 (200)
7-5 徐无闻 (206)

8.劲健

8-1 曾 熙 (212)
8-2 李瑞清 (218)
8-3 胡小石 (224)
8-4 祝 嘉 (231)
8-5 萧 娴 (237)


9.绮丽

9-1 叶恭绰 (244)
9-2 马叙伦 (250)
9-3 郭沫若 (256)
9-4 吴湖帆 (261)
9-5 张大千 (267)

10.自然

10-1 包弼臣 (274)
10-2 黄宾虹 (280)
10-3 徐生翁 (286)
10-4 易培基 (292)
10-5 吕凤子 (297)

11.含蓄

11-1 高 邕 (304)
11-2 林志钧 (309)
11-3 乔大壮 (315)
11-4 刘孟伉 (322)
11-5 钱瘦铁 (328)

12.豪放

12-1 李苦禅 (334)
12-2 陆维钊 (339)
12-3 来楚生 (344)
12-4 余任天 (350)
12-5 谢稚柳 (356)

13. 精神

13-1  严 复 .............................................. (364)
13-2  蔡元培 .............................................. (370)
13-3  王国维 .............................................. (376)
13-4  周树人 .............................................. (382)
13-5  胡 适 .............................................. (388)

14. 缜密

14-1  陶濬宣 .............................................. (394)
14-2  陆恢 .................................................. (399)
14-3  伊立勋 .............................................. (405)
14-4  褚德彝 .............................................. (411)
14-5  康 殷 .............................................. (417)

15. 疏野

15-1  蒲 华 .............................................. (424)
15-2  齐白石 .............................................. (430)
15-3  高剑父 .............................................. (435)
15-4  朱屺瞻 .............................................. (440)
15-5  徐悲鸿 .............................................. (446)

16. 清奇

16-1  赵 熙 .............................................. (452)
16-2  张伯英 .............................................. (457)
16-3  梁启超 .............................................. (464)
16-4  姚 华 .............................................. (470)
16-5  丰子恺 .............................................. (475)

17. 委曲

17-1  王一亭 .............................................. (482)
17-2  王个簃 .............................................. (487)
17-3  谭建丞 .............................................. (492)
17-4  陶博吾 .............................................. (497)
17-5  朱复戡 .............................................. (502)

18. 实境

18-1  陆润庠 .............................................. (508)
18-2  王同愈 .............................................. (512)
18-3  傅增湘 .............................................. (517)
18-4  刘春霖 .............................................. (522)
18-5  商衍鎏 .............................................. (528)

19. 悲慨

19-1  刘 鹗 .............................................. (534)
19-2  章太炎 .............................................. (540)
19-3  杨 度 .............................................. (545)
19-4  张树侯 .............................................. (550)
19-5  周作人 .............................................. (555)

20. 形容

20-1  翁同龢 .............................................. (562)
20-2  朱祖谋 .............................................. (568)
20-3  华世奎 .............................................. (574)
20-4  谭延闿 .............................................. (579)
20-5  舒 同 .............................................. (584)

21. 超诣

21-1  俞 樾 .............................................. (590)
21-2  王闿运 .............................................. (595)
21-3  钱振锽 .............................................. (599)
21-4  柳诒徵 .............................................. (605)
21-5  陈 垣 .............................................. (610)

22. 飘逸

22-1  顾印愚 .............................................. (616)
22-2  黄 节 .............................................. (621)
22-3  章士钊 .............................................. (626)
22-4  柳亚子 .............................................. (630)
22-5  高二适 .............................................. (635)

23. 旷达

23-1  张之洞 .............................................. (642)
23-2  杨守敬 .............................................. (647)
23-3  赵 藩 .............................................. (652)
23-4  张 謇 .............................................. (656)
23-5  颜 楷 .............................................. (661)

24. 流动

24-1  樊增祥 .............................................. (668)
24-2  郑文焯 .............................................. (673)
24-3  陈师曾 .............................................. (678)
24-4  袁克文 .............................................. (683)
24-5  张伯驹 .............................................. (688)


主要参考文献 ................................................ (693)
初版后记 ........................................................ (711)


