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二零二一,如期而至。岁月静好,平安是福。嗨,大家好!《民俗掌故日历》又和大家见面了!现在推出的是2021年也就是明年的《民俗掌故日历》3.0版,著名民俗学家仲富兰教授继续担任日历主编。

去年这个时候,有好心人替我们打出了“北有故宫、南有民俗”的口号,这足以让我们编辑团队汗颜。更有甚者,有网站把这两部日历捆绑起来一起销售。《民俗掌故日历》是适合全家共赏、典藏传承的读物,它是中国人对土地的朴素深情,对岁月的坚韧守护。

寓博大精深于通俗易懂,寄敬意温情于岁月平常。《民俗掌故日历》可赏、可藏、可心,好看、好玩、好吃(好用),适合人群:民俗爱好者、漫画爱好者、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中国文化爱好者、知识爱好者,各位大朋友小朋友……民俗达人就是您!


【内容简介】

看日历、学民俗、赏插画,每日新知、传承中国文化。打开二〇二一年的3.0版《民俗掌故日历》,一张国潮复古大师剪纸生肖年历片必定会吸引你的目光。你和家人的记忆中,是否曾经有这样一张细心收藏在钱夹里的年历片。让我们的国潮年历片,打开那久远的温馨回忆。年历片共有三款,随机赠送。

民俗是可以尝的。边读日历,边来一口绵软香甜,豆粉香扑鼻的驴打滚,品一块清甜精致、祛暑止渴的绿豆糕。民俗是可以玩的。春节前去广州游花街,正月里去哈尔滨看冰灯。五月玫瑰花盛开的季节,维吾尔人为你送上一支红玫瑰。九月牲畜肥壮时,内蒙古大草原盛情邀请您赴一场那达慕大会。

民俗是对生命的敬意。长辈给新生的婴儿赠送见面礼,妈妈给孩子缝一个花布鸡,保佑孩子这一年都不得病。民俗是抵御灾疫的智慧。人们在端午节挂菖蒲,悬香包,辟瘟除病。在发生疫病后,更会采取迁移,隔离,清洁,医方等多种方式阻断疾病传播。民俗是先民对神明的迎来送往,瑰丽想象。人们迎财神,送五穷。想象龙宝宝和龙妈妈在农历五月二十分离,又在五月二十五相会。他们开心得落泪,在人间下起大雨。先民对神明的祭祀祷祝,终究是祈愿农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春花秋月、四时更迭,3.0版《民俗掌故日历》节日与民俗对应更精准,全新版式、留白新增格线,记录生活日常;更新节气插画,开启赏花之旅;新增四季平安藏书票,可题签留念;延续2.0版首创的每周末来上一条当年生肖成语俗语歇后语……

《民俗掌故日历》是适合全家共赏,典藏传承的读物。它是中国人对土地的朴素深情,对岁月的坚韧守护。愿您拥有一部《民俗掌故日历》,相伴365天!


【作者简介】

主编:仲富兰
民俗学家、上海市民俗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多年潜心研究中国民俗文化学、民俗传播学,是中国民俗文化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承担多项国家与上海市多项文创研究课题,已出版《上海六千年》《图说中国人生礼仪》《中国民俗学通论》《水清土润:江南民俗》《上海民俗:民俗文化视野下的上海日常生活》《民俗传播学》《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等40多部著作,部分论著被译为英、俄、日、韩等国文字。

编著:杨荫深(1908-1989)
原名杨德恩,字泽夫,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中国古典文学史家、民俗学家。上海市第二至第六届政协委员。曾任中国俗文学会顾问、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顾问,上海辞书学会理事。历任商务印书馆、上海辞书出版社编审,《辞海》编委等职。民俗学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游艺研究》《中国民间文学概说》《中国俗文学概论》《日常事物掌故丛书》(1985年改称《事物掌故丛谈》)等。

绘画、篆刻、书法:潘方尔
篆刻家、水墨漫画家。十四岁受何乐之先生启蒙,后拜著名文物鉴定家、篆刻名家王敦化先生为师,成为其关门弟子。在《西泠艺丛》《文化》《篆刻》等书刊中有文章作品及专题介绍。多次参加海内外书法篆刻展并屡获奖项,作品入藏海内外相关机构团体。著有《潘方尔印谱》与漫画集多部。已连续三年绘制《民俗掌故日历》,曾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原动力”中国原创动漫出版扶持计划。

