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今天我们都需要看懂中国画,传承文明的优雅与自信

每一幅传世画作,都是来自过去的信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在古画中,直接“看见”中国人的文化传承与精神故乡。

以讲故事的方式,深度解码画中的文史知识,让每个人都能读懂中国画!

看不懂中国画,往往是因为不了解其中蕴藏的历史文化知识。

作者将历史知识、古典诗词、文化常识、人物典故等融会贯通,解码古画中每一处有意思的细节,让历史和传统文化变得可触可感,犹如穿越。

★甄选19幅传世画作,一睹中国画丰富多彩的样貌

书中所选的绘画,既有国宝级名画,又有极富个性的作品;既有长卷大轴,也有扇面小品;既有宫廷品味,也有民间趣味;既有皇帝、官员、文人,也有女性、神仙及妖怪……在这本书中,打破对中国画就是山水画的刻板印象,看到中国画的丰富多样、多姿多彩。

★堪称一部图文并茂的传统文化通识读本,用zui艺术的方式涨姿势!

古代人到底长啥样?唐代的女子用什么做美妆,如何熨烫衣物?花鸟山水中寄托了画家怎样的志趣?皇帝为什么要派人去画臣子夜宴的场面?一幅《墨兰图》中藏着什么样的玄机?外卖小哥真的宋代就有了吗?……有图有真相,满足你对古人的全部好奇。

★向过去投上深深的一瞥,让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滋养我们匆忙的心灵

时代向前,人心也向前,但奔忙之中总是若有所失。生活在今天,如果不了解古人的生活和他们了不起的创造,很容易成为失魂落魄的当代人。在古画中,看见古人的日常生活、历史兴衰,看见古典诗词的美与意境,看见士人的高风亮节,民间生活的热闹烟火……在不断向前的历史潮流中,向过去投上深深的一瞥,让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成为滋养我们心灵的深厚土壤。

★高清大图,90克超感纸呈现古画*观赏效果;锁线精装,180度平摊无障碍阅读;精美双封面,兼具古典美与现代感。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绘画是中华传统文化之花,它们灿烂、优雅、精致、沉静,历经千年而花香依旧。

读懂了中国画,就读懂了中国文化的博大与丰富。

今天,我们依然能在各大博物馆中看到有幸穿越了千年风烟的古画。它们已经泛黄或残破,但被笔墨定格的历史瞬间却永远鲜活,就像一道可以穿越的门,跨过去,就进入了另一片时空。在那里,唐代的捣衣声还在风中传送,欢宴上的千载惆怅客依旧眉目紧锁,宋徽宗仍坐在松树下抚琴,一队驮着货物的小驴正穿过夏日幽深的山谷……

在这本难得的中国画通俗启蒙读物中,作者甄选19幅传世画作,一一进行了精彩细致的解读。从历史背景、画家故事,到画作每一处细节中蕴藏的寓意及文化内涵,作者如一位博学亲切的向导,带领读者登堂入室,走进中国古画凝聚的传统文化世界,让我们看到中国古人鲜活的的日常生活与丰富的精神面貌,看见古典艺术之美,看见中华文明之盛,看见中国人的精神故乡。

《捣练图》:纠结的宫中女性

《韩熙载夜宴图》:欢宴上的惆怅客
《濠梁秋水图》:灵活的智者庄子

《张果见明皇图》:求职的张果老

《听琴图》:抚琴的宋徽宗

《弘历观画图》:入画的乾隆帝

《江行初雪图》:自由的江湖

《谿山行旅图》:心中的山水

《蜡梅山禽图》: 小生灵的诗意

《清明上河图》:伟大的宋朝市井画卷 ……


【作者简介】

作家、编辑,《青年文摘》“中国画好好看”专栏作者。曾任《知心姐姐》杂志社副主编,参与策划《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畅销图书。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在《收获》《小说林》等杂志发表作品,著有心理问答集《谈心》《中华传统文化通识读本》等。


【媒体评论】

《中国画,好好看》是我们认识中国传统绘画的新路径,作品选择的标准并不局限于名家名作,而是用现代人的视角重新发现传统的价值。比如《搜山图》《张果见明皇图》等艺术史上着墨不多的作品,通过视觉文化研究和典故考证,让传统跃然纸上。尤其是书中名物、概念的旁注和相关作品的佐证,打通了中国画新生的脉门,我们不仅重新读懂了画,也读懂了文字背后鲜活的历史。

——高登科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社会美育研究所副所长

“原来如此!”我猜想这是很多读者共同的感受。《中国画,好好看》一书为读者分享和解读我国历代的视觉飨宴,画里画外,细细读、好好看!作者的叙述清透朴素、史料丰富、意趣横生、深入浅出,细致入微地描画出历代名作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和人文语境,轻松揭开图像背后的层层讯息。好好看的中国画,是因为其中无一处不蕴藏着丰富灿烂的中国文化!

