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书法艺术更像是一个生态系统,其中,既有王羲之、颜真卿这样的参天巨树,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重要“生物”,他们各具价值,相互作用,不可或缺。
“书苑拾遗”系列即是对书史名篇佳作的拾遗补缺。“书苑”较早用于书法,当推北宋书家周越纂集的书学丛辑《书苑》,在此借用,其意在“书法生态圈”的百花齐放。 “拾遗”,则指它作为当下出版的书法范本的补充和拓展:名家作品,我们补“冷门”之作,以扩大读者视野;而遴选不少书史存名但现在不那么“著名”的书家,则以示我们的微愿——拣拾遗珍,复原书史全貌。
“书苑拾遗”之选具有如下特点:*,俱是在民国期间由著名出版机构、社会机构或藏家影印出版的字帖,且绝大多数在一九四九年以后未有再版;第二,原作大多佚失,民国字帖即其遗存世间的*后影像。为便于读者研习,我们保留原帖面貌,并为每书撰写导言及释文。


【内容简介】

“书苑拾珍”系列,书法精品补遗。在目前社内外已出的名碑名帖之外,遴选民国时期曾出版,1949年后再无出版的具有影响力的书法作品和范本,这些作品原迹或原石大多不存。此次出版旨为读者提供临摹观赏佳本。《文徵明书自作诗》为其一种。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徵明、徵仲,号衡山居士,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和鉴藏家。书法温润秀劲,稳重老成,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具晋唐书法的风致。文徵明流传书法作品极多,中年成熟以后,水平较为稳定。他晚年好以黄庭坚笔法写自作诗长卷,其中一卷《明文待诏大字诗卷》收入在金石学家罗振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编辑自印的家藏书法合集《百爵斋藏历代名人法书》。原墨迹在出版后佚失。此次据此重新编印出版。


【作者简介】

王祎,故宫博物院碑帖组组长、研究馆员。从事碑帖藏品的科学保护及书画碑帖文物的展示、出版、研究工作,进行古代碑帖鉴定、古书画史论的学习与研究。长期围绕清宫旧藏的善本碑帖进行探索、研究;独立承担故宫博物院科研课题:“清代宫廷碑帖的收藏”。主持“珍秘翰墨——清宫藏善本碑帖特展”、参与筹备“石渠宝笈特展”。
主要论文:《明代藩府刻〈兰亭图〉卷及其变迁》《故宫博物院藏宋拓〈澄清堂帖〉》《清宫旧藏〈淳化阁帖〉考鉴》《懋勤殿本<淳化阁帖>入宫、鉴定和著录的相关资料》等。
主要著作:《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米芾书法全集》《兰亭图典》《王羲之、王献之书法全集》碑帖部分的编纂等。


【前言】

文徵明(一四七○—一五五九),原名壁,字徵明、徵仲,号衡山居士,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和鉴藏家,是一位享年九十岁的高寿书家。嘉靖二年(一五二三)被授予翰林院待诏,嘉靖五年(一五二六)辞官归乡,书画名世,隐逸终老,传入《明史》。有《甫田集》《停云馆法帖》(编刻)等著作行世。
文徵明并非早慧奇才,从二十多岁至五十多岁间十次乡试皆名落孙山。但是,他凭着勤奋和严谨,*终成书、画、诗、文“四绝”的集大成者。在绘画史上,他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在文学史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与前两个领域相比,他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更加重要,凭借一手精致的小楷和行书成为在董其昌之前明代书坛*重要的书法巨匠。
早年,他从赵孟頫入手,由此专法晋唐,中年时各体已成规模,长于小楷和行书。他的小楷主要师法王羲之《黄庭经》《乐毅论》等名帖。文氏小楷以严谨用笔、极意结构和位置均匀而著称。他一生得意于小楷,九十岁时犹作蝇头书,在为人写墓志铭时“置笔端坐而逝”。
与小楷相比,文徵明的行书同样出色。早年学赵孟頫、康里巎巎,中岁以后刻意王羲之行书,出入《兰亭序》《集王圣教序》,形成温和秀雅的阴柔风格。此类行书用笔精到,结构精严,反映了严格的内控和自律,是文徵明行书的招牌风格,延续一生。可能是受到沈周学黄庭坚的影响,文徵明晚年醉心于黄庭坚行书,变得率意、豪迈,也为世重。文徵明晚年还留有一批行书草稿,洒脱不羁,值得深入研究。
文徵明书法影响深远,生前便享有盛名。他的儿子文彭和文嘉也都成长为著名的艺术家。他们的朋友和弟子主要集中在苏南地区,被称为“吴门书派”。有论者以为,文徵明行草书风表现了传统士人气质,以其适度的把握,使这种高雅的书法趣味转为平易近人,得以适应当时市民审美情趣的需要。其实,此评用在文徵明的楷书也同样适合。这可能就是文徵明书法得以长期流传、普适各阶层的原因。
文徵明流传书法作品极多,中年成熟以后,水平较为稳定。他晚年好以黄庭坚笔法写自作诗长卷,其中一卷《明文待诏大字诗卷》收入在金石学家罗振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编辑自印的家藏书法合集《百爵斋藏历代名人法书》。原墨迹在出版后佚失。此次据此重新编印出版,为体例故,略有缩小,尚希周知。


【免费在线读】

总 序

书法艺术是中国国粹的一大宗,在数千年演进中,名家辈出,佳作纷呈。传统书法史观,更多地将目光关注于杰出艺术家和经典作品,固多传名迹。然此亦易将一部丰富多元、纷繁复杂甚至相生相克的中国书法艺术史聚焦为数位大家及其主要作品的风格史。作为其结果和反映,书法学习的范本也有陷入窄化困局之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当代书坛巨匠沙孟海先生曾不无忧虑地叹曰:“正楷、行书碑帖,历来很多……然而,现在社会所采用的临习范本大多是颜柳数种,其他的可说绝少……影响了书体的多样化。”此后,经过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巨变,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中国书法出版渐入佳境,取材范围不断扩大,内容形式持续创新,促进了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健康发展。

然书不尽此。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优秀传统文化在助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一些新的现象和问题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和深度思考。理论界的研究已越来越揭示出一个重要艺术规律:书法艺术更像是一个生态系统,其中,既有王羲之、颜真卿这样的参天巨树,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重要“生物”,他们各具价值,相互作用,不可或缺。读者也已不满足于“二王”、颜柳欧赵、苏黄米蔡等名家名帖,他们要看到更加完整的书法资源体系,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个”。

作为对这种新时代需求的回应,经过数年策划,我们决定推出“书苑拾遗”系列。“书苑”较早用于书法,当推北宋书家周越纂集的书学丛辑《书苑》(又名《古今法书苑》),在此借用,其意在“书法生态圈”的百花齐放。至于“拾遗”,是指它作为当下出版的书法范本的补充和拓展:名家作品,我们补“冷门”之作,以扩大读者视野;而遴选不少书史存名但现在不那么“著名”的书家,则以示我们的微愿——拣拾遗珍,复原书史全貌。

“书苑拾遗”之选具有如下的特点:*,俱是在民国期间由著名出版机构、社会机构或藏家影印出版的字帖,且绝大多数在一九四九年以后未有再版;第二,原作大多佚失,民国字帖即其遗存世间的*后影像。为便于当代读者研习,我们在保留原帖面貌的同时,也作了适当编辑;并为每书分别撰写导言及全帖释文。由于见识和学力所限,不当之处,尚祈专家、读者指正。

王 禕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