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薛定谔所著的《生命是什么》是20世纪的伟大科学经典之一,它引导许多科学家从微观物理学的视角研究生命问题,直接导致分子生物学的诞生。
★薛定谔对生命的理解和思考,打破了“物理、生物”学科界限,带我们了解生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揭秘生命过程中的重要发现。
★薛定谔除量子力学之外还在统计力学、广义相对论、宇宙学、统一场论生物学、生理学和气象学等方面都颇有造诣并作出过重要贡献。
★阅读《生命是什么》,宛如沉浸于一部日本推理小说。它既是有压力的训练,也是放飞想象力。
★《生命是什么》作为探索生命问题的媒介,物理学会推荐的100本中文物理科普图书,适合所有需要扩展视野、重新认识生命的读者。


【内容简介】

《生命是什么》是分子生物学的关键性著作,作者薛定谔的思想影响了一代生物学家,开创了信息生物学研究之先河,对20世纪后半叶生命科学和神经科学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启发。薛定谔颠覆性地提出生命以“负熵”为食的观念,并特别强调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研究生命现象的重要性。开启了“生命即信息”的认知革命。内容轰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和思想界,被当代著名物理学家西蒙尼认为“是我们世纪的物理学家中引人注目的哲学家”。


【作者简介】

埃尔温•薛定谔,奥地利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发展了分子生物学。维也纳大学哲学博士。苏黎世大学、柏林大学和格拉茨大学教授。在都柏林高级研究所理论物理学研究组中工作17年。因发展了原子理论,和狄拉克共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又荣获马克斯•普朗克奖章。主要著作有《波动力学四讲》《统计热力学》《生命是什么?》等。


【媒体评论】

★创造力*重要的不是发现前人未见的,而是在人人所见到的现象中想到前人所没有想到的。
——埃尔温•薛定谔

★在这本《生命是什么》中,薛定谔清晰而简明地回答了一个科学家企图解开生命奥秘时碰到的概念上的问题,它是大学生的书。
——保罗•戴维斯


【目录】

[生命是什么]
章 经典物理学家的研究方法
1.调查的基本特征和目的.
2.统计物理学,结构上的根本差异
3.朴素物理学家的研究方法.
4.原子为什么如此之小
5.生物体活动需要严格的物理法则
6.物理学定律依赖原子统计学,因而仅是相似的
7.它们的精确度基于大量原子的介入
 个例子(顺磁性)
8.第二个例子(布朗运动,扩散)
9.第三个例子(测量精度的极限)
10.√n法则

第二章 遗传学机制
11.古典物理学家绝非微不足道的预期是错误的
12.遗传密码本(染色体)
13.细胞分裂(有丝分裂)
14.有丝分裂中染色体复制
15.减数分裂和受精过程
16.单倍体个体
17.减数分裂的显性相关
18.交换,属性的定位
19.基因的尺寸
20.小的数量
21.持久性

第三章 突变
22.“跳跃式”突变——自然选择的基础
23.生生不息,一脉相承
24.定位隐性和显性
25.术语
26.近亲繁殖的有害影响
27.一般的和历史的评价
28.突变一定是罕见事件
29. X射线诱导的突变
30.定律,突变是单一事件
31.第二定律,突变的特定化

第四章 量子力学证据
32.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永恒
33.使用量子理论解释
34.量子理论—离散态—量子跃迁
35.分子
36.分子的稳定性取决于温度
37.数学语言插曲
38.项修正
39.第二项修正

第五章 对DELBRUCK模型的讨论和检验
40.遗传物质概况
41.基因的独特性
42.一些传统的错误观念
43.物质的不同形态
44.真正的差异.
45.非周期性固体
46.微缩的密码中包含的各种内容
47.与生物学事实比较:稳定性,突变的不连续性
48.自然选择基因的稳定性
49.突变体有时稳定性较低
50.温度对不稳定基因的影响小于稳定基因
51. X射线如何诱发突变
52. X射线的突变率并非取决于自发突变率
53.回复突变

第六章 有序、无序和熵
54.从模型中得出的值得注意的一般性结论
55.基于有序的秩序
56.生命物质避免向平衡状态的衰变
57.生物体基于“负熵”生存
58.什么是熵
59.熵的统计学意义
60.从环境中提取“秩序”来维持组织
......