——高俊 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艺术与艺术教育系副教授


【目录】

序言:好好看中国画 / i

《捣练图》: 纠结的宫中女性 / 002

《韩熙载夜宴图》欢宴上的惆怅客 / 014

《伏生授经图》执着的学者伏生 / 028

《濠梁秋水图》灵活的智者庄子 / 036

《张果见明皇图》求职的张果老 / 044

《明皇幸蜀图》逃难的唐明皇 / 054

《听琴图》抚琴的宋徽宗 / 066

《弘历观画图》入画的乾隆帝 / 080

《骑驴归思图》著名的落榜文人 / 090

《骷髅幻戏图》无名的傀儡艺人 / 096

《墨兰图》倔强的爱国者 / 104

《搜山图》可怜的妖怪们 / 112

《泼墨仙人图》走出画院的梁楷 / 132

《远浦归帆图》回归初心的牧溪 / 144

《江行初雪图》自由的江湖 / 152

《谿山行旅图》心中的山水 / 176

《写生珍禽图》真实的小生灵 / 188

《蜡梅山禽图》小生灵的诗意 / 200

《清明上河图》伟大的宋朝市井画卷 / 218


【前言】

文 田玉彬

亲爱的朋友,不知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在博物馆看宝贝时,为了看得更仔细些,你不自觉地向它靠近,突然,砰的一声,你的鼻子或额头撞在玻璃板上。反正,这样的事在我这里是经常发生。疼倒是不疼,就

是会吓一小跳。紧接着,会感到抱歉,因为有印迹留在玻璃上,于是后来我就带一块眼镜布,万一蹭上,就轻轻地将印迹擦去。

看画时,除了想要尽量靠近,我还会调整各种姿势。有的画轴,高高地悬挂,抬头仰望自不必说;有的画卷,展台高度位于腰腹部,那就以弯腰鞠躬的姿势去看;还有的,蹲下去或半跪着看好。有一次,在首都博物馆看一幅宋代小画,那天馆内人少,那幅小画独居一个展柜,周围好久没有一个人,我就各种姿势用尽,看得酣畅淋漓,如同在寒冬走了夜路的旅行者,终于在温暖灯光下,喝上一碗热腾腾的羊汤。

你瞧,这就是我看古画的方式,一是要尽量凑近看,二是要多角度地看。可惜大多时候,我们在博物馆看画,没有尽情看的运气。去年我去中国国家博物馆看《五牛图》和《潇湘图》,排半天队,只能看三分钟。于是,我的鼻尖与玻璃板只隔一毫米,像是扫描仪一样,从画的开端平行滑动到末尾。那时,我的身体是僵硬的,身体所有能量似乎都被眼睛取用,用来收摄千年古画留下的一分一毫的信息。三分钟,足以让人两腿发软,筋疲力尽。当我软软地站在护栏外看下一拨看画者时,见他们只是微微俯首,且还有空窃窃私语,不禁为之深感遗憾。

这本书名叫《中国画,好好看》。所谓中国画,特指中国古代绘画;书名有两层意思:一是,中国画很好看;二是,中国画要仔细地看,好好地看,才能真正体会它们的好。在本书中,我将延续我平日看画的劲头,带你好好地看画。

好好地看画,意味着不放过画中每一处有意思的细节。

比如,在《捣练图》中,我们要好好看唐代女子额头上的花钿。不能只是知道那是花钿,还要看花钿的形状、颜色有何不同。如果你想学她们贴花钿,照着样子剪裁、涂色、贴上,那感觉肯定和随便剪贴不同。当然,也有地方不便于模仿,比如她们把梳子插进发髻,是作为装饰,而不是梳头时忘记取下。如果你头插一把好看的梳子出门——也不是不可以这样做,只是总是需要回答别人的疑问怪烦的。

