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内容简介】

本书是16位学者给大一新生讲授人生经历、治史学心得等的课堂实录,是中国人民安心历史学院本科教学改革的系列成果之一。2011年秋,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开设了“学史入门”这门入学引导课程(之后也以“新生研讨课”等名开过),请校内外的著名学者给新生上课,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读书方法、治史心得、学术思考,新生在感受史家之精彩生活、人格魅力的同时,了解历史学是什么,比如史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与方法,学术的前沿信息,如何读书、治学,进入大学之后应该如何听课、记笔记、写论文,如此等等,既有宏观的思考,又有具体的学习方法建议,让新生尽快适应从中学到大学,从应试教育到通识教育、学术研究的转变。本书在整理课堂录音的基础上编辑而成,在整理与编辑的过程中保持文本的现场感,是一份非常珍贵的课堂实录。


【作者简介】

皮庆生,江西新干人,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宋代民间信仰、礼制和文献学史,授课方向为历史文献学(如历史文选、史料学等)、中国古代民间信仰。在《文史》《历史研究》《台大历史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代表作为《宋代民众祠神信仰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目录】

我对历史学的几点思考包伟民/
感悟考古——以居延考古为例魏坚/
漫谈历史学习吴宗国/
历史地理学漫谈华林甫/
我的求学经历与治学体会孟广林/
灾荒史研究漫谈夏明方/
我与中国近代史研究郭双林/
史学研究的学术人生刘后滨/
读书与治学李学勤/
兴趣、阅读与研究黄爱平/
读书与人生彭林/
谈谈我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些体会马克锋/
学习史学的门径徐兆仁/
史学的锐气与底气黄兴涛/
历史是什么孟宪实/


【免费在线读】

本书收录了16位学者给大一新生讲授自己的人生经历、治史心得的课堂实录,是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本科教学改革的系列成果之一。录音稿初由听课的学生分组整理,由讲授者亲自改定。编辑成册后,曾作为院内新生的内部指定读物,有外校本科生、研究生偶然得之者,颇有赞词,今公开刊行,希望对史学同好有所裨益。我当时负责这门课的设计和统筹,并全程参与了本书的录音整理和编辑工作,以下对课程开设的缘起和想法,以及当时本科教学改革的思路做一个简单的交代,作为阅读本书的背景知识。
2011年秋,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开设了一门名为“学史入门”的新课,后来以“新生研讨课”“史学方法与史学实践”等课名开过,起初针对的仅仅是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后来包括了文、史、哲各个专业的学生,每次邀请的专家都有调整,讲授的内容也有变化。这次选出的十六篇,主要是2011年、2012年的课堂录音整理稿,只有吴宗国先生的那篇是2014年的课堂录音整理稿。开设这门课的契机是,当时历史系很多老师希望改变本科教学现状。记得我在课程说明里写过一句话,说这门课是要“通过专家讲座、师生座谈、实地考察等形式,实实在在地感受史学、史家之魅力,了解系史、专业的概况,逐渐形成较好的史学品位与认同,顺利完成角色转型,适应大学生活”。所谓的“品位”与“认同”,都是有所指的。
当时的情况是,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每年招收本科生三十多人,偶尔有两三个学生是志愿录取的,大多数学生是被调剂过来的,这是招生政策和就业形势所致。据我所知,很多学校都是这样。刚入大学的历史系新生,除了其他专业都有的激动,更多的是抵触、埋怨、郁闷和迷茫,他们中的大多数原本报的是其他热门专业,如金融、经济、法学等等,猝不及防地被调剂到了历史学,甚至有些同学在高中是学理科的,也被调剂过来了,心理没有任何准备。所以,有些学生直言:“在得知进入历史学专业后,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历史学专业是干什么的。” 有的学生挨了四年也没入门,较多的是刚入学就想着转专业,或者辅修第二专业以谋出路。估计这也是令很多其他高校同行头疼的难题。我们过去的做法是限制转专业的人数(学校的规定是5%~10%),甚至把这个口子堵住。2010年,我应邀参与历史系本科教学的管理工作,在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后,决定完全放开转专业(不限定申请人数比例),鼓励辅修相关专业,同时加强课堂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振他们对专业的信心。这个决定有一定的风险:学生都转走了怎么办?要说没压力是假的,年放开,一下子就转走了5个学生,那一届学生招得又少,后好像只留下23人。不过,这样做给了学生再次选择的机会,更符合大学教育精神,所以我们一直坚持下来了。后来提出转专业的学生的人数慢慢减少了。现在中国人民大学几乎完全放开转专业,说明我们还是有先见之明的。当然,放开转专业、鼓励辅修相关专业,只是给学生出路、希望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还是要让学生觉得历史学专业有出路和希望,让学生喜欢上这个专业。
前言人大课堂?名家的16堂历史课当时我们有一个总的想法,就是要在教学设计上、在课堂中让学生觉得学历史有意思,能学到真东西。基于这个总的想法,我们大体规划了四个方面的改革:一是修订培养方案,改造原有的课程体系,狠抓课堂教学质量;二是增设了“学史入门”“论文写作指导”等课程;三是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四是完善保研制度、奖励制度。在随后的几年中,我们的教学改革基本上把这几项落到了实处。比如“论文写作指导”,从起初在大四开设“史学论文阅读与写作”课程,到在大二增设“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课程,先是全班一起上,后来改成按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方向进行小班指导,对学生做论文写作的基本训练,慢慢把学术规范建立起来。实践教学也是一步一步往前走,到2016年,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有层次、分阶段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来说:大一新生参观考察国家博物馆、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与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后来增加了邯郸-安阳一线的几个遗址或博物馆(如响堂石窟、磁州窑遗址、磁州窑博物馆、邺城遗址、殷墟博物馆、三杨庄汉代遗址等);大二参观考察满城汉墓、河北曲阳田庄古墓、北岳庙等;大三是专业实习,所有学生参加一个月左右的田野考古发掘。此外,一些专业课程也有相应的参观考察,如“中国历史地理学概论”“清代学术与社会”两门课程的老师带领学生参观金中都水关遗址、大葆台汉墓、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等。这个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是以历史学为本位、以问题为导向,设计好稳定的学术参观考察路线、固定的考古实习基地,学生与教师进入各种历史现场,探访、发掘历史遗迹,认识、实践历史学多个层面的功用,体验历史学的思维方式,提升学生的认识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关于对学生奖励机制的改进,比如其中的保研条件,以往基本上是学分绩点说了算,新规则增加了申请者进行大三学年论文答辩评审的环节,论文不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