文:钱 琼
先后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西南大学中文系。现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曾评注、出版《论语》(“亲子悦读国学鉴赏”系列之一)等。

题签、剪纸:赵澄襄
笔名澄子、雅舍和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委会副主任,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汕头画院画师。中国画作品入选第八、第九、第十届全国美展,2012(伦敦)奥林匹克美术大展等几十次重要展览,获文化部、省、市各级奖项及国际奖项。作品入藏中国美术馆、中国艺术研究院等海内外相关机构团体。出版有个人画集、剪纸集、散文集十余种。

藏书票:杨以磊
1948年生,浙江遂昌人,中国美术家协会藏书票协会会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版画及藏书票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国际展览並获奖。出版有《杨以磊木版书票集》《杨以磊中国民间玩具书票集》(日本吾八书房出版)。

数码绘画:陈若煜
罗德岛设计学院插画系大三学生。2017年作品曾在“艺术厦门”展出。


【媒体评论】

★ 水墨漫画也区别于连环画,需要带点幽默感,甚至是讽刺或联想,这也应了出版《民俗掌故日历》的初衷,让读者体会世相纷呈。民俗文化虽流行于民间,却是以小见大。——《新民晚报》
★ 在《民俗掌故日历》这些民俗掌故中,蕴涵着一些深刻的道理,这也是普及民俗的原因。而潘方尔的配图则体现了这种新老元素的碰撞,极具观赏性。——《青年报》
★ 从春节到元宵,从清明到端午,从重阳到中秋,一年365天,中国人恪守着祖辈传下来的习惯与传统,在寻常日子里演绎着平淡与悠远。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民俗掌故日历》勾勒的,正是这幅由春夏秋冬的篇章所组成的民俗风情长卷。——《新华日报》
★ 365天,《民俗掌故日历》相映成趣的画面与文字中,一种平淡而悠远的民俗生活在缓缓打开,现代人与古人的关系从而变得亲近起来:古人过端午节,我们也过;古人在冬至祭祀,我们在冬至也追思亡者;古人讴歌的牡丹、芍药,如今依然被赏玩。——《南京日报》

★ 《民俗掌故日历》原著者为民俗学大家杨荫深先生,插图绘者则是有名的水墨漫画家、篆刻家潘方尔先生。这本日历,既普及了源远流长的民俗掌故知识,也使我们领略了潘方尔幽默风趣的画作,真可谓一举两得,颇有特色。——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子善
★ 《民俗掌故日历》里有两种历史:民俗的历史,时间的历史。民俗,生命的样子;日历,时间的样子……——作家,国家一级文艺编辑、原上海广播电视台主持人淳子
★ 一位松弛中有核的作者和他同样松弛有核的诗歌、漫画和篆刻。其印写意,可以看到秦玺、汉简、明清诸家乃至民间纹样的影响。谋定而动落刀不改,则白石老人天上有知或许也会许以青眼。——资深出版人,美术史学者邓明
★ 这本历书,以民俗学者、作家杨荫深《事物掌故丛谈》为本改编文字,由潘方尔配以谐趣水墨画(漫画),既演示和传导了民俗风情和知识,又以达观、幽默的态度来品味当代人的生活,也是一本别致的画册。——自由撰稿人,新文学出版物收集、研究者金小明
★ 这本《民俗掌故日历》确实是一本案头之妙书。有文、有画,有情、有趣;文字蕴藉,书画典雅,如果您有缘收藏一部,想必会有你意想不到的收获,或者更会给你带来愉悦。——明史专家、全国多家电视台与网站历史文化栏目主讲人马渭源
★ 《民俗掌故日历》的主事者别出心裁,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民俗掌故中去粗取精,遴选精华,用日历的方式将其再现给当代人。这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延续已经濒临断绝的很多民俗文化,堪称功莫大焉。每位日历读者每天阅读一篇,了解内容,消化落实,就能为中国民俗文化的延续出一份力。——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宁稼雨
★ 潘方尔是个有趣也有智慧的人,他把腾出的时间全部用在“挖石头”与胡写乱画上了。但是他不去刻挖写画“高大上”,他仍然做小事情,刻挖自己感悟的点点滴滴,写画自己觉得有趣的一草一木,而且非常专注,决无二心。——诗人,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王久辛
★ 有了民俗掌故日历,至少使一个个庸常的日子变得富有生气与活力。日常生活作为中国传统民俗的根基,伴随着中国人从远古走来;作为民俗的‘母胎’,始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上海市民俗学会会长仲富兰