除了生活细节,我们还要好好看人物的表情。比如在《韩熙载夜宴图》中,你会看到韩熙载戴了一个超级高的帽子(哦,高得几乎可以住进一只猫!)。他的帽子诚然引人注目,不过,我们决不能忽视他的表情。韩熙载是一个大官,在很多个夜晚,他邀请朋友们来他家吃饭,看女孩子跳舞。

人们以为他很享受,可是画中的他却愁眉不展。原来,他的志向没有机会施展,就只好在欢场中沉醉。可是他又不能真的忘却现实,于是就成了一个心理很拧巴的人。在中国画中,古人不再只是一些名字、一些标签化的符号,他们变得丰富、立体,他们不光是汲汲于功业或徜徉在诗意中,他们当中也有人自负而敏感,就像现代人一样,在失意时也会任性使气。如果我们只注意韩熙载的怪帽子,就不能了解千年共通的人心。古人的心不光通过面容表现出来,在《墨兰图》中,画家郑思肖画了一幅很奇怪的兰草。怎么奇怪呢?因为他画的兰草像是悬浮在空中,没有根!原来,郑思肖生长于南宋,但是南宋灭亡了,元朝取而代之,所以他就用没有根的兰草来表达他的心境。如果我们不注意兰草无根的细节,就无法真正看懂那幅画。

之所以要好好地看画,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古画的含蓄。受古典美学精神的节制,许多古画的主旨都引而不发,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含蓄是一种风格。就像面对一个明智而沉静的人,他不表情夸张,也不强行灌输,但只要你平心静气,仔细观察,你们就能达成默契。比如南宋牧溪的《远浦归帆图》,表面看上去,画面灰蒙蒙的,一点都不细致。可是仔细看,你会看到水上有两只隐约的帆船,岸边两人在风中大声说话,以及一把大伞倒在地上——不知是因为风大而被刮倒,还是店家将其放倒以防被大风吹走。好好地看画,或许你也能体会牧溪的画给人带来的“颤栗般的感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语)!看到这里,也许你会注意到,我一点没有谈到绘画技法。是的,这不是一本讲古代绘画技法的书,而是一本通过古画了解古代中国的书。一幅幅古画,就像一扇扇窗口,通过仔细观察,我们得以感受古典美学,在古画中,看见传统文化。

中国画那么多,为什么这本书选了这些画?下面我说一说各篇目的选择理由。

《捣练图》:唐代女性的劳动生活隐喻画;《韩熙载夜宴图》:五代官员的私人生活间谍图;《伏生授经图》:著名诗人王维的画;《濠梁秋水图》:取材于著名典故的画;《张果见明皇图》:表面是神仙表演,其实内涵别意;《明皇幸蜀图》:看似画山水,实则画历史;《听琴图》:宋朝皇帝的品位;《弘历观画图》:清朝皇帝的趣味;《骑驴归思图》:落榜书生的画轴;《骷髅幻戏图》:惊人的哲理团扇画;《墨兰图》:可叹的文人小品画;《搜山图》:可怜的民间“妖怪”;《 泼墨仙人图》:超越体制的画家;《 远浦归帆图》:超越凡俗的僧人;《江行初雪图》:五代南唐的风俗画;《 谿山行旅图》:“宋画”的山水画;《写生珍禽图》:写实院体画;《蜡梅山禽图》:写意花鸟画;《清明上河图》:伟大的宋朝市井画卷。

以上,你能找到规律吗?很难,是不是?实际上,这些画的选择,不是依据一条标准。我是多角度地看画,也是多角度地选画。比如,这些画,按绘画风格分,有文人画、院体画、民俗画;按绘画思维分,有具象画、抽象画;按绘画内容分,有花鸟画、山水画、风俗画、人物画;按绘画技法分,有工笔画、写生画、写意画、重彩画、水墨画。此外,既有长卷大轴,也有扇面小品;既有宫廷品味,也有民间趣味;既有唐朝,也有清代;既有美的,也有丑的;既有皇帝、官员、文人,也有女性,以及神仙和妖怪;既有堪称伟大的名画,也有名气不大却极富个性的作品。总而言之,这些画并不拘泥于一条标准,而是各有各的角度与理由,结果便是,在一本书中能够容纳更丰富的中国画。

当然,既然丰富多元,也意味着你可能不是喜欢所有的画。这也正常,了解很多,只爱一个,没问题。

祝看画愉快!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