【前言】

序言:天翻地覆时代的艺术

白谦慎

王家葵兄的《近代书林品藻录》和《近代印坛点将录》,是两本讨论 中国近代书法和篆刻艺术的著作。其中评点的二百余名艺术家,出生* 早的在1821年,去世*晚的在1999年,时间跨度近一百八十年。对中国而 言,这是极为动荡的一百八十年: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甲午战争,百日 维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十年浩劫,改革开 放……称其为天翻地覆的时代,实不为过。
而所有这一切,无论是内忧还是外患,都和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后形成的世界格局有关。资本主义建立的是一个世界性的市场,而非区域性的 帝国,它逼迫地球上每一个角落的人们加入由它制定游戏规则并由它主导 的体系。鸦片战争后,西方势力进入中国,此后的一百多年,中国先是被 动应对外部挑战,*终主动地投入步履艰难的现代化进程。这个进程给中 国和中国文化造成了巨大的震撼和变更。这就是家葵兄所讨论的近代书法 篆刻艺术的时代背景。
虽说,家葵兄的著作所涵盖的是中国受外来政治和文化影响*的时代,但其所讨论的书法和篆刻却又是两门本土色彩*浓、和外来文化*不 具可比性的艺术。先说篆刻。中东和南亚的印章早于中国印章,它们是否 是中国早期印章的渊源,尚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但是印章在那些文明 圈早就衰落。无论是近代的中东和南亚,还是那在近现代世界格局中一直 处于强势的西方,并没有类似中国的篆刻艺术。
再说书法。在伊斯兰世界,书法也一直受到高度的重视,并且有伟大的成就。伊斯兰书法和宗教生活关系密切,而中国书法在古代也曾和宗教 有过一定的关系,如写经书法、禅宗对书法的影响等。但中国书法中非宗 教的、日常生活的一面更加深厚。由于文字系统和书写工具的不同,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的可能性并不大。
在中国的东邻日本,汉字书法也享有很高的地位,并且历史悠久。然 而,它却是从中国输入的艺术。一直到清末,杨守敬出使日本,带去大量 金石拓本,引发了日本对金石学和碑学书法的兴趣。甲午战争和百日维新 失败后,大批中国学生赴日留学,在科学、工程、政法、医学、文学、美 术(绘画和雕塑)等领域,日本对中国都有很大影响,但书法领域的情况 却不相同。日本现代书法对中国书法的影响一直要到上世纪的八十年代才 出现。
在西方,虽有calligraphy(通常被译成“书法”,中国书法也常被译成 “Chinese calligraphy”),但calligraphy在西方的文化语境中被认为是一种 技艺(craft),并不受重视,其精致程度和社会功能,都不可和中国书法 同日而语。所以,当西方的抽象主义画家从东亚书法中汲取灵感时,西方 的calligraphy却对中国书法无甚影响。
那么,在一个天翻地覆的时代,书法和篆刻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这 些变化到底和这个时代的政治文化有没有关系?如果有关系,它们是对外 部世界直接的反应,还是不易察觉的潜移默化?
要举出一些近代书法和它大的政治环境之间直接关联的现象并不难。 康有为之倡魏碑,于右任之创标准草书,都和他们的政治理念有关。从社 会体制方面来看,对二十世纪以来的书法影响*的便是科举制度的废 除。1905年,在中国实行了千余年的科举制度因不合时宜,被新的人才甄 别和选拔体制所取代,从而导致了教育的革命。这是中国和西方碰撞的结 果。科举制度的取消,给中国传统文人书法篆刻艺术来了个体制上的釜底 抽薪。虽说文人艺术还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传统的文人趣味在今天也依 然为人们欣赏和承继,但曾存在了千百年的文人阶层,却走进了历史。此 外,二十世纪初输入的硬笔(钢笔、铅笔、圆珠笔)取代毛笔成为日常书 写工具,使得书法和日常生活渐行渐远。
