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写给年轻人的人生故事。

本书精选收录30篇梁晓声怀人忆事类散文代表作,从里巷乡野到故土情深,从灵魂深处到平凡世界,作者一一回忆了路过自己生命中的那些人那些事,笔汁浓郁,浸润了生命的情感,也折射出梁先生对现实生活的反观,以及很多积极的人生思考。

2、路过我们生命的每个人,让我们探知了生活*朴素的本质。

终其一生,我们都在从与他人的生命交互中,发现自己,做回自己,成为自己。有的人陪你一程,有的人陪你一生;有些人给你快乐,有些人给你痛苦;不管什么人,那些我们认为好的坏的,都是在你的生命中刻下独一无二记忆的命运的缘分,我们生命的河流因为他们而变得曲折、宽广、深邃,同时也让我们探知了生活的本质。

3、版本优势:内外双封设计 彩图 印章珍藏版。

本书除了精选、精编、精校外,梁先生还亲选珍贵老照片做全彩插图并著序推荐,内外双封面设计,同时内文排版也只为给读者提供舒适的阅读体验,随书附赠精美书签。

4、三个生命主题,愿每个读者都能从中有所收获,内心清明,坦荡澄澈。

梁先生说,人心里追求什么,眼睛才能更多更广地看到什么。本书旨在呈现有关生命的三个主题——静水深流,故土情深;里巷乡野,平凡世界;不畏时光,享受独处。愿每个读者都能内心清明,坦荡澄澈。

5、内文金句:

静水流深,故土情深——

夕照洒进屋里,洒了一地,洒了一墙。我老父亲的遗像,沐浴着夕照,他在对我微笑。倏忽间,我内心里涌起一种怅然若失的情感,这是一种纯粹的个人情感。尽管这一种个人情感在我有不可殚言的虔意。我必得从伤绪之中解脱。也是无须别人劝慰我自己也能明白的。然而怀念是一种相会的形式。我们人人的情感都曾一度依赖于它……

里巷乡野,平凡世界——

紧绷了十余年的这一条小街,它竟自然而然地生成了一种品格,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体恤。发生在小街上的一些可恨之事,往细一想,终究是人心可以容忍的。另有一些可恨之事,却断不能以“容忍”二字轻描淡写地对待。“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老聃此言胜千言万语也!

不畏时光,享受独处——

谁都不要错误地认为孤独和寂寞这两件事永远不会找到自己头上。现代社会的真相告诫我们,那两件事迟早会袭击我们。人啊,为了使自己具有抵抗寂寞的能力,读书吧!人啊,一旦具备了这一种能力,某些正常情况下,孤独和寂寞还会由自己调节为享受着的时光呢!

推荐您购买白马时光其他畅销书: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怀人忆事类散文集,编选自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先生散文随笔中的精华文章,共收录其散文30篇。从里巷乡野到故土情深、从灵魂深处到平凡世界,作者一一回忆了路过自己生命中的那些人、那些事。这些作品笔汁浓郁,浸润了生命的情感,折射出梁先生对现实生活的反观,以及很多积极的人生思考。愿每个人都能内心清明,坦荡澄澈。


【作者简介】

梁晓声

当代著名作家、学者,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1949年生于哈尔滨市,祖籍山东荣成。至今创作的小说、散文、社会时评、电视剧本等达两千余万字,著有《今夜有暴风雪》《年轮》《知青》《郁闷的中国人》等,多部作品被译介到海外。

2019年8月16日,其凭借长篇巨著《人世间》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媒体评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和世界的变化让人们改变得很多,但梁晓声式的慷慨陈词依然有自己的力量在,人们仍然可以从梁晓声这里得到一种真正的满足。

——文学评论家 张颐武

梁晓声是知青文学*人,也是当代中国文学的核心作家之一。

——文学评论家 孟繁华

文学在他的笔下闪现着宗教般的光芒,庄严而坚定。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路文彬

梁晓声是“好人文化”的形象表述。

——文学评论家 李师东


【目录】

章 人世间有真情

我的父母

慈母情深

父亲的演员生涯

我和橘皮的往事

我与儿子

给哥哥的信

怀念赵大爷

有那样一位姥姥真幸福

第二章 里巷乡野,平凡世界

紧绷的小街

老驼

鸳鸯劫

一只风筝的一生

玉顺嫂的股

小垃圾女

玻璃匠和他的儿子

老茶农和他的女儿

第三章 心怀感激,初心不改

感激

阳春面

窃秋

茶村印象

王妈妈印象

窗的话语

我愿意再去一次的地方

第四章 做竹须空,做人须直

读书会让寂寞变成享受

晚秋读诗

时间即“上帝”

论温馨

做竹须空,做人须直

给自己的头脑几分尊重

与欲望兵团打成平手的一辈子


【免费在线读】

读书会让寂寞变成享受

寂寞是由于想做事而无事可做,想说话而无人与说,想改变自身所处的这一种境况而又改变不了。是的,以上基本就是寂寞的定义了。寂寞是对人性的缓慢的破坏。寂寞相对于人的心灵,好比锈相对于某些容易生锈的金属。

但不是所有的金属都那么容易生锈。金子就根本不生锈。不锈钢的拒腐蚀性也很强。而铁和铜,我们都知道,它们极容易生锈,像体质弱的人极容易伤风感冒。

某次和大学生们对话时,被问:“阅读的习惯对人究竟有什么好处?”我回答了几条,后一条是:“可以使人具有特别长期地抵抗寂寞的能力。”他们笑。我看出他们皆不以为然。他们的表情告诉了我他们的想法:我们需要具备这一种能力干什么呢?

