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潘雨廷为近代研究传统文化为数不多的,真正有传承、有体验、有创新的人物之一,其学问力求贯通儒释道、和会中西,至少当得上成一家之言,特别在易学领域,必将成为后来者绕不过去的人物。近年来,他的价值日益为学界所认识和重视。
  对于想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者,读潘雨廷的著作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对于欲精研易学,会通中西者,潘雨廷先生是绕不过的人物。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丛书“潘雨廷著作集”中的一种。该丛书是潘雨廷著作的首次集中出版,历经数年,对此前出版过的内容作了全面修订,并增加了几种新整理的内容。经重新组合,共分十三册,每册内容简介如下:
  *册《周易表解》:本书用表解形式阐释《周易》经传,共分四卷百表,每表辅以解说。卷一:《说卦》、《序卦》、《杂卦》;卷二:上经(《彖》上、《象》上);卷三:下经(《彖》下、《象》下);卷四:《系辞》、《文言》。本书可以作为理解《周易》经传的入门,是基础读本。
  第二册《易学史发微》:《易学史发微》是作者撰写《易学史》中的主题论文汇编。本书从历史的角度综述了从先秦至近代易学典籍和人物的核心思想,勾勒了中华易学象数发展的主要线索,是简明的易学史纲要。
  第三册《易学史丛论》:《易学史丛论》收入了从上古至清的易学史论文,如果和作者的另一著作《易学史发微》合观,已然勾勒出了中华易学史的整体面貌。
  第四册:《读易提要》:本书提要钩玄,揭示西汉至近代有代表性的易学典籍的要义。共分十卷:一、两汉(附先秦),14篇;二、魏晋,12篇;三、南北朝隋唐,12篇;四、宋(上),16篇;五、宋(下),51篇;六、元,19篇;七、明,14篇;八、清(上),45篇;九、清(下),39篇;十、近代,22篇。本书介绍易学典籍约二百余种,可作为读《易》者的参考书之一。
  第五册:《周易虞氏易象释》:《周易虞氏易象释》全面解析《周易集解》中的虞氏注,使传统易学繁难的部分重新成为可读。
  第六册:《过半刃言 黼爻 衍变通论》:《过半刃言》、《黼爻》是易学上的玩辞之作,《过半刃言》玩的是卦辞,《黼爻》玩的是爻辞。《衍变通论》穷追玩占的原理,详述筮法的变化,阐明了筮占的精义。
  第七册:《易与佛教 易与老庄》:《易与佛教》、《易与老庄》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对深入理解佛道两家的核心思想提供了线索。
  第八册《易老与养生》:《易老与养生》是作者论述中国养生学的专著,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论易老,分别介绍三千年前、二千年前、一千年前易学思想和黄老道教的关系。后半部分阐述了《参同契》、《胎息经》、《黄庭经》、《入药镜》、《悟真篇》五部典籍的功法。
  第九册《道教史发微》:《道教史发微》是作者拟撰《道教史》中的主题论文汇编。本书论述先秦至近代道教史的核心内容,介绍仙与道各种流派的修行方法。
  第十册《道教史丛论》:《道教史丛论》收入了从上古至今的道教史论文及一本小册子《道教文化》,如果和作者的另一著作《道教史发微》合观,已然勾勒出中华道教史的整体面貌。
  第十一册《道藏书目提要》:《道藏书目提要》择取《道藏》286种文献写作提要,每篇提要介绍该文献的史实和内容,并阐明其意义,对编撰道教史和研习道教文献者提供了有用的线索。
  第十二册:《易则 神形篇 〈内经〉七篇大论述义》:《易则》展示了河图、洛书的先后天体用变化,其中的《易范合论》尤其有重要价值。《神形篇》是以五进制撰写的“拟经”,堪比汉代扬雄的《太玄经》。《〈内经〉七篇大论述义》阐发了《易》与中医的关系,追溯了中医的理论根源。
  第十三册《易学史入门 论吾国文化中包含的自然科学理论》:《易学史入门》关注易学如何为初学者所理解。《论吾国文化中包含的自然科学理论》思考易学如何与西方学术相融合。


【作者简介】

潘雨廷先生(1925—1991),上海人,当代著名易学家。生前担任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中国《周易》研究会副会长、上海道教协会副会长。潘雨廷先生早年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教育系,毕业后师从周善培、唐文治、熊十力、马一浮、杨践形、薛学潜等先生研究中西学术,专心致志于学问数十载,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在国内外有相当的影响。潘雨廷先生毕生研究的重点是宇宙与古今事物的变化,并有志于贯通东西方文化之间的联系,对中华学术中的《周易》和道教,有深入的体验和心得。潘雨廷先生著述丰富,其研究涉及多方面内容,具有极大的启发性。他的著作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化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本书由张文江根据潘雨廷夫人金德仪女士保存的遗稿整理而成。


【目录】
易与佛教
  《易》与《华严》
    引言
    《易》贯《华严》颂
    河图与《华严》十方五十三参
    洛书与《华严》九会七处
    普贤行愿显微
  《易》与《维摩诘经》
  《易》与《观无量寿佛经》
  《易》与《圆觉经》
  《易》与唯识
    [附]唯识三十颂
  论大乘佛教
  论十四无记
  《安般守意经》讲解
    道安注序讲解
    康僧会注序讲解
    安般守意的十二种解释(上)
    安般守意的十二种解释(下)
    十黠、三辈、四乐
    六事分内外(九解)
    数息论(上)
    数息论(下)
    三十七行品
  论初期佛教与吾国思想的相互影响
    一、汉魏
    二、西晋
    三、东晋
  论宋易与禅宗
  论曹洞宗的《宝镜三昧》与五位君臣
  论临济宗的四宾主与四照用
  论《周易》四百五十节文献与密宗的三密
  论佛教之显密与易象
  略论净土宗及六字佛号
  论李通玄的思想在明代
易与老庄
  《道藏》中所收《老子》注本提要
    古本白文
    战国
    汉
    魏
    唐
    北宋
    南宋、金、蒙古
    元
    明
  论《德道经》的“执今之道”
  《史记·老子列传》疏释
  论《黄帝内经》与《老》《庄》
  体老观门
  《庄子》析文
    自序
    卷一  内篇析文(凡七)
    卷二  外篇析文(凡十五)
    卷三  杂篇析文(凡十一)
    跋
  《庄子》观刃
    前言
    《易》与《逍遥游》
    《易》与《齐物论》
    《人间世》与人论
    无用观刃
    无情观刃
    庄子与接舆
    读憨山《<庄子>内篇注》
    鲲鹏与倏忽
    论言与彀音
    论天刑与遁天之形
    沧浪与迷阳
    黄帝与孙休
    内七篇总论
    内七篇与三才之道
    鱼乐观刃
    梦蝶观刃
    “葆光”释义
  《庄子》人名释义
    《庄子》篇目次序表
    《庄子》人名各篇杂出表
    《庄子》人名释义
  论《庄子》内七篇
  论庄子的思想结构
后记  张文江
修订本补记  张文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