但是,由于西方没有和中国书法篆刻相对应的艺术,所以,当中国绘 画界引进油画、雕塑界引进建立在人体解剖学基础上的西方雕塑时,书法 和篆刻却不能在技术层面上引进西方的艺术。那么,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在 近代的变化是否受到其自身发展规律的制约呢?在西方列强势力尚未侵 入中国前,碑学已在清朝兴起,成为可以和帖学传统抗衡的艺术流派。广义的碑学是向唐以前的金石文字取法,它的基本逻辑是,“知二王以外有书,斯可与论书矣”,也就是说,在以历代名家法书谱系为内容的传统帖 学之外的古代无名氏文字遗迹,都可以成为取法对象。碑学的兴起为中国 书法注入了新的血液。当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处于内外交困境地的时候,中 国传统的金石学和文字学却在晚清有了长足的进步,而二十世纪中国现代 考古学更是成绩斐然。顺着碑学的逻辑,新出土的甲骨、帛书、简牍、残 纸等,都成为了书法篆刻新的资源。可以说,清代的碑学为复古和革新都 提供了机缘。
如果说书法和篆刻这两门本土色彩*浓的艺术没有在形式方面受到西 方艺术直接冲击的话,那么,在审美趣味方面,这两门艺术是否出现了具 有现代性的变化呢?这是家葵兄在研究和写作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其实, 他一直在关注着中西文化激荡后审美心理的变化,哪怕是极为细微的变 化。他这样写道:“点将录也多次提到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变革,对每一个 身处其中的中国人,尤其是文化人,心理上的冲击,在艺术领域则涉及到 审美情趣的变迁。当旧式文人抱守残缺、谈新色变之时,新派文人则在上 下求索,找寻可以区别于旧文化的新的美学标准。”他在讨论齐白石的书 法篆刻时,指出了五四以后文人接受这位木匠出身的艺术家像白话文那样 直白通俗的艺术的心理。他在描述陈衡恪、高剑父、吕凤子这些接受过西 方美术训练的艺术家的书法篆刻表现出新的审美趣味的同时,还让我们看 到了这样的事实:一些对西方文明有很广泛的了解、西学功力甚深的艺术 家(如在欧洲或日本留过学的严复、丁佛言、金城),或曾翻译西著,或 曾起草宪法,或曾建立现代司法制度,在公共领域,他们的事功是现代 的;但在私好的艺术领域,他们的品味则是传统的。又如闻一多和钱君 匋,其书籍装帧很前卫,但书法篆刻则相当保守。总体而言,在近代书林 印坛,具有革新意识、现代审美观念者,人数尚寡。但是,变化已经开始,而且还将持续下去。
二十世纪中国艺术领域发生的另一个重要变化,就是现代美术教育体系的建立。家葵兄这两本著作涉及的许多艺术家,或是中国现代艺术教育 的开拓者,或是现代美术学校的毕业生。尽管如此,艺术院校设立书法专 业一直要到上世纪的六十年代,但现代艺术教育体制的建立,终究会给书 法篆刻带来变化。改革开放以后,书法篆刻被纳入了规模扩大的艺术教育体制中,数量众多的专业书法篆刻人员,部分地填补了传统社会精英(官僚和文人)撤出书法篆刻领域后出现的空白。现代艺术教育终于成为中国 书法篆刻艺术转变的重要社会机制。
以上所说,是对近代中国书法篆刻大的背景的粗略勾勒。在一个中西 碰撞、新旧交替的时代,艺术家的社会背景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家葵兄笔下的艺术家,有维新领袖,前清遗老,也有留洋学者,还俗尼姑,革命 志士,红军书家……由于可以同时取法三千余年来种种存世的文字资源, 加上审美情趣上的差异,此时的艺术形式与风格,呈现出比以往历朝历代 的书法篆刻更为驳杂多元的面目。家葵兄选择的品藻与点将的文体,正适 合向读者呈现这个时代书法篆刻的丰富多彩。他的著作虽不是条分缕析的 宏观论述,但是富有洞见的评论却不时予人可以反复玩味的启迪;其中的 春秋笔法,也引导着人们深入思考近代书法篆刻家身世浮沉和这两门艺术 历史变迁的种种政治、社会、文化的原因。而欲对近代书林印坛有更为感性的认知和艺术上的享受,还须请读者细细地品读。


二〇〇七年十月于波士顿云庐


【免费在线读】

弁 言

《近代印坛点将录》成稿之第七年始揭载网络,承诸友不弃,谬加赏誉,容之兄配补印例,出力*多,更复勉以书坛点将之作,乃鼓努余力,以报赏音。窃思二十世纪书坛,虽写手云集,而成就平平,与篆刻艺术之欣欣
向荣,实未可同日语也。此非故作高论,盖世纪初西风东渐,不特学术思想崇夷卑华,影响*剧者,更在书写工具之硬笔取代毛锥,软毫使用既少,书法遂成专学,虽有能者,欲步趋古人尚不易得,何言发扬光大,创造出新。书艺之微,良有以也。二十世纪能书者固不乏人,而能冲破前贤藩篱,独立名家者,毕竟不多,欲求梁山头领之选,实无可能,因用司空表圣《诗品》之例,依书家风格流派厘为二十四品,每品五人,凡百二十人,总题为《近代书林品藻录》。每品之内,悉依年齿,至于甲乙之评,见仁见智,不欲费 辞矣。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