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资深萨提亚家庭治疗师王俊华全新力作,用“冰山”帮你觉察更真实的自我,诠释不良亲密关系的成因,突破困扰亲密关系的“卡点”,实现自我疗愈、双方共同成长,让你们的亲密关系变得温馨而稳固。


【内容简介】

你把什么带入了亲密关系,使原本美妙的双人舞变得不再和谐,出现种种破坏亲密关系的言行?是你在关系中面临压力时的应对姿态?抑或是你难以抑制的情绪?是你头脑中根深蒂固的观点?抑或是你对对方特殊的期待?又或者是你家庭里的其他关系?萨提亚模式认为,这些行为背后的因素才是导致亲密关系产生问题的真正原因,也是维护和改善亲密关系的突破口。

资深心理咨询师、萨提亚模式家庭治疗师王俊华老师,从自身多年的心理咨询经历出发,以萨提亚模式的冰山隐喻为框架,讲述有关亲密关系的咨询故事。通过这些故事,王俊华老师将带你探寻隐藏在行为背后的因素,帮你在自我觉察中突破困扰亲密关系的“卡点”,让你收获温暖而坚定的亲密关系。


【目录】

章 想好好沟通却做不到——觉察你的应对姿态__1

讨好要不来真的亲密__2

打破互动的恶性循环__14

直接表达具体的需求__27

做家族问题的终结者__39

|咨询师解读|

亲密关系中求生存的应对姿态__53

1 萨提亚模式四种求生存的应对姿态__53

2 萨提亚模式的一致性__64

第二章 忍不住发脾气使性子——学会做情绪的主人__67

为自己的情绪负责__68

让自己在内心长大__78

相信爱才有真的爱__92

|咨询师解读|

亲密关系中的情绪管理__105

1 了解情绪的来源__105

2 与情绪和解的步骤__110

3 陪伴情绪的几种方法__112

第三章 我们难免作茧自缚——突破你的限制性信念__115

别让评判挡在中间__116

再度拥有你的人生__129

委曲求不来真的全__142

带着勇气走向亲密__155

你当然也值得被爱__169

|咨询师解读|

亲密关系中观点、信念的影响及松动__183

1 观点、信念影响亲密关系__183

2 限制性观点、信念的特点__186

3 将规条转化成生活指引__189

第四章 总是感到不满意——调整你的高期待__193

做自己的灵魂伴侣__194

不要求他和你一样__206

礼物的背后都是爱__220

|咨询师解读|

亲密关系中的期待与调整__228

1 三种不同的期待__228

2 高期待毁掉亲密关系__229

3 萨提亚模式处理期待的方式__231

4 亲密关系中的差异问题__234

第五章 家庭里关系交错——亲密关系是主线__239

和父母既亲密又有界限__240

婚姻幸福孩子才幸福__253

|咨询师解读|

亲密关系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__268

1 家庭中各种关系相互影响__268

2 亲密关系是支配性的关系__269

3 好的家庭关系既亲密又有界限__272

致 谢__275

附 录__278


【作者简介】

王俊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法学和心理学双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萨提亚模式家庭治疗师。师从约翰 贝曼、玛莉亚 葛茉莉、沈明滢、安娜 玛丽 罗、林文采、卡洛琳 内斯比特等,曾参加萨提亚模式专业培训超过1000小时,累计个案咨询时长超过1000小时。擅长领域:个人成长、家庭情感、创伤治疗等。著有《那一刻,我看见了自己——萨提亚模式心灵成长手记》《绽放》等。


【前言】

自序

你对自己的亲密关系满意吗?

如果不满意,你认为主要是谁造成的呢?

对于个问题,我想,常年居高不下的离婚率可以算是一种回应吧。对于第二个问题,如果你留意,会发现很多人以类似这样的句式回答:“他这个人……”“因为她……”一如在咨询室里经常发生的。

概括起来差不多是说,“都是对方造成的”,或者主要是对方造成的,责任该由他承担,他才是“罪魁祸首”。

既然如此,改善关系的途径当然是要改变对方:要么,我要求你改变,要么,找更有影响力的人让你改变。就好像,幸福快乐的钥匙在对方的手里,他无论如何都要交出来。

结果常常失败,除非他自己愿意改变。

问题出在哪里呢?我们都在寻找答案。

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心理学家、婚姻专家甚至灵性大师那里也有答案。一个基本的结论是:钥匙在“你”的手里。亲密关系是一个修行的道场,借由这份关系,每个人可以更加了解自己,疗愈自己,在这里学习和成长,通过这样的自我追寻,终寻找到真爱。

正如萨提亚模式国际导师玛莉亚·葛茉莉曾在一次工作坊中,对一位渴望亲密关系的女士所说的:“先爱自己,让自己发光,只有如此,你才有可能得到真爱。”

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己发光”?从哪些方面去觉察、调整、改变和提升自己,才有可能成就一份温馨而稳固的亲密关系呢?