是啊,他们都那么年轻,大学又是成千上万的青年学子云集的地方,一间寝室住六名同学,寂寞沾不上他们的边啊!但我同时看出,其实他们中某些人内心深处别提有多寂寞。

而大学给我的印象正是一个寂寞的地方。大学的寂寞包藏在许多学子追逐时尚和娱乐的现象之下。所以他们渴望听老师以外的人和他们说话,不管那样的一个人是干什么的,哪怕是一名犯人在当众忏悔。似乎,越是和他们的专业无关的话题,他们参与的热忱度越高。因为正是在那样的时候,他们内心深处的寂寞获得了适量地释放一下的机会。

故我以为,寂寞还有更深层的定义,那就是——从早到晚所做之事,并非自己有兴趣的事;从早到晚总在说些什么,但没几句是自己想说的话。即使改变了这一种境况,另一种新的境况也还是如此,自己又比任何别人更清楚这一点。

这是人在人群中的一种寂寞。

这是人置身于种种热闹中的一种寂寞。

这是另类的寂寞,现代的寂寞。

如果这样的一个人,心灵中再连值得回忆一下的往事都没有,头脑中再连值得梳理一下的思想都没有,那么他或她的人性,很快就会从外表锈到中间。

无论是表层的寂寞,还是深层的寂寞,要抵抗住它对人心的伤害,那都是需要一种人性的大能力的。

我的父亲虽然只不过是一名普通的建筑工人,也遭到过流放式的对待。差不多有七八年的时间,他独自一人在四川的深山里为工人食堂种菜。他一人开了一大片荒地,一年到头不停地种,不停地收。隔两三个月有车进入深山给他送一次粮食和盐,并拉走菜。

他靠什么排遣寂寞呢?

近五十岁的男人了,我的父亲,他竟学起了织毛衣。没有第二个人,没有电,连猫狗也没有,更没有任何可读物。有,对于他也是白有,因为他几乎是文盲。他劈竹子自己磨制了几根织针。七八年里,将他带上山的新的旧的劳保手套一双双拆绕成线团,为我们几个他的儿女织袜子、织线背心。

这一种从前的女人才有的技能,他一直保持到去世那一年。织,成了他的习惯。那一年,他七十七岁。

劳动者为了不使自己的心灵变成容易生锈的铁或铜,也只有被逼出了那么一种能力。

而知识分子,我以为,正因为所感受到的寂寞往往是更深层的,所以需要有更强的抵抗寂寞的能力。这一种能力,除了靠阅读来培养,目前我还想不出别种办法。胡风先生当年被囚禁的时间长——三十余年。他的心经受过双重的寂寞的伤害。胡风先生逝世后,我曾见过他的夫人一面,惴惴地问:“先生靠什么抵抗住了那么漫长的与世隔绝的寂寞?”她说:“还能靠什么呢?靠回忆,靠思想。否则他的精神早崩溃了,他毕竟不是什么特殊材料的人啊!”但我心中暗想,胡风先生其实太够得上是特殊材料的人了啊!幸亏他是大知识分子,故有值得一再回忆之事,有值得一再梳理之思想。若换了我的父亲,仅仅靠拆了劳保手套织东西,肯定是要在漫长的寂寞伤害之下疯了吧?

知识给予知识分子宝贵的能力是思想的能力。因为靠了思想的能力,无论被置于何种孤单的境地,人都不会丧失后一个交谈伙伴,而那正是他自己。自己与自己交谈,哪怕仅仅做这一件在别人看来什么也没做的事,那也足以抵抗很漫长的寂寞。如果居然还侥幸有笔,有足够的纸,孤独和可怕的寂寞也许还会开出意外的花朵。《绞刑架下的报告》《可爱的中国》《堂吉诃德》的某些章节、欧·亨利的某些经典短篇,便是在牢房里开出的思想的或文学的花朵。

思想使回忆成为知识分子的驼峰。而强大的寂寞,还不是想做什么事而无事可做,想说话而无人与说,而是想回忆而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是想思想而早已丧失了思想的习惯。这时人就自己赶走了后一个陪伴他的人,他一生忠诚的朋友——他自己。

谁都不要错误地认为孤独和寂寞这两件事永远不会找到自己头上。现代社会的真相告诫我们,那两件事迟早会袭击我们。人啊,为了使自己具有抵抗寂寞的能力,读书吧!人啊,一旦具备了这一种能力,某些正常情况下,孤独和寂寞还会由自己调节为享受着的时光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