【前言】

日常生活的“万花筒”
《民俗掌故日历3.0版(2021)》序
仲富兰

上海辞书出版社年年推出《民俗掌故日历》,我认为是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坚持下去,就是品牌。这次编辑选出的一些词条都是与我们普通民众的生活记忆、生活经验紧密相关的知识集丛,我以为很有意思,在此请允许我谈点感想。

譬如说,人们初次见面,特别是长辈初次见到年轻的后生,出于高兴,送一些礼物,就衍生出“见面礼”的风俗。以后风俗流变,礼物精简成为“红包”,也是中国人生活中的人之常情,蔚成风习,世代流传。再譬如人们在世上生活,总是盼望国泰民安,万事顺遂,远离疾患、饥饿与贫穷,就是民俗“趋吉避害”的特点。汉族岁时风俗中有在农历正月初五“送穷”的风俗,这一天又恰恰是“迎财神”的日子,“迎财送穷”,如同一枚钱币的两面。人们扔掉一些杂物旧物,点上几炷香,说一些吉利话,以祈来年好运,真实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向往。

天麻麻亮,人们,特别是老人去茶馆店饮茶,会会老朋友,谈谈开心话,一壶茶,两件点心,俗称“一盅两件”,惠而不费,款酌慢饮,怡然自得。这种饮茶风俗长期流行于华南和江南地区,不正是人间的美好享受嘛!类似这类生活中的细节,都沉淀在民俗中,“击鼓传花”,民间游戏;端午菖蒲,用以辟邪;“瓦当”装饰,古老图腾;莺鸟含桃,“樱桃”由来;里弄“弄堂”,中西合璧……本书的策划者是很用心地选择了这些人们司空见惯的林林总总的生活风俗的点点滴滴,是很有匠心的。我一直在想,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就是一个“万花筒”,也是一个取之不竭的文化源泉。

亲爱的读者,千万不要小看了“万花筒”中的各种记忆与知识,无论世道如何发展,时事如何翻腾,这些吸纳了历史的、宗教的、民族的文化元素,伴随着我们的先民,从远古走来,并且始终与全世界的华人息息相关,融为一体,统领着社会生活的秩序,拥有各自的丰富内涵,保持着它固有的文化活力,也是中华文化的根基所在。

总书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是的,历史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建设强大的国家亟需弘扬民族文化,一个失去了传统文化根基的民族,永远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顺便要鼓励一下出版社的编辑,今后不论遇到多少困难,也要把这本《民俗掌故日历》坚持不懈地编下去,因为“日历”本身,是与中国传统的农业耕作和自然季节的时令非常完美和谐地连在一起的。在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情感中,“农历”及其时令节日依然发挥着强力支配作用。正因为它形成了自己有节律的排序,并分别拥有各自的丰富内涵,所以“民俗日历”就是中国人万世一系的“历书”,自然而然地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作,它本身连同它丰富的民俗文化细节都应当列为重点保护的对象。当然,民俗日历可以有不同的编法,但每年要有不同的侧重点,这本3.0版的《民俗掌故日历》以生活记忆为侧重,将一系列的知识点集丛在一起,我觉得就很好。
2020 年7 月2 日于五角场凝风轩
(本文作者系著名民俗学家、上海市民俗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免费在线读】

【代跋】不像后记的后记
董宁文

这部《民俗掌故日历》持续出版已是第三个年头了,其声名远播,得到了读者的青睐与认可,足见作者、编者、出版者的匠心、恒心与信心。

2019 年的那本日历其实早在此前的两年之前就已开始策划了。据本书的绘画作者潘方尔先生介绍,2017 年年初,这部日历书的策划人朱志凌先生就专程到南京商议将杨荫深先生的《事物掌故丛谈》中有关中国传统节日、日常饮食、奇闻逸事等的来源与出处,绘制成漫画,展现岁时节令的习俗,形象地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神韵。也就是在那次商议并取得共识之后,方尔先生就尝试以他特有的绘画语言、书法以及篆刻的特长,一天一天,一月一月地创作出了数百幅作品。其间策划者与作者的沟通、碰撞,抑或争议以及求同存异等思绪都在作品中或深或浅地显现了出来。虽然大多数读者可能不会一下子看出其中的奥妙,但从这部日历展现出来的三百六十五幅妙趣横生的画面所带给读者的愉悦、欣喜、会心的种种观感之中,我们大家或许就能体会到其中的些许妙处来了。

