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中国经典名著在域外改编的过程中,不同的文化类型对影像改编和影像传播都有一定影响,其潜在的编码和解码规则是什么?

中国的文化资源变成别国的文化影像产品,*后又投放到了中国市场,中国人花钱消费本属于我们的文化资源,我们该从中反思什么?

中华文化作为世界几大原生文化之一,而且是唯1从未中断、绵延古今的文化类型,我们在文化全球化、影像化成为必然的世界文化软实力竞争中,该如何抓住属于我们机遇?


【内容简介】

本书以《西游记》为例,对文学名著跨文化影像改编的艺术性、审美性、文化性、产业性等方面展开了较深入的论述。本书总结了中国文学名著跨文化影像改编的过程,提出了对中国古典文化海外传播的建议,期望能以一斑窥全豹,对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有所启示。


【作者简介】

李萍,博士,北京语言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比较文化与跨文化阐释,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


【目录】

目 次

1 绪 论 2

1.1 《西游记》的跨文化影像改编的背景及其典型性 3

1.1.1 《西游记》的跨文化传播背景 3

1.1.2 《西游记》影像改编研究的典型意义 5

1.2 《西游记》跨文化影像改编研究的理论依据 7

1.3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9

1.3.1 理论价值 9

1.3.2 实践意义 10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2 跨文化影像改编概述 18

2.1 外国文学作品在中国的影像改编 18

2.2 中国元素在西方影像作品中的运用 24

2.2.1 人物 24

2.2.2 故事 25

2.2.3 符号 27

2.2.4 场景 28

2.2.5 传统文化 29

3 古典名著跨文化影像改编的艺术视阈 31

3.1 母题的嬗变 34

3.2 人物的重塑 38

3.2.1 人物造型的重塑 38

3.2.2 人物性格的重塑 41

3.2.3 人物关系的重塑 44

3.3 情节的改造 46

3.4 时空的流转 49

4 古典名著跨文化影像改编的美学思考 53

4.1 审美主体的多元 53

4.2 审美对象的扩张 57

4.3 审美媒介的演进 61

5 古典名著跨文化影像改编的文化观照 70

5.1 意识形态 70

5.2 民族精神 74

5.3 商业模式 83

6 古典名著跨文化影像改编的产业展望 87

6.1 传承原著精神 90

6.2 保持开放心态 93

6.3 遵循市场规律 98

6.4 引领受众行为 106

7 结 语 110

参考文献 113


【书摘与插画】

从纸质的小说文本到动漫、网络的影像话语,跨越的不只是媒介,还有历史背景和文化风尚的转换。不管是叙事时间、还是作品的背景空间,乃至给受众带来的娱乐效果,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原著《西游记》是以小说示人,主要依赖语言文字来叙述事件和故事情节,描绘人物、社会和思想情感,无法更加立体生动地展示人物形象、社会现实和故事发展过程。小说改编成影视后,就不再依赖文字语言而是运用影像语言这种更为复杂的语言形式。影像语言运用场景、造型和音乐等视听语言来描述人物、情感、社会,表达故事情节,用视觉语言中的色彩、光线等来完成情节表现,特点是声情并茂地展示人物形象、社会现实,使观众更为直观地理解文学作品。

在文字语言到影像语言的转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内容的变异。然而文字语言所代表的书面文化有着几千年的深厚基础,现代社会的精英阶层大多还是在文字语言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他们掌握着知识的话语权,使得影像语言对文字语言的替换并非能够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逐渐成长的过程。刚开始,影像语言比较拘谨地表现着文字语言,或者是对文字语言的一种直译,即是将小说书面语言所述内容用对应的影像语言呈现出来,在思维方式上也是沿用文学作品的主要模式。然而,这种戴着镣铐的舞蹈终究不是影像语言的特长所在,对原著的过于拘泥造成影像表现的乏味与枯燥。影像语言毕竟与文字语言有着不同的特性,不同特性的语言之间的转换往往意味着变化。正如乔治.布鲁斯东在《从小说到电影》一书中所描述的:“当人们从一套多变的、然而在一定条件下是性质相同的形式过渡到另一套形式的那一分钟起,变动就开始了;从人们抛弃了语言手段而采用视觉手段的那一分钟起,变化就是不可避免的。”

逐渐地,影像语言开始对文字语言实行变异,开始运用影像语言的特有逻辑,对小说内容进行视觉化的重新显现。它不再以画面与影像一一对应的方式来表现小说内容,而是创造性地运用镜头语言来独立地表现思想。比如在日版《西游记》中,对于师徒四人历次战胜妖魔鬼怪的艰难过程,影像语言不可能像文字语言那样进行细致的打斗和心理描绘。于是,日版《西游记》每到双方对决的关键时刻就用中国式的京剧配音来渲染气氛,鼓舞斗志。这种京剧配音或急或缓,无不与故事情节的张弛发展紧密相关,使观众随之心潮起伏。这种京剧配乐,虽不著一字,却体现出文字语言无法达到的亲和力和感染力。米克?巴尔认为电影并非是小说的一一对应,而是对小说意义的一种视觉再现:“一部小说转换为电影不是故事要素向形象的一对一的转换,而是小说*为重要的方面及其意义的视觉操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