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读者对象:中国历史爱好者

编辑推荐:何谓“元中国”?

元中国,即*初中国,是“中国”渐具雏形的时代,为后世中国近4000年的发展、壮大,为华夏文明永世传承奠定了牢固基础。本书作者以宏大视角,尝试重建中国500年上古史,论述陶寺古国起源、发展、壮大和衰亡的历史过程;从陶寺古国与石峁古国、石家河古国之间的联系,揭示公元前2300—前1800年500年间的史前中国历史发展线索;理顺尧舜古国和先夏、早夏以及古三苗国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元中国时代大致范围在公元前2300年—前1800年之间。从考古学上观察,公元前2300年是一个重要的节点。“这一年”位居长江下游流域、面积达290万平方米的良渚古城废弃,影响盛及千年的良渚古国毁于一旦。但同时,在偏僻的西北地区,位处黄河上中游交界地带、面积达400万平方米的石峁古城横空出世。*重要的是,在地处黄河中游的晋南地区,面积达280万平方米、已经完全具备国家初级形态的陶寺城址,在“这一年”也同时降临到华夏大地上。

作者利用考古学*研究成果,借鉴文献学、民俗学、人类学和社会学方法,论证了元中国时代“和谐万邦”的治国外交理念及礼乐文化滥觞、民主禅让制确立、敬天祭祖文化和玉文化进一步发展,“中国”“中原”概念的形成等,全书可谓叙事宏大,蔚为壮观。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李琳之,本名李琳,1967年生,1993年获哲学硕士学位。长期专注于先秦史和考古学研究,系山西大学三晋文化与旅游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特聘教授、山西财经大学文化旅游学院兼职教授、全国炎黄文化论坛组委会副主任。出版有《中华祖脉》《家国往事》《祖先,祖先》《山西笔记》等。


【目录】

录:

前 言 1

导 读 7

青铜时代的全球化 25

史前中国格局的“变脸” 32

晋南:先天的人文地理“孵化场” 39

公元前 2300 年:史前中国跨入元中国时代 43

陶寺遗址的发现发掘历程 53

国家专政的獠牙 55

独占地中以绍上帝 59

严密的社会组织结构 64

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68

初具雏形的礼乐文明 72

陶寺龙开启“帝王”身份象征时代 76

引领世界风骚的科学技术 79

三个“字” 83

兴盛发达的农业经济 89

门类齐全的手工业体系 92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质形成 97

陶寺遗址是曾经的尧都 109

彩绘龙盘的出土与尧和龙的传说 115

观象台的出土与尧“敬授民时”的记载 117

一切证据将陶寺中期主人指向了舜 120

舜耕历山的证据链 124

尧舜协和万邦的证据链 128

民主禅让制的出台 134

长江中游流域的聚落遗址群 145

中心聚落石家河古城风貌 150

金字塔形的等级聚落布局结构 157

石家河古国联盟集团 162

以稻作农业为主的多种协作经济模式 166

石家河人的祖先信仰 170

三苗、犬戎和石家河古国 177

尧伐三苗在考古学文化层上的反映 189

舜伐三苗在考古学文化层上的反映 195

史无记载的石峁古城 201

石峁古国的等级社会组织结构 209

横跨陕晋蒙冀四地的古国联盟集团 213

石峁古国生业经济形态 217

石峁人的精神信仰 222

夏人原居地和崇山 233

庙底沟二期文化是先夏人的文化遗存 238

尧是来自东夷的“殖民者” 241

唐伐西夏的来龙去脉 245

先夏人的逃亡线路 252

崇伯鲧异地再建崇国 261

鲧作城和石峁城址 263

齐家文化疑是石峁文化西进的产物 267

禹生石纽和羌戎地域 272

西北高地的夏崇拜传统 274

甲骨文里的夏和夏都 280

鲧之死与新密古城寨遗址 291

大禹治水新证据 297

大禹治水成功另有他因 301

禹画九州和中原龙山文化圈 305

禹会涂山和禹会村遗址 311

舜葬苍梧和禹践帝位 323

禹都阳城和王城岗遗址旳疑案 327

石峁人摧毁陶寺古城 334

碧村和杏花村:石峁人的两处战略堡垒 341

禹都平阳非空穴来风 346

禹都安邑的背后 349

第十一章 晋南和豫西早期交往的三条通道

中条浢津道和清凉寺墓地 359

虞坂颠軨道和虞城遗址 364

轵关陉道和西吴壁冶铜遗址 368

第十二章 夏早期政治重心的转移和禹伐三苗

河之南中原大势 379

禹伐三苗和石家河古国群落的集体沦陷 383

石家河文化晚期玉文化的璀璨光芒 388

三苗人亡国后的逃亡线路 394

第十三章 禹杀防风氏与启都阳翟

禹杀防风氏于会稽山 405

民主禅让制的终结 413

启都阳翟和禹州瓦店遗址 417

夏朝的西河故都 422

第十四章 夏人遭劫

公元前1900年,华夏族的大劫难 431

后羿代夏和少康复国 438

新砦期文化“杂居”现象的疑惑 443

《五子之歌》和花地嘴遗址 449

第十五章 走向辉煌

多品种的农业种植结构助夏人渡劫 459

石峁、齐家社会对中原龙山社会的支持 465

煤山类型文化的扩张 470

大邑二里头:千呼万唤始出来 472

第十六章 公元前1800年的世界和中国

世界文明舞台场景 483

中国大地社会景观 487

元中国时代谢幕 497

早期中国时代启航 501

尾 篇 511

图片来源 518

参考古籍 524

后 记 531


【前言】

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孕育、诞生和初步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相应地,我把它分为前中国时代、元中国时代和早期中国时代三个阶段。

前中国时代大致范围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300年之间。这个时代,“中国”处于正在孕育的胚胎时期,表现在考古学上,就是在幅员辽阔的史前中国大地上,从长江中下游流域到黄河流域,再到辽河流域,一个以敬天祭祖文化、龙文化、玉文化等为共识的“史前中国文化圈”的逐渐形成。

早期中国时代大致范围在公元前1800年至公元前1046年之间。从考古学上讲,这段时间正是史前中国由古国时代跨入王国时代的早中期。从传统的中国古史体系讲,这段时间是夏中晚期至商末时期。其表现*为鲜明的特征是,中国进入了广域王权的大一统时代,亦即考古人所谓的“月朗星稀”时期。

元中国时代大致范围在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800年之间。从考古学上观察,公元前2300年是一个重要的节点。“这一年”位居长江下游流域、面积达290万平方米的良渚古城废弃,影响盛及千年的良渚古国毁于一旦。但同时,在偏僻的西北地区,位处黄河上中游交界地带、面积达400万平方米的石峁古城横空出世。*重要的是,在地处黄河中游的晋南地区,面积达280万平方米、已经完全具备国家初级形态的陶寺城址,在“这一年”也同时降临到华夏大地上。

陶寺遗址具备了“中国”所应该具备的三个基本特征:其一,它具备以“地中”指导思想为特征—居中以通天;其二,它具备以立国在华夏人居住地域为特征—立国以祭祖;其三,它还具备了国家初级形态所应具备的所有特征—“中国”首先是一个国。因陶寺遗址诞生的公元前2300年是目前所发现的“中国”*早诞生的时间,所以陶寺古国又被称为*早中国或*初中国。

但不管是*早中国还是*初中国,在不同的考古学人概念里,都有着不同的含义,譬如张光直先生的*初中国指的是从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基于同一种文化认识所形成的“中国相互作用圈”,许宏先生的*早中国则指的是公元前1800年诞生在伊洛盆地的二里头遗址,而何驽、高江涛二先生所认定的*初中国或*早中国就是陶寺遗址所代表的陶寺古国。

为避免概念混淆,同时响应从2018年以来国家新闻出版部门要求在书名中禁止使用“*”一类词语的号召,本书书名即用“元中国时代”来代替“*初中国时代”这个概念。元者,始也,原点也。元中国就是开始的中国、原点中国。元中国时代就是*早开始的中国时代。但考虑到“*初中国”在考古界已深入人心,几乎成为约定俗成的一个考古学和历史学概念,所以在正文中,单独涉及“元中国”时,本书仍然使用了“*初中国”这一概念。