记得部《民俗掌故日历》出版后不久,上海辞书出版社、先锋书店联合在南京举办了“民俗:人世与岁月的呼应唱和”——潘方尔绘《民俗掌故日历(2019)新书分享会。那天晚上,作者、编者、出版者与读者济济一堂,聊民俗,谈漫画,说幽默,好不热闹。那次分享会,我也获邀参加,并谈了我一些初浅的想法。会后还意犹未尽地写了一篇题为《妙解民俗掌故,漫画意味深长——潘方尔绘〈民俗掌故日历〉闲读偶感》的短文刊发在《中华读书报》上。文中写有这么几句:

这本日历一天一段民俗掌故、一段掌故一幅画,可谓互为表里,相互生发。杨荫深先生所写的民俗掌故有理有据,丝丝入扣;方尔兄的漫画并不一味图解掌故,而是通过每一则掌故所激发出自己关于这则掌故给自己带来的启发,从而创作出极富生活体验与感悟的画。方尔兄的画通过打油诗的形式而提升了画外之意,与所谓“功夫在诗外”异曲同工。

曾经听方尔先生说起过,六七年前,他父亲病重期间无意间说过一句话,说是你只会刻印、写书法,要是会画画给我看看就好了。方尔先生为了给病重的父亲带来一些快乐,就说这有什么难的,我画给你看。这是父子间的一种承诺,方尔先生自小深藏心中的绘画天赋得到触发,从此一发而不可收,短短三四年间,竟然画了数千幅画,水墨、版画、刻瓷、画紫砂,越玩越嗨,而且还竟然在他所擅长的书法篆刻集出版之外,出版了《潘童叟画》《思想的颗粒和颗粒的思想》两本画册,想必方尔先生的父亲当含笑于九泉了。这或许也是一种尽孝之道吧 !

这部《民俗掌故日历3.0 版(2021)》可说是一本案头之妙书,这本日历书有文、有画,有情、有趣;文字蕴藉,书画典雅。方尔先生是一位以豁达、幽默的态度笑对生活、感悟日常并以他的漫画、他的诗作、他的书法、他的印章解读生活的妙人。你可不信我的解读,但不可不信方尔先生的真诚与痴情。

自 2019 年开始到 2021 年,三年三部《民俗掌故日历》,其中的民俗掌故内容虽有少许重复,但,每一天的配画绝无重复,而且画中所体现的韵味、意趣日臻圆润、敞亮,每日一画在杨荫深先生的民俗描述里面糅进了方尔先生的理解、感悟,并自然流露出他在传统民俗的浸淫之中所得来的经验,这些因素都是这部日历书创作的源泉所在。

我与方尔先生交往有年,若加上神交,总有二十年上下了。这几年见面交流的频率颇高,尤其是今年,我们每次见面无论聊什么天马行空的话题,终一定会回到这部正在创作的日历书之中。方尔先生总是说他快被掏空了,朱志凌兄每天都会变着法地催稿。方尔先生脑子中总有打退堂鼓的念头闪现。但是说归说,做归做,每天都还得要有新作出来。除了画之外,还要想出一首打油诗来,难乎哉,难煞者也!不过我想,这或许也是方尔先生的一种情绪的释放,我总觉得方尔先生已经非常享受这种状态了,或者已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并且“云深不知处”了吧。

一般来说,一本书完成并出版,通常都是由作者来写一篇后记,或者由编者去写一篇编后记,但是,作为资深的图书策划人,也是这部日历书的统筹朱志凌兄则剑走偏锋,说是要让我来写这篇后记,当初我是婉拒的,因为感觉就是我来写并不合适,加上我的学识、资历都不够。后来想想,志凌兄是一位我所钦佩的出版上的行家里手,他这样做或许也是有些奇思妙想在里面的。再一想我与方尔先生这么多年来的亦师亦友的交往,可能也有比较契合的理由。这样想想,也就写成了这样一篇“不像后记的后记”,也不知道是否接近了志凌兄当初的想法,但愿如此吧,阿弥陀佛!

2020 年 7月5日写于金陵南郊开卷楼雨窗,梅雨时节的雨或急或缓地下了一整天,异常潮湿之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