这正是本书想要努力尝试回答的问题。

萨提亚女士的“冰山”隐喻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像一座漂浮在海面上的巨大冰山体,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之上的很小的一部分,暗藏在海平面之下更大的山体,才是我们真实而丰富的内在。比如:感受和情绪,情绪是感受的外化;感受的感受,即对感受的评价和态度;想法、观点、信念、对事情的解读等;期待,不管是对别人的还是对自己的;渴望,即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以及我们核心的生命力和生命能量。

“冰山”隐喻是一个很好的自我觉察的工具,尽管我们没有意识到,但正是因为我们带着“冰山”的这些层面进入亲密关系,在某一个或几个层面出现了“卡点”,才造成了亲密关系的困难。此外,每个人都会把自己的人际系统带入亲密关系,比如和父母、孩子的关系,也都会产生影响。

本书据此分设章节。章:想好好沟通却做不到——觉察你的应对姿态;第二章:忍不住发脾气使性子——学会做情绪的主人;第三章:我们难免作茧自缚——突破你的限制性信念;第四章:总是感到不满意——调整你的高期待;第五章:家庭里关系交错——亲密关系是主线。

本书采取心理咨询小说的形式,每章主体部分呈现的是几个心理咨询案例,这样做为的是使文章更有故事性、画面感、逻辑性;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是,方便读者跟随咨询师和来访者的互动过程,体验自己的内在历程。

每章后半部分是“咨询师解读”,在前边咨询案例的基础上,运用萨提亚模式,解读本章“卡点”。如:观点想法和信念如何影响了亲密关系,这些限制性信念的特点是什么,如何觉察和松动这些限制性的观点和信念,等等。如果说前面的“案例”是个性化的问题,这里则是共性的部分;如果说前面是虚构的小说,这里则是现实层面的讨论。

“冰山”是一个系统,每一个人内在的这些层面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影响;本书把它们单独设章,只是为了叙述和理解的方便。实际上,每一章所谓的“卡点”都是相对的,就好像一台复杂的机器,一个部件卡住,其他的部分也很难运转顺畅。

如果你碰巧打开了这本书,如果你愿意,希望我能有此荣幸,陪伴你,一步一步,探索你内在多彩的空间,在那里停下来“静观”:你亲密关系双人舞的舞步是怎样的,情绪的信笺里说了什么,你有没有“画地为牢”,有没有“怎么蹦都摸不着的天花板”……让我们给自己一个契机,开启一次探索内在冰山、成为更好自己的旅程。

王俊华


【书摘与插画】

打破互动的恶性循环

有时候,两个人看起来是冤家路窄,其实是在用这样的方式告诉对方,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被治愈,都有自己成长的议题。

1.

“我们好像陷入了指责—讨好—更加指责—逃避的怪圈。”

林晓晓是典型的南方女子,小巧玲珑,皮肤白皙,说话快言快语,拉着比自己高出很多的丈夫侯海东走进咨询室。

和我打过招呼,晓晓先表明来意:

“王老师,这是我丈夫侯海东,他有心理问题,我受不了他。但是儿子太小,我估计,我也找不到像他一样对我儿子这么好的人了,可是,光忍受他也不是个办法,您给他做做咨询吧。”

然后她坐下来对丈夫说:“你跟老师坐近点儿,实话实说,看看可以怎么解决。”

海东看上去有点尴尬,犹豫着在我斜对面的一把椅子上坐了下来。

我表达了我的感谢和欣赏:他们对我的信任,彼此的支持,为改善婚姻关系做出的努力,而且,“听得出来,你们俩都特别爱儿子,甚至愿意为了儿子承受一些生活中的不如意”。

晓晓赞同我的话:“您说对了,侯海东对他儿子那是真好,快3岁了从来都是爱心加耐心。有时候儿子闹起来,我受不了,他却可以,哄啊哄的,想方设法让事情平息下去。”

也许是因为说起了儿子,侯海东咧咧嘴,脸上有了笑容。

晓晓接着开始说海东的“问题”:他笨手笨脚,干啥都不会;更让人不能忍受的是,吞吞吐吐、犹犹豫豫,没个痛快话儿,不仗义,不够男人。“三脚踹不出一个屁来,你说难受不难受?”