公元前1800年,石峁遗址废弃,二里头遗址崛起,“这一年”,曾经影响整个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流域,并决定了元中国时代走向的龙山文化也走向它的末途。石峁遗址的废弃意味着属于古国时代后一个阶段即夏代早中期的结束,二里头遗址崛起则意味着王国时代即夏晚期新时代的开始。作为“国上之国”、大一统广域王权标志的二里头遗址的横空出世,还意味着从稚嫩的元中国时代跨入了更显青春活力的早期中国时代。

元中国时代是“中国”渐具雏形的时代,为后世中国近4000年的发展、壮大,为华夏文明永世传承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在这500年里,“中国”“中原”概念形成,龙文化逐渐演变为帝王文化,礼乐文化滥觞并有了乐器组合,“和谐万邦”的治国外交理念付诸实践,“民主禅让制”也成为华夏联盟集团权力交接的既定法则。同时,敬天祭祖文化和玉文化也进一步得到传承和发展。

纵观浩浩荡荡500年的元中国时代,以下几条发展线索是值得注意的。

一是从群星璀璨到月朗星稀。从考古学角度来说,陶寺古国时期,群星璀璨,万邦林立,在以陶寺为圆心的东西南北中各方位,大大小小的同时代各种遗址就超过了上万处,譬如,山东境内龙山遗址数量就有1492处,河南、山西和陕西在同一时期遗址总数量为4302处。其他如江苏、安徽、湖北,以及河北、内蒙古、甘肃等也出土了不少同时期的遗址或城址。从《尚书》记载来看,尧舜时代“万邦林立”,尧舜休兵不战、“谐和万邦”,各邦的“诉讼”“朝贺”,由四面八方“之中国”,这和考古学发现是趋向一致的。在群星璀璨的广袤天空中,陶寺古国以其雄厚的经济文化实力成为彼时*为耀眼的那颗星。但在公元前1800年二里头遗址崛起后,群星璀璨变成了月朗星稀。夏王朝一统中原,二里头王国则逐渐变成为稀疏的星空中那*的朗月。

二是从古国到王国。“古国—王国—帝国”是中国考古学工作者用来表示中国历史发展阶段的划分术语。古国是指原始社会后期出现的单一制初级国家。古国时代,也被称作邦国时代,用*初提出者苏秉琦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满天星斗”,是一种无中心的万邦文化多源时代。古国向前进一步发展是王国。王国的特征是“国上之国”,即各诸侯国或酋邦之上还有一个中央王朝存在。但各诸侯国还有独立的血缘继承权和其他政治权利。王国时代就是从无中心的满天星斗进入到了月明星稀—有中心的多元一体时代。王国再向前发展就进入到了帝国阶段。帝国已经是成熟的国家形态。和王国相比,其*明显的特征是郡县制任命,皇帝可以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史前中国从公元前3000年左右进入古国时代,在历经良渚古国、陶寺古国由低到高两个不同发展阶段后,在公元前1800年二里头王国崛起时,进入王国时代。之后又经过夏商周三代的发展,在公元前221年,随着秦朝的建立,进入了漫长的帝国时代。

三是从民主禅让到血统继承。尧舜古国交接权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民主禅让制,这是一整套有着严密规则的民主选举制度,虽然其中也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之处,譬如尧舜交接权力之后甚至出现了像《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所记载的“舜逼尧,禹逼舜”和古本《竹书纪年》所说的“昔尧德衰,为舜所囚”那样的事情,但总的来说,这套规则还是保障了尧舜禹之间权力交接的顺利进行。禹去世后,由于夏族政治势力的空前巨大,禹子启抢班成功,中国社会由此开始了长达近4000年的血缘继承制皇权交接模式。

本书利用*考古学成果,并综合运用文献学、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等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陶寺古国即*初中国起源、发展、壮大和衰亡的历史过程,揭示了陶寺古国和石峁古国、石家河古国之间恍惚迷离的外交关系脉络,揭示了元中国时代—从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800年这500年史前中国历史发展的线索,理顺了尧舜古国和先夏、早夏以及古三苗国等王朝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梳理出了夏朝起源、建立、发展,直至夏中晚期都邑二里头城址“国上之国”广域王权的出现这段历程的主脉,从而在更大的框架上尝试着重新建立属于这500年的古史体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