【前言】

[生命是什么]
科学家应该对某些学科有完整的、全面的、手的知识,因此,他们通常不去研究自己不擅长的学科主题。这被视为一种高尚的行为。为了写好本书,我恳请放弃它,如果可以的话,也请免除与之伴随的责任。理由如下:
我们从祖先那里继承了对知识的强烈渴望,而这些知识是统一且包罗万象的。大学的命名本身就提醒我们,从古至今数千年来,普遍性是一直得到充分肯定的方面。但是,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知识的各个分支在宽度和深度上的扩展,使我们陷入了奇怪的境地。我们清楚地感觉到,我们现在才开始获得可靠的材料,并将所有已知知识融合为一个整体;但除了一小部分的专业领域之外,单凭一己之力是不可能完全掌握其他更多的专业领域知识。
我们中的一些人应该大胆对事实和理论进行综合分析,尽管可能用到不完整的二手知识,甚至可能会使我们自己出丑,但是我认为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办法可以摆脱这种困境了(以免永远失去我们真正的目标)。
以上就是我的辩解。
语言的障碍不容忽视。母语就像一件合身的衣服,当一个人不能立刻使用母语而不得不用另一种语言代替时,他一直都会感到不自在。我要感谢Inkster博士(都柏林圣三一学院)、感谢Padraig Browne博士(圣帕特里克学院,梅努斯),后感谢S.C.Roberts先生。他们为了使新衣服适合我费了好大力气,另外由于我有时不愿放弃自己的一些“原创”风格,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麻烦。如果我的这些原创风格不受欢迎的话,那么责任在我而不在他们。
许多章节的标题原本是页边摘要,每章的正文都应作为整体连续阅读。


【免费在线读】

[生命是什么]“跳跃式”突变——自然选择的基础
我们就刚刚提到的一般事实,这些事实可以证明基因结构的持久性,对我们来说或许太熟悉而不足以令人震惊,也难以令人信服。实际上正如那句俗语所说,例外证明规则。如果孩子和父母之间的相似之处没有例外,那么我们就不需要去做那些美妙的实验,它们可以详细地揭示遗传机制,更不需要去做那些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宏伟实验。
请允许我把后这个重要的议题作为介绍相关实验的起始点——很抱歉再次声明一下,我不是生物学家。
现在,我们已然清楚,达尔文把发生在同源族群中的微小的、连续的、偶然的变异,当作是自然选择发挥作用的依据,这是错误的。事实证明,这些变异并不遗传。这一事实很重要,可以简单地加以说明。如果你拿一捆纯株大麦,逐个测量其芒的长度,并将测量结果绘制出来,可以得到一条如图7所示的钟形条曲线,该曲线表示不同芒长下对应穗的数量。换句话说:某个中间长度的穗数量多,在其两边不同长度的穗数频率不同。现在挑出一组芒长明显超出平均水平的麦穗(如图7中黑色区域所示),将种子单独在一块地里播种,并获得新收成的麦穗。同样对这些麦穗的芒长进行统计并绘图,达尔文期望出现曲线相应向右移动。换句话说,他认为可以通过自然选择来增加芒长的平均长度。如果使用了真正的纯种大麦品系,情况就不是他所想的。从所选作物中得到的新统计曲线与条曲线完全相同,如果选择芒特别短的麦穗作为种子,情况也是如此。选择没有产生任何效果,因为这些微小的、连续的变异并不遗传。它们显然不是基于遗传物质的结构产生的,而是偶然发生的。
大约40年前,荷兰人德弗里斯发现,即使是完全纯种的种群,其后代中也有极少数个体(万分之二或万分之三)出现微小的“跳跃式”变化,之所以称为“跳跃式”并不是指其变化程度非常合理的,而是指在没有变化和出现少数变化之间没有中间形式,因此是不连续的现象。德弗里斯称之为突变。其本质是不连续性。这让物理学家联想到了量子理论,即在两个相邻的能级之间没有中间能量。物理学家倾向于把德弗里斯的突变理论,形象地称为生物学的量子理论。我们稍后就会了解到,这种说法特别形象。突变实际上是由基因分子的量子跃迁所导致的。但是,当德弗里斯在1902年首次公示他的发现时,量子理论只有两年的历史。难怪直到下一代人才发现其中的亲密关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