侯海东面无表情,眼睛瞟向墙角,直到在一个什么东西上停了下来。

我邀请他:“海东,你的看法呢?”

海东脸上显得有些尴尬,说:“我是……不太自信,原来……没觉得自己有多笨,现在,很多事情做得,晓晓都很不满意……可是,她越是恨铁不成钢,我好像越是做不好。”

他也承认,自己越来越拖延,事情越拖越多,晓晓就越发不满意。

看着他们这样一强一弱地互动,我对他们这些年来关系的变化,有了一个大致的猜想,征得他们的同意,我邀请他们用身体语言把这一变化过程演示出来。

我先演示了萨提亚模式四种沟通姿态:指责,一手叉腰,另一只手伸出去,伸出食指,生气地指向对方;讨好,单膝跪地,仰头,一只手伸出来乞求,另一只手捂着胸口;超理智(讲大道理),僵直站立,双臂交叉在胸前,眼睛向上,心里想的都是各种“应该”“必须”和一些人生的大道理;打岔(逃避),简单地转身,不去理会正在发生的事情。

然后,让他们进入内在,注意两人位置上的远近高低,在每种姿态里,尽量保持一段时间,为的是留意身体和内心的感觉。

体验从和谐的关系开始,代表着恋爱、结婚:两个人面对面站立,伸出手,手心朝上,放在腰的两侧,面容温和,保持眼神接触。

开始进入体验,需要的话可以闭上眼睛更好地体会。

变化发生了,组姿态:妻子先指责,先生随之讨好。

第二组姿态:妻子更加指责,我让她站在椅子上,丈夫更加讨好。

第三组姿态:妻子从椅子上下来,往前跨出一步,仍然是指责;丈夫转身,往外跨出一步。

第四组姿态:妻子也转身背对着丈夫,丈夫站在原来的位置,重重地低下了头。目前生活中的状况大体就是如此。

我让他俩先沉淀一下,再分享在刚才的过程中感受如何。

晓晓先说话。她说一开始指责的时候感觉特别有力量,但是渐渐地,手和胳膊又酸又疼,有些受不了。接着更加生气,于是站到椅子上,更加厉害地指责。可是感觉身体在晃,要站不住了,只好下来。再指责的时候,就有一种特别抓狂的感觉,内心很恐惧,感觉自己无法继续下去了。看到丈夫转身,自己也转了身。但心里却更加悲伤,因为如果是那样,这桩婚姻可能真的就没有希望了。

晓晓坦言,她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想转身,但是念及孩子,也念及海东是个好人,内心挣扎,矛盾得很。

晓晓说,刚才的过程,使她对自己有了新的发现,好像她只会一味地指责,这让她很惊讶,不知道自己“原来这么面目可憎”。她说,一开始,指责并没有那么厉害,但是海东跪在地上讨好她,后来还要逃避,这使她更加指责他、更加抓狂:“我不能忍受这种没骨气、不负责任的男人。”

海东说,讨好的时候很压抑,也很恐惧;晓晓的指责越厉害,这样的感受就越强烈……实在受不了了,他转过身,“为了自己能缓口气,眼不见心不烦”;但片刻的轻松之后,却感到很孤独、很茫然。

他也发现,自己好像特别难以面对强指责,一遇到指责就底气不足,心发慌,腿发软,“甚至有点儿哆嗦”,只好更低姿态地讨好……时间长了,特别累,身体都在打晃。转身的时候心想:“我惹不起你,躲着你可以吧?”可是,又很自责,觉得自己很窝囊,这也正是晓晓不满意自己的地方。

我让他们面对面坐着,把刚才讲的这些感受,直接告诉对方。

他们发现,以前自己生气或者害怕时,只觉得对方很可恨,根本没想过,对方的内心也那么脆弱。比如,海东说:“没有想到,看起来那样咄咄逼人的妻子,内心竟然会恐惧。”晓晓也说:“好像是次,听到一个大男人说身体直哆嗦,有点心疼。”

我让他们把这些话面对面地说给对方听,而不是对我说。

尽管很不习惯,但他俩还是完成了。

晓晓有些动容,说:“唉!我们好像陷入了指责—讨好—更加指责—逃避的怪圈。”

是的,妻子一味指责,而丈夫怕被指责;丈夫无法面对的时候,先讨好,后逃避,而妻子受不了男人的这种讨好和逃避,于是更加指责,恶性